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9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绝对值得看的一套书

    应该是二刷了,非常值得。特别是很多人很多事,在我们的历史课本里可能连一句话都没有提过,但是看了之后,能补上很多以前的不知道的空白。

      5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4天一口气读完(一点点遗憾)

      荡气回肠!有气愤,有开心,有悲伤,有惋惜一个个,活生生,以前对正面战场的了解,只有零星点点 (不系统),这本书从时间线、主要战役、交战双方的主要将领、主要阵地排兵布阵等角度,进行分析和讲述,真的太精彩了,还穿插了主要人物的生平和性格等描述意犹未尽,主要会战地点已经标记在高德地图里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亲临瞻仰可惜只描述了正面战场,如果跟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结合在一起讲,就更好了。

        3
        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已无退路,当战则战

        相对于林林总总的抗战书籍,赵劲 (关河五十州) 先生的《一寸河山一寸血》绝对是值得阅读的一套书。这几册书条理清晰,细节饱满,使读者一看就知晓了八年抗战 (准确的说应该是自 1928 年开始) 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作者关河有着非常好的写作笔力,看似不动声色,却时时挑动读者的情绪,种种心情,如悲壮、愤懑、畅快,皆隐藏于叙述之中。略举二例,一,关于淞沪抗战,我们以前从历史书上得到的印象无外乎有几下几点,如,两个日本海军陆战队员闯进虹桥机场被我击毙,十九路军奋起抗击日寇,张治中指挥,这些凌乱片段,使读者很难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关河书中的细节,就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答案。原因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日军入侵华北后,老蒋考虑日侵犯华东是必然之事,所以未雨绸缪,在南京上海之间建立了两道防线,并组织了防御演习。按照以前日中签定的协议,上海市区只留中国保安队。老蒋为了加强上海的防御力量,让正规军悄悄进入,冒充保安队,并为即将到来的大战修建工事,日军间谍得知消息后,日方外交领事多次抗议,但苦无把柄,于是就有日海军陆战队员擅闯机场被击毙的事件,非日军士兵的个人行为,为刺探机场工事耳。再如张治中,冯玉祥,这两位国民党元老,皆同情共产党,所以历史书对他们的评介一值很高,似乎只有这二位在抗战。其实大谬也。上海开战后,老冯躲在善卷洞中,从未靠前指挥,况且这个人也没多少军事才能,老张倒是很努力,但在整个战役中表现平平。反而是我们一向认为无能的胡宗南等部队,曾经浴血杀敌。谈到抗日战争史,就不能回避张自忠,因为他是以集团军司令身份冲锋杀敌,以身殉国的。国共两党给予很高赞誉。当时我有点纳闷,为什么在华北战局中,国内老百姓都骂张将军是汉奸呢?看了关河的书后,才明白那时候张将军是军长兼天津市长,他想拱掉冯治安,做北平市长,所以在战事最紧时,一个人丢下军队,去北平了。至於去北平做什么呢?也许是想获得日本人的支持,这是将军的一个污点,但也正体现了人性的复杂。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可以自己看。如果想全景了解抗战历史,我认为《一寸河山一寸血》是最适合的书。唯一值得吐槽的,就是地图没给几张。建议配合着魏风华的《抗日战争的细节》一起看,整个抗战的轮廓会更加完整。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抗战+军事+历史+热血】全景式展现中国正面抗日战场的历史!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热血,全史更精彩。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个青年十万兵

            从九一八柳条湖的一声枪响,到八一五的日本投降,本书全景式展现了正面战场中国军人的勇气与血性。强烈推荐大家一起读,了解那段全国人民荣辱与共的抗战史,中华民族屈辱的抗争史。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好书-一寸山河一寸血

              这是在得到 app 上看的第二篇耗时比较长(50 小时)的历史小说,这本书并不是像抗日神剧里面写的,描述的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而是还原了从 1928 年东北老帅张作霖被日本炸死于皇姑屯,其少帅张学良接手东北易帜,其实此时日本已经为入侵中国开始做着手准备了,到了 1931 年的 918 事变,东北的不抵抗,让日本不怎么费周转的抢占了东三省(马占山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再到 1937 年的七七事变,日本从局部战争变为全面侵华战争; 以前听老一辈人常说,中国人那么多,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小日本给淹死,然而事实上确实,上海的 813 淞沪会战,是我们的中央军集结了精英部队,先发制人,我们却只坚持了 3 个多月,就全线崩溃了,再到后面我们虽然有了很多次大捷,如台儿庄、万家岭大捷被我们津津乐道,但在真正的平原大规模作战,我们是节节后退的,甚至到了 1944 年的日本的 1 号作战,基本上都快打到重庆了,可以说到了生死存亡之及,中国军人的寸土不让,让我们可歌可泣,但不可否认的是,军事上的实力差距,士兵的基础战术素养,这里面的拼刺刀,和我们的印象完全不一样,日本兵的刺刀百人斩,基本上是 1:3 的比例,再加上机械化的部队,如书中说到的,我们往往以 3~5 倍的力量才能防日军的进攻,在近现代化战争,技术的变革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利器,也顺便解释了日本当年在最后时候要采取全民玉碎计划时,美国人放了 2 颗原子弹,要么盟军想让日本无条件投降,可能又要付出很多的献血和生命的代价,落后就要要挨打,知识就是力量,把知识转化为科技,才能让国家强大。   书中我对国军的几名将领很有印象,小诸葛的白崇禧、国民岳飞薛岳,壮汤汤恩伯,老虎李宗仁,74 军的王耀武、小委员长陈诚,29 军的宋哲元、潇振瀛、最印象最深的还是张自忠将军,从国内战争获得过极佳的声誉,到 77 事变前的思想滑坡,变成人人喊打的汉奸,再到后面的人民英雄,最后战死沙场,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顺境的时候我们可能被过往的成绩所蒙蔽了双眼,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作出错误的决定,有的人可能就此沉沦,而有的人顶住了压力,向死而生。    最后想说一下蒋介石,书中用到的一个词我觉得很贴切 “士不可以不弘毅” 来形容他,能容常人所不能容,日本曾天真的认为,拿下了首都,中国人一定会投降,然后没有,到武汉继续抗战,而拿下了武汉,国人依然没有投降,在那个年代,要把不同派系的地方军粘合到一起去抗日,且意志不动摇,真的很不容易(想一下汪精卫,曾经在刺杀摄政王载沣时写的诗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那么坚强的人,到了抗战中期看到了我们的战况,想到的也是 “和平” 的心态),抛开其他因素来看,蒋在抗日上是值的称赞的   书中还有一段内容我记忆比较深,就是当战略要依赖战术,战术的好坏则依赖的是执行的人,有的人能把已经失控的战术或战略的错误进行弥补,而有很多好的战术交给了普通的人,而可能做成了三流的战略,战争如此,商业如此,人生亦如此,怎么过好每一天,处理好每一件事,都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如何处理和解决,也代表了我们在执行过程中的好坏,想要身材好,就是少吃多运动,不去执行,再好的方法也都是摆设,与君共勉。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寸土必争,血染山河

                这套书让我了解到当年抗战时的正面战场是怎样的惨烈,国民党并不是简单的退退退,他是从一开始的不战即退、一战即退,逐渐转向为了保存有限战力的战术撤退,再到后来的战而不退,因为中国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在历史上,汉唐以来无论是晋朝,还是宋明,一旦到了衣冠南渡的时候,也就离亡国不远了,但抗日战争与以往不同,即便从日本的视角来说,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上海还是南京、武汉、长沙…… 甚至南面的广州也都失守,日本人所期望的投降始终没有见到,中国军人始终没有放弃抵抗,他们用血肉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铭记历史才能吸取教训,和平年代只有不断自我革命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血的大地

                  每寸土地是一寸的血,真实让我们走近了那个年代,看到了父辈血内之躯换来了今天国土大地,本书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里面每一个我们熟悉地名。及人熟悉的人。他用坚强毅力支撑着那个时代的国家,用血内填充我们脚下这每一寸的土地。西日英雄悲壮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美满。让华夏儿女记起我们的民族。在最弱的时候也不会忘记我们先烈是多么厉害。而不是嘴上说说而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千万别脱离战争,还试图了解中国

                    还是先说缺点:其一、部分史料叙述可能因为篇幅所限,或者作者本身就了解不多,只是匆匆带过,读起来会有断节,不够流畅之感。其二、书中所涉战役颇多,但没有根据战场局势放置相应地图,只看文字有些战役读得实在雨里雾里。再说优点:“读史可以明智”‘得到’app 首页专栏推荐的系列丛书,连‘罗胖’在内都为其做了推荐语。书海无涯,但不是所有的书都能享有这种待遇的。有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性格刻画,像小说有情节,所以好读。又因主体是纪实文,所以不缺乏深刻的思考,让人感悟历史的厚重。老少咸宜,开卷有益。下笔灵活多变,文学诗词,历史典故,甚至影视情节、相声小品,只要合适贴切,通通信手拈来。借用小说设置悬念之笔法,十分引人入胜,颇有茶楼酒肆说书人‘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趣。作者常从某些人物和细节引出自己的议论和观点,且并非一味作‘事后诸葛亮’之无关痛痒的评语。读者亦可从中更好地理解本书所传达的‘山河故里,身世浮萍;华夏儿女,寸血寸心。’个人认为:想要真正了解中国人,请一定要了解中华大地上所发生过的战争,那里有中国人炙热滚烫的心。一寸河山一寸血,寸血染寸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寸山河,一寸血,有些历史不容篡改,有些英雄更不容遗忘。值得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兵不死

                        一曲国民抗日战争的血泪史,当一个名族被压弯名族的脊梁,我们可以从那一幕幕可歌可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故事中,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名族、一个国家都是在困难中进步、奋斗、团结,最终走向强大。可以说现代中国人民能够享受这样物质丰裕、精神满足的生活,那是上个世纪的先辈用热鲜、信仰奋斗而来的。无论经历怎样的苦难和毁灭,总是有人不愿意做亡国奴、卖国贼,只想做一个堂堂正正、被人尊重的中国人,这也许是一个无比宏大的愿景,却在那样艰难的时刻,让大多数中国人形成了思想上、意志中的统一。我想也许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传承在人们内心中迸发的骨气,也可能是一个民族周期衰落后的奋起反弹,无论怎样,那段差点充满血泪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承未中断,人民的脊梁未折断,我为此深感自豪、期待一个触底反弹的民族、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荡气回肠的抗日史

                          有激烈,有悲愤,有失落,有感动。先烈们用他们平凡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中国铮铮铁骨的精神气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读够的书

                            残酷的战争,难忘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奋勇的将士,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千万年而长盛不衰,是因为每一次遇到危机,都有英雄保护。继续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复兴伟业一定实现。自立自强,天佑华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江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想当初,天天追着纪录片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描写七七事变之后中日正面现场的书,写的生动形象,同时也让我们对那段岁月有更深的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可堪《抗战那些事》

                                    以诙谐的语气,讲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沉重的一篇史籍。前后经历了半年,在这个盛夏,终于是读完了这部书。就像很多人那样,读的时候感慨万千,想象读完时自己有多少话要讲;与袍泽老友重逢,内心期待见面后会有多么激烈的谈天说地。但是,真的来到眼前,只空余安详。无谓其他,乃是沉默为最盛大的落幕。与陈纳德先生在东瓜集训时的方法类似 本书就是以快乐的语气让我们在同欢笑共喟叹的时候,记住了那近百年前一位位将星,一场场伤痛,一幕幕屈辱,到最后一件件扬眉,感慨沧海桑田,今非昔比。一场大战,同为一难国殇。而在抗战结束后,在这断壁残垣中,中国的道路直到近百年后的今天仍没有中止,离终止又岂止三年五载?国家兴则庶民安,从当年的残破不堪,到半百前经历站起后的国力腾飞,时至今日的举国勠力。莫看今天丧文化横行,人们在追求稳定中埋入安逸的无法作出选择的幸福,但时局仍在且更为隐匿与凶险。为今天所计,则牢记历史,不忘匹夫之责,用家国的重任赋能自身的理想。虽不能看清未来,却可以以最大的努力,壮实自身。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铭记

                                        这是历史教科书上一笔带过的,但不应该被忽视和忘记的岁月,同样鲜活的生命、同样热忱的报国之心。配合《决战》一起阅读,会有更复杂丰富的滋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东方民族对另一个东方民族的生死对决,终于有了最后的结果。再说说 “七七事变” 的亲历者刘汝明。武汉会战末期,全军大撤退,日军沿公路追击,而刘汝明就带着手枪队守在公路旁。从那里路过的零星小部队都觉得很安心,连步伐都放慢了,因为他们以为刘汝明既在这里,路边至少有一个军。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