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生物爱好者的必读书目
这本书实际已经出版了 40 年了,影响力之大,可以说任何一个生物学家,甚至任何一个对生物感兴趣的人都把这本书当做必读书目。
《自私的基因》的核心观念是,在演化过程中,互相竞争的个体看上去是那些独立的动植物或者微生物,但真正的幕后主角是基因。像体细胞啊,器官啊,只不过是基因创造出来的工具,或者是创造出来用于竞争的武器,这些外围设备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保护基因,帮助基因延续。
虽然我们不知道第一个生命体是怎么形成的,但现有的证据让我们知道,地球上出现过的生命体在基因上都有联系,所以基因占据了核心地位。
另一方面,基因的竞赛非常激烈,N 多场血雨腥风后,演化到了一个关键节点,那就是神经细胞的出现。甚至有个别物种从神经细胞更进一步演化出了大脑。
凡是有大脑的生物,都给大脑享受了大多数身体资源,比如心脏搏动时 15% 的血液给大脑,肺呼吸时 25% 的氧气提供给大脑。缺个肾,切块肝,少了胳膊腿,这都能活。要是说人体有一个东西只要不工作了,这个人就不能称之为活着了,那就是大脑。
有些国家规定,脑死亡就是人死亡的标志。还有一些国家没有这样的规定,那些植物人,大脑已经死亡了,但身体其他器官还通过设备维持着,这些人之所以还活着,是因为他的亲朋好友们对他生命的脑补,依然是通过别人脑中的记忆对他的存在做补充。
当我们遇到危机,第一时间撒腿就跑的时候,也可以看成是大脑为了保全自己,驱使全身器官协助逃跑工作。从这个角度看,大脑好像也处于核心地位。
怎么看待基因和大脑同处于核心地位呢?在《自私的基因》里并没有涉及到,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就是坚信演化的单位就是基因。我觉得演化是有很多层次的,基因做过主角,生物个体也做过主角,生物群体也做过,而再往后,就该轮到大脑做主角了。
我的专栏里曾经介绍过普利高津的一个观点,就是在科技、医学的发展下,从前那些本应该迅速被淘汰的基因在人类社会中被保留了下来,所以人类作为生物属性的演化已经放缓了。
但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对地球的影响是那么剧烈,以至于人类从 20 万年前已经开启了第六次大灭绝,地球上的生命已经走在这次快速灭绝的道路上了,人类要活下去就只能依赖科技不停地改变自身的形态。现在很多人造器官、再生技术已经慢慢摸到了边,在我看来,人类离长生不老已经不远了,在我们这一代或者我们的下一代就能实现,而最大的难关就是实现大脑永远正常工作。1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5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自私才是基因的本质,而文明却一直在顽抗。第一次阅读这本书是在北大哲学楼的图书资料室,当时刚进入大学、非常相信个体努力的力量,这本书对我来说完全颠覆了认知,所以印象极为深刻。后来买了这本书,若干次的重新阅读,逐渐对书里的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
基因是什么?对于人类而言,或许是作为基因载体存在的可能性更大。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对基因了解的越多,就越发现它对人的性格、行为、爱情、疾病、衰老、肥胖等等的关键性影响,这时我也会去思考:意识在其中会起何样的作用?文化作为社会基因是否也具有相似的规律?以万年为时间单位后,生物体与基因的关系?……
再说说人性是什么。人性包含生物性和社会性,生物性主要受到基因的控制,那么社会性呢。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由于文化的出现,我们的人生的终极任务,将不只是繁殖,还有文化的创造和传承”,强调了人社会性的一面,似乎摆脱了自私基因的掌控。但是,正如前文所言,如果拉长时间,拉大空间,把文明看作一个延续的生命体,是否同样的规律仍会重演?
这些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萦绕于心头,促成了更深刻的反思。而到了最后,“生命短暂,基因不朽” 八个字将烙印在心底,并不断督促我们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些什么。
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希望你也能读读它,从本质去思考自己和人类、本能与文明、自私与利他,这一切看似矛盾背后的统一。1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理解生存,迷茫于生存。自达尔文论文发表起,进化论思维早已革新了人类对世界和生物演化的理解 —— 一切现存皆为自然选择。如此,上帝已死,或上帝永存。
【颠覆。】
道金斯在此书中第一次举起新达尔文主义的旗帜,颠覆了思考进化论的角度:基因。人生而自私,与动物无疑,利己而行;这已不是什么新颖观点,Machiavelli 以此建立了君主论,Adam Smith 以此基础假设奠基经济学。
但如果这一切的利己主义,并非人类意识驱使,自私的生物体,不过是基因的生存工具呢?动物行为,社会行为由此进入重新认知阶段:人性究竟是什么?人类最终将走向何方?难能可贵的是,道金斯在本书中,将这些颠覆性的问题,以最言简意赅,却有富有趣味的语言娓娓道来。社会中的对称型与逻辑性,可见一斑。
【生存?】
听完道金斯所述,你或许会感到绝望。任何生命体,不过求生机器。丛林法则下,本以为的自主利己追求就此消散,进化不过偶然。自私而充满智慧的基因,通过复制,变异,淘汰三种机制,足以演化大千世界的一切生灵。
这一路走来,你会理解生存,也会迷茫于生存。曾经崇高而伟大的舍生取义,荷马史诗中贺雷修斯所言 "人如何才算是死得其所... 而不用面对死亡的恐惧?莫过于为了祖先的足迹,和信仰的圣殿" 的视死如归,不过一曲虚无悲歌。
麦克白的叹息于此时回响:“人生不过一个行走之影,一个舞台上的拙劣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理性带来进步的同时,是人性与世界的断层。理论或许灰色,而思考与生命之树常青。5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本不推荐所有人读的传世经典一个行星上的智慧生命,如果开始思考它自身为什么存在,那么这可以算作是一定程度上成熟的标志。很幸运的,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这样一个开天辟地的用来解释物种演化的理论。但是,很多人眼里,进化论不过就是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这八个字,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过度简化。而且这种简化,会带来可以预料的道德风险和政治操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自然选择,究竟在哪个层面起作用?是物种,还是群体,还是个体?还是这本书所说的 —— 基因?相信很多人,甚至是自认为明白进化论的 90% 的人,仍然抱有 “类群选择理论” 的朴素观点 —— 一个个体,会为了群体 / 物种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以达到物种的生生不息。然而事实是,这种 “类群选择理论”,早在上世纪中叶,就被科学界所明确抛弃。而在这本书中,对类群选择的摒弃甚至进不了正文 —— 它在前言中就已经被驳倒了。这本书,书名叫作《自私的基因》。从书名上,我们就可以想象这本书受到的非议和误解。事实上这本书问世后,不算在舆论中引起的大量批评,即便是在认可其核心观点的读者群体中,也造成了极大的震撼 —— 有些人甚至感到了人生意义的崩塌。而无论是批评,还是这种负面的震撼,都源于对本书论点的极大误解(比如认为作者是基因决定论),即便这已经是作者竭尽全力所避免的 —— 甚至本书有至少 30% 的文字都在极力地澄清这些误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书的可读性。就我的感受,在中文互联网上,绝大部分对本书的评价,都充满了误解,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只看了一个书名就开始批评,这种批评深深地让人感受到批评者的迫不及待。总之,如果你对生命的起源感兴趣,并且有一种拥抱的心态去试图理解作者的观点,并且欢迎对自己的三观、认知体系进行一次革命,那我非常推荐你读这本书。因为这将是你很长一段时间内读的、收获最大的书。如果不是,那么不要读。且不说这本书行文方面会让大部分读者难以消化,更重要的是,没必要给自己添堵。说一下为什么我评 5 分满分。2 分为基本分,平淡无奇勉强可以称之为书,就能拿到 2 分 —— 当然算是不及格。然后从认知维度、内容丰富维度、行文维度加分,如果有一方面有亮点,就算是值得一读了。认知维度 + 1 分。这本书的核心,是用基因视角来诠释自然选择。如果你真的学会用这个视角分析问题,那么结果就是 —— 你眼中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了。你收获的不仅仅是对生命演化的一些知识,对于为人处世,你也会有大量的启发。除了基因视角这一核心工具,书中介绍的 ESS(进化稳定策略),复制因子,meme 等概念,每一个都能对你现在的认知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正如作者所说 —— 也许更重要的不是理论本身,而是看问题的新方法和新视角。内容丰富度维度 + 1 分。本书的议题涵盖了生命的方方面面,包括进犯行为、亲缘关系、社会行为、两性关系等等。如果你读过戴伟巴斯的《进化心理学》,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议题本书都有涉及。我也确实建议两本书可以结合在一起阅读,本书偏推导、《进化心理学》偏总结和介绍。本书主要内容,就是用基因视角和相关的理论工具,来剖析一个个物种的适应问题。书中海量的生物实例,会让你大开眼界 —— 原来最荒诞的事情出现在自然界,远超人类的想象。对于一些 “道德模范者” 来说,甚至会觉得莫名愤怒。即便只是知道这些事实,就能让你收获颇丰,更不要说完整的问题分析过程。比如,本书中对囚徒博弈相关结论的介绍,是我看到的读物中最让人过瘾的。行文维度 + 1 分。这本书非常硬核 —— 有着上世纪 70 年代遗留下来的硬核,硬核到即便你诚心诚意想读完它,你还是会觉得很难读。为什么难读?一,这本书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很多 “只堆砌结论” 的书。这本书的思辨性,就体现在对一个一个问题逐步、细致、层层递进的分析。如果没有一定思考习惯(甚至是数理基础)的人,很难跟得上。二,是这本书 15 个章节,每个章节内容都非常丰富的情况下,居然不分小节,导致你经常读着读着就忘了作者想说什么。三,正如一开始所说,本书的内容极具争议。作者大量的文字都用在解释观点、反驳一些批评观点上。这就导致大量与当前核心问题不直接相关的 “闲笔”,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而正如第一点所说,这本书本身已经很难跟得上了,所以第三点加剧了这种情况。四,国外书籍中文版本的通病 —— 翻译问题。但是我确实不想苛责本书的译者。想要完美翻译,首先需要深刻理解书中的观点,然后再照顾国内读者的阅读习惯,这难度太大。老实讲,即便我为这本书写了这么多文字,我仍然不敢说,我看明白(而不是奢求理解)了本书内容的 50%。为什么如此难读,在行文维度我还是要给 1 分?因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和普通的书完全不同,正如前面说的,它不是结论的堆砌,它是一个思维过程。而且它呈现了一群生物学家彼此间观点的碰撞 —— 这种碰撞是如此激烈、不留情面,甚至可以说是血腥。这本书态度鲜明,绝不和稀泥。这也是大部分书籍不具备的。如果这篇书评能看到这里,我相信你会初步感觉到这本书的魅力,也会吐槽我这篇书评写得很难读。因为这是我刻意模仿这本书的行文风格。5 分满分的传世经典,容易被误解、很难读、可能会对你产生冲击、甚至让你很愤怒。但是,如果你能读下来,它就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自私的基因 —— 如书名 —— 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并非以传统的个体或者群体为研究单位,而是将基因作为基本单元来进行研究。理查德认为一个成功的基因的突出特性是为了自身的延续所表现出的无情的自私性,这种基因的自私性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也就是说,从基因的角度来看,动植物群体之间展现的利他主义行为,其实都是基因为了繁衍下去这个目标而做的选择,其本质是自私的。动植物种群个体间产生的 ESS(进化稳定策略)与基因进化中对于完美化的制约都使得了解个体行为有着指导意义。例如 ESS 是在种群长期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内所形成的最好的竞争策略,且在 ESS 形成之后,一切偏离 ESS 的行为都将受到惩罚。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作者提到的 “针锋相对” 策略,即在双方开始合作的时候,往往先假设对方是善良的,做出利他行为;但如果对方 “背叛”,则下一次展开报复。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策略虽然会不可避免的带来损失,但是也极大的降低了双方的交易成本,且在信息化的时代,如果出现 “背叛”,可能造成的伤害会大于获得的利益。在自然选择中完美化的制约对于个体行为也有指导意义。比如个体进化受到成本和材料的制约,相应的就是手上有什么资源做什么事情。再比如历史性的制约,当一个组织或者产品经过无数的迭代之后,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冗余,那么再不断迭代下去,可能所需的成本会几何倍的增加,那么这个时候重新开始可能会更高效。自私的基因虽然作为一本讲生物科学的书籍,同时也引入了觅母的概念,对理解人性、人类文明和人类行为有着指导性的意义。道金斯本人也带着批判性的思维看待基因所能解释的个体和种群之间行为的关系,并在不断修订。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好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我在得到读完的第104本书今天把《自私的基因》这本书读完了,原本计划在 8 月读完的,有严重拖延症的我拖到了 9 月,有以下几点收获,分享给大家:1. 我们都是生存机器 —— 作为运载工具的机器人。2. 世界多半要为那些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所占据。3. 根据进化理论,喜欢炫耀的应该是男人,女人则喜欢朴实无华,现代社会正好相反。4. 生命描述从化学到电子学的迭代。5. 所有人都有兽性,人性和神性。人性中的理性能压制住本能的兽性,神性中感性能压制住理性和本能。唯有人能对抗基因的本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说的是原理,而非道理这本书非常有趣。作者理查德・道金斯用科学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基因和自利行为之间的关系。书中提到的苍蝇、角雕等动物的互动,让人忍俊不禁。但是,书中也提到了基因自私的负面影响。基因有时会驱使我们去追求个人的自利,不顾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这样不就成了一个 “自私鬼” 了吗?毕竟人在社会中并非孤岛,要想安心生活,还需要和别人和睦相处。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发挥个人的能力,又要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和权益。不要因为自己的自利而整天对别人不以为然,否则很容易在别人眼中变成 “恶人”。像道金斯说的,如果所有人都只为个人利益考虑,那我们的生活岂不是变成了一锅散沙?综上所述,《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科普读物,更是一份引导我们做人处事的人生指南。虽然自私有时也需要,但是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不能只局限于个人利益,还需要有社会整体利益的考虑,要用自己的力量来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和有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对普通人的启示自私的基因理论由理查德・道金斯提出,它指出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生物体只是基因用来传播自身的 “生存机器”。普通人可以从这一理论中获得以下启示:理解合作与竞争:基因的自私性并不意味着生物个体也必须自私。相反,为了基因的传播,生物体之间会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合作行为。这启示我们,在人类社会中,合作往往比单纯的竞争更能带来长期的利益。关注长远利益:基因的自私性强调了长远利益的重要性。虽然短期内看似不利的行为,如果能保证基因的长期存续,那么它就是有益的。这告诉我们,在决策时,考虑长远利益往往比追求短期利益更为重要。重视教育与文化传承:基因通过生物个体传递给下一代,而人类除了基因传递,还有文化和知识的传承。教育和文化的力量可以引导自私的基因走向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方向。认识到利他行为的价值:虽然基因的自私性是核心概念,但人类社会中的利他行为同样重要。在进化过程中,利他行为有时能够增加个体或其亲属的生存机会,从而间接促进基因的传播。这表明利他行为在社会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反思人类行为:自私的基因理论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被基因的 “自私” 所驱动,还是能够超越本能,以更理性和有意识的方式行动。通过以上启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基础,同时也能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更合理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达尔文主义和利他主义的博弈,毫无疑问,达尔文主义胜出。自私基因的理论核心中有个矛盾很令人不安,这个矛盾存在于基因与生命的载体 —— 生命体之间。一方面,我们已经得到一个漂亮的故事:独立的 DNA 复制因子如羚羊般灵活,它们自由奔放地世代相传,在一次性的生物容器中临时组合,不朽的双螺旋则不停改组演替,在形成终将腐朽的肉体时磨炼,最终走向各自的永恒。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只观察生命个体本身,每一个生命都是一台自成一体的仪器,它完美无缺,复杂精密,却又统一结合,组织紧密。生命体并非只是一个松散临时的基因组合所构成的产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自私的基因》是道金斯的成名作,这本 1976 年出版的书,如今依然是生物学领域最著名的科普书,甚至可以说没有之一。不过,这本书在道金斯看来,是喜忧各一半,而且喜和忧都来自这个书名。可以说《自私的基因》这个书名给了道金斯意想不到的收获,也给了意想不到的烦恼。收获当然是因为这个书名很有话题性,所以卖得很好,使得道金斯收获了相当的影响力。烦恼则是因为这个书名太容易望文生义了。很容易让人理解成有一种驱使人自私的基因,正式因为有这样的基因存在,所以人天生就是自私的。另一种误解是自私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损人利己,所以认为基因为了自己的延续,会伤害物种的生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