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以再读,一遍肯定不够

    一个印度裔的美国作者,她提供了育儿上又一块的 “他山之石”。她让我们教育上的武器库里,又多了一件称手的兵器。她在书中创新的运用的 “我执”、“假面”…… 这样的词语,这是词语的 “跨界” 的使用,让人感受心理学中对问题和现象的合理正确的 “命名”,有着多么巨大的威力。给问题标注、登记,然后解决、胜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松弛养育:不控制的妈妈,不内耗的孩子》

      【格式引文】[美] 沙法丽・萨巴瑞著,美同译。中信出版集团.2024:9.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Fiv8Z7MbGtuOujAI 觉醒式养育能给予我们一直渴望的东西:深刻而持久的内在价值感。我们每个人不都渴望内心深处的自己能够真正被理解、被肯定吗?每个人都渴望自由地绽放真我,远离评判、内疚与羞愧。我们的孩子对此也有深深的渴望,而好消息是:觉醒式养育能告诉你如何满足这一渴望。当你接受和尊重孩子的个性,而非试图让他们符合社会的期望时,你就可以确信,没有什么比允许他们成为真实的自己更重要的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我执到觉知

        这本书引领我从我执到觉知,更深一步的带领我看到童年的我自己,过去的我自己,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深入思考,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看清楚我们的亲子关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4—179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觉醒式父母带来松弛

            读这本书的过程,恰好是我在家休产假,整天对着一个 2 岁多的娃上蹿下跳,说实话,耐心都快被磨没了。自问也读过不少育儿书籍,也知道孩子正值调皮阶段,并不是真的坏,但是有时候还是很难控制自己的脾气,会暴躁会发脾气会骂人…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是不是让 “我执” 不断地侵入到我们的亲子关系中,让我和娃都不开心。我每天想让他准时睡觉,究竟是他需要还是我想有自己的时间刷手机看剧?我不让他做这做那,是不是因为我不想花精力陪他?我下意识地觉得他 “不听话”,是不是也是在贴标签?如此种种,是因为我想控制他,让他按我理想的样子去生长吗?或许是的,我也会陷入旧的养育模式中,而忽略了孩子他的自身感受,忽略(其实应该是不想承认更多)孩子他是个独立的个体,是可以跟我们平等对话的。所以,读完这本书且一路反思后,我自知自己离 “觉醒式父母” 还有很长的距离要努力,这将是我接下来育儿的方向。我希望,通过辞旧(传统养育模式)迎新(觉知式养育),我和两个娃都能拥有一段健康、亲密的关系。一、从灰心失望到豁然开朗在这一部分,我们最需要努力做到的,就是破除旧的观念以及模式,做到觉知觉醒,让新的养育模式成为我们新的选择。我的父母应该能算得上旧模式的代表了(或许很多长辈都是),他们在养育我们的这条路上,会把自己的理想加在我们身上,会把我们看成是他们的一种责任,但凡有个环节稍微落后(比如工作、结婚生子)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甚至如果我们多说两句反对的话,就会觉得我们在对抗他们… 很多时候让我觉得有种道德绑架的意味,想逃离又知道逃不了,难以应对。当然这不是说他们的养育没有一丝可取之处,其实如果不是他们把自己想读书的想法 “强加” 在我们身上,我和我弟可能也不会有今天。只是时代变了,这种养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亲子关系的塑造并没有很大的帮助,反而会起到逆反作用。作者在书里提到的 “觉醒养育”,是让我们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对待,而不是我们的所有物。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来打造一种更为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就跟心理咨询一样,我们要先做到觉知觉察,意识到传统的养育方式的弊端,才会有可能接受新的观念。在觉醒之后,我们要把孩子放在平等的位置,去理解、共情他们,允许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哪个这个想法与我们想到的背道而驰。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不容易,做父母的总会不自觉想要去 “控制” 孩子,只想他们在我们预设的轨道里前进,但不容易我们也得去尝试改变。养育的焦点应该是父母,而不是孩子。想通这一点,我们就能走向豁然开朗的新的养育模式。二、从病态模式到主动选择有一段时间(其实现在也依旧存在)我们总是会听到关于 “原生家庭” 的讨论,小时候受过的创伤会影响到我们当下的行为。在这一阶段,我们努力要做的,就是与我们过去的经验(创伤)解离,倾听真实的自我感受,从而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在得到心理圈也有学习到相关的内容,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 “内在的小孩”,如果我们不去觉知它的存在,并且安抚它,我们就有可能受其影响,发展出或逃避或战斗或封闭等不好的 “我执” 模式,把重心放在自己的感受而非孩子身上,陷入一种病态的亲子关系中。因此,我们要学会 1、及时发现情绪反应;2、探寻情绪反应背后的真实感受。只有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真实感受,觉察到我们的内在小孩,我们才能及时叫停这种内耗,接受孩子拥有自己的感受。要做到这点不容易,有时候我被娃气到的时候,下意识的反应根本来不及刹车。当然我们也不用沮丧,改变总是不易的,但仍旧要改变。下一次再想发脾气的时候,先深吸几口气,给自己点时间来回归理性。多练习,我们会慢慢掌握主动权,修复我们的亲子关系。三、从冲突到亲密经历了前面觉知、主动选择这两个步骤的修炼后,我们就来到了最后的行程 —— 接纳孩子本来的模样。在这一模块,书里其实给我们提供了挺多具体的做法,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学。“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这句话真要实践起来,一点都不容易,因为我们总是把孩子当成我们的所有物,哪怕我们知道应该觉察出我们的 “我执”。但为了我们的亲子关系,我们还是要去不断地练习。怎样才能拥有亲密的关系呢?尊重孩子、倾听孩子。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孩子,做到 1、肯定(肯定他们的情绪,无论好坏);2、共情(共情最重要的是要道歉并且承担责任,而不是敷衍了事);3、用平常心看待(不要随意贴标签);4、促成深度转变(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成长)。当然这只是众多实践中的一个,类似这样的建议书里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反复体验。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