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美国人还是看不懂中国
典型的西方非虚构纪实作品,《江城》写的最好,当时作者还很纯真,虽然有内心的傲慢,但还是有青春的纯真,有白人的高傲和俯视,可情感是真诚的,初看很惊艳,语调平缓,细腻,和传统中国战斗式样的 “报告文学” 很大区别,忠诚记录,白描街景的笔触都很值得学习。但三篇通看,作者不合的三观就越来越暴露,套路式对官方的讽刺,展现普通民众对西式先进的羡慕,自身的优越感暴露无遗,作者传统三观是阶层种族等级社会,第三世界应该永远淳朴落后,对先进殖民者感激涕零,也陷入《纽约客》固有的套路了。对比作者的老乡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角度不同,格调自然也就不同,斯诺看到的是红小鬼的蓬勃朝气,何伟看到的是三峡沉江的 “破坏”,他写的三部作品描述的地方,我都去过,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不无遗憾的离开中国。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勇敢而幽默的外国人写出他所看到的真实中国在《寻路中国》中我读到了何伟身上的一种自尊心,这种真正的自尊不需要任何特殊待遇、眼光,而需要以平等、一视同仁的态度来对待。这是一种很勇敢的态度吧,可能很多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人到发展中国家生活会更愿意躲在自己独特身份背后。何伟在中国却并不希望自己被区别对待,他希望融入中国,由此观察中国当下发生的真实的人与事。我突然意识到,这正是一种很不错的可以好好学习用以处理跨文化障碍的态度。各自抱有为人的真正自尊,无论是来自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落后国家,都不要躲在自己的独特身份背后,或傲娇或谨慎或自卑,而是尝试着集中注意力在理解所在国的文化上,躬身入局,才能跨越国别交到真正的朋友,融入不同的文化。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记得第一次看《被仰望与被遗忘的》的震撼,非虚构作家根本是在用笔极致微雕小人物的生活,被他们超强的感知力与表达力震撼,还有他们记录生活的责任感(当然,谋生也是一个原因)。那时还没见过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所以看到何伟(Hessler)的《中国三部曲》时惊喜开心敬佩,大藤牛校远大前程的,不去华尔街不去 500 强,头顶发量最多的时光在涪陵、密云的山沟里一蹲好几年,以不可思议的耐心和最普通的人一起生活、关门写作。好在国内非虚构写作也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文学化(应该就是以前的深度报道升级版?)《人物》曾经发过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中》,不吝投注时间和善意给这个城市的边缘人群,敬佩作者的专注和韧性。韧性写出好文章。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Nonfiction路金波说,这是最好的非虚构类小说,有人一度曾想把《江城》拍成电影… 何伟,你一开始以为他是中国人,其实他个美国人,叫彼得。海斯勒。何伟,他用文章展现了他亲身经历,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他整个创作过程,他是如何写作的。例如,他如何观察人、物、事,怎样做笔记 (水位升到 xx 米,驾驶证考试第 xx 题,简直只字不差的记录),怎么样整理笔记 (在回美国之后,每天五个钟,一口气写完《江城》,我怕时间过得太久,记忆褪去…)。作者给我最深印象是他的记笔记的能力,对具象的描写能力。书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他记笔记的具体情景,其实我根据他的记录,我完全可脑补出来。例如,当边左耳发炎化脓,即使神情恍惚时,依然左手拿笔记本,右手执笔,歪歪扭扭写下当时的情况;又例如,攀爬于水库高山峭壁之上,一支笔摇摇晃晃挂在胸间… 写,为什么那么难?其实更可能是输入东西的太少 (记录太少),并非是什么灵感问题,创造能力的问题。李敖说:妓女不靠性欲接客,作家不靠灵感写作。大概一样的道理吧。要煮出好吃的饭菜,成个巧妇,更重要的是要先有 "米",即,输入的材料 (记录的材料),如果无 "米",只能是:巧妇难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