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6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埋下一颗种子,用“成长型思维”生活

    这是一本知名度很高的书,汇聚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数十年的研究心血,有理论、有案例、有方法,看完会在我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改变我们看待任何事物的眼光,让人充满希望。作者举例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结论,对比 "固定型思维模式" 和 "成长型思维模式",并展现了它们在体育、商业、人际关系、学校、育儿中的实际应用,看完会有些许启发,当然更适合直接践行。🌟这是我看完全书后总结的,有 "成长型思维模式" 的人有以下表现:崇尚努力,做事不找借口找方法;重视自己的看法和感觉,对抗偏见;不过分追求完美,不怕自己 "显得" 愚蠢;把挑战当机会,在拓展自己的过程中兴奋不已;给他人足够的空间,以及诚实而有建设性的反馈;把挫折当成动力,认为成功来源于尽力做事、学习和自我提高;在批评中学习,认为熟能生巧,从他人的成功中也能获得灵感;不设限,相信智力可以提高,能力可以培养,喜好和价值观可以改变;面对孩子,不仅肯定孩子努力本身,还夸赞措施、细节以及背后的特质;对学习本身充满热情,寻找规律,愿意尝试不同学习方法,即便不擅长也愿意投入…… 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也曾经认为,自己哪些科目就是不行,天生就不是啥啥的料,哪方面就比别人差…… 不过后来,通过不断拓展自己的 “适应边界” 发现,之前的很多定义是错误的 ——🔘我说自己天生不适合销售,但其实每一次成功把自己的 “推荐” 出去也都是销售成功;🔘我说自己历史不好,但对于感兴趣的特定历史印象很深刻也能给人很好的讲出来;🔘我说自己天生不爱操心,但对于自己真正上心的事情经常能关注到比较广的范围…… 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我也越来越具有成长型思维。现在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开放及平和心态。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提到了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 7 个步骤,也很有借鉴意义。本书适合每个对自身成长有要求的人翻一翻,绝对不亏。

      8
      3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身成长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会认为,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不给自己贴标签,并且已经准备好承担风险,直面挑战的思想,拥有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的独特才能,以及将人生中的挫折转变为未来的成功的动力。你属于哪种思维模式?回答以下关于智力的问题,阅读每一条并判断同意与否。    你的智力属于你比较基本的特质,很难做出很大改变。    你可以学习新事物,但你的智力水平是无法改变的。    无论你的智力水平怎么样,你总是可以大幅改变它。    你什么时候都可以对你的智力水平做出根本性的改变。问题 属于固定型思维模式, 则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模式。你更同意哪种思维模式呢?你可以是两种思维模式的混合,但是大部分人都倾向于其中一种。对其他能力的看法也是一样。你可以把 “智力” 换成 “艺术天赋”“体能” 和 “商业技巧” 来试一试。这不仅关乎你的能力,你的个人特质也是一样。请看以下这些关于个性和特点的陈述,判断你是基本同意还是基本不同意。  你是某一种类型的人,基本没有什么可以改变这一点。    无论你是哪一种人,你总是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既定类型。    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做事,但决定你身份的最重要的特质并不会真正改变。    你总是可以改变决定你身份的基本特质。这里面, 是固定型思维模式, 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模式。你更同意哪一项?这和你之前关于智力方面的答案有区别吗?有。涉及你智力时,你的 “智力思维模式” 开始起作用;涉及你的个人能力时,你的 “个性化思维模式” 就开始运作了 —— 个人能力指你的独立性如何,合作能力如何,社交能力如何,或者是否有爱心。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本书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获得 2011 年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也是全球最高教育奖得主。《终身成长》这本书自面世至今,始终高居美国亚马逊心理类畅销榜 10 余年,荣获《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等主流媒体热赞,圈粉无数,连比尔・盖茨也在他的博客上力荐,说这是自己经常需要温故而知新的一本书。在这本书里作者主要讲解了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在潜意识里认为人的天赋、智商和能力是基本固定的、不可控的。他们非常注重结果,所以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会更多地选择逃避,遇到失败的时候,总让别人背黑锅,听不进他人的批评和建议。相反,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能力和智商同锻炼肌肉一样,需要不断努力培养才会获得。所以成长型思维的人喜欢应对挑战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他们更关注自己学到了什么、努力了多少、有没有进步,有没有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而这种积极提升和扩展自己的能力恰恰是在当今高速变化发展的社会中最需要具备的。在《端粒效应》一书中,研究者发现,端粒决定了人的寿命和衰老机制,压力能影响端粒的长短,从而影响人的健康但关键压力本身不是造成端粒变短的直接原因,你对压力的反应才是造成端粒变短的根本原因。如果你将压力视为挑战,或者动力,那你将会积极主动地应对压力,应对挑战,身体也会做出正面的有利的反应。如果你将压力视为威胁,你就会焦虑、恐惧、慌乱,身体同样会做出 “害怕” 的、负面的、消极的反应,这种反应不利于健康。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认知行为疗法之父阿尔伯特。埃利斯提出了一个有名有效的认知模型,叫做 ABC 模型,A 代表不利事件,B 代表信念体系,C 代表情绪。也就是说,你的情绪、行为不是由外界诱因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对待诱因的看法、态度、认知决定的。你认为这件事是什么样的,那么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导致对应的行为。从成长型思维模式来看待这个问题,又是一个新的角度。坚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而不是怨天尤人,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努力上,而不是天赋和聪明上,将任务、困难当做挑战和机会,而不是评判标准。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容易应对压力,将压力看做挑战,看做可以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的问题,用积极主动的心态行动,去面对,而不是焦虑不安。端粒决定了我们的寿命,而压力可以让端粒变短,但关键不在于压力本身,而在于你对压力的感受。端粒变短不是对压力的反应 — 而是对 “你对压力的反应” 的反应。人对压力有两种反应:威胁和挑战。面对压力人的端粒变短速度,取决于你的 “威胁” 感和 “挑战” 感各占多少比例。同样的,成长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外界资源和环境,更取决于你对自己的态度和激励。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认识这一点,找到全新的自我。改变自己,改变生活。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正确看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的区别

          每天阅读半小时,这是 5 月份听完的第三本书卡罗尔。德伟克的《终生成长》,本书主要通过商业、体育、人际关系解析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固定型思维模式,1: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指通过自己努力打破限制自己的条件自我循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理解问题的方式不会被问题本身限制住,而在关系上表现是不在强调自我更容易接纳对方,从点出发更多元化的思考问题,在现实中我们经常误认为优秀、勤奋、聪明就具有成长型思维,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是一个能自我叠加过程,不以目的本身做为终点,完成目标只是做好过程后的结果,哪怕是结果不满意也能重新开始。固定型思维模式是指一次失败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无法自拔的自我伤害,还是一种是自我认知底认为一切成功都能自我延展,能力具有天然属性,固定型思维的人群在面对失败不会对问题本身找原因更多是自我怀疑和选择借口逃避,在面对成功时更多是满足当下认为自己一直能成功下去,喜欢目标为导向做好规划严格去执行,而在关系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认为对的事物强加给别人,听完这本书给我的启发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天生就具备有成长型思维的,成长型思维更多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当我们有了国定型思维时我们首先要承认通过后天学习进行转换,以上就是我的笔记,下周继续,加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终身成长》

            【格式引文】[美] 卡罗尔・德韦克著。终身成长。后浪出版公司.2017:3.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E9NSvjDnRzW9142M【引 言】有一天,我的学生让我坐下来,要求我写这本书。他们希望人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书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这其实是我一直以来都想做的事,后来,写这本书变成了我工作中的第一要务。我的作品属于心理学中的一种传统研究,向人们阐述了人类信念的力量。我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这些信念的存在,但它们对我们想要什么以及能否成功达到目标至关重要。这种传统研究也展示了人类信念的改变 —— 即使是最简单的 —— 是如何对人类产生深远影响的。在这本书里,你会了解到,你自己的一个简单的信念 —— 即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的这种信念 —— 可以对你人生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起到引导作用。事实上,它渗透到了你生活中的每一个部分,连你自认为属于自己的个性,实际上也是从这种 “思维模式”(mindset)中衍生出来的,而那些可能妨碍你发挥潜能的因素也一样从中而来。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牛魔王与八戒

              这本书是好几年前读过的年度好书,显然并没有彻底改变我的生活,因为改变仅仅停留在阅读这本书的那段时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稳态。卡罗尔・德韦克说,成功是思维模式的差异,终身成长这样的成长型思维是最好的,人的才能是可以不断增长的。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是长期主义的理性价值观,对未来负责的是你自己,生活是一场无限游戏。为什么成长型思维遭到狙击,因为我们都活在别人的期望中,期待表现出自己最好的样子,这样能带来实打实的短期好处。这些短期的好处是感性的胜利,现在大于未来,本能大于自由意志。要想终身成长,必须承认自己现在的不足,第一点就是保持一个 “诚” 字,诚实地评价自己,不管如何,接受自己的现状,这是对自己的负责。土壤存在之后,那就要让进步这件事对自己可见,认可自己的每一次成长,让新的变量来促进新的成长,这些就不会只有改变带来的撕裂和痛苦了。改变是很难的,这个过程要时刻保持自我觉察,德韦克提出了一种办法 —— 人格分裂法。我把 朱 字拆成 牛 和 八,我的成长型人格叫做牛魔王,固定型人格叫做八戒。牛魔王的目标是做大妖怪,好学,上进,永远保持谦卑和无知。八戒的目标是让人把自己当做天蓬元帅,给人还厉害的感觉,喜欢炫耀,贪婪,理念是当下且行乐。感觉会很好玩,大妖之路就在前方,现在我是牛魔王模式。

                1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长中离不开的朋友

                对于这本书话题应该是:这 “本” 非常值得花时间!一边迫不及待,一边依依不舍地读完这本书,相见恨晚啊相见恨晚这本书,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两种不同的模式,人与世界相处时采用的模式不同,产生的作用是如此不同。固定型盯着天赋、结果等先天因素,重视结果,忽视后天努力,让人前进的动力不足,极易产生心理问题,从而停滞不前。成长型永远在努力,在前进,你不知他前进的终点在哪里,他的潜力无穷无尽,任何的失败、困难与经历,都可以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我喜欢这种永远生机勃勃的感觉。深切地感谢这本书,它让我充满活力,任何时候,都保持前行的状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成长型思维

                  书中的第六章 “人际关系  关于相处的思维模式” 吸引了我下单购买此书电子版。作者在每一章中都用(固定型思维) 和(成长型思维) 分析、剖析、解析了不同人和事的处理方式方法,让我们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思维模式,开启我们成长型思维的模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会员也不免费的一本书?因为名字买了,一直都是陆陆续续的读,今天一咬牙一口气读完,不管懂不懂,先读完再说。    成长型思维遭到狙击的原因可能在于人们往往被短期的好处所吸引,而忽略了长期的成长。人们往往在意别人的期望,希望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此来获得实际的利益和好处。这种感性上的胜利会让他们更加注重现在,而不是未来。    保持诚实的自我评价是保持成长的关键,但很多人在本能和自由意志面前无法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且因为不愿意面对现实而采取不诚实的态度。因此,建立诚实和开放的思维是改变和成长的关键之一。    在保持改变的过程中,时刻保持自我觉察很重要。德韦克提出的 “人格分裂法” 可以用来解决改变中的困难,让自己有更清晰的思维和行动。这种办法要求你将两种不同的思维和人格分开,一种是追求进步和成长的成长型人格,另一种是满足于现状的固定型人格。通过将两种人格分开,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维,从而更容易地进行改变和成长。    这个过程也需要接纳自己,并展现出自己的进步和成长。接受自己的现状并对自己负责是成长的关键之一,同时也要认可自己的每一次成长,让新的变量来促进新的成长。这样,改变就不会带来撕裂和痛苦,而是成为一种积极的、有益的经历。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前进人生的信念基石#每天解读一本书

                      如果我要列一份影响我一生的书单,那么这本书必在前十之列,书中的研究可以追溯到 90 年代,在如今任何提到思维模式的书籍里都逃不开作者研究,虽然如今看来这本书中所举的例子稍显鸡汤,为了突出研究中的成果列举的例子都偏向戏剧化,而且有的例子回想起来相关性也并没有书中所言这么明显,但这些都不能掩盖它真正的意义 —— 告诉所有人 “你可以更好”


                      一、两种思维模式
                      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探讨成长型思维模式和僵化型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别和优劣,简单的说抱有成长思维的人更关心实现目标的路径,将结果当作反馈,每一次的成败都不过是他前进的阶梯;而僵化思维则会让我们过于关注自己的表现,总想证明自己够好,结果这种想法反而让我们只能停留在舒适区,变得越来越敏感,也越来越难以进步。
                      当然两种思维并不是绝对的划分,有的人在工作上是成长思维,认为再差的新人只要懂得学习方法,不断努力也会变得优秀,在感情里却是僵化思维,认为好的恋人天生如此,一旦有一点不满意就认为对方不是那个人。
                      二、造成僵化思维的原因
                      造成僵化思维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就是过于关注结果的环境,学生时期,如果父母过于关注成绩而忘记了成绩只是反映当下状况的工具,孩子就很容认为结果定义了自己是谁,考好的时候被夸聪明,考得差就被骂笨,当中的付出都被抹去,每次结果都是对自己的定义,这种情况下人就很容易陷入僵化思维的怪圈,于是他们的努力方向就是让自己显得优秀,显得聪明,为此必须回避困难,甚至要作弊,要超越规则。
                      当然僵化思维的形成不能只归结于外部环境,我自己的总结是对自我定义的缺失,因为没有办法客观的看待自己,必须借助某个标准,结果把标准当作了主体,于是就很容易陷入这种状态。
                      三、如何培养成长思维
                      培养成长思维的方法说来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把所有的经历都当作一次反馈,而不要当成是决定我们自己是谁的考核,不过很多人都很难真正做到如此,我结合书中的内容总结了一下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法。
                      ️接受:接受我们自己身上存在的固定思维,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要做的是让它们尽量少的干扰我们的行动。
                      ️观察:找到什么激发了我的固定思维模式,它会在什么时候出现,放下对自己、对他人才能的评价关注,想想做了什么,判断这其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直到最终结果出现前的每一刻都是我们要反思的地方,不是 “我不应该”,而是 “我下一次要”。
                      ️命名:给固定性思维起个名字,小斯,当固定型思维出现时叫它的名字,然后想一想它对你做了什么?它告诉你差不多了?告诉你没希望了?还是说你不配?
                      ️沟通:告诉它你要走的是怎样的一段路程,告诉它你没要一起走完这段路,欢迎它的到来,因为你会发现未来的路途不会孤单,多了一个爱抱怨的朋友。“我可能会失败,你愿不愿意陪我试一试,我们有些耐心,一切都会不同。”
                      ️前进:每天前进 10 公里要比看心情行动走更远,不管它心情如何你们都要向前。
                      ️认知:成长思维就是不把我们的能力看作固定的值,感情也好,技能也罢,任何成功或者失败都是我们积累经验变得更好的过程。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给孩子种下“成长性思维”的种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给自己贴一些耳熟能详的 “标签”,比如:“我从小数学就不好”“我这个人吧,记忆力特别差”“我性格比较内向” 等等。这些 “标签” 可能是我们成长经历和生活阅历的总结,是我们自然观察所得出的结论。我们会对它们深信不疑,并觉得不可改变。有时,我们看到孩子也有这方面特点的时候,还会把他们一起拖下水:这孩子随我,这方面真不行!这种场景随处可见并且大家都习以为常。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这种思想根深蒂固的话,你可能不具备 “成长型思维模式”。那么,什么是 “成长型思维”?卡罗尔・德韦克其实提出了两个相互对照的概念。另一个是 “固定性思维”:即相信智商生来注定,才华一成不变,通过努力可以达到自身的水平,但是无法超越。有这种心态的人相信自己出生时就已定型,能力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培养或者开发。相反的,“成长型思维” 就是相信智力可以提高,只要通过努力,就可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相信自己的能力主要是努力的结果,相信自己可以通过 “成长” 达到一种更佳的状态。这种 “成长型思维” 模式的培养被大量科学实验证明是有效的。卡罗尔・德韦克在书中给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案例。比如有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接受了 “成长型思维” 的训练之后,全班的数学成绩一年内在当地区域由垫底迅速上升到第一名。如此看来,只要从小给孩子种下 “成长型思维” 的星星火种,他就会始终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打破一切限制的桎梏,推动自己终身成长。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好的东西,我们做家长的,怎么给孩子培养呢?大家如果有时间和兴趣,可以仔细读读《终身成长》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案例和场景说不定更能引起你的共鸣。也可以看一下她在 ted 的演讲(搜索 TED 视频 “请相信,你可以进步”)。我自己总结后,简单提三点参考建议。一、谈努力不谈天赋首先,我们教育孩子,尽量不要从天赋、智商方面谈问题。就像文章开头我们对自己 “学不好数学” 的定性一样,在思想上人为设定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框架。遇到困难,只会告诉自己天生就这样,怨天尤人后便失去了努力的动力。然后。。。也就那样了。人们总是很习惯给别人 “贴标签”,尤其对我们自己的孩子。如果 “标签” 是有形的话,我觉得每个孩子脑门上可能都会被父母贴满了诸如 “听话”“调皮”“聪明”“不爱学习” 的字眼(有的可能脑门不够大,会贴满全身)。孩子听得多了就会潜移默化认为自己就是那样,继而变成 “僵化的木偶”,这将限制他们的成长。不管我们觉得自己的孩子是聪明还是一般(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聪明的,正如我相信大多数孩子本身就是聪明的),千万不要给他们 “贴标签”(后面就会讲到,即使是正面标签也尽量不要贴)。其次,我们在表扬孩子做事的时候,要夸他努力,而不是夸他聪明。科学家给一些孩子做智商测试,告诉一部分孩子他们很聪明,告诉另一些孩子他们很努力。然后,再给他们一些任务,有的很难,有的简单。结果那些被称赞有天赋的孩子,都选择了简单的任务,因为他们最有把握可以做好,怕困难的任务万一没做好,别人就不会说自己聪明了。而被称赞努力的孩子,几乎都选择了看起来比较困难、但能学到东西的任务。总之,好的称赞方式,会特别重视过程,让孩子能坦然接受挫折,愿意不断进行自我挑战,培养他们的成长性思维。所以,不要用类似 “你太棒了”“你真聪明” 来表扬他,这样做并不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学得更好,反而会使孩子认为自己被重视、被表扬仅仅是因为智商。最终的结果是,他们会拒绝接受挑战和承担风险,担心搞砸了,自己看起来 “不聪明”“很蠢”,长此以往,慢慢失去了对学习的积极性。二、重过程不重结果了解到第一点之后,我就有点细思极恐的感觉。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不经意间说出的话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影响。我一直是一个很喜欢夸奖孩子的人,什么 “你真棒”“这孩子太聪明了”“你智商很高的” 这些话简直在我嘴里翻来覆去。我估计孩子听得都麻木了。现在想来,本以为给孩子一些夸奖会让他变得更好,殊不知有时夸不到点子上却会适得其反。于是,这段时间,看着自己的孩子,带着由衷的喜爱,我就一直琢磨究竟该怎样去夸夸他。(脑海中浮现出儿童洗脑歌: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抱抱我。。。)《终身成长》告诉我们,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具体明确,要表扬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他的努力、专注、坚持、创意、策略等等。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一个方法,就是考虑动态和变化而不是静态和结果。比如,有次测验考试得到了好成绩,不要单纯来一句 “很好很棒” 就完了,而是要和他一起分析情况、摆出事实:为什么在这次考试中成绩不错,你在这个过程中做对了哪些事情,运用了哪些方法,是不是认真读题啦,做完之后检查啦,字写的工整啦,然后对这些方法做法表示肯定。要让孩子看到并意识到,持续的努力、正确的方法才能转化为良好的成绩,仅仅聪明没有用。同样,在分析不足时也要体现变化。卡罗尔・德韦克举了一个例子:在芝加哥有一所高中, 那儿的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课程, 如果某一门课没有通过, 成绩就是「暂未通过」。 这真是个绝妙的做法, 因为,如果你某门课的成绩不及格, 你会想,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没有学到。 但如果你的成绩是「暂未通过」, 你会明白,学习的步伐并没有停下, 你还需逐步向前,争取未来。这种对努力的动态过程的即时反馈是很有魔力的,我亲有体会。学期刚开始孩子在班里竞选副中队长,我和他妈妈在家里帮他演练,现场打分,最高分 10 分。练完之后分析问题、指出不足,再练再打分,每次都能看到直观的进步,每次反馈都会有针对性的改善,分数一路上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说 “你很聪明一定行”,而是明确告诉他,“你每次尝试都有新的进步”,并且点出这种进步,他为此也知道了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越变越好。三、给期望不给冷水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做 “自证预言”(也叫自我实现的预言),指的是如果我们预期某一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我们就会按照期望的去做,最终事情走向就真如我们所料。一位心理学家在一到六年级各选 3 个班,对这 18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 “未来发展趋势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 “最有发展前途者” 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这个名单占了学生总数的 20%。但其实校长和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唯一区别就是,老师以为他们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奇妙的是,8 个月后,情况果然有些变化。在针对这 18 个班学生的测验中发现,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自信心、求知欲都变得更强。老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想想这个过程,一旦老师认定这些孩子不同寻常,便赋予了很大的期望,给予了更多的关照、偏爱,他的眼神、语气可能都不一样,即使孩子一时表现一般,也会被认为肯定是有潜力的,只是暂时还没有发挥出来。而学生得到了老师的期望也会更加努力上进,这是一个始终正反馈的过程。你当这学生是什么水平,他就真的表现出了这种水平。这简直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考虑到这点,我们必须从语言上、行动上给孩子以极大的信心和殷切期望。最终,孩子也会成为我们坚信他会成为的人。你以为他很好,你就会对他很好;你对他很好,他就会表现的很好;他表现的很好,你就更加对他好。你当他是什么人,他就会成为什么人。说到这里,我们都应该好好想想应该如何去对待家人、对待朋友、对待同事、对待自己。总之,“成长型思维模式” 就是要求你要把智力看作一个成长的、可以终身培养、塑造的过程。要让孩子们相信,智商不重要、分数不重要,成功不重要、失败不重要。与此同时,努力更重要,方法更重要,选择更重要,尝试更重要。要让他们学会迎接挑战而不是感慨命运,要让他们相信通过努力明天会更好。种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改变一种命运。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我思维模式的觉醒

                          有了德韦克的这本《终身成长》,从此自我意识中多了关于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的两分法。对外部世界认知更透彻一些,对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体会更深刻一些。获得对两种思维模式理解之后,再来看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再来回忆过往相处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儿,越琢磨越有意思,会有久违的后知后觉。总之,底层思维模式不同才是人与人最本质的区别。思维模式对了,就什么都对了。思维模式不对,我们的生命值就有被无意义耗散的巨大风险,还会不断耗散掉原本的所得。如果此生没有机会觉察自我思维模式的问题,相关错误的思维方式就会像人类基因一样,代际传承下去,也可以叫秉性继承、文化宿命。除非中途能够真正来一次彻底的阻断,也就是自我思维模式的觉醒。德韦克的这本《终身成长》可以作为自我思维模式觉醒的导火索和引爆器。读完这本书有可能会落下几个 “毛病”。首先,由于过度自信的人类本性,能读到本书的大多数读者,会认为自己比较符合成长型思维者特质。当然,偶尔也会反思自己某一时刻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下的反常做法,但大多时候自己都是开放的成长型思维者。作为《终身成长》读者,如果我们注定就这样长期待在自己的思维惯性里,逃避对自我思维模式的 “实事求是”,这本身就更加反衬出,自己其实是一个地道的固定型思维者。其次是学完这本书后,凡事都要来个绝对的二分法,这样反而更坐实了我们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有就是,把读完《终身成长》和收获两种思维模式,不自觉的当做一种认知的优越感。仿佛多了一副有色眼镜,多了一个套用的评价工具,对身边的人和事大加评论。如果读完本书只走到了这一步,只能说我们仍然是一个固定型思维者,或者说是一名虚假的成长型思维者会更加贴切。所以,因读书反思不够落下的 “毛病”,还得用读书的方式来解决。学习《终身成长》揭示的两大思维模式之前,有一个重大前提假设,需要提前植入我们的思维系统,那就是 “人的复杂性”。认可 “人的复杂性” 之后,直接拿德韦克的两大思维模式去套身边的人和事,一定是不准确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作者揭示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恰恰是在提醒我们,人在变,事情也在变,万事万物都处在动态的流动当中。当我们要去评价、甚至去测量人的能力、事情的结果的时候,就已经拿不准了。还记得量子物理的测不准原理吗?另外,人是社会性动物,更是情景性动物,不存在绝对的固定型思维者和绝对的成长型思维者,由于处在不同的群体或情景当中,可能会展现不同的思维模式。就算我们自己是公认的成长型思维者,在情绪的干扰和欲望的引导下,也会突然跌入固定型思维群体当中。当我们真正理解并认同人的复杂性原理之后,我们才算真正跨入了成长型思维的门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的底层操作系统是固定型思维还是成长型思维?

                            这本书出版后就非常畅销,比尔盖茨推荐。2017 年底后浪出版公司出版了中文版,我在未读这本书之前就听说作者关于 “成长型思维” 和 “固定型思维” 的概念。

                            后来读纸质书时,更是深有感触,作者在书中通过分享很多案例来讲述这 2 种思维模式对人不同影响。案例不仅包括商业界,还有体育界,同时对人际关系做了论述,值得阅读。

                            人最难改变的是自己的思维模式,这差不多可以算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

                            《终身成长》这本书里面提到一个案例,有一个美国当时最棒的女足运动员,在谈到自己的经验时说:“我的一生都在试图挑战自己,去和那些比我年长、更强壮、更有技巧和经验的运动员比赛。每一天,我都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他们的水平,因此,跟他们一起训练、比赛,我进步的速度也出乎意料的快。”

                            找到你身边的、网络的高手,并且积极向他们学习,努力跟上他们的脚步,成长的速度也会非常的快,也许当下是辛苦点,累一点,但是要想在同样的时间取得更多的成绩,必须逼着自己跟上第一梯队。

                            当你不知道怎么做时,向那些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靠近、学习就行了。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识别成长型思维,那就更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长型思维

                              深受成长型思维的影响。一直以来我就把成长型思维对标,终身成长,终身学习。成长型思维和对未来的期望一直是我前进的动力也是我坚信自己能成为自己想成为样子的动力。本书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人知道原来一个人可以变成自己想象不到的样子。只要你坚信,只要你保持终身成长。只要你不断的在生活,在工作,在学习中学习。我坚信一点,任何东西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得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固定型思维真的一无是处吗?我们一定要改变它吗?

                                很有意义的心理学书,作者关于成长型与固定型思维的研究,改变了不少人。成长型思维的人遇到困难,会思考我还能做些什么,将此当作人生新的机遇。固定型思维的人遇到困难,会责备我是个没用的人,无论做什么都改变不了。我个人感觉本书有些高开低走,前半部分的分析很好,后半部分举例不完善。成长型思维的三个关键,它不等同与开放心态,只关注努力,可以做任何事。真正的自信,我做好了成长型思维的准备,成功只不过是幸福的副产品而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的本质是不断学习,终身成长

                                  你想看上去聪明透顶,才华横溢,做事情毫不费力吗?亦或者你觉得世界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关键是要不断发掘自己的潜能,每天都要日拱一卒,进取一点点吗?


                                  如果你选前者,可能你拥有《终身成长》作者卡罗尔・德伟克定义的 “固定型思维模式”。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笃信智力和能力皆由天生,非后天可改,而天赋决定成功。如果一个人确定拥有某种天赋,那他 / 她无需付出太大努力,就能毫不费力的秒杀周围其他人。
                                  如果你觉得后者更像你,你可能拥有德伟克定义的 “成长型思维模型”。有这样思维的人,信奉智力和能力会随着努力而不断提高,自己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聪明。他们不会因为某次失败而气馁沮丧。面对挫折,他们会觉得获得了一次新的挑战自己的机会:他们渴望让自己变得更好,他们一直在学习。

                                  那么,这二种思维模式究竟会给人们带来什么不同呢?《终身成长》一书以固定型和成长型二种思维模式为主线,通过近 20 年来对学校、体育和商界的众多案例的研究,对比了这二种思维拥有者在具体场景的行为模式。
                                  我们清楚地看到,固定型思维者认为自己要么拥有天赋,要么就完全没有。因此,他 / 她必须时时证明自己足够聪明,足够完美。如果某次比赛获得好成绩,他 / 她就会很享受被众人簇拥,头顶光环带来的优越感;如果他 / 她经历某个失败,就很容易全盘自我否定,一蹶不振。他 / 她永远都徘徊在 “我很聪明” 和 “我是蠢货” 的两极自我评价中。他们忘记了一个真相:世界本就充满挫败和挑战 - 失败是常态。因此,他 / 她总是轻易地落入给自己贴上负面标签的陷阱中。而这种固定思维,让他们看不到努力改变的可能和价值。从本质上说,固定思维模式者,从未真正接纳过自己。

                                  而拥有成长型思维者,则行为恰恰相反。他们并不否认天赋的存在,他们更在意的是,我的努力,将会带来怎样的改变?探索未知,开发潜能,是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有可能”,“可以尝试” 是他们笃行不渝的座右铭。智力和能力可能在先天上确有差距,但它并非一成不变。通过后天的不懈努力,能力和智力也能获得极大提高。成长型思维者,愿意真诚的面对自己。虽承认不足,但仍不失信心。他们,是真正接纳自己的人。而接纳,是一切改变的起点。

                                  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书中的一个个鲜活的成长型思维者通过努力,走出困局中的例子,让我看到,底层认知如何决定思想,并最终带来截然不同的处事行为和结果。如果你恰好秉信天赋决定一切,推荐你看看这本书 - 它会助你看到自己的思维枷锁,跳出不断证明 “自己很完美” 的死循环;如果你一直信奉努力就能改变现状,这本书会让你看到,已有很多人带着这个信念,在终生不辍的努力中找到了自身价值,也获得了他们自己定义的成功。你只需继续带着这个希望火种,勇敢前行便好。

                                  你说,我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固定思维模式者,相信天赋天赐,也不想改变。那么,请你不要改变。我只想告诉你,假如有一天,你被失败击垮,跌入谷底,对自己产生了深深怀疑,你要记得,你一直拥有选择另一种思维的权利:失败其实没那么可怕,它只代表现在,不代表未来。我,还可以再尝试一下。请你记住,人生是场马拉松,时间带来无穷可能。

                                  成长型思维,将是终生学习者的系统底色。它是希望火种,让终身成长者可以在经受最强打击后,仍可砥砺前行。

                                  让我们,终身成长。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上有两种思维模式,只有一种能成功

                                    推荐指数:


                                    建议以下朋友阅读:
                                    - 时常感觉自己很失败的朋友;
                                    - 遇到挫折就容易陷入悲观的朋友;
                                    - 过度在意别人评价的朋友。
                                    遇到点挫折,就陷入悲观。得到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看到别人的问题,就轻易下定论。
                                    这种太直白且偏执的表现,都源于背后的思维模式。
                                    不少人做事,都抱着证明自己的强烈目标。他们评估自己和他人的方式非常单一:我会成功还是失败?我看上去是聪明还是愚蠢?我是会被接受还是被拒绝?这种叫做」固定型思维模式」,处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的人,相信天赋,认为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
                                    相反,世界上还存在另一种思维模式,叫「成长型思维模式」。它信奉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和资质、兴趣或者性情等方面多有不同,但每个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改变和成长。
                                    好消息是,我们的思维模式是可以转换的。
                                    当然,对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失败也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应对的事,但他们不会拿它给自己下定义。在这类人眼中,失败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努力做、坚持做,再大的难题都能解决。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读,感触良多,

                                      之前读过这本书,最近因给顾问单位管理层推荐这本书,所以今天又从新读了一遍,好的智慧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退色,值得多次阅读。我们阅读时要区分:数据、信息、知识、智慧;数据指的是原始素材,信息是结构化的数据,知识是带来行动与改变的信息,而智慧是基于知识面向未来的决策判断能力。数据、信息、知识综合起来可以让你正确的做事,智慧则可以让你做正确的事。前三者面向过去,而智慧面向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佛即是魔,魔即是佛,一切一念之间。对待事物的思维模式,决定了如何处事待物。此书通俗易懂,是关于成长性思维的好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案例详实,但略显赘述。非常认同书中阐述的两种思维方式的观点。思维方式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就,更决定了一个人能走多远。相信拥有好的思维模式一定会影响人生发展的根本与走向。希望耄耋之年还能产生对学习的欲望,获得新知,不断精进。最后读后给自己作下小结:1. 目前仍未摆脱固定型思维的问题:克服拖延、改掉急躁、善意拒绝。2. 通过努力正在转到成长型思维的问题:运动、读书、学习拓展视野。3. 把书中提及的《土拨鼠之日》放入待看电影清单。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