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已无退路,当战则战
相对于林林总总的抗战书籍,赵劲 (关河五十州) 先生的《一寸河山一寸血》绝对是值得阅读的一套书。这几册书条理清晰,细节饱满,使读者一看就知晓了八年抗战 (准确的说应该是自 1928 年开始) 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作者关河有着非常好的写作笔力,看似不动声色,却时时挑动读者的情绪,种种心情,如悲壮、愤懑、畅快,皆隐藏于叙述之中。略举二例,一,关于淞沪抗战,我们以前从历史书上得到的印象无外乎有几下几点,如,两个日本海军陆战队员闯进虹桥机场被我击毙,十九路军奋起抗击日寇,张治中指挥,这些凌乱片段,使读者很难把握其中的逻辑关系。关河书中的细节,就给了我们一个完整的答案。原因这一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日军入侵华北后,老蒋考虑日侵犯华东是必然之事,所以未雨绸缪,在南京上海之间建立了两道防线,并组织了防御演习。按照以前日中签定的协议,上海市区只留中国保安队。老蒋为了加强上海的防御力量,让正规军悄悄进入,冒充保安队,并为即将到来的大战修建工事,日军间谍得知消息后,日方外交领事多次抗议,但苦无把柄,于是就有日海军陆战队员擅闯机场被击毙的事件,非日军士兵的个人行为,为刺探机场工事耳。再如张治中,冯玉祥,这两位国民党元老,皆同情共产党,所以历史书对他们的评介一值很高,似乎只有这二位在抗战。其实大谬也。上海开战后,老冯躲在善卷洞中,从未靠前指挥,况且这个人也没多少军事才能,老张倒是很努力,但在整个战役中表现平平。反而是我们一向认为无能的胡宗南等部队,曾经浴血杀敌。谈到抗日战争史,就不能回避张自忠,因为他是以集团军司令身份冲锋杀敌,以身殉国的。国共两党给予很高赞誉。当时我有点纳闷,为什么在华北战局中,国内老百姓都骂张将军是汉奸呢?看了关河的书后,才明白那时候张将军是军长兼天津市长,他想拱掉冯治安,做北平市长,所以在战事最紧时,一个人丢下军队,去北平了。至於去北平做什么呢?也许是想获得日本人的支持,这是将军的一个污点,但也正体现了人性的复杂。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可以自己看。如果想全景了解抗战历史,我认为《一寸河山一寸血》是最适合的书。唯一值得吐槽的,就是地图没给几张。建议配合着魏风华的《抗日战争的细节》一起看,整个抗战的轮廓会更加完整。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推荐好书-一寸山河一寸血这是在得到 app 上看的第二篇耗时比较长(50 小时)的历史小说,这本书并不是像抗日神剧里面写的,描述的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而是还原了从 1928 年东北老帅张作霖被日本炸死于皇姑屯,其少帅张学良接手东北易帜,其实此时日本已经为入侵中国开始做着手准备了,到了 1931 年的 918 事变,东北的不抵抗,让日本不怎么费周转的抢占了东三省(马占山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再到 1937 年的七七事变,日本从局部战争变为全面侵华战争; 以前听老一辈人常说,中国人那么多,一人一口唾沫也能把小日本给淹死,然而事实上确实,上海的 813 淞沪会战,是我们的中央军集结了精英部队,先发制人,我们却只坚持了 3 个多月,就全线崩溃了,再到后面我们虽然有了很多次大捷,如台儿庄、万家岭大捷被我们津津乐道,但在真正的平原大规模作战,我们是节节后退的,甚至到了 1944 年的日本的 1 号作战,基本上都快打到重庆了,可以说到了生死存亡之及,中国军人的寸土不让,让我们可歌可泣,但不可否认的是,军事上的实力差距,士兵的基础战术素养,这里面的拼刺刀,和我们的印象完全不一样,日本兵的刺刀百人斩,基本上是 1:3 的比例,再加上机械化的部队,如书中说到的,我们往往以 3~5 倍的力量才能防日军的进攻,在近现代化战争,技术的变革才是真正决定胜负的利器,也顺便解释了日本当年在最后时候要采取全民玉碎计划时,美国人放了 2 颗原子弹,要么盟军想让日本无条件投降,可能又要付出很多的献血和生命的代价,落后就要要挨打,知识就是力量,把知识转化为科技,才能让国家强大。 书中我对国军的几名将领很有印象,小诸葛的白崇禧、国民岳飞薛岳,壮汤汤恩伯,老虎李宗仁,74 军的王耀武、小委员长陈诚,29 军的宋哲元、潇振瀛、最印象最深的还是张自忠将军,从国内战争获得过极佳的声誉,到 77 事变前的思想滑坡,变成人人喊打的汉奸,再到后面的人民英雄,最后战死沙场,像极了我们每一个人,顺境的时候我们可能被过往的成绩所蒙蔽了双眼,在一次次的选择中作出错误的决定,有的人可能就此沉沦,而有的人顶住了压力,向死而生。 最后想说一下蒋介石,书中用到的一个词我觉得很贴切 “士不可以不弘毅” 来形容他,能容常人所不能容,日本曾天真的认为,拿下了首都,中国人一定会投降,然后没有,到武汉继续抗战,而拿下了武汉,国人依然没有投降,在那个年代,要把不同派系的地方军粘合到一起去抗日,且意志不动摇,真的很不容易(想一下汪精卫,曾经在刺杀摄政王载沣时写的诗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那么坚强的人,到了抗战中期看到了我们的战况,想到的也是 “和平” 的心态),抛开其他因素来看,蒋在抗日上是值的称赞的 书中还有一段内容我记忆比较深,就是当战略要依赖战术,战术的好坏则依赖的是执行的人,有的人能把已经失控的战术或战略的错误进行弥补,而有很多好的战术交给了普通的人,而可能做成了三流的战略,战争如此,商业如此,人生亦如此,怎么过好每一天,处理好每一件事,都是我们每天要面对的,如何处理和解决,也代表了我们在执行过程中的好坏,想要身材好,就是少吃多运动,不去执行,再好的方法也都是摆设,与君共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寸土必争,血染山河这套书让我了解到当年抗战时的正面战场是怎样的惨烈,国民党并不是简单的退退退,他是从一开始的不战即退、一战即退,逐渐转向为了保存有限战力的战术撤退,再到后来的战而不退,因为中国已经到了退无可退的境地。在历史上,汉唐以来无论是晋朝,还是宋明,一旦到了衣冠南渡的时候,也就离亡国不远了,但抗日战争与以往不同,即便从日本的视角来说,也可以看出无论是上海还是南京、武汉、长沙…… 甚至南面的广州也都失守,日本人所期望的投降始终没有见到,中国军人始终没有放弃抵抗,他们用血肉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铭记历史才能吸取教训,和平年代只有不断自我革命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千万别脱离战争,还试图了解中国还是先说缺点:其一、部分史料叙述可能因为篇幅所限,或者作者本身就了解不多,只是匆匆带过,读起来会有断节,不够流畅之感。其二、书中所涉战役颇多,但没有根据战场局势放置相应地图,只看文字有些战役读得实在雨里雾里。再说优点:“读史可以明智”‘得到’app 首页专栏推荐的系列丛书,连‘罗胖’在内都为其做了推荐语。书海无涯,但不是所有的书都能享有这种待遇的。有大量丰富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性格刻画,像小说有情节,所以好读。又因主体是纪实文,所以不缺乏深刻的思考,让人感悟历史的厚重。老少咸宜,开卷有益。下笔灵活多变,文学诗词,历史典故,甚至影视情节、相声小品,只要合适贴切,通通信手拈来。借用小说设置悬念之笔法,十分引人入胜,颇有茶楼酒肆说书人‘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之趣。作者常从某些人物和细节引出自己的议论和观点,且并非一味作‘事后诸葛亮’之无关痛痒的评语。读者亦可从中更好地理解本书所传达的‘山河故里,身世浮萍;华夏儿女,寸血寸心。’个人认为:想要真正了解中国人,请一定要了解中华大地上所发生过的战争,那里有中国人炙热滚烫的心。一寸河山一寸血,寸血染寸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老兵不死一曲国民抗日战争的血泪史,当一个名族被压弯名族的脊梁,我们可以从那一幕幕可歌可泣、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故事中,无论是一个人、一个名族、一个国家都是在困难中进步、奋斗、团结,最终走向强大。可以说现代中国人民能够享受这样物质丰裕、精神满足的生活,那是上个世纪的先辈用热鲜、信仰奋斗而来的。无论经历怎样的苦难和毁灭,总是有人不愿意做亡国奴、卖国贼,只想做一个堂堂正正、被人尊重的中国人,这也许是一个无比宏大的愿景,却在那样艰难的时刻,让大多数中国人形成了思想上、意志中的统一。我想也许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传承在人们内心中迸发的骨气,也可能是一个民族周期衰落后的奋起反弹,无论怎样,那段差点充满血泪的历史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承未中断,人民的脊梁未折断,我为此深感自豪、期待一个触底反弹的民族、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可堪《抗战那些事》以诙谐的语气,讲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沉重的一篇史籍。前后经历了半年,在这个盛夏,终于是读完了这部书。就像很多人那样,读的时候感慨万千,想象读完时自己有多少话要讲;与袍泽老友重逢,内心期待见面后会有多么激烈的谈天说地。但是,真的来到眼前,只空余安详。无谓其他,乃是沉默为最盛大的落幕。与陈纳德先生在东瓜集训时的方法类似 本书就是以快乐的语气让我们在同欢笑共喟叹的时候,记住了那近百年前一位位将星,一场场伤痛,一幕幕屈辱,到最后一件件扬眉,感慨沧海桑田,今非昔比。一场大战,同为一难国殇。而在抗战结束后,在这断壁残垣中,中国的道路直到近百年后的今天仍没有中止,离终止又岂止三年五载?国家兴则庶民安,从当年的残破不堪,到半百前经历站起后的国力腾飞,时至今日的举国勠力。莫看今天丧文化横行,人们在追求稳定中埋入安逸的无法作出选择的幸福,但时局仍在且更为隐匿与凶险。为今天所计,则牢记历史,不忘匹夫之责,用家国的重任赋能自身的理想。虽不能看清未来,却可以以最大的努力,壮实自身。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