评分及书评

4.5
4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哲学和逻辑推演政治

    看书名容易让人产生误解,以为这是在宣扬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书,但我感觉其实作者只是以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框架,试图解释政治形态演变。福山和老师亨廷顿似乎不是一个路数,亨廷顿更讲究大格局看世界,福山偏重于哲学思考和逻辑推演,这样的好处是,可读性强,有理有据。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43

      如果是在 10 年前看这本书,我唯一可能有的感想就是这本书太过的深奥,但是逻辑十分的严密,并不是一本随随便便的理论性书籍。但是现在看完这本书,我更多的是有一些想要批评的想法,比如引用了太多关于黑格尔尼采这些大哲学家的文字,大部分的思想和语句都有来处,仿佛建造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来论证他自己的那个想法。不过我只想说理论和逻辑永远不会出错,而现实却会让你感觉到莫名其妙。现实从来不讲逻辑也不讲道理,现实就是现实,只有一个结果。古罗马为什么走向崩溃?前苏联为什么会解体?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不能用逻辑来推论的,古罗马和前苏联的崩溃原因其实是差不多的,都是基于当时的那个条件下,所有的条件一步一步铺垫到了这个必然的结果,而且还带有很强烈的偶然性,你一定会想到在某个关键时刻,如果有另外一个人做了另外的选择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不会终结,但是历史会在理论和逻辑中终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并不普世

        读完这本书有三个月,其间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是脑子一直嗡嗡嗡的,我觉得不对、我想反驳,但是我又不知所云,只能放下。直到读了他的好 CP,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我想我可以写下点什么了。“历史的终结” 是什么自由民主是 “人类意识形态演化的终点” 和 “人类政体的最后形式”。历史不是终结于冷战结束,而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之后 —— 即 “人民主权原则” 通过战争得以确立之际。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认为,人类社会的演化并不是无限开放的,在人类达成一个能满足其最深层、最基本的愿望的社会形式之后,它就会终结。因此,这两位思想家都设定了一个 “历史的终结”:对黑格尔来说,这个终结就是自由国家,而在马克思那里,则是共产主义社会。作者使用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观,所谓 “历史”,不是历史故事,而是历史规律;所谓 “终结” 不仅仅是终点,而是走到目的地。因此,历史有普遍的规律、历史有自己的方向,历史的终点是自由民主。“历史的终结” 三段推论只要人类追求现代化,就会发展科学技术。只要发展科学技术,就会采用市场经济。因为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所以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选择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只要发展了市场经济,就会导致自由民主制。因为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人民生活总体水平就会提高,中产阶级就会不断壮大。到了这个时候,人们的追求就会 “饱暖思承认”,会为了寻求 “获得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 而斗争。而只有自由民主政治,才能满足广泛的人群承认的需要,因此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自由民主制度。一些思考理解第一。抛开结论看逻辑推导过程,其实还是很熟悉的。只需要把马哲里的 “阶级斗争” 更换为 “寻求承认”,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只有首先理解作者,才能与之对话。一上来就笑话这种理论就意味着历史不再发展和演化的人,也许并没有真正搞明白自己在和谁对话。科技以后。如果仅仅是沿着作者的思路,复盘三段论,那么我得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 科技以后,首先应该到达的是集权。“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句话应该没什么问题。但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方式,并不一定是 “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而很有可能是 “霸权市场经济制度”。即每个个体可能感受到的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但实际上科技带来的是集权,从整体上而言是一种科技霸权市场经济。比如,当今横行世界的网络经济巨头,几个企业就把全世界包括起来,经济个体有什么选择吗?在描写西欧北美等现代化起源之地的科技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作者应该是视而不见的没有告诉读者,这个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有没有集权威权的政府。英国纺织业怎么发展起来的?那是政府支持资本家压榨失地农民的血泪堆出来的,你说这是集权还是民主?是谁的集权、谁的民主?另外,作者在文中还描述了另一种现实:像印度这样的 “民主国家”,影响其 “稳定民主” 的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强有力的政府 —— 我理解作者在这里的 “政府” 是指一个威权、集权的政府。因而,科技发展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要实现发展科学技术到达效益最大化的过程,首先要使用集权,集权是必选项,市场经济是可选项。普世价值。这本书的观点发表之际,正值冷战结束的前夕,西方的 “全方位” 胜利近在咫尺,胜利的原因他们归结于制度。“我们当作自由民主制度之基础的自由和平等原则是否具有同样的普世意义。我相信是有的,我认为,随着社会的演进,世界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民主国家,而且这一现象有一个总逻辑加以解释。这个总逻辑不是马克思主义那样的严格的历史决定论,而是一系列驱动着社会演进的潜在力量,它们以某种方式告诉我们,在这一演进过程的尽头会有比开始更多的民主国家。”—— 福山可以把作者上述论断分解成三个问题:一是有没有一种价值观是必然普世的?二是自由民主是顶端价值吗?三是能够以民主国家的数量或者比例的多少作为判断制度优劣的标准吗?第一第二个问题我更倾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思维框架,普世的、顶端的价值观骨子里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他不是根植于世界各地不同人们心中的文化、文明。意识形态是浮云,浮云只会被文明之风吹得跑来跑去。第三个问题更是傲慢,混乱的民主政治是优还是劣呢?简而言之,这本书是冷战结果的赞歌,可以做为冷战 40 年的总结,他能在历史上不断被反复提起的原因是起了个好名字。但是这个结论在后来的现实中不断被证伪、不断被打脸,因而不具备长期性和普遍性,更不是具备普世性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西方思想推论

          看完《文明的冲突》再看这本书,福山教授将西方思想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了书标题的结论。当然,这种预判打脸还是来的快(9.11)。幸而福山教授比亨廷顿教授年轻,还可以在书后加附录,把自己的理论再 “完善” 一下。西方的民主思想不是万能的,更不是近代西方在世界崛起的诱因。如果否认这个条件,资本主义肯定是西方历史的终结。但,西方不等于全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随感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之人》是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创作的社会科学类著作,该书全面论述了 20 世纪下半期人类在迅猛的科技发展的条件下,社会意识形态、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文明演进模式等发生的相应变化。 这本书也是一篇知识之作,针对当今世界各种新权威主义大行其道,并日益找到自己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基础,福山需要更具体的观察分析与批判。虽然康德、黑格尔都提到了历史终结,但是随着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后古典时代很少有人再从哲学层面讨论历史的终结性。因此,福山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古典哲学的经验方式对德国古典哲学家的知识接续恐怕难以避免貌合神离之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初的人走出森林,最后的人回归母体

              看的实体版,本书需要一定的真实的历史知识(必须上外网)与客观的分析能力,最最重要的是给予他人言论自由的能力(你没看错这是个能力,许多人或团体都不会给予他人这个最基本的权利)读此书前请仔细斟酌一下。我用了俩月逐字逐句反复阅读的,遇到不知道的知识时会用 GPT 咨询(现在人家已经把某地区封锁了)。福山在当时确实看到了未来也预示了未来,而且大部分还猜对了。从人性聊到了政治,又从政治说到了战争,从战争侃到了哲学。尼采,叔本华,黑格尔,亚里士多德,卢梭,亨廷顿,哈耶克….. 这本书是一座哲学的狂欢会场。德先生的存在是由心感受的,你肯定能感受到,而我也无需多言。德先生是人民争取过来的,它可以传染,例如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十六和其媳妇暗中帮助普鲁士王国入侵自己国家,镇压起义民众,普鲁士怕的就是法国大革命的起义让自家国民也跟着起义(袁世凯也用这招逼着清隆裕太后让清朝退位的)。书中大肆赞扬德先生并不是唯老德独尊,而是一种包容一种开放心态,新加坡就是例外,虽不够德但国民幸福,言论自由这需要全国人高学历加高收入,人们素质提高了口袋里自然有钱,有钱自然也会让人素质提高,正向循环的副产品就是话语权,新加坡领导人素质高也会倾听其他人的陈述,自然也会做出正常的改革措施。虽然德先生好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它低效批一件事得动用国会议会一起商讨,而不是一人一言定天下。国民权力过大以至于躺平的人越来越多,存款几乎没有,对待黑天鹅事件的处理方式很差。本书还有一点我不同意那就是最后的人会深深地陷入 “历史虚无主义”,不努力不工作。首先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是猴子的时候被其他猴子赶出森林,被迫走在非洲草原之上,这里猛兽成群,我们必须发明必须进步才能活下去,探索被刻在人类的深层基因库中,宇宙很大,它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掘,这会带领着技术持续发展,直至能触摸到时间的尽头宇宙的彼岸,因为 “那颗星星就在那里”。作者准确地预估了俄罗斯的侵略战争,也预测了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恐怖袭击,利用宗教控制民众,利用利维坦的力量逼迫国民,还有些国家关上自家大门,自己在内作威作福(没错,我说的是 “超鲜”)。本来还有很多可以说但我不敢再说了。(最后的最后,请记住德先生和赛先生)本书的读书笔记也发布在 “豆瓣” 和 “微信读书” 中。当然最终版本只能留在我的文件夹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来 “历史的终结” 并非说人类最后都实行美式的民主政体,而是指人类在被承认的深层心理需求的引领下会走向自由民主的文明形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刚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刻,历史哲学经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时代感的书

                      2401(24 读第一本书)纪念一下~~~那个时点是读大学时光某种共鸣感怀与看《繁花》听老歌类同的民主不是万能的,或者也并不高效但一定不会导致最坏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的终结并不是说生老病死的自然循环会终结,也不是说重大事件不再发生,或者报道这些重大事件的报纸不再发行。确切地说,它指的是那些奠基性原则和制度不再有进一步的发展了,因为所有真正的大问题都已得到解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2 年秋,读讫,一声叹息,越觉无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政治体制能跳出历史循环往复的规律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逃脱经验主义的实践

                              对人最大的桎梏就是经验主义的思维方式。经验可以总结,但不应理解为理论。社会的发展,经验是非常不靠谱的,没有历史已经证明的未来。福山从经验的出发,寻求的是非经验之路,这点非常可取。但其经验的认识之繁重,怎么能轻装前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由社会的理解

                                此书虽然已经过去 30 年,但是读后的启发和感悟,收获很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求承认的历史图景以及民主的观念

                                  人类在寻求他者承认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宗教式的自我寻求而不需要神或上帝的回应,此种寻求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自我寻求;另外一种寻求他者的承认,是需要有所回应的寻求,这便是所谓的民主式的寻求,该寻求是一种多数人意愿汇流成江河湖海浪?尖的个体,当浪尖个体不回应众寻求者的意愿时,众意愿遂散而去之又汇流成新的浪?尖个体,这或许便是双向映射的寻求他者的承认吧。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