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令人着迷的生活群像
近两年特别喜欢非虚构写作,真实事件 + 小说形式,可谓梦幻组合。这本书也是非虚构类作品,读来顿觉,新闻报道也可以如此生动而不单是平铺直叙的纪实。非虚构写作虽然也因为表达方式小说化而被诟病,但传统新闻报道的客观与真实性也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反倒是非虚构写作者,他们是深入到所要记录的事件 / 生活里,通过对相关人群的长时间观察、接触、访谈,甚至一同工作、生活,这样一来,作者的视角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 ——TA 在试图还原主人公们的心理活动,试图通过不同人的眼睛来看我们所处的同一个世界。虽然不可能足够真实客观,可 “真实客观” 本来就是很玄的东西,是有情感的人类所不能及的。主要阅读了本书有关纽约的部分,虽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作品,但很多描述和我前几年在纽约所观察到的依然吻合。这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大都市的繁华可以日新月异,而其中奔波忙碌、甚至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人 (或是野猫),他们似乎被动地凝滞在了时间里。作者的场景展示能力我尤其欣赏,可能有人会觉得段落之间不够连贯,但我感觉这正适合 “纽约”,一座繁荣伴着萧索、有序又混乱的复杂都市。这几天在伦敦探索了很多地方,我也喜欢观察人,尤其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点,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我住的酒店离地铁站很近,而地铁站可是观人的好地点之一:一位坐着轮椅老人整日在地铁站口旁边,时而看报纸时而打瞌睡;站口对面的报亭是闲散人士聊天的好据点,也是等人或乘凉的好位置;拖着行李箱的路人神色看起来并不比衣冠楚楚的精英人士疲惫;地铁站附近的几条街商铺餐厅林立,好像每一家都很热闹,一派生意兴隆… …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那些被遗忘的和被仰望的这是前两天那本《邻人之妻》作者盖伊特立斯的另一本书。他的写作方式被竞争对手贬低为所谓的 “新新闻”,意思是作者增加了太多个人内心描写的桥段,不符合新闻写作的要求。可对于读者来说哪种更易于阅读呢?自然是像阅读故事一样的非虚构写作更吸引人啊。《邻人之妻》是我阅读怹的第一本作品,所以不太好定义,这位老先生究竟是怎样的一位作家。读了这本《被仰望的和被遗忘的》后,我对他充满了敬意。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我标题写的和书名正好反过来了,我把被遗忘的放到了前面,这就是我对作者敬意的来源,因为只有借助他观察生活的慧眼和书写新新闻的妙笔,那些为城市做出贡献和牺牲的普通民众才从被遗忘的角落拾起,有机会被更多人看到。这本书里的文章其实都曾经以单行本的方式出版过。但时间久了,书籍绝版不再刊印,新一代的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也不屑于知道这些他们爷爷辈的生活了。再次结集出版,不单是让年轻人对纽约大都市和那个带来经济繁荣的大桥背后藏匿的普通人的故事有所了解,更是让生活在大洋彼岸的我们也有机会看到那个处处生机勃勃时代的美国。而书的最后一部分,对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些被人仰望的名人的生平,这也是书名中被仰望的由来,他包含知名歌手,影星,拳击手,棒球明星,甚至有黑社会大佬。很多人可能觉得写这些过气名人有什么意义。还记得前年那个质疑周杰伦是谁的零零后吗?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那些一直在我们这些老家伙内心中拥有美好陪伴记忆的 “过气明星” 根本一无所知,就好像我们对曾经的香港歌神许冠杰一无所知一样。那么面对这帮 “不懂事的” 年轻人是不是要科普一翻呢?同样的,盖伊特立斯写这些人是同样的理由。我不确定你读到这本书后会有怎样的收货和感受,我自己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对于这种老作家写老年间的事情是真的趋之若鹜,喜欢的不行。他带给我一种真实的穿越感,你可以借助这生花妙笔,以窥那永远不可能到达的空间和时间,以当时当地人的视角,看活生生的那个时空的故事。这种感悟不知道是不是人人皆有,所以我喜欢但不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了不起的铁器工本书第二部分《桥上之死》中,作者写了修建大桥的工人来源和特点。这些工人多数来自从保护地被赶出的印第安人、失去农场的南方人、厌倦海上生活的纽芬兰人,逃避奴役的中西部人。他们的特点,一是流动性高,在追逐一个接一个城市的建设高潮中,转换不同的建设工地;二是技术娴熟,在修建大桥的过程中,修桥工个人技能不断提升,在下一个工程中可以获得邀请;三是自豪感强,他们对自己能够成为大桥建设的铁器工而感觉荣耀;四是子承父业,他们的下一代中很多人从小耳濡目染父辈工作,愿意继续从事桥梁建造。作者在书中写了,铁器工在修建大桥工程中表现出来的热情、勇敢、敬业,以及创造性,在纽约城市建设中所作出的非凡贡献。正如作者所言:“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