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温情脉脉的英国版中产焦虑
下月要去英国,于是翻出这本旧书。伦敦老城区是狄更斯当年活动的中心,也是我此次伦敦之行的重点。跟着狄更斯的脚步,慢慢经过古罗马的城墙、莎士比亚戏院,穿梭于达克勒肯威尔和藏红花山街区,想象自己是来自过去和未来的永恒之人,那将是怎样的美妙感受啊。 在这部自传性质浓厚的小说中,大卫・科波菲尔是一系列事件的见证者。出身 Middle Class,经历丧父、丧母、继父虐待和童工压迫,如果没有姑奶奶的收养,大卫势必沦为 Low Class,不可能成为作家,更不会与朵拉结婚。200 年前的英国,不少 MIddle Class 和 Upper Class 通过遗产(通常是资本利得)维持体面的生活。然而,一旦投资不善或遭受欺诈,“祖宗基业” 极易毁于一旦。那些破产者,如米考伯先生一家远赴澳大利亚,重新开始。当年的日不落帝国有广大的版图供米考伯们开拓,如今呢?而我们周遭普遍存在的中产焦虑,英国早已经历过了。 大卫身上深刻的中产阶级烙印,使其时刻保持着克制、非必要不表态的绅士风度。他是诚实、正直甚至有些平庸的好好先生,也正因这个人物设定,他对各色人等的喜恶反映了时代的价值观:高度重视出身 + 看重荣誉。大卫虽一度贫困,但始终受人尊敬。同样出身良好的米考伯几度破产,依然获得大卫的友谊。而通过欺诈方式获得 “地位提升”,来自下等阶层的希普则遭人唾弃。如今的希普们,真的应该感谢遇到了 “好时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人生百态看得我时不时就要热泪盈眶,哭几鼻子。我自己就是一个心思很细腻的人,所以当作者用大篇幅描写自然、人、事物等细节时,我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并不会觉得冗长乏味。包括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一些经历,总能找到一个合理的参考答案,这让我很惊喜。我是一位母亲,所以当我看着大卫一路成长,我就像看到了未来自己的孩子在做什么,他怎么思考,他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里有贫穷和富有的巨大反差,但人性中最真实的情感部分确相通。物质不能决定人品,但一个三观正确的教养人却会深深影响一个孩子是否能称之为人。这里有人性的光辉与丑陋。相由心生在这里得到充分书写。生活波澜起伏,千变万化。真诚祝福别人,看到别人的快活。专注自己所有,不遗余力付出,终有不错收获。如果说不好的点,可能就是结局吧。大卫自己是大团圆的结局,可能现实生活中的琴瑟和鸣、举案齐眉真的少之又少,当然不是没有,只是我没那么幸运从未遇见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