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34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目标,只有从中汲取力量才是不错的目标。

    看完内心想要寻找 “目标” 的答案,有很大的启发。确定一个长期目标的三个特点:他们自身的能力;世界对他们所能提供的服务的需要;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所体会的愉悦感。” 结合我自身的从教经历来看,自己在初中时候就觉得老师这个职业相处起来还是很不错的,于是心中有了一个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好老师,但距离好老师的标准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父母行事准则

      书摘:我们从对年轻人的人生目标感从何而来的大量研究中,总结出我们认为很关键的一组因素。这些准则,希望父母可以利用一切出现的机会(从日常生活的间隙到更为正式的场合)经常地回顾(它们值得反复强调),并铭记在心:● 从认真倾听中寻找火花,然后借此点燃孩子的激情● 利用生活中的时机展开对话● 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孩子兴趣的火花并给予支持● 告诉孩子你从工作中获得的目标感和意义● 传授生活中的实践智慧● 介绍孩子认识生活中的导师● 鼓励创业精神● 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让孩子逐渐从责任中获得一种力量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慢慢的天天向上吗?准确的告诉你:不是

        这是昨晚读书群里一个真实的对话。一个初出茅庐三观很正的妹子,一脸稚气的说:不是每个人都应该慢慢的天天向上吗?曾几何时,我也是如此天真的认为的。可惜,现实的生活中却并不是如此。在我 27 岁那年,从制作岗位赚到了教培领域,虽然东家没变,但是业务变了。当时正值老罗语录风靡全网,而老罗也离开了新东方,创办了老罗英语培训。一个插科打诨却讲课巨牛的胖子,成为了我的榜样。我也是个胖子,也自认技术很牛,讲课不错,还幽默。自然也想混成 CG 培训界的 “李胖子”。再加上电影《独领风潮》《光荣之路》《卡特教练》的影响,又有兰迪波许教授的《最后一课》视频的感动,那时的我真的浑身充满了正能量。当时的我秉承着一个原则,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虽然也确实遇到过几个特殊的学生,但是整体接触下来,只要你认真教,想办法教,这些孩子都是非常愿意学习的。教学相长,彼此鼓励,那真的是一段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活久见这一定律终于得到实现。一群二十出头的孩子,上课居然还要维持纪律。上大学的课程,居然还要提醒上课不要说话。而出勤率是你不要求,他们真的就可以一学期不来(要知道我那个可是天天上课,不是一周两节那种。)最后还会给老师扣一个不管的帽子。从 2007 年开始到现在,我也算是教了十几年课了。真的像老话说的那样:一代不如一代。之前我也听过那句,上一代人看下一代总是塌腰的,但实际上,他们的能力远胜过上一代,无论是见识还是素质。曾经有一段世界,我也是非常认同这一论调的。所以,每次当我觉得学生怎么就那么冥顽不灵食古不化时,我都是先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我讲的还不够好,是不是方法不对,是不是我自己的认知错了。然而,并不是。先来说一下,那句认为下一代人塌腰的话。其实没有塌腰的那些,就是各个班级里的那些学霸。他们无论哪个老师来讲都问题不大,本身能力就很强。而那些大家觉得不行的,其实后来事实证明也确实是不行的,并不存在长大了就会自然变好。你也许会反驳,身边的谁谁谁就后来怎么怎么着了。对不起,我这里说的是概率问题,小概率事件是一定会发生的,但是不能拿来做代表。老百姓的认知就是分两块。一方面是国家大事,那都是人中龙凤书写的。学霸们成长到一定年纪成为掌控这个国家的阶层,他们有话语权,你自然认为新一代人并没有塌腰,觉得越是年轻的一代越牛逼。而另一方面就是鸡毛蒜皮,身边的那些不争气的,影响力可能就只波及到身边的寥寥数人。所以,你不会觉得他能代表所有人,你觉得他才是少数,是那烂泥扶不上墙的。可事实恰恰相反,大多数人都是分母,过得都是寻常百姓的日子。随着年龄的增大,教书育人的心还有,但却不想再无罔的投入精力了。我承认有些年轻人,你真的投入精力是有可能改变他的人生,让他变好的?可成本呢?当你把用在他身上的精力转到其他更愿意学习的同学身上,也许可以影响到更多的学生。为啥写个读书感悟,前面先来这么一大堆闲话呢?因为今天读的这本书《目标感》,作者威廉戴蒙其实就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老人。我是通过听得到陈章鱼老师讲解这本书,才被吸引过来阅读原著的。可最终读完,我却发现,书里的气质和陈老师解读的角度差异巨大。简单理解,这是一个美国老人(也许是中年人,我不知道)看美国这一代人不努力奋斗,痛心疾首,所以给出了调研数据和一剂治疗药方,不过我觉得作用不大。随着生活的富足,从小无忧无虑长大的一代人,大多数没有经历过最基本的生存威胁,是很难产生改天换命的使命感的,这不仅仅在美国,日本、中国也是这样。而那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已经慵懒到深入骨髓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努力奋斗向上的名族,可通过观看《我的二本学生》和《岂不怀归》我也不觉得这些美好品德可以延续多久。随着日子越来越好,那个奋斗的基因也许会变淡也未可知。随着年级的增大,我越来越理解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了。想《目标感》这样的书,没有目标的人根本就不会读。而读的大呼过瘾那些,却恰恰是最优目标感的一拨人,他们只会从书里获得认同,更加加深自己的信念罢了。以前我一直以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话是鼓励大家努力的,无论天帮不帮,我们自己的帮助自己。而现在我读这句话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我把我该做的都做了,无愧于心就好。至于是否可以影响到别人,听天由命吧。仅此而已。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目标感》

          如果你在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上还有些举棋不定,那这本书能从一个教育专家的视角帮助你锚定你的目标。如果你是一位父亲或者母亲,或者你的工作和青少年有关,那么这本书更能给你一个直接的抓手,让你和孩子一起找到那个给她 / 他一生赋能的目标。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目标感

            目标感这个词,我应该是在上咱们花姐沟通训练营时,才明确吃下来的一个词。简单说,目标感的用意,不是让人有行动欲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协助他们,制定出 “最小行动方案”,做起来走起来,action speaks 起来,而非坐而论道,开完会聊好天拍拍屁股就走人。书本里给了好一大篇幅在说对孩子的教养与激励,这是我非常赞同的一件事。任何管理大师、领导大师,如果你去看他的团队他的子女,管理领导地不怎么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2年第二十九本

              这本书很符合解读人张凯所说的快速阅读的书。如果不是想着记录 “第二十九完整”,我不会发这个评论。絮絮叨叨,想起了二十八年前的语文张天平老师被校长调整为教动物课的情景:啰嗦的是啥?1. 第一章和第二章就说明白了 “美国孩子分四类,疏离者、空想者、浅尝辄止者、目标明确者。然后需要家长、学校、社会共同创造一种让孩子能够树立人生正确目标的环境和动力。”2. 媒体展示的第一种场景是我们社会中最粗俗、轻浮和功利的部分;第二种场景是社会主义祖国无限美好,光明磊落,正确伟大。其实,咋回事,都知道。3. 这是打谁的脸呢?!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原则,美德,高尚,大而无当的词语,迷糊了人间。抖音,快手,微视频,全国上下做内容,战争屠杀被歌颂,死马不死,满嘴胡吣,就连要账的都能弄个红码,霸州集体要钱……4. 摸摸良心,我有良心?袁世凯,教训不远,当鉴之。当我有这个腌臜的想法时,我想我已经抑郁了。晚安,得到同学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美家长的共同焦虑

                中美知识精英的焦虑是一致的,都在感叹物欲社会的虚空,希望孩子们有高尚坚定的目标,美国人写的比较啰嗦,传统美国名校都是教会学校,现在政治正确,要求多元,美国孩子也在迷失,大多数都是以财富自由和演艺明星为目标,作者谆谆教导,希望目标更切实远大,其实孩子目标不明确,大人又如何呢?大人是孩子的榜样,现在人长寿,退休后 30 年如何规划,有什么目标,是成年人要先给孩子树立榜样。说到目标宏伟,中国在这方面是长项,保尔柯察金已经给我们指明了目标方向。还是日本人脚踏实地,把人生目标简单物化,《一生一色​》是范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没有远大目标和目标不明确的读者,都是难得的一本极具指导意义的书。人生没有目标,就像一艘航行在大海里没有方向的大船。从小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充满希望和美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大收获】重新理解了关于什么是真正的目标,目标感不是一个个待完成的任务清单,而是一只直指人生目的地的罗盘。你或许看不清终点的样子,但你当下的每一步行动,都能向那个笃定的方向一点点靠近。作为家长,要想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关心的真问题,首先需要让他们对社会的运转方式有所了解。这个世界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哪些职业的人为解决这个问题付出努力。尤其值得提醒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自己的工作,这样可能会让孩子对工作形成负面印象,会让他们觉得除了带来物质上的利益,工作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这种认识会滋生冷漠和愤世嫉俗的情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中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都是被实践反复论证过的有效方法

                      我自己的观察和反思是孩子内驱力的最大杀手是父母师长给他们强加太多目标,让他们觉得不是在为自己活着,而是在为别人活着。不管这些目标有多好多合理,没有人愿意永远为别人而活着,这是生物的本能。建议是要从小给孩子建立起平等尊重的对话环境,让他们既能享受自由同时发展出责任感。家长不必畏惧分享自己的人生成败经验,并且对孩子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但是不能强求,而是要坦诚理性建设性的讨论。同时家长要监督提醒孩子对自己的决定和承诺负责,遵守自己定下的执行方案和计划,并且不断鼓励他们坚持下去,不断给予阶段性肯定。最重要的是要鼓励孩子勇于面对失败的后果,并且能够做出最好的调整。在这种责任感的培养上,家长最强大的工具就是自己以身作则,建立好的榜样表率。家长永远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近距离,最熟悉,和最信任的人生课老师。孩子对父母的模仿是深刻在基因里的,连孩子自己都意识不到。所以对孩子一诺千金,平等尊重,必然会赢孩子的信任。父母自己的言行才是对孩子最有效,最有影响力的教科书。最后,要让孩子从小明白,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他想要的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挣来。所以他们在成长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学会如何自己去挣属于自己的这份午餐。而父母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教会孩子如何去挣这份午餐。让孩子从小在温室里长大,有一天却突然要把他一脚踢进 jungle,这才是最残忍的。这也是为什么啃老的孩子往往和父母的关系是最糟糕的。这样父母就可以和孩子建立起一种坦诚互信,彼此尊重的合作关系,为一个共同目标一起努力。我认为这才是最有效的亲子教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人都有目标,个个没有好目标。

                        任何一个人都是按照目标来做事的,没有一点目标的人是没办法活下去的。好目标就是对自己有用,对社会有用,伴随一生的目标。不是年轻人没有好目标,成年人大多也是没有好目标的。作者提出这个问题,是对社会很有意义的,从青少年开始,就要培养他们具有建立自己的好目标的能力。年轻人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培养,都知道建立起对自己有利,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的目标,并为此奋斗一生,这是整个社会的福份和人类的希望。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在生活中找不到明确而可靠的目标感,它所带来的颓废感就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是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更值得父母阅读的书

                            我很幸运,在几乎要放弃阅读完这本书的时刻,坚持下来,读完本书。读完后,我脊背发凉,为自己不算成功的父母角色而感到懊悔。这是一本前松后紧的书。书的前半部分知识点多,且叙述较为平淡无奇,导致我几乎想要放弃阅读。但后半部分,作者对于子女如何培养目标感,父母以及社会如何引导孩子建立目标感提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实用性建议。我看完后有以下三大感触。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让子女拥有目标感,父母要首先做到。就像一个子女是不可能爱看书的,如果他的父母从不看书的话。与其说,这本书说的是如何培养子女的目标感,倒不如是在说父母如何与子女一起培养双方的目标感。其次,目标感重要过成绩。目标感给子女带来的改变远超过成绩。俞敏洪在日前和罗胖的对谈中,提出 “知识、学识、见识” 的观点,就很契合本书的观点。成绩只是知识掌握的程度,而学识与见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目标感的驱动。第三,好的目标感一定是和人生同宽度的。作者提到,短期目标容易让人急功近利,并且易变。只有长期目标才是终极目标,才能产生推动人坚持下来的定力。总的来说,目标感是一个父母与子女一起,用足够长的时间宽度去建立,培养与追求的人生要件。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目标

                              目标明确地分析和研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目标的交集就是:点燃喜欢的,支持擅长的,引导社会需要的

                                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合力,我们极有可能为青少年做到:让他们作出能给他们的一生带来幸福感的好选择;给他们点燃他们想象力的可能,鼓励他们通往最高理想的引导,帮助他们实现远大志向的支持,以及创造激发他们而非让他们意志消沉的文化氛围。在这样的关怀下,没有年轻人不会感到振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目标是把我们跟这个世界连接起来的真问题

                                  我们给自己定下数不清的目标,每天为各种目标忙得不亦乐乎,是不是就算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呢?这本书告诉我们,目标可不是待办清单上的一项项任务,目标是一个把我们跟这个世界连接起来的真问题。拥有目标感,就是要找到我们真切关心的某个问题。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调查,按照目标感的强弱,把人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疏离者、空想者、浅尝辄止者和目标明确者。疏离者对自己的现状非常满意,对未来也不感到焦虑,认为 “目标” 这种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过一日是一日。看上去他们玩世不恭,轻松自在。但是长期来看,空虚感会慢慢侵蚀他们,极大地消耗心力。空想者有目标,但是缺乏行动。他们很容易混淆消费者和从业者,对目标缺乏现实层面的了解和努力。空想者对职业有一些浪漫的想象,但少有人对不确定的梦想之旅做足准备。浅尝辄止者有目标,也有行动,但是他们仅仅认识到目标中表层的意义,不明白自己的目标对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就像很多人只知道工作能赚钱,不知道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作者说,一个掉进水里的人,要想不沉下去,最好的方法一定是向着一个固定的方向游泳。拿着一张错误的地图最终能走出了森林,也是因为有方向的指引。方向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只有方向明确,人才能保持镇定,并最终抵达终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目标,才不迷茫

                                    目标,对一个人、团体、社会、国家等等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的前提是拥有清晰的目标(或小、或大),以目标方向为指引,才能更好围绕做准备,并为之不断前进!父母、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应该努力引导孩子找到并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1. 父母多鼓励孩子探索自己的兴趣,不轻易给孩子定性,在保持开放,价值观正确的前提下,与孩子一起,探寻孩子的人生目标,这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找到后会价值巨大。2. 学校应给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让孩子更多参与到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发现当中,给孩子提供好的教学环境与氛围。3. 社会与国家多鼓励社会创新创业。为青少年将来步入创造更多机会与平台,青年强则国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树立目标感,这本书给了一个答案。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11 本《目标感》最根本的问题,不是父母应该在子女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而是子女应该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在青春期阶段,进行一些反思和尝试是有益的。青春期是发展的过渡阶段,就像是个体走向拥有成熟的自我认同之路上的一个中转站。这一生命阶段据说是以进入青春期为起点,以对成年人的社会角色(如上文所提到的父亲或母亲、丈夫或妻子、职员及公民)作出郑重承诺为终点。在向成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年轻人花些时间来审视自己、思考未来,寻找到最符合个人志向和兴趣的机会,这是明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很多的年轻人似乎并没有在积极寻求解答。他们的延迟,可以说更多的是优柔寡断,而不是积极反思;更多的是方向迷茫,而不是追逐明确目标;更多的是矛盾心理,而不是内心坚定。缺乏方向感,无论是从个体发展还是社会角度来看,都不是建设性的 “延缓偿付期”。缺乏方向感,机会会转瞬即逝,并可能由此造成自我怀疑和偏执。不良的习惯开始逐渐生根,而好的习惯却无法建立。获得茁壮成长的年轻人与彷徨不定的年轻人之间的主要差异,有可能取决于他们是否找到了一个有强大吸引力的目标 —— 在职业方面、组建个人家庭方面,或是以其他方式改变世界方面。另外,我还推测很多年轻人身上的 “不满” 和 “焦虑感” 与他们的 “缺乏目标感” 相关。在我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更详细的研究之前,心理学的大量研究已经表明,“追逐积极的人生目标” 与 “生活满意度” 之间存在着一种强关联。为什么目标感如此重要?它对给年轻人带着激励感和崇高理想走向未来能起到什么作用?当然,它给社会带来的好处是不难看出来的。如果不是年轻一代勇于应对重新构建世界的挑战,很难想象我们会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在本书中,我最关心的不是社会,而是年轻人自身。目标是通过让人超越自我并投入到一系列的活动中,来带给个人满足感的。有目标的人不再思考自身,相反,会专注于手头的工作或问题。当他们激发全部身心力量来寻找一个解决方案时,他们可能发现从未想到自身所具有的力量:未曾尝试的才华、新的技能、储备的未被开发的精力…… 就幸福而言,重要的是从事一些个人认为具有吸引力、挑战性和有趣的事情,尤其是这件事情对自我之外的世界能作出有价值的贡献。致力于发现自然真理的科学家、致力于创造新形式美的艺术家,当他们处在解决一个让人痛苦的难题的过程中时,往往是感受最幸福的。对崇高目标的追求,是专注投入的另一种主要情形。崇高的目标可以驱使一个人为世界作出积极的改变。心理学家丹・麦克亚当斯 (Dan McAdams) 研究了他将其称为 “有生产力的人” 的成年人,这些人试图让世界作出积极的改变。目标在顺境中赋予一个人快乐,在逆境中赋予他适应力,这在人的一生中都是适用的。然而,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尤其会受到目标的影响,并且有目标的年轻人(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不仅能回避自毁行为的风险,还能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态度,这种态度能激发人了解世界的渴望。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育儿和个人成长都最值得看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清晰的目标能带人去往梦想的彼岸

                                          一行精华:只有将目光投向远方的人,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没有目标的人犹如海上浮萍,终身漂泊不能靠岸。目标要定得足够大,因为太小的目标容易被问题遮盖。高远的目标好似指路明灯,让人披荆斩棘,奋力向前。给每一件事物都制订目标,家庭、兴趣或是工作。有了目标我们才会认真对待,有明确的目标,行动才能有处着力,发挥它原有的力量。有明确目标的人,心里想着目标,行动时参照目标,专注于解决问题,拥有积极乐观的好情绪。培养孩子的目标感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用开放的态度,舍弃急功近利的思维,激发孩子的热情,用启发式地提问帮助他找到自己的热爱。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