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库切给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女儿露西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决定生下孩子,留在农场生活。她还接受佩特鲁斯 “一夫多妻” 的建议,嫁给这个年长的黑人佃农以换取他对自己的保护。在完全颠倒的主仆关系下,露西决定接受耻辱的烙印,以一种 “没有办法、没有武器、没有权利、没有尊严” 的状态,像狗一样生活在这片苦难深重的土地上。那么,卢里会去哪里呢?我们不知道。他曾特意去见过旧情人梅拉妮的家人,不是为了求得他们的谅解,也不是为了让自己心安,而是希望告诉对方,自己愿意平静地生活在耻辱之中。他继续照顾那些将被安乐死的弃狗,也每天打扫狗圈,并与一只瘸狗相依为命,把它想象成拜伦的分身。看到这只狗日益虚弱,他最后决定让贝芙提前为它结束这场生命之耻。卢里的举动是一种近乎宗教意义的献祭,不是为了帮自己祈求神的恩典,而是对人与动物生命限度的坦然接受。掩卷叹息后,我们发现这个结尾还是有光的,虽然非常微弱,但库切的确给了我们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耻库切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一些弱者和失败者,他们貌似缺乏挺身而出与这个世界英勇奋争的勇气,不过正如诺奖的授奖词所言:“被动性不单单是吞噬个性的黑霾,同时也是人类的最后一方避难所:人们可以以无法理解其意图为理由拒不执行一个暴虐的命令。正是在对人的弱点与失败的探索中,库切捕捉到了人性中那神圣的火花。…… 通过深入的阅读你会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模式,他认为急剧下落的人生旅途是他的人物得以拯救的必由之路。他的主人公总是被一种沉沦的强烈欲望所裹挟,但在被剥尽了所有外部尊严的过程中却又貌似自相矛盾地获得了力量。” 这段话用来描述《耻》,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他如果不想体面,那就让他更不体面1. 移民作家用英语写作,好像比较容易获得大奖青睐。这本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耻》,只能说味道很冲、异物感很强。我对这本书的偏见大概跟《放风筝的人》类似,这片故土里满是耻辱、罪恶、落后和无法理解的伦理,我爱它,但是我要移民美国(或者澳大利亚)。2. 毋庸置疑的是,这位南非作家只需要用对话就可以翻涌起巨浪。另外,他的笔触每次在戴维教授看似轻描淡写的思维中划过时,充满了让人着迷的深刻和灵动,仿佛隐隐看到了莫泊桑的影子。3. 当自己的女人在自己面前被侵犯时,戴维教授会不会问自己,身为性侵犯的白人教授和身为性侵犯的黑人农民,同时摆在你的面前,哪个是耻辱的?哪个是体面的?4. 当他自以为是地强行与学生发生关系时,当戴维教授拒绝了学校听证会教授们给他送出的体面时,他看似潇洒地向空中吐了一口吐沫,在他的女儿露西被侮辱的那一天掉到了自己的脸上。5. 让我意难平的事,在农田里赤脚向我们走来的露西,最终选择委身于拥有两个妻子的黑人农民。这让我想起了《在细雨中呼喊》里那个被始乱终弃最终操持皮肉生意的姑娘,以及本篇小说中第一章开头每周陪戴维教授睡一次觉的母亲。6. 人生不是 “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也不是 “真心很贵,你别轻易就给”,人生大概就是活着吧。向每一个艰难求生的人致敬,向每一个勉力支撑的人致敬。7. 如果这本书值得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活着》值得得两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