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君主专制政体,由北宋的温和专制,异变为绍兴政体的强制专制。皇权之下便无权利,一切出自皇恩。表面的权臣实际上就是皇权为恶的代表而已。孝,光,宁三朝的乱局,看似是皇权被相权侵夺,实际上是皇权发展到了一个高度集权专制的程度,作为抽象存在的皇帝,因为权利的无限扩大,变成了具象化的个人。君主个人品质被空前的放大,而三朝皇帝恰恰不能称为合适的皇帝人选,这样带来的结果,就是平庸的恶被放大,皇权的非理性被呈现。这样的结果就必然需要强势相权,假托皇权而进行统治。但这样的相权无论多么强大,都是因为皇权,而且随时会受到皇权的巨大控制,毫无还手之力。乱局的表相看似是皇权无能相权独大,实质上是皇权无限扩大,相权彻底沦为代理人式的官僚,变成皇权为恶的承受者,失去了身为执政的独立价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南宋行暮#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608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五)历史 - 宋元明清《南宋行暮》(153)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主题、52 个细分话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历史的主题开始,选择宋元明清的话题书籍进行刷书,第四本是《南宋行暮》,宋史专家虞云国细描南宋帝国政治生态,把脉帝制中国专制痼疾。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审视宋光宗、宋宁宗的统治:蒙古铁骑西征、南侵,无往不胜,西辽、花剌子模覆灭,西夏、金朝、高丽乞和...... 但南宋却完全缺乏现实危机感。后人读史至此,不能不为南宋扼腕和忧心。在某种意义上,每一个帝王就是他统治下那个时代的缩影。历史人物研究作为整个史学研究的有机构成部分,较之制度史、经济史等专业性很强的课题,其研究成果具有最广泛的读者覆盖面。本书选取宋光宗、宋宁宗两位知名度并不高的帝王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展示了南宋中期的政治社会问题,也分析了光宁两朝南宋走向衰微的历程和原因。2、精彩内容:南宋历史是以孝宗禅位为分界线走向下坡路的,光宁父子正处在 “欲有为” 到 “抵于亡” 的历史转折期上。父子两人,父亲是精神病患者,发病前迫不及待地准备禅代皇位,发病后恋恋不舍地拒绝交出君权,以一个精神病者君临天下近三年;儿子则是一个智能庸弱者,作为一个普通人可非议处虽不多,作为一个君主却是绝对的不合格和不胜任,被拥立时尽管连呼 “做不得”,却终于被赶鸭子上架。所有这些,最充分暴露了君主世袭制荒谬绝伦、缺乏理性的那一侧面。南宋历史走向的逆转正是定形于光宁时代。以政治史而论,南宋皇权的一蹶不振和权相的递相专政始于这一时期。以经济史而论,嘉定初年爆发的纸币信用风潮标志着南宋社会经济自此跌入了全面失衡的困境。以军事史而论,开禧北伐的溃败和嘉定之役的支绌预示了南宋在即将到来的宋蒙战争中的败局。以思想史而论,嘉定时期理学官学化的前兆折射出统治阶级在社会危机面前向新的统治思想求助乞援的迫切性。皇宫,时人亦称 “大内”,位于府城南部的凤凰山麓。方圆九里内,宫殿林立、楼阁层叠,都是朱户画栋、雕甍飞檐,镌镂着龙骧凤飞的饰物,更显出金碧辉煌、巍峨壮丽的非凡气派。作为大内的第一代主人,宋高宗自绍兴八年(1138)起 “定都于杭”,已打定了长久偏安的主意,仅仅为了做些姿态,向臣民表白还未敢忘记沦陷的中原故土,才仍称为行在。从立储上的一再迁延,允文看出了孝宗的犹豫与意向,然而处在独相的地位,他不能避而不答:“这是陛下的家事,臣不敢参预”,接着,他叙述了本朝太宗末年召见寇准问立东宫的故事,意味深长道:“太宗共八子,真宗为第三,体味寇准奏对曲折之间,其意只在由太宗亲自决定而已。我的惓惓忠诚也只是期待陛下圣裁!” 孝宗似乎最终下了决心,说:“这事没什么可犹豫的了。立太子放在初春罢。” 允文答道:“臣谨奉诏。希望到那时,陛下不再变动。” 光宗还是把初政求言当作门面文章,不仅臣僚上言不见诸施行,反而向内廷小人宣泄不满以至上言者遭到中伤。宋人总爱自夸 “好言纳谏,自是宋家家法”;两宋君主也无不以 “崇奖台谏”“不罪言者” 相标榜。绍熙初政的上言者也不乏建请纳谏的。对于纳谏,光宗先后做了两件事,一是即位次月将左补阙薛叔似、右拾遗许及之改任他官,废罢了一年前增设的补阙、拾遗官。宋代台谏官的建制大体沿袭唐制,只是把谏官中补阙、拾遗改为司谏、正言。光祖真以为皇帝是所谓好言从谏之主,便连珠炮似的上章论谏。他弹劾前谏议大夫陈贾与现任右正言黄抡得罪清议,光宗下诏:陈贾奉祠,黄抡补外。光祖又论谏内侍孙某不应转遥郡观察使,光宗没有答复。开春以后,病情稍有好转,光宗才恢复升延和殿听政,但五月一日大朝会,还是未能如期举行。其后,皇帝虽勉强听政,但大朝会却只在绍熙五年元日举行过一次,其他都付阙如。即便听政,他对臣下也经常 “目瞪不瞬,意思恍惚”。从绍熙二年岁末起的两年多里,就由这样一个精神病患者君临天下的。光宗的病情时好时坏,倒使李皇后更有机可乘,自绍熙三年后,政事多决于李皇后。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弱宋与她的「病国作手」们提到南宋,你能想到什么?岳飞。风波亭。秦桧。莫须有。之后呢?我们可能就想不出来了。如果说,您觉得,岳飞抗金,收复中土业难成,让人可惜;那么,从这之后,南宋展开的就是一系列的 “作” 式连续剧,您感受的,就是一个又一个扼腕叹息。时不时,您还会反复发出疑问,“这么明显危险的事情,怎么就发生了,怎么就没人阻止呢”。
弱宋羸宋,却出了一个又一个的 “病国作手”:
两朝内禅,听上去,非常美好,有上古先贤之风,实则开启南宋青黄不接的皇室继承人危机,即便发现是一个精神病人,也不能轻易改变;后宫和大臣联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反倒又开了因为拥立之功而权臣专政的恶例。
右文政策,太祖皇帝立下的家规祖训,“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者”,是否也应当为文人言事,肆无忌惮,信口开河负责任呢?文人是否自恃有太祖家法,而毫无顾忌,至于是否有利于朝政国事,反倒不在首要考虑。
同样,因为重文抑武,武人地位低下,而且朝夕不保,更刺激了武人在南宋多变的政局里,投机冒险,南宋朝局总免不了因为武人兵祸,而平添更多变数。
而最最恶劣的,就是「庆元党禁」,其恶劣程度,可比晚唐的 “甘露之变”,宋,这么一个言论宽松,还有太祖遗训保驾护航的朝代,竟然会出现钳制言论的事情。如果说,南渡之后,南宋还不算拿到的全是一手烂牌,甚至孝宗时期,还出现国事回暖文事一度兴盛,文臣武将,还是有不少人用心国事 的话;那么,光宁二朝,尤其是经过庆元党禁,士风彻底毁坏,所谓上朝言事就成了例行公事,打打卡撞撞钟而已,再也没几个食禄者,真的用心国事。君臣文武之间,不信任程度加重,世风走向投机冒险攫取实利,甚至有专门攒起一支队伍为了敛财还债的 “债帅”,武人当兵为了抠钱,还自嘲 “我是一个欠钱搂钱搂钱欠钱的大爷,韩相公怎么让我去打仗呢?”
庆元党禁的恶劣后果,不是三年两年,而是贯穿南宋后半部分,权臣一个接一个,韩侂胄之后,史弥远、史嵩之、贾似道,相继专权,在专权擅政的手段上,花样翻新,表演精彩,连皇帝也被玩于鼓掌之间,大大超出了我们可能想象的范围和层次。
这本书,把这些关键时间上的关键事件,掰开了揉碎了,讲给你听,给你梳理事情的前因后果,还有官家和权臣这些 “大作手” 们的秘密心事,读一段,得停一下,因为里头信息量和逻辑层次太多,需要换口气才能再读下去。
你会发现,南宋君臣特别擅长把一手不怎么坏的牌打得稀烂,也擅长在出现难得时机的时候轻松错过,每当事情出现转机,总是能在拖延症纠结症里,把时机拖坏。中间,我停了几次,去读别的了,实在不忍心看到南宋君臣把时局越玩越坏,就像作者说的,南宋是「不由自主」地败坏下去的,眼看着日渐倾颓,干着急使不上劲,不止我们,当时的人,恐怕也是这样的感受。
再好的制度,再严密的设计,缺了 “人”,也是难以成行,而且,往往走向制度最初的设计初衷,总是宿命式地走向制度想要极力避免的局面。
南宋看《行暮》,北宋读《君臣》。与《行暮》类似写作理路的,还有一本研究北宋士大夫政治的,王瑞来老师的《君臣》,也值得一观。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历史的走势一旦滑入了歧路,往往会一路滑下去!本书是理解南宋历史的一本好书。书中重点介绍了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政治活动。宋孝宗南宋难得的有识之君,有报复有梦想,为岳飞平反,想北定中原,收复河山,发动隆兴北伐,奈何无良臣勇将,北伐失败,与金国签订隆兴协议。赢得和平后,整顿吏治,励精图治,赢得南宋的安定盛世。宋光宗南宋堕落的启蒙,在立太子问题上与父亲孝宗皇帝有歧义,加上对孝宗的猜忌和后宫的教唆,产生精神病,长期不去见孝宗太上皇,甚至孝宗去世时也不去拜谒,服事,被士大夫指责和反复进谏。在绍熙五年(1194 年),太皇太后吴氏联合韩佗胄和赵汝愚,发动绍熙内禅,拥立嘉王赵扩登记,为宋宁宗。宋宁宗南宋没落的开始。1、韩佗胄指挥台谏,攻击赵汝愚,使其失去相位,后被迫害致死,开启权臣弄权时代,2、攻击理学为伪学,形成思想禁锢;3、为提升自身政治形象,在毫无准备的前提下,发动开禧北伐,致使被金国击败,签订屈辱的嘉定协议。4、韩佗胄死后,另一权臣史弥远走上政治舞台,最终发动宫廷矫诏,拥立宋理宗赵询取代赵竑即位。宋宁宗是一个胸无大志,对时事缺乏判断和决策的守成之主,一句暖风吹的游人醉,只把杭州做汴州就是对宁宗朝政治局面的写照。宁宗朝 1211 年北方蒙古成吉思汗开始攻击金国,中国的政治格局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正是南宋朝廷励精图治,养兵备战,平衡外交格局的关键时刻,但宁宗朝选择安逸度日,沉迷享乐,短短十年后,蒙古在征服金国后南下灭宋。历史的走势一旦滑入歧路,往往一滑到底,最终导致国破家亡。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南宋光宗、宁宗朝的历史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制度文明的行暮虞老师的书,在文风和结构上,很得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的神韵。
拜读此书,有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
1. 集权政体下,皇位继承最大的变数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传位非人的成本是巨大的。淳熙内禅,孝宗皇帝不可谓不贤明,作为太子即后来的光宗皇帝不可谓不贤明贵重,俨然储君的不二人选,而为什么即位后昏弱无能,内惧于妇人,外纵于佞臣?(有几种解释,第一,光宗皇帝本身羸弱,做太子的时候因为有强势父亲皇帝总负责,所以自己只需演好太子就好,可一旦受禅成为一国之君,内外军国重事皆决于上,自己的性格和能力应付不来;第二,光宗即使成为大宋皇帝,依然活在太上皇孝宗的阴影下,关于废位的风传一直重压他,适当的时机精神随即崩溃。)内禅在秦朝以来并非常态,而在高孝光宁四朝三代中连续上演,虽然表面看上去符合家天下的继承,但产生了两个后果:第一层,一国岂能容二君?太上皇虽退居二线,但政治影响力还在,两者如何协调好关系成为摆在内禅下躲不过的难题,处理得好,两厢不干涉而已,处理不好,徒增政治成本,甚至动摇国本。
2. 文官集团与皇帝的博弈是典型的委托 - 代理问题。有宋一朝以宰执为代表的文官集团始终担纲着辅佐皇帝,规劝君权的大任,以左右相为依托的执政班底负责皇帝意志的行政化,也在客观上联通了底层士大夫甚至平民与皇帝,尤其在光宁二位皇帝个人执政风格不明显,控御群臣能力很弱的情况下,国家机器的日常运转,甚至国策的制定改动统统倚重于宰辅,这也是为什么过宫风波后随即绍熙内禅、韩托胄把权后立即可以实行庆元党禁、进而推动开禧北伐的原因。可以这样说,南宋在光宁时代的衰亡,表层原因是光宁二帝的昏弱;中层原因则是以宰执为首的执政团队的平庸;深层原因则是专制政体的容错率的普遍低下。皇帝是委托人,宰执团队是代理人,上下信息不对称,光宁时代,宰执团队可以判断出委托人的昏弱,而委托人始终不能判断代理人的相关信息。这产生了一个危险的倾向,天下亡在于你代理人的集体施政的失败,君王顶多用人失察;而专制政体下,权臣虽手握权柄,但绝不至于僭越君权,君权好恶决定自己的政治生涯,所以作为代理人,做得最多的是报喜不报忧,驯化委托人的信任,这期间到底谁负责为王朝长远利益考虑?怎么可能有!
3. 集权体制下的党争问题是零和博弈。 道义 - 学识 - 声望风评与实际才干之间是无法等同的。在庆元党禁一章,你似乎看到了天下士人站在赵汝愚 - 朱熹为代表的道义一边,你忿忿于韩党的卑鄙龌龊的检举操控,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是存疑的,第一,学识声望所在是不是意味着执政能力的所在,是不是意味着能够依靠理学道义改变执政者本身。第二,在南宋光宁时代的政治环境下,即使赵朱能够长期执政,其前提条件是不是也带来一场政治党派的清洗呢?只不过到时候打着另一翻 “非程朱即伪学” 的旗号罢了。
4.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开禧北伐是一场想象的政治危机引发的军事闹剧。以文御武,政治上的风波会顺延到外交政策上,而在宋金蒙古对峙的年代,外交政策的变动往往影响国祚。
5. 南宋山雨欲来前的因循困境怎么解释? 南宋已经具备了王朝奔溃前的所有迹象,皇帝昏庸、执政因循(韩托胄 - 史弥远专政)、军事废迟、外患加重... 凡此种种,光宁时代的败象已经这么明显,为什么上到宰执下到士人,没有人挽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呢?这是个问题,但不是好问题,在光宁时代以至到南宋灭亡尚存 80 多年,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国家如此这般,为什么南宋还能存在这么多年?对执政者来说,“控制下的稳定” 这个主题是压倒一切的,南宋羸弱,但体制尚可在南方实现控制;宋金之间整体实力相当,分立对峙下的和平局面可以让南宋羸弱的内政不用转化为军事力量,后来金朝被灭,屏障消失,南宋直接面对强悍的蒙古军事压力,灭亡只取决于蒙古帝国的战略重心何时转为南向了。从光宁二朝君臣的表现来看,南宋行暮是内在必然的,而从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节奏掌握在世界级草原帝国蒙古的手中。
南宋行暮,既是王朝的衰败,也是整个制度的衰败。当皇帝羸弱时,权臣替代皇帝来专权,这少不了打压一批,扶植一批.... 无论皇帝还是权臣,逻辑皆是公私权力的混同和权力的高度集中。光宁时代似乎在暗示,在皇权政治框架下,皇帝的集权程度需要进一步升级才可面对内外危机,而这样做的代价是什么?是政治的非理性风险进一步加大,我们看到的明清两朝即是如此。
在这个意义上讲,南宋光宁二朝的行暮,是一个王朝的行暮,亦是一个制度文明滑向它必然的逻辑行暮。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