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跳出被讨厌的勇气,真正认识阿德勒

    虽然近几年阿德勒在国内很流行,但我发现大家对他的观点还是存在一些误读。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治愈。很多人以为这句看似很共情的话是出自阿德勒,其实不然。如果我们真正去研究阿德勒的理论,就会发现,这句话是不存在的,甚至会有些牵强和偏颇。这句话之所以这么流行,原因在于很多人误解了阿德勒的理论,大家似乎更在意的是想找到一个原因来解释当下的痛苦。但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在幼儿时期就已形成一种 “生活风格”,并会据此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所以,相比是什么经历塑造了现在的自己,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决心实现怎样的人生目标才是更为重要的。至于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同生活风格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方式。比如,有一些人会说,原来我的不幸都是童年所造成的;但也有一些人会认为,我的童年不需要去疗愈,我需要做的是努力去创造自己今后人生中的幸福。因此,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去看看阿德勒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前几年看过了《被讨厌的勇气》,就对阿德勒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当中提到的 “目的论”。所谓的 “目的论” 就是与 “原因论” 相对应,比如把当下的境况、境遇和状态归结为原生家庭或者成长环境。“原因论” 其实本质上就是把当下的不幸进行归因,归根结底就是一种逃避,一种让过往背锅的心理,其实也是一种不负责,没有积极去改变和重新定义的勇气。本书中还有一段话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在进行家庭教育时,有多少人知道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有很多人会以培养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作为我们的教育目的,但是真正的家庭教育的概念是,如何让孩子知道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且自主地设定人生目标,以及在完成这个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风格。真是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唔,很通俗,适合阿德勒入门。只是鸡汤味浓了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更愿意相信阿德勒的目的论

          读完这本书,记住了弗洛伊德是原因论,阿德勒是目的论,我更喜欢目的论,因为它更积极,可以让我们诚实地剖析行为的动机,并通过调整动机来更好的面对未来。痛苦源于目的不明确,很多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认识到自己想要什么。后面减少参加主题不明确的活动。人的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作为父母,丈夫,儿子不把对方与别人比较,也不把自己与别人比较。课题分离很重要不要干涉他人的课题自己的课题不被他人干涉践行关我屁事,关你屁事时刻提醒自己要分清 两圈三事关注圈 + 影响圈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