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明第一宰相张居正

    “大明只有一帝 —— 太祖,大明只有一相 —— 张居正,这是对张居正的最高评价。”“得庸相百,不若救时之相一。” 这些话语落在张居正的身上可谓是名副其实,因此说其是大明第一宰相倒也合情合理。《柄国宰相张居正:权力之变与改革人生》里作者林乾从较长时间尺度回顾了张居正波澜壮阔的一生。相对于短暂的一生,他身后留下的更为持久。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有所借鉴。1. 权力游戏相比于寻常的写法,本书一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张居正的故事,相反花费了较多的笔墨讲述了明朝政坛上的权力游戏。此时的皇帝还是那个有名的皇帝嘉靖,他的以长期消极怠工出名。皇帝看似不理朝政,但其实尽在掌控。虽不出席会议,但却通过对会议主持的操控进行。当朝首辅严嵩成了他手中的牵线木偶,只不过他也会被严嵩父子加以愚弄。此时的张居正在政治上可以说是新人,并无太大作为。事实上如此朝局,他也没有发挥的空间。只是通过老师徐阶,他有着更多近距离观察学习的机会。事实上也正是在这些权力游戏中他慢慢成长起来。单就在严嵩与徐阶之间的交好就明白其并非书呆子。有一定的政治智慧,更能知晓其中的要害。严嵩死后他会善待,因其更为清楚很多恶名都是替皇帝嘉靖背上的。群臣之间,你争我夺,高高在上的皇帝才会更加安心。如此看来再热闹的权力游戏不过是演给皇帝看的马戏表演。深居简出求仙问道的背后是对群臣的牢牢掌控。2. 登台亮相徐阶斗倒了严嵩,自己也没能大权独揽,高拱的出场又让斗法的游戏继续下去。张居正的参与让局势更加不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徐阶与高拱之间的斗争到最后便宜了张居正。一个是自己的老师,一个是自己的挚友,原本有可能和和气气的几人因参与了政治的游戏而彼此之间渐生嫌隙。对于老师的维护可以说是张居正成熟之后的常规操作。为了实现胸中抱负,张居正明白前进的道理上好友高拱也变成了一块必须要搬走的石头。嘉靖之后隆庆的短命带来了巨大的转机,张居正和太监冯保的合作标志着新的权力格局已经形成。张居正既陷害、又装好人、还送人情,高拱下台后终于明白昔日的友谊已经不复存在,在这个游戏里张居正才是赢家。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张居正在政治舞台上的闪亮登场,并不是得胜的官僚,更像是一个恰逢其时的政治家。而他在此后的一系列努力更是说明了这一点。通过他推行的一条鞭法更是得以全面实现。3. 一条鞭法学习历史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遇到一条鞭法这个名词,更有不少人是通过它才知道的张居正,然而此法可以说既不是他发明也不是他首倡,只是在他执政期间得到了较好的执行。一条鞭法表面上看是对赋税的改革,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将过往的各种税整合成一揽子计划。不过随着其执行和改革的深入,你会发现其真正用意是对当前利益格局的再分配。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为了国家能继续存活下去,张居正想重新分蛋糕。然而政治理想不论再美好,现实却依然很残酷。被动了蛋糕的人,你再为其考虑,也会心生不满、横加阻拦。好在作为改革者,此时的张居正也早已今非昔比。名义上是大明首辅,实际上就是代行皇帝的权力,只不过这来路有点不那么正规。你反对,不好意思,反对无效,再反对就收拾你。张居正的政治改革进行得风风火火,大权独揽的他更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实事求是地讲,他所作所为是为了国家和人民好,可问题是动蛋糕得罪的人不会理解,明了干不掉就暗中使阴招。4. 夺情风波张居正执政最为凶险的时期要数他在父亲去世之后遭遇的夺情风波。按照儒家传统观念,父母去世你就应该辞官守孝,即便你是首辅大人也不行。对此张居正自然心知肚明,但他更清楚的是一旦离开,以往所有的努力都会毁于一旦。在创造性提出 “在官守制” 之后,他摆平了可能出现的隐患才安心回家奔丧。然而即便如此,在很多人看来,这和夺情没有什么两样。对于那些心怀不满的人来说,此时就是攻击他最好的时候。挥舞着伦理大棒,站在道德高地上,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的对手恨不得将张居正拉下马痛打。张居正对此倒不太担心,毕竟局面还在掌控。只不过随着事态的发展,他也慌了神,因为真正的皇帝万历和他之间的信任出现了裂缝。失去皇帝的信任那无异于灭顶之灾,哪怕他不在乎个人荣辱,但依然会担心为之努力奋斗的一条鞭法。作为一个改革家,他自然希望改革的成果得以巩固,哪怕牺牲掉个人。在此次风波侥幸存活下来的张居正发现原来最大的隐患来自于万历皇帝。万历皇帝虽然年幼,但心性不稳,自行其是,不太在意黎民百姓生死,更对张居正逐渐不满。张居正死后,万历和各路政敌联合的结果就是对张居正以及改革的反攻倒算。一个用来挽救明朝颓败的伟大计划就此戛然而止,走上老路的政府和人民更是加速了其衰亡的步伐。5. 盖棺定论本书中对于张居正的盖棺定论还是比较偏向善意的政治改革家。或许是因为作者出于对心目中士人形象的喜爱,不可否认的是在讲述的过程中有所偏好。书中讲到张居正的收礼,很多下属和同僚以各种名义给他送礼。他不是海瑞,自然不会一路拒收。作为一个在高层活动的政治家他有着一定的技巧。然而我们也不要忘了事实上他有些做法也不想书中那么的美好。比如他一心提拔扶持的戚继光,曾派人送了一个豪华大轿子供他回家奔丧。在日常生活中各项花费也大大超过了其工资水平。从私德来说,他身上确实有着不少可以指责的地方。就公事来说,他也称得起救时宰相的称号。你甚至可以说他就是为了挽救大明王朝的衰败而生的。可惜中国帝国的人治让曾经的一切都成空,一朝天子一朝臣,万历皇帝的掌权让过去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东流。人亡政息。作者提到了张居正人生最后阶段没有放权和老师徐阶一样学着平稳落地,在我看来他倒有点像《让县自鸣本志令》里的曹操。简单来说,他对权力的紧抓不放有对自身的考虑,也有着为改革考虑的因素。6. 写在当下写张居正的书不少,就目前我已经看过《明朝那些事儿》《张居正大传》《张居正与万历皇帝》,其中对于细节的描述有所不同,对于其评价更是褒贬不一。“历史是客观的,但历史又是有是非的。” 作者的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历史的叙述者往往都是主观的。本书以政治家的视角讲述张居正,通过他聊改革和政治斗争,自然也会对其进行选择性展现。相对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张居正,本书的讲述自然是切取了其中的一切片段,自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在阅读和评价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中间的区别。站在个人角度上来看,我认为此书的亮点在于对政治人物复杂性的理解上。单纯的道德评判是没有价值的,如何在历史的视角和当下之间进行无缝切换更是重中之重。站在历史现场我们更理解张居正和围绕着他的那些人与事,回到当下我们更明白怎样去借鉴和学习。简单粗暴的概括是要不得的,学着理解其中的复杂才是更值得我们努力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张居正

      通过一本书,了解了一个人的一生。
      人性有多样性。
      个人局限与历史局限双重作用下的重重可能与万般无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读了很久,历时几个月吧。读完掩卷,不胜唏嘘。张居正固然以一己之力挽明朝翻覆的颓势,而在他死后仅仅几年内,所有改革措施和人事安排全部推翻,明朝直线下坠,短短几十年覆亡… 而张家付出的代价是破家沉族,如果张居正泉下有知,真想问问他后不后悔,这样的代价值得吗?以前读资治通鉴,只觉申时行不作为,现在看来,申时行的不敢作为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唯一的选择。而张居正家族覆亡之时,如果没有申时行、杨巍等人的据理力争,张居正恐怕都留不下全尸…… 又何其让人唏嘘。读史使人知兴替。张居正作为万历的老师,在他小时候就教他《资治通鉴》,可那又如何呢?历史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向滚滚向前。兴替依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辅臣良弼

          就在今年上半年,我学习了熊召政先生的小说《张居正》,我读它是因为这套书获得了矛盾文学奖,四本书读完感受颇深。而这本书上个月我就看到了,一直等到这个月中旬才开始阅读。这本书和我之前读过的那一套书略有不同,总体上来说这套书对张居正的评价还是偏向正面的。另外我也看到了很多人物他们的心态变化。他们的前后不一致,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对复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间已无张居正

            了解张居正就是了解万历朝,看古代政治家的智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杨继盛、王世贞、张居正三位同年进士,被迫调整仕途坐标,做出艰难的抉择:一个誓做 “铁脊之鬼”,一个争做文坛领袖,一个擎起改革大旗。他们迥然有别的人生归宿,透视出那个时代的官僚士大夫对国家肩负的不同责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引文译著不清晰,理解颇难

                引文译著不清晰,理解颇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观杨继盛遗嘱原稿,大为感叹:“遗嘱一篇,作于临命前一夕,墨迹至今世守;仓卒之际,数千言无一字涂乙,足见其所养;词虽质朴,而忠孝之意油然,尤足以感动百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人的努力虽然难以改变历史,但是却可以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巨大的浪花。第一次了解张居正是在中学的历史课上,那时的印象只有一条鞭法的简短介绍;后来读到了熊召政的小说《张居正》,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而这本书又带我们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本书的角度不局限于张居正本来,有很多旁人的评价,同时加入了大量的史料作为佐证,读来内容详实,客观公正。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张居正破家沉族推动改革的勇气。作为内阁首辅,他拥有巨大的权力,同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作为一个阅尽人间百态,了解世间种种的人而言,他也知道自已会承受怎样的后果。然而,在国家大义和个人安危的抉择中,他选择了前者,哪怕只有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他也要挽救大明于危亡之中,置之身死于度外,这让我想到了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也许作为看客,我们无法体会到,当局者承受了怎样的煎熬,但是阅读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回到几百年前,感受那种的艰辛,明白改革是如何的不容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情绪

                      历史是掺杂情绪与人性的,​从小皇帝倾心相托,到破家沉族。张江陵柄国十年,三年清算,国之不国,家之无家,几人公允?不过蝇营狗苟、落井而下石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实详尽,纠正了我很多来自于明朝那些事的认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