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6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面对衰老

    这本书探讨了一些深刻的问题,比如人生和人性。而且是以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实施和结束为大的时代背景的。这种探讨当然很有价值,但是我只想说这本书还描写了一个小问题,那就是一个男人如何面对衰老,如何处理仍然存在的欲望和因为肉体衰老而已然丧失的魅力之间的落差的问题。这是个个人问题,也必将是个社会问题。那种绝望只有到了那个年龄才能体会,那种绝望一旦到了那个年龄必然体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挖掘人性和人的内心世界。人性是复杂的,多元的,它受至于历史,政治,经济,种族等等的影响。人也是自带缺陷的,但还好它是可以救赎的,这让我们带着希望生活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人类是否以及如何才能得救的终极拷问,对人性的探索,充满了整部作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库切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女儿露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决定生下孩子,留在农场生活。她还接受佩特鲁斯 “一夫多妻” 的建议,嫁给这个年长的黑人佃农以换取他对自己的保护。在完全颠倒的主仆关系下,露西决定接受耻辱的烙印,以一种 “没有办法、没有武器、没有权利、没有尊严” 的状态,像狗一样生活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那么,卢里会去哪里呢?我们不知道。他曾特意去见过旧情人梅拉妮的家人,不是为了求得他们的谅解,也不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而是希望告诉对方,自己愿意平静地生活在耻辱之中。他继续照顾那些将被安乐死的弃狗,也每天打扫狗圈,并与一只瘸狗相依为命,把它想象成拜伦的分身。看到这只狗日益虚弱,他最后决定让贝芙提前为它结束这场生命之耻。卢里的举动是一种近乎宗教意义的献祭,不是为了帮自己祈求神的恩典,而是对人与动物生命限度的坦然接受。掩卷叹息后,我们发现这个结尾还是有光的,虽然非常微弱,但库切的确给了我们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的小说

            十年之后的重读,不懂的依然不懂,震撼的依然震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可以道歉但不接受你们的原谅

              《耻》… 不管你们认为我做错了什么,我只承认我做过什么,我可以道歉但不接受你们的原谅,我是不是也有不跟你们玩的自由… 女人不是男人的财产,但这不是也要先问问是不是女人的意思… 生病的狗被你们安乐死了,问过狗同意吗… 自由只有一无所有才有吗?平等只在无所事事才在吗?关爱是你们认为没用的我就应该安乐的死去吗?…(石木吹书每天吹干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库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弱者和失败者,他们貌似缺乏挺身而出与这个世界英勇奋争的勇气,不过正如诺奖的授奖词所言:“被动性不单单是吞噬个性的黑霾,同时也是人类的最后一方避难所:人们可以以无法理解其意图为理由拒不执行一个暴虐的命令。正是在对人的弱点与失败的探索中,库切捕捉到了人性中那神圣的火花。…… 通过深入的阅读你会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模式,他认为急剧下落的人生旅途是他的人物得以拯救的必由之路。他的主人公总是被一种沉沦的强烈欲望所裹挟,但在被剥尽了所有外部尊严的过程中却又貌似自相矛盾地获得了力量。” 这段话用来描述《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耻是堕落的觉醒

                  人性堕落的力量和地球重力一样,外在需要道德和法律支撑,内心需要羞耻心觉醒。懒惰好色暴食是生理的堕落,贪婪嫉妒暴怒是心理的堕落,骄傲是灵魂的堕落。没有羞耻心就没有觉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如果不想体面,那就让他更不体面

                    1. 移民作家用英语写作,好像比较容易获得大奖青睐。这本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耻》,只能说味道很冲、异物感很强。我对这本书的偏见大概跟《放风筝的人》类似,这片故土里满是耻辱、罪恶、落后和无法理解的伦理,我爱它,但是我要移民美国(或者澳大利亚)。2. 毋庸置疑的是,这位南非作家只需要用对话就可以翻涌起巨浪。另外,他的笔触每次在戴维教授看似轻描淡写的思维中划过时,充满了让人着迷的深刻和灵动,仿佛隐隐看到了莫泊桑的影子。3. 当自己的女人在自己面前被侵犯时,戴维教授会不会问自己,身为性侵犯的白人教授和身为性侵犯的黑人农民,同时摆在你的面前,哪个是耻辱的?哪个是体面的?4. 当他自以为是地强行与学生发生关系时,当戴维教授拒绝了学校听证会教授们给他送出的体面时,他看似潇洒地向空中吐了一口吐沫,在他的女儿露西被侮辱的那一天掉到了自己的脸上。5. 让我意难平的事,在农田里赤脚向我们走来的露西,最终选择委身于拥有两个妻子的黑人农民。这让我想起了《在细雨中呼喊》里那个被始乱终弃最终操持皮肉生意的姑娘,以及本篇小说中第一章开头每周陪戴维教授睡一次觉的母亲。6. 人生不是 “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也不是 “真心很贵,你别轻易就给”,人生大概就是活着吧。向每一个艰难求生的人致敬,向每一个勉力支撑的人致敬。7. 如果这本书值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活着》值得得两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矛盾与清醒

                      时代造成了,当时种族歧视问题,到现在人与人之间拉扯距离,人终究是没变,时代在往前迈一步,人之间欲望拉扯依旧如此。只是方式变了,没有原始最直接伤害,但,会用一些所谓社会价值,他人意识,来去分类。身心合一,我暂时不赞同,身体在某种时刻跟心念达不到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主动和被动的双层表达

                        不知道戴维有没有对自己在高校践踏女学生的行为感到羞耻。他确定女儿露西在农场的遭遇是受到了莫大的耻辱的。相反露西却更为了如何讨生活的想法坚强的活着。戴维却不愿为自己的错误低头而失去了基本生存的能力。故事设计的很奇妙,温和的犀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完整

                          1. 阅读中一直在思考 “耻”,分析 “耻” 来源,带入体会 “耻”,不舒服,但震撼。耻感的一部分是愤怒和恐惧,很多对相互矛盾的情绪... 生理感受和读 “失明症” 有点像;2. 警句很多,特别是引起强烈感受的句子多;3. 作为故事,有足够的冲突,读时很怕烂尾,但结尾可以,有意思的是其实结尾没有结尾,但感觉完整了。4. 这是那种功能不是教某种价值,而只是引出问题请你思考的书。所以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经典的存在主义小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耻辱”一直都在,从未离去。

                              读到最后,《耻》让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库切对诗的恰到好处的引用,一种宿命感油然而生。作者早用诗在全篇六分之一处就暗示了人物命运,这首诗也是全篇最精华最核心的概括:"他已经布置他们去读《莱拉》。他的笔记也都是关于《莱拉》的。他是没办法绕过这首诗了。他高声朗读道:在这个需要呼吸的世界里他是个陌生人,是从另一世界被逐出的走上歧途的灵魂;是黑暗的想象造就的东西,而这想象同时也有意造成了他无意中得以逃脱的险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

                                真实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不确定,我们对于周围一切的触碰,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是我们切身的感知,感知生命的意义。如果一切都已经预设好了,我们只不过是走个过场,那么思想是唯一能证明你来过的东西,此刻也不需要证明,只是尽情的去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震撼的一部小说,感谢文化参考的推荐,我把昨天下午晚上还有今天上午中午下午的时间都给了这部小说,确实很抓眼球~文字给了我很多震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耻》的故事梗概:大学教师卢里与黑人师生恋,被黑人检举后辞职;卢里到农场与女儿露西一起生活;三个黑人入室打倒卢里并轮奸露西;卢里发现强奸犯是黑人帮工的亲戚,却没有你把对方送进监狱;卢里协助医生贝芙对动物进行安乐死;卢里重新创作歌剧;露西怀孕,她决定生下孩子并嫁给黑人帮工。耻:种族主义暴力泛滥的土地的政治之耻;男性对女性身体的那种危险欲望的性别之耻;死亡和衰老摧毁身体的肉身之耻。此书是一部关于失德之人的欲望之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