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斯坦福监狱实验和路西法效应
为什么一个实验就让津巴多火了一辈子?原因有四:善与恶:直逼人性的主题童年的一次经历引发了津巴多的思考:是什么让纯洁的孩子迈过善恶界限,选择了站在恶的一边?他开始关注善恶的一些基本问题。多年后,高中同学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的 “服从实验” 再次震撼了津巴多,实验表明了情境具有超越人性的力量。“监狱实验” 与 “服从实验” 都揭示了人性中的恶,但不同的是 “服从实验” 凸显的是被动致恶的环境力量,让我们看到人们如何被权力逼迫去做坏事;而 “监狱实验” 则展现出主动致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愿)的环境启动,也就是人们如何使用权力去做坏事。这不是人格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两项研究都验证了环境对人性的巨大改变力,人性是脆弱的,只要环境允许,邪恶就会上身。这就是津巴多后来提出的 “平庸之恶”,我们每个平凡的人都可能如此。可以说,津巴多一生都在思考人性这一核心问题,他的退休演讲就是以 “探索人性” 作为题目的。行动实验:原生态的方法津巴多十分注重 “真实记录” 的研究生态效应。他的研究问题源自现实生活,也力求重现 “原生态” 场景。这得益于他在大学期间的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综合学习经历与实地研究训练。1970 年他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名为 “行动中的社会心理学” 的课程,“监狱实验” 是出自课程的 “监禁心理” 研究小组的选题,最终成为一场走出实验室的行动实验研究。为此,津巴多考察场地,联系警察局等合作方,力求每个环节都是真实的操作,真警察、真逮捕、真制服、真牧师、真律师等,尽力去除人为痕迹。他用昂贵的摄影机和胶片记下被试的行动,抛却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成就了一场活生生的现场实验。路西法效应:引人深省的理论一场为期 5 天的实验留给我们什么思考?这就要归结到理论问题。津巴多用 “路西法效应” 阐述了实验结果 —— 为什么好人也会做坏事?他讲述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就必须改变环境。他的《路西法效应》一书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复杂的思考,而不局限于善恶两极化的单维范式。津巴多也由早期对 “平庸之恶” 转向后期对 “平庸之善” 的研究。近几年,我的实验室正在进行着善恶人格的研究项目,津巴多的研究是我们的主要参考文献来源。我们用词汇学与因素分析、访谈与问卷等方法发现善与恶不是单维的两极,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这印证了津巴多的实验结论,也让我们更合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表现出大善小恶、有人会出现大恶小善,等等。环境 - 人性:融合性的启发在美国心理协会的划分里,人格与社会是放在一起的。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人格心理学偏于关注人性问题,这通常是首要问题,而社会心理学偏重于环境问题。早期的人格心理学强调人性的初始性,认为人性善恶生而有之,不受环境左右,就像人们常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社会心理学取向的 “监狱实验” 里,津巴多让我们看到了被环境绑架的人,看到环境会驱使人们做好事或做坏事。至此之后,很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更加认同环境 - 人性交互作用理论。对于大多数平凡人来说,他们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作用力,环境好会使人积极向善,环境差会启动人性之恶。我们在研究中用双维理论搭建了善恶解释模型:人性善的人在环境好时会见义勇为,但是环境差时可能就会洁身自好;好环境可以使恶人得到约束、弃恶从善,差环境则会使恶人丧失底线、无恶不作。这一模型直观地说明了环境与人性的交互作用原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