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

    一口气阅读完这本书,感慨万千。书里描述的氛围让人窒息,书中展现的精神让人感动。以前没有经历过这种场景,就算很可怕,但也只是流露在表面上、浮浅于文字中的感觉,直到 2020 年亲身经历过后,才知道那种世界灰暗、未来无望的感觉是怎么样的,真正有了感同身受的感觉。大流感让很多人死亡,比如,光印度就有 1200 万人死亡,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死亡人数超过 5000 万,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慢性伤害更是难以估计。瘟疫蔓延时,城市崩溃,医生回天乏力,科学束手无策,人类坐以待毙。我们没有经历过大流感的绝望,但我们经历过新冠疫情的恐慌。这种人人自危,世界灰暗的景象令人窒息。今天,我们有先进的医疗水平,有便利的生活保障,有强大的政府支援,依旧会恐惧、会焦虑、会束手无策。那想想 100 年前的人们,在相对落后、相对贫困的时代,他们该如何绝望?现实又是怎样的残酷呢?幸运地是,再黑暗的地方,都会有光明照耀人间。尽管大流感对全世界而言都是巨大的灾难,但在这灾难之中,依旧有不灭的火焰在熊熊燃烧。书中描写了当时美国医学界面对疫情的状态,他们勇敢、坚定、负责,并且用生命和大流感做斗争。流感带来了一片混乱,但混乱之中也有人性的光辉闪耀。在灰暗的地方,科学迎难而上。每一个在大流感中做出牺牲和奉献的人,都是人类的英雄。每一次在危难中拯救人类的,都是永不放弃的精神。就像过去一年的疫情期间,我们依旧有诸多心地善良、勇敢坚强的人和疫情做斗争,大到国家政府,医生护士,科学家研究者,社区管理人员,基层公务人员,甚至你我,都没有放弃,都在努力奉献自己的一点微光,温暖人间。他们,都是我们的英雄。我们不称赞痛苦和灾难,但我们要歌颂勇气和坚韧。因为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瘟疫的近现代史

      还没看完已经忍不住要全力推荐了!前半部是美国近代医学史,一个新兴的大国怎样向前辈德国学习医学与科学研究,一代又一代好学的美国年轻医学生就是答案。还没等到美国医学界准备好,世纪大瘟疫就到来了,糟糕的城市管理,过早受重创的医生与护士,让一切雪上加霜。今天读来更是感慨万千,希望不用等待那么久,我们这一代人的新冠记忆也会有一天会被历史完整记录下来。这个记录应该不仅仅包括患者,也应该包括奋斗的医者和整个社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怜的西班牙,背了100年的锅

        这本书的作者是历史学者,更多地希望以史为鉴。他写此书的初衷是想发掘美国政府在 1918 年是如何应对这场大挑战的。1918 大流感是自然与现代科学的一次大冲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力的一次大对决。虽是 90 年前的往事,但一切仿若历历在目,到处是呻吟的患者、无力回天的医生、焦头烂额的政府。人体、人心、城市、国家均被流感所蚕食。比起真正的战争,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似乎更加令人殚精竭力、死伤惨重。即使在 1918 年费城这样一个现代化大都市,牧师们也不得不像中世纪肺鼠疫肆虐时那样,赶着马车在街上吆喝,让那些躲在紧闭的门后、胆战心惊的人们把屋子里的尸体搬出来。这场大流感使得 1918 年费城卫生系统全面崩溃,医院爆满,拒收病人。而作者认为,即使今天,发达国家的卫生系统也可能被流行病拖至崩溃的边缘,而发展中国家的卫生系统则可能全面瓦解。说到这里,回看今日的新冠病毒,从传播到扩散,这过程何其惊人的相似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大流感是 1918 年春季开始爆发的一场瘟疫,在全球共造成 5000 万人死亡,只有少数与世隔绝的地方才躲开了瘟疫的侵袭。这场瘟疫是由当时人们还不认识的一种病毒引起的。直到 1930 年代,理查德・肖普才证明猪流感对人的危害。人畜共生病,很可能会在未来侵害世界。第二,瘟疫流行时,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传奇。美国官僚的表现普遍让人失望。那些恪尽职守的医生、警察、志愿者,那些维护城市运转,使社会生活不致崩溃的工作者就是英雄。第三,科学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国家医疗水平和医学研究的进步,也需要时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于 1876 年,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成立于 1901 年。1918 年对抗瘟疫的科学家很多都来自这两个机构。第四,埃弗里一直在研究肺炎。他证明 DNA 在肺炎球菌变化中的遗传作用,开创了分子生物学。1868 年,瑞士科学家分离出了 DNA,直到 1953 年,克里克和沃森发现了 DNA 结构。科学看似突飞猛进,人类的理性进步其实是一件长期又缓慢的事情,但它也能给我们更恒久的信念。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考场

            大灾难是对人类集体意志的一次大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肺炎球菌看起来是一种典型的链球菌 —— 一种中等大小的椭圆或圆形的细菌,通常好几个连在一起,就像一条链子。不过,一般每个肺炎球菌只和另一个连在一起,像并排的两颗珍珠,所以有时也被称为肺炎双球菌。如果暴露于阳光下,肺炎球菌 90 分钟之内就会死掉;但如果在阴暗的房间内,它可以在潮湿的痰液中存活 10 天左右。人们偶尔也能在灰尘颗粒上发现它的踪迹。它若以致命形式出现,感染力很强 —— 事实上它自己就能导致流行病的发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书里刻画了一些在这场人类与流感抗争中的人物形象,他们有的亲身投入,有的调兵遣将,他们在与流感斗争的同时,也与自己的人性进行抗争或妥协。在书中,我们能看到对科学的执着与偏见,对权威的崇拜与质疑;看到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与形形色色的人交往的苦恼,科研中久久未能突破的瓶颈…… 个人命运随着流感跌宕起伏。巨大的死亡数字,令人悚然,而那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却令人扼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流感》

                  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 1918 年大流感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本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核心内容第一,是大流感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吗?第二,1918 年大流感是怎样在美国费城泛滥的?第三,科学家对病毒的认识为什么如此缓慢?第一,大流感是 1918 年春季开始爆发的一场瘟疫,在全球共造成 5000 万人死亡,只有少数与世隔绝的地方才躲开了瘟疫的侵袭。这场瘟疫是由当时人们还不认识的一种病毒引起的。直到 1930 年代,理查德・肖普才证明猪流感对人的危害。人畜共生病,很可能会在未来侵害世界。第二,瘟疫流行时,并没有挽狂澜于既倒的传奇。美国官僚的表现普遍让人失望。那些恪尽职守的医生、警察、志愿者,那些维护城市运转,使社会生活不致崩溃的工作者就是英雄。第三,科学进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个国家医疗水平和医学研究的进步,也需要时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成立于 1876 年,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成立于 1901 年。1918 年对抗瘟疫的科学家很多都来自这两个机构。第四,埃弗里一直在研究肺炎。他证明 DNA 在肺炎球菌变化中的遗传作用,开创了分子生物学。1868 年,瑞士科学家分离出了 DNA,直到 1953 年,克里克和沃森发现了 DNA 结构。科学看似突飞猛进,人类的理性进步其实是一件长期又缓慢的事情,但它也能给我们更恒久的信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疾病周围去观察疾病

                      这本书从疾病本身走出来,带我们去观察了不同群体患者的个人感受,以及不同行业对传染病传播的影响。防控传染病做不到客观,因为有人性,因为有人性所以在疫情期间我们更应该严守道德底线,避免无视情感权利的选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它还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而不是无谓地长时间争论的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知科学的进步!

                          《大流感》获得过 2005 年美国科学会的最佳图书奖,约翰・巴里写这本书花了七年的时间,喜欢看这种研究工作做的非常细致的书籍,这本书一共 660 页,后 100 页全是参考文献,按图索骥,得到的收获很多!大流感指的是 1918—1919 年横扫世界的那次流感大流行,彼时,全球人口不到 20 亿,大流感让全球 30% 的人口受感染,最新的权威估计死亡数字为 5000 万到 1 亿。这个数字不仅高于历年来命丧艾滋病的人数总和,更远超中世纪黑死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本书作者依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数据,重绘 1918 年的惨状,为我们再现了这场最致命瘟疫发生、发展及其肆虐全球的过程。书里描述的氛围让人窒息。大流感让很多人死亡,比如,光印度就有 1200 万人死亡。瘟疫蔓延时,城市崩溃,医生回天乏力,科学家束手无策。关注以往人类面临的极端处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和面对当下人的处境。为什么会出现这场大流感?后来的流行病专家分析,鸟类携带的禽流感病毒原本不会传染给人,但是在中间宿主身上,禽流感病毒和人类流感病毒重排了基因,形成了一种新的、能 “人传人” 的病毒,也就是 H1N1 流感病毒。这个宿主之一就是猪。病毒学家把猪称为病毒的 “搅拌碗”,因为它能够同时感染禽类和人类的流感病毒,而猪跟人靠得太近了。本书更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科学、政治与疾病传播互动的过程,并述及传统医学演化至现代医学的重要里程碑,以及当年科学家、医学工作者等在巨大压力下所显示出的勇气或怯懦,信仰、价值观、研究态度和方法…… 科学研究其实是一件水滴石穿的事,但大多数人对科学的了解都集中在 “石穿” 那个奇迹般的时刻,不太能理解之前的 “水滴”。这本书里提到了 1918 年大流感爆发时,战斗在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近百位科学家及医学工作者,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一个医学精英的结晶体,稳定、严密,每个人都有使命感,知道自己的任务,读的时候我希望这些医学大牛是英雄,能在大流感爆发之时挽狂澜于既倒,但事实不是这样,这些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毕业生和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顶级科学家很多直到去世也没有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大流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