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牛虻》,前几天在得到听黄昱宁讲解,怎么感觉和我看的内容不一样呢?我记得这是一个富家少年接受了革命思想,参加反政府宣传被捕,释放后被女友误解,然后经历各种磨难,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最后壮烈牺牲的英雄故事。于是打开得到电子书重读。这一读才发现自己原来看的是阉割版 [捂脸] 阿瑟是母亲与神父私通的结果,但父亲宽容了母亲并将阿瑟视为己出尽抚养责任,并在弥留之际将阿瑟交给神父指导,以便阿瑟能够继续得到父爱。父亲去世后与母亲年龄相仿的长嫂对阿瑟母子冷言冷语,使得阿瑟备受煎熬,虽然哥哥对阿瑟还是尽了兄长的义务,但毕竟有私生子这个疙瘩在,冷淡在所难免。但正值青春期的阿瑟内心敏感,能体察母亲的惶恐却不明就里,因此无法接受哥哥的冷淡、嫂子的刻薄。阿瑟在学校接触到了革命党,这个以争取意大利自由为宗旨的政党受到奥地利当局及教廷的一致反对,作为阿瑟的亲生父亲,神父对此虽然十分忧虑,却为了自己的前途前往了梵蒂冈,在阿瑟人生的关键时刻缺席了。年少的阿瑟爱恋青梅竹马的琴玛,这种少男少女之间的初恋是最纯粹、最美好也是最脆弱的,因此阿瑟才受不了琴玛的误解。当阿瑟从嫂子口中得知身世真相,面对母亲的隐瞒、神父欺骗和爱人的离去,这三位阿瑟最爱的人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少年悲愤离去。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在海外遭受了各种磨难,十三年后归来时已是满身伤疤并瘸了一条腿,成了一个坚定的革命者。阿瑟不幸的主要原因是生父的不负责任(从与母亲偷情开始就是不负责任的),而阿瑟的革命很大程度上源自对身世的痛恨。也许每一个革命者的最初动因都是私人的痛苦,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英雄。因此也真的没必要将这次私人的痛苦删除。还好,看到了全本。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牛虻》《牛虻》是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品。故事发生在 19 世纪 30~40 年代,当时意大利部分割让给奥地利,其它地区也直接或间接地处于奥地利帝国的统治之下。小说围绕一群投身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青年展开,主线剧情是主人公阿瑟从一个单纯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坚毅的革命者。虽然出自英国作者之手,小说却散发着浓郁的俄罗斯文学气息。本书核心内容:《牛虻》设定的时间背景,正是意大利独立战争爆发的前夕,而天主教会在当时的意大利享有意识形态控制的地位,普世性的宗教必然和民族革命相冲突,这也是为什么教皇和教廷不可能在意大利民族统一进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小说非常清晰地意识到了这种不可调和的冲突:红衣主教蒙泰尼里,思想开明,威望极高,但仍然无可避免地站在民族主义者的对立面,最终表现为他和阿瑟之间那极端戏剧化的两败俱伤。而阿瑟与爱人琼玛、父亲蒙泰里尼之间的情感发展和论争过程,既见证了他的成长,也让小说充满了层次感与复杂性。1. 《牛虻》的故事发生 19 世纪 30 年代的意大利,讲述了主人公阿瑟如何从一个单纯的爱国青年,成长为坚毅的革命者。2. 在历史背景的角度看,《牛虻》呈现出 19 世纪 30~40 年代天主教教会和意大利解放运动之间的潜在冲突。3. 作者伏尼契是英国人,却写了一部散发着俄国文学气息的意大利革命小说,其渊源就在于伏尼契和俄国民粹派革命者的深入交往,以及从中开启的对意大利革命的研究兴趣。而在小说完成之后,俄国也成为作品最早的接受和传播地之一,并掀起广泛影响。4. 中国读者最早是通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知道《牛虻》的。20 世纪 50 年代,小说被译成中文,成为当时最受青年人喜爱的畅销书,继而引发了中国官方对于伏尼契晚年生活的关心,促成了一段跨国援助的轶事。5. 《牛虻》的中国命运在 60 年代出现变化,曾经的畅销书此时不再出版发行,其中有经济环境的原因,除此之外,也跟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国内政治空气的剧变有关。6. 90 年代,《牛虻》的中文全译本发行,恢复了此前译本删减的内容,而中国读者也开始以一些补充性的角度诠释这部革命经典,小说呈现的伦理问题被凸显出来,人物形象也因此变得更为复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历史背景下的人物1、很出名的书,就是没读过,之前读国外翻译小说总是有一种读不下去的感觉,可能源于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太少,但毕竟是小说还是会被人物情节所吸引,利用新冠在家休息的日子读完了。2、切身感受到无论阿瑟还是牛虻对于革命的执着,犹如描写共产党一名优秀地下党工作者一样,带着青春的炙热,生命的热情,去奔赴自己的信仰,实现价值。3、关于爱情,琴玛与阿瑟,到后来各自身份转换后依然心心相惜,到守护在琴玛身边的马丁尼的爱,都是那样的纯真。4、整个故事中其实最爱复杂的是阿瑟与神父蒙塔奈利的关系,父子、老师与学生,神父与信徒,革命者与宗教,这里面就饱含了宗教对民众的影响,私生子的情况,还有宗教在革命中作用,而作为阿瑟的报复讽刺还是神父一辈子做善事的忏悔都无济于事,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牺牲品。5、主人翁阿瑟为了信仰,为了逃避这个纷乱复杂的家庭及自己出身问题,受尽了各种疼痛,苦难和精神折磨。革命者宣传的武器的重要性在这里也有描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故事的主人公 - 牛虻,从满怀青春理想的有志青年,历经坎坷,被命运摔倒在地,承受巨大的身体、心理伤害。打不到你的,终会使你变的更强。主人公也想过放弃,但最终接收命运的考验,不曾放弃理想,最终成长为信念坚定、成熟的革命者。主人公的死,既有偶然的成份,更多的是命运的必然,当他回归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向死而生、新生命的诞生。诗人臧克家在评价生命时,曾经说过,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永远活着。只有突破生命的小我,才能获得永生。而我却还在纠结于生命中自我的渺小与空想间的冲突不能自拔。须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生命既要有仰望星空的勇气又要有脚踏实地的坚决。不放弃对未来的期望和追求,从当下、现在开始出发。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怀着向死而生的决心和勇气,跳出生活的安逸区,满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让自我的生命燃放出更为炽烈的火焰。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