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三国:廖化作先锋
0、我总喜欢,用一个人物,尤其是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人物,穿起一本大书,尤其是一本举足轻重的大书。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中 —— 无论是否熟悉《三国》,您大概都听过这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其中意思,不是轻蔑庸才当道、便是惋惜团队无能。今天,咱们拨开迷雾,回到《三国演义》,走进廖化的世界,或许能猛然发现: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生于东汉的黄巾之乱,死时已几乎看见三国一统。穿越八十年兴替,踏过几万里征程,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蜀汉是他一生信仰,廖化便作蜀汉的一世先锋。2、廖化首次出场,大约在《三国演义》四分之一处:刘备兄弟最为落魄之时。忽见山头一人,黄巾锦衣,持枪跃马,飞奔而来。来者何人?廖化!见了关公翻身便拜,就要投奔;关公嫌他参加过黄巾军,辞而不受;廖化也不啰嗦,拜别而去。说什么 "蜀中无大将",在 "蜀中" 还没见眉目的时候,少年廖化已经捧着忠肝义胆,前来愿作先锋。3、来时鲜衣怒马、去也无影无踪,廖化这一别,再见时已到全书一半,刘备兄弟站稳脚跟。廖化引军来降,从此上,跟定关公,破襄阳、取樊城,文能提笔当主簿、武能跃马作先锋。经历过水淹七军的高光时刻,终于、也跟着关公败走麦城。九死一生突围,等来的却是慢条斯理的推脱;廖化,宁折不弯的铮铮铁骨,给救兵磕头下跪、哀痛恳求 —— 三国里有许多的下跪;但这一跪,无关功名利禄,尤其令人动容。多么高贵的卑躬屈膝、多么凛然的苦苦哀求,这是一个中年将领的担当,哪怕蜀中大将如云,廖化始终堪作先锋。4、真正到了 "蜀中无大将" 时,《三国演义》已走过四分之三。关公败亡,廖化便随刘备再战;刘备驾崩,还有诸葛丞相出山。六出祁山,也曾把司马杀得丢盔弃甲;九伐中原,仿佛还是那个跃马而来的少年。他无力改变 "蜀中无大将" 的惨淡,唯一的力气,就是 "廖化再作先锋"。只是凭谁问一句,七十多了,将军老矣,尚能饭否?5、做了一辈子先锋,廖化却不是好战之徒,面对先打哪里的问题,他只说:"连年征伐、军民不宁"。若干年后,当《三国》已接近尾声,当军中传来后方天子投降的音讯,我听闻,他仍守着孤城。廖化老矣,但还能做先锋,只是天下之大,已没有了蜀中。6、耄耋老翁,弥留之际,或许会这样回味一生:我见过黄巾军装神弄鬼,跟过土匪强盗啸聚山林;直到追随蜀汉,才明白乱世里如何栖身。少年的义气,中年的担当,直到老骥伏枥多年,才真正明白那种纯粹、凝结着一生的信仰。7、三国舞台有太多明星,廖化不过是个平凡将领;一如历史长河,你方唱罢我登场,三国也不过一瞬。在这长河里,中华民族自有 "蜀中无大将" 的艰难时刻,但我相信,也从来不乏廖化这样 "甘愿做先锋" 的脊梁。他们不一定成功,甚至不一定正确,但总有不顾一切的力量,与毕生战斗的倔强。当 "廖化作先锋" 重新在耳边回响,我忽然觉得这才是《三国演义》大气磅礴的模样。有少年人风发的意气,有中年人稳重的担当,汇聚一起,就是天下英雄的群像:建功立业,有个更恒久的名字,叫作追寻与守护着信仰。8、演义之外呀,其实还有这么一段,史册里三言两语,记录着被人遗忘的时光。关公败亡,廖化曾被东吴俘虏;但 "身在吴营心在汉",一边装死骗得人们相信,一边带着老母亲日夜不断地向蜀汉潜行,原来他,才是那个 "千里走单骑" 的人。我的脑海里总有这样一幅画面:廖化带着母亲,一步一个脚印:眼前看的是忠义、身上背的是孝顺,还有耳边涛涛的长江流水、和头顶上最亮的星辰。万古江河,唯信仰长存。
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3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很想给读了 5 遍的《三国演义》来一个一镜到底。他们只是在演义,并不是历史记录片,所以,我下面的写的也别太当真,初中的我也只是拿着按键机玩三国游戏 (真的会有男孩子不喜欢三国吗?) 游戏中,诸葛亮突然死亡,它提醒我历史上这会儿诸葛亮已经去世了,公元 234 年,当时的我震惊了,本来就是游戏,弄的好像真的一样。后来我玩着玩着,那些自己很喜欢的技能英雄,一个一个的去世,我当时还记不住他们的样子,却早记住了他们的生死。我像是阎王爷一样,看着眼前的生死簿,它是我看到他们这璀璨一生的第一眼。 于是我来来回回,看了大概 5 遍《三国演义》,主打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有的书真是看得多了,也就喜欢上了。回头看,或许诸葛亮隆中隐居的生活会更好。可以如果不出山,也只是少了一个名垂青史的机会,可他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啊,心中有理想的诸葛亮,心想着匡扶汉室,大展身手,所以他眼中没有所谓的更好,而是我现在刚好。小时候读三国,总觉得诸葛亮没了,三国就没了。也许刘禅本就不喜欢这些政治之事,就喜欢打闹逗蛐。不然后人不会叫他扶不起的阿斗,但那有如何?他必须是一代君王吗?我不理解。我从文字中读到的是独属于他的那份快乐,人们都批判他乐不思蜀,可我还是忍不住放过他。思维以及能力本就是一个人突破圈层需要不断学习的技能。桃园三结义刘关张,死于东吴之路,那句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最后的谢幕。一股悲壮的浪漫气息。可怜的杨修,我很喜欢你,你是一位智者,可是你太过锋芒毕露,那句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让我把那篇曹操和你的故事读了好些遍。世人恐怕最后还是会爱上曹老板,尽管他会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是多面性的,他自信、多疑、狠毒、奸诈、爱才还拥有雄才伟略。怎能让人不爱。如果三国也有热搜,我想曹老板会是常年占领榜首。通过歇后语知道的张飞: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在他的暴躁下,有着一点率真的小孩子脾气,倒是有点像隔壁可爱的八戒。“二哥,保重” 真正是铁汉落泪,最动人心,此后真的就和关羽再也没见,成了我心中的意难平。人人都在说貂蝉的美貌,可我却被她的大义给征服。反倒是处处为好的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你的表现真的是让我觉得你有点虚伪了,借荆州,有借无还,这样的你。不过呢,对于一些大事判断,也让你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人生导师。…… 人物太多太多了,至于我嘛,我始终只是一个看戏的,就像小时候看的动画片《洛洛历险记》,有时候也不知道是自己在玩游戏还是游戏在玩自己。对于三国历史也是,每个人都有传奇时刻,即使兵败也让我印象深刻。益达,如果你要在三国里面选一个人物人格魅力? 我喜欢赵云。 最后,写到 “最后” 这两个字。总能想起曹操目光呆滞看着关羽的人头,往事一幕一幕涌上心头,总给我一种胜过万千惋惜的情愫,眼泪不由自主从脸庞静静地流过,让我难以忘怀。回忆杀。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三国终结者”之杜预-0- “三国终结者” 之杜预《三国演义》前后总共一百二十回,其间英雄辈出,故事恢弘跌宕。而我今天想要介绍的这个人物,声名绝非脍炙人口诸如诸葛武侯、周郎赤壁、武圣关羽…… 但是其在三国历史中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看官读者能够耐住性子把《演义》看到最后一回《荐杜预老将献新谋,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才会遇到这位功名不输诸葛,文才不逊三曹的低调名将大儒,文韬武略堪称 “三国终结者” 的魏晋时期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镇南大将军 —— 杜预。杜预虽然在民间流传中看似低调,但是官方认可度极高,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文武全才。-1- 「文」武全才杜武库首先聊一聊杜预登堂入室的「文」:杜预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学科都有研究。时人以 “杜武库” 赞其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其中尤以 “《左传》癖” 为最,他所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左传》注解流传至今最早的一种,对后世《左传》研究颇具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除此以外,杜预所撰的《善文》50 卷,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个散文选本。另著有《春秋左氏传音》、《春秋左氏传评》、《春秋示例》、《律本》、《杂律》、《丧服要集》、《女记》、《文集》、《春秋长历》等。唐太宗年间,杜预受追封配享孔子,入文庙。(清雍正二年,诸葛亮受追封进入文庙)-2- 文「武」全才杜将军然后是杜预 “终结三国” 的「武」:虽然《三国演义》中杜预在最后一回才得以出场,随即率军灭吴使三国归于一统。但其实这位杜将军早前也算得上是久经战阵,厚积薄发才有得三国终章的一锤定音,天下归一。杜预先是跟随钟会深度参与了伐灭蜀汉政权的战争,后又经秦凉平乱,再有继羊祜之职任镇南大将军,镇守荆州。最显赫的功绩要属他三陈平吴,率精兵袭西陵,破吴名将张政,并以离间计使吴帝孙皓临战易帅,造成吴国西线动荡。最终势如破竹,灭亡孙吴,结束了汉末三国以来分裂割据的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唐德宗年间,杜预受追封享奠武庙。(同年诸葛亮受追封进入武庙)-3- 文武「全」才由杜翁三国动荡,尔虞我诈,能得善终者寥寥无几。不得不说,杜预对其自身的保全能力也可算翘楚:杜预出身关中士族京兆杜氏,祖父杜畿是三国时期曹魏的名臣。其父杜恕则常与朝中权臣关系不和,称病隐居。后起用为河东太守,“高平陵之变” 后,被减死发配,卒于章武郡。杜预相比其祖父和父亲近乎迂腐的忠义正直,身处动荡年间,时刻警惕如履薄冰保全自身也不失为一项超乎常人的能耐。首先是他眼光深远的 “站队能力”—— 在曹氏与司马氏之间选择追随司马氏,并与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联姻,由此成为司马昭相府中的重要幕僚。随后是在战场上审时度势、不逞匹夫之勇的判断力 —— 秦凉平乱,及时识破上司石鉴为报私仇,而派其仓促领兵出击送死的阴谋,全陈利弊、拒绝出兵。又借与皇室有联姻关系,在石鉴的多番谋害下仍能保全性命。最惊险的莫过于在波谲云诡的军政变局中险象环生得以身存 —— 杜预当初跟随钟会大举伐蜀,魏军攻灭蜀汉后,钟会联合蜀将姜维谋反,准备杀害同来的魏军将领,以割据益州。在这场变乱中,杜预的许多僚属都遇害,只有他凭借智慧躲过了姜维的 “一计杀三贤”,幸免于难。事后,还因功被增封一千一百五十户。在灭吴功成后,杜预也没有居功自傲而功高震主,受到猜忌和迫害。他继续镇守襄阳,并反对天下安定了就要废弃军备的观点,始终没有放松部队的训练,对于防卫少数民族的袭扰做出了重要举措。他在荆州时还兴建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开凿运河,解决了长江的排洪问题,又改善了荆州南北间的漕运。杜预的政绩受到了当地人民的赞扬,百姓称他为 “杜父”,并歌颂:“后世无叛由杜翁,孰识智名与功勇。” 杜预在回赴中央升迁的调任途中逝世,终年六十三岁。司马炎闻讯甚为哀悼,追赠他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 “成”。-4- 文武全「才」惟杜氏杜预还有一处显赫的当世之才:注解《晋律》—— 杜预曾受命参与法律的制定。这部《晋律》,上承《汉律》,下启《唐律》,对后世的封建法律有很大的影响。在修注过程中,《晋律》的所有注解都是由杜预完成的。依据杜预的主张,对汉魏旧律大刀阔斧地进行剪裁,使篇章设置更加合理,法律条文简要得体。《晋律》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纳礼入律,礼律并重,实曰轻平,称为简易”,是我国古代法律编纂史上的一大进步,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成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影响的一部法典,乃至隋唐的法律都无不打上它的烙印。最后再赘述一句杜氏的后世之才 —— 杜预的三子杜耽、四子杜尹,分别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牧的先祖。-5- 后记三国纷争,世事纷乱,有人在时代的浪巅英姿卓绝、熠熠生辉;同时也有人在奔涌的波涛下,潜心为身处的时代做出注解与终结,静水流深、力势千钧 —— 时代与个人,终是互为伯乐,彼此成就的。2021.07.21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 1344 年到 1644 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 。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六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向读者娓娓道出三百多年关于明朝的历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历史中的另一面,让历史变成一部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重温经典,享受经典说是重温,但其实通读原著还是第一次。所谓重温,是指小时候看的 94 版《三国演义》电视剧。那时父亲喜欢等在电视前观看,我就伴着父亲的讲解,跟着偶尔看两集,最深的印象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次重温,由头是得到上新了《潇水讲透三国演义》的课程,拿下后,发现自己对《三国演义》中的历史故事并不熟悉。于是又拿下了少年得到里面《李鹏飞讲三国演义》的课程,200 讲,带着读者逐个章节品读。于是乎,这几个月里,每天先看电子书原著,然后收听对应章节的李鹏飞老师的课程,再打开 B 站,重温 94 版经典电视剧,最后听潇水老师对三国演义的解读,完成了一个 “三国闭环”。原汁原味的小说演义,李鹏飞老师的讲述与背后文化历史挖掘,电视剧中的经典还原与绝妙改编,潇水老师对三国宇宙的串联与解读,这些加在一起,极大地丰富了我这几个月的文化生活,真是一种难得的爽快与享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三国演义》描写的人物众多且十分生动形象,个个鲜活的人物都打动了我,我非常喜欢张飞,他高八尺,豹子头,圆眼睛,满腮钢须,他的声音亮如洪钟,威势如奔马,书中描述张飞曾在战场上大吼一声,震倒敌方一员武将,这可见张飞的勇猛。除了武将张飞外,我也很喜欢关羽,他九尺高,丹凤眼,两条卧蚕眉,胸前长须飘飘,印象最深是他的一张红脸,就像红枣一样。据说关羽开始的时候并不是红脸,有一次他受了箭伤,华陀为动手术他刮骨疗伤,他一边下旗,一边疗伤,直至最后手术全部做完,由于古代麻醉技术不好,关羽忍痛绷脸时间太长,从此就变成了红脸。张飞关羽我喜欢,最喜欢的还是诸葛亮,又叫孔明,人称卧龙先生,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擎,手执羽扇,飘飘然,有如神仙下凡般,他足智多谋,是智慧的化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基于英雄史观的历史神话小说看《三国演义》之前,相关的影视作品,如新老三国,军师联盟这些。相关的游戏作品,如三国群英传,真三无双这些。相关的专家学者对于这本书的解读与合理猜测这类的,让我对这本书基本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一字一句读完之后,还是有一定的心理落差的。 在我看来, 这是一本基于英雄史观的历史演义小说。例如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这类的句子层出不穷。可以看到将军们驰骋疆场的勇力,谋士们纵横捭阖的智慧,君主们选贤任能的均衡。就是看不到普通人的影子。多的是,相互践踏,火烧,水淹,十损之八九。 一次小规模战斗,引三五千人。一次大的战斗,二三十万人。一个普通步兵,需要四到五个农民来供养,更不要说骑兵,特种兵那种精锐部队了。写到丢盔卸甲,军士就不追了,收集盔甲。财政上面的事基本不提,不打仗就是季节不好,收成不好,根本不管民众的意愿。 小兵根本不可能做到 “斩将、先登、夺旗、陷阵”,能救主将于危难之际,就能获得授甲。玩游戏的时候砍小兵就觉得很爽,一刀一个。屯兵的时候也不会看人口,爆兵就行。那么问题就来了,玩游戏的逻辑可以这样,真实世界的逻辑也可以这样。 战争的目的,获得财富?消灭人口?推倒重建?赢得美名?还是一种表演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共勉看诸葛亮北伐之时,感觉上甚至有推倒魏的节奏,但似乎有那么些人,比如马谡、李严、刘禅,阻挡了进程。可魏未必没有类似的人,但蜀的国力相比魏弱了很多,容错性也差,何况还是大军远涉,兵困马乏。好像这便是天命。再放眼到姜维,他继承了丞相的遗志,屡次北伐,但国力日益衰微,偶尔休养生息,也只是苟延残喘,加上刘禅日益昏庸,更减弱了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所以每次看来,都显得无力,甚至到后面蜀灭亡。本书完结了,天下三分也归于一统,但我们忘不了诸葛亮和姜维这样的理想主义者,以及三国的英雄豪杰们。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周而复始,也许我们就是那些个理想主义者,争相成为时代的 “英雄豪杰”。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多数男性年少时都会喜欢的一本书吧,反正我是前前后后翻了三遍,而这次基本上是一字一句地读完的。我发现自己对书里的很多情节竟然有点陌生。我想了想,原因可能有三。一,记忆随着时间不断地丢失,细节变得模糊;二,前两遍看得不够认真,囫囵吞枣,错过了很多细节;三,受限于自己当时的阅历,无法理解书中的一些情节,因此对这些情节都无法留下深刻印象。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很多书都值得多读几遍,尤其像《三国演义》这样,已成为我们的重要文化符号的书籍。缺少对这个符号的基本认知,会让我们的生活缺失很多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