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期待已久的“微观史学”扛鼎之作
作为 “微观史学” 绕不开的代表人物卡洛・金茨堡,和他绕不开的代表作品《奶酪与蛆虫》,很奇怪为何本书这么迟才被引进了中文版。感谢理想国。首先就自己作为 “外行” 的浅知拙见,稍稍提及一下 “微观史学” 的诞生背景。进入 20 世纪后,反对 “兰克学派” 的 “新史学” 思想涌现,其中的 “年鉴学派” 在之后的几十年大行其道。“年鉴学派” 注重地理、气候、经济等长期且总体因素的研究,而忽视个体、事件等具体的因素。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第二代 “年鉴学派”,特别是其对个体、对 “人” 的忽视,致使来自内外部的质疑和挑战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微观史学” 在史学转型中应运而生。与 “年鉴学派” 相比,“微观史学” 的研究视角从宏观走向微观,研究对象从总体走向具体,研究方法从 “微观史学” 注重的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转而倚重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其实通过以上就不难看出,“微观史学” 的特点也注定了同其他史学流派相比,其学术著作对于普通读者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会更强。上文说道 “年鉴学派” 遭遇到了来自内外部的挑战。如果从 “年鉴学派” 的内部和外部各选一位 “微观史学” 的代表人物,内部是 “年鉴学派” 第三代的代表人物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外部无疑就是本书的作者卡洛・金茨堡。我最早接触的 “微观史学” 作品,就是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之后就是美国娜塔莉・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美国汉学家史景迁的《王氏之死》。再就是中国历史学家王笛的《茶馆》和《袍哥》,后两本书的内容也集结在了王笛教授《显微镜下的成都》一书中。神奇的是 —— 以上除了《马丁・盖尔归来》和《茶馆》,其余四本书在得到听书都有解读。感兴趣的同学不妨先听一下,再有选择性的阅读原著。另外,王笛教授为《奶酪与蛆虫》写过一篇高屋建瓴的精彩书评,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学习。说回到这本期待已久的《奶酪与蛆虫》。本书的篇幅并不长。全书约前 15% 的篇幅,几乎都是各个版本的前言。通过前言,读者可以了解到本书研究的历史问题以及成书的背景。而后约 10% 的篇幅,尽是 “注释” 和 “人名译名对照表”—— 正文完成了阐述历史的任务后,结束得非常干净利落。不长的篇幅,却分成了 62 个章节。因为每一章节都短小精悍,甚至有的章节不足一页。章节和章节之间有一种层层递进的逻辑美感。本书作为一本 “微观史学” 的学术著作,可读性却很强。一是因为研究对象聚焦 “人” 本身,客观且细节地记叙事件和分析原因,读起来就容易有故事感,而不像 “结构派” 等尽是宏观的论述和分析。二是因为研究方法是基于史料的分析、研究和推理,尤其本书的前半部分,读起来会有一种推理小说般的熟悉感。史料就像是线索,而金茨堡就像是一个史学领域的侦探。因此,本书既有充满故事性的叙述,也有充满学术性的分析,同时还有充满逻辑性的趣味。是一本具有文学性的史学专著。本书的副标题是 “一个 16 世纪磨坊主的宇宙”。副标题已经交代的很明确很清楚了,本书放置于 “显微镜” 下进行 “微观” 研究的对象,就是 “一个 16 世纪磨坊主”,这样一个非常普通,普通到甚至有些 “边缘” 化的人物。作为一个来自 “受支配阶级”,虽读过几本书但连书写都不顺畅的磨坊主梅诺基奥,对信仰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从而质疑教会的权威,还时常同他人宣扬自己的想法,因此被教会以 “异端邪说” 的理由审判。在教会眼中,梅诺基奥不仅亵渎教会,还坚信他的 “亵渎” 是无罪的。他还有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用来解释教会的一切信仰,同时认为教会的 “圣事”、仪式,甚至包括《圣经》,都是 “人为制造出来的”,是 “神职人员手中的剥削和压迫工具”。例如关于 “宇宙起源”,本书书名 “奶酪与蛆虫”,就是梅诺基奥对 “宇宙起源” 的譬喻。他认为,宇宙起于混沌,就像奶酪起于牛奶,而蛆虫会在奶酪中出现,其中强大的蛆虫就相当于上帝和众天使。梅诺基奥声称想法是自发产生的,这显然并不足以让人信服。他的这些 “教会学理念” 源自何处,又是如何产生的?这是本书要探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开始了整合线索(史料),包括审判记录、书信等,进行逻辑推理(研究分析),不断假设又不断否定,渐渐得到接近真相的结论。贯穿其中的,是一条很清晰的逻辑链条:从最初怀疑只是一个疯子的奇谈怪论,到怀疑梅诺基奥是一名再洗派教徒,再到怀疑他与 “宗教改革” 之间有联系,到最后,开始聚焦梅诺基奥读过的为数不多的书上面。梅奥基诺的每一个言论,都可以在他读过的书中,找到其呼应的出处。书中也花了不少的篇幅对此进行了分析,读起来却也毫不拖沓,像是不断搜证的推理小说,在梅奥基诺的 “只言片语” 中,寻找真相的蛛丝马迹。他按照自己的理解在他读过的书中 “断章取义”,又不断从读过的书中寻找 “论据” 支撑和强化头脑中的观点。这有些类似心理学中的 “证实偏见”。因此梅诺基奥的想法产生,并不是直接源于书本,而是源于他的 “断章取义”,源于 “印刷制品(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的碰撞”。作者进一步分析后得出,“宗教改革和印刷术的传播,是令此种不同文化浮现于天光之下的必要条件”。从而让读者在梅诺基奥这个个体身上,以小见大,看到了时代的缩影 —— 宗教的权威开始被动摇。“宗教改革” 不必多说,印刷术背后是科技的初步发展,科技的发展,使得教会的权威被进一步削弱。之后的梅奥基诺,在家人和律师的帮助下,获得了减刑,回到了镇子上,并且再次被任命为教堂的管理人。却又在之后的某次看似平常的闲聊中,又因为口无遮拦地宣扬自己的想法而被告发。之后,宗教法庭把此次告发和他之前的罪行联系起来,判处了他的死刑。作者提到,梅奥基诺被判处死刑的这一时期,教会针对 “布鲁诺” 的审判也将结束。这似乎象征着,教会在 “上下两个层面进行的双重斗争”。布鲁诺大家都很熟悉了。上层代表科技发展、新思想对教会的冲击,下次则代表书面文化和口头文化碰撞产生的 “大众文化” 对教会的质疑。从内容上,我们能在审判记录、书信对话等细节中,看到 16 世纪的大众文化传播状态,看到 “支配阶级” 和 “受支配阶级” 之间的文化对抗,看到欧洲中世纪结束、近现代初期的教会境况等。从形式上,我们能在本书中看到 “微观史学” 的特点和其独有的魅力,就像是时代的横切面、历史的显微镜。研究对象是普通人;注重真实而细节的史料收集和记叙;从史料出发的逻辑推理;兼具学术般的严谨和小说般的叙述。对史学作品感兴趣的读者,不应错过 “微观史学”;而了解 “微观史学”,不应错过《奶酪与蛆虫》。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黑暗之心存有邪灵,光明之心存有善灵《奶酪与蛆虫》,讲述了一段 16 世纪末意大利北部小磨坊主质疑天主和教会,最后被宗教法庭判处死刑的史料。金茨堡关注的典型案例发生在宗教改革初期的天主教核心区域。作者通过放大案件的琐碎档案,构建了小人物的心灵世界,解读了他身边的社会关系,生活形态,租税制度,信仰危机和新旧势力的激烈冲突,借磨坊主之口,表达了对传承千年的基督教教义的质疑。微观历史的手法,追踪了磨坊主从出生到死亡的一生。作者解读下的宗教异端,一方面在中世纪钳制思想的缝隙中阅读禁书,向周围的邻居和路人发泄不满,质疑教会,另一方面又在长达十余年的宗教审判中,极力辩驳脱罪,试图恢复平静的生活。磨坊主对那些宗教悖论嗤之以鼻,他根本不相信耶稣基督为童贞女玛利亚所生。“她生了他,而仍保持童贞之身” 非常荒谬。他说道,“如果祂是永生的神,不会让自己被抓捕,又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磨坊主认为《圣经》被世人添加了很多内容。小人物在被揭发与审判,刑满释放和再次被捕的命运中沉沦,画外音清晰地同步了瘟疫流行,教会堕落,赎罪券售卖,印刷术兴起,雇农起义,布鲁诺火刑等一系列背景事件。使得显微镜下的历史呈现丝毫不输宏大叙事。书中涉及的一些中世纪禁书,如《十日谈》 、《曼德维尔骑士游记》、《圣经辅读》(这本不太好找),包括四福音书等,都是理解当时社会形态的上佳读本。从今天起,争取抽空也读读《圣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迟到45年的经典,一个小人物的心灵史一个小人物的心灵史,有什么好看的?又为什么能成为经典?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答案。1976 年,本书的意大利文版首先出版,随后在历史学界引发巨大反响。以前,没人这么写过历史。在本书中,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故事。主人公梅诺基奥,生于 16 世纪意大利的一个小村庄,是一位磨坊主。他能读会写,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喜欢跟乡邻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因为这些 “离经叛道” 的言论,他遭到宗教法庭的审判,最终被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要理解这本书,绕不开一个词 ——“微观史”。什么是微观史?你可能会想到《人类简史》这类的宏大叙事。与之相反的时间跨度比较小的就是 “微观史” 吗?不是的。那讲述一个人物个人史的,就是 “微观史” 吗?也不是。王笛教授在一篇书评里,强调过这一点,他指出:「并不是说历史写得琐碎、有许多故事和细节,就是我们所称的微观史。例如,如果我们写一本曾国藩或者胡适的书,哪怕细节再多,无论多么细致,也不是我们所称的微观历史。微观历史的前提之一,就是要写普通人的历史。」划重点,“微观史” 核心,是讲述普通人、小人物的历史。《奶酪与蛆虫》这本书如今被视为微观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正是因为它开启了历史研究范示的转变。在这之前的历史研究,主要聚焦于帝王将相。小人物、边缘人的声音,是被历史淹没的。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我想有两个原因,一是,超越时代。能开启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视角。二是,跨越时空。它讲述的故事、讨论的问题,是要能够跨越国界和时间,引起人们共鸣的。而在《奶酪与蛆虫》中,你能感受到一个小人物的勇气和独立精神。普通人注定就是平庸的吗?思想难道只能从精英群体中产生吗?梅诺基奥告诉你,不是的。这本书提醒我们,哪怕你接受了很好的高等教育,也不要看不起那些地位底下的人,也许他们有着更加丰富的心灵。而我们要克服的,正是 “精英的傲慢”。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茁一读书|《奶酪与蛆虫》【关键词❶—— 奶酪与蛆虫】【关键词❷—— 磨坊主 “口无遮拦”】【关键词❸—— 历史著作】 ・【关键词❶—— 奶酪与蛆虫】源于书中的一个段落:“我说过,在我看来,一切都是混沌。也就是说,大地,空气,水和火,都混杂在一起,它们都是从这一片混沌之质中形成的。—— 就像奶酪是用奶制成的 —— 而蛆虫会在其中出现这些就相当于众天使。” ・“我的心思是高尚的,我希望有一个新世界,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因为教会并没有为所应为,也因为不应当有那许多的浮华夸耀。” ・【关键词❷—— 磨坊主 “口无遮拦”】书中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 16 世纪阿尔卑斯山区的磨坊主,梅诺基奥即便身处审判其为异端的法庭上,也坚持己见,高谈阔论。・他声称世界是从腐败中被创造出来的而受到指控。他到底说了哪些内容?——❶亵渎神圣。❷坚持认为亵渎神圣不是罪。❸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有些人受感召去犁地,有些人锄草,而我就是亵圣。❹我们所见万事万物都是上帝,我们就是诸神天空大地,海洋,空气,深渊,地狱,皆是上帝。・最后,他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后,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 ・【关键词❸—— 历史著作】这部薄本专著是出自于意大利学者,卡罗・金兹堡,解决了小人物研究的史料问题。是一本微观史学的著作,也是一个故事,写给普通读者,也写给专业人士。 ・【书中提及的相关书单】❶《圣经》❷《圣经辅读》❸《圣母玛利亚荣光经》❹《圣人传奇》❺《审判之史》❻《约翰・曼德维尔骑士》❼《卡拉维亚之梦》❽薄伽丘《十日谈》 ・这个不为人知的磨坊主的名字,之所以在今天会被人记住,恰恰是因为他输掉了那场挑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当不了改变历史的英雄人物,做一个被记住的路人甲也挺好刚开始看到这个书名 ---- 奶酪与蛆虫,还以为是研究化学、研究防腐的。看到了副标题 ---- 一个 16 世纪磨坊主的宇宙,以为是小说。看前言知道这是一本学术型的作品,当然学术研究不容易懂的,就可以当小说把这本书读完。它是一部微观史学研究著作,最主要的体现就是真正地避开了帝王将相,把历史研究的目光投向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人。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常说普通人被淹没在历史深处,留在历史书上的只有帝王将相,仿佛只有他们才能代表社会代表人类一样。结果,让我们对几百年前的政治军事科技经济情况了如指掌,却说不出当时一个普通人怎样度过一天。这种情感很朴素,带着某种平等的色彩,但是却不大经得起推敲,所以这个普通人也一定不那么普通,因为他身上注定要承载着解释无数人日常生活和存在的重任。另外就是思想传播,之前我们都会认为人类思想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传播过程。即:精英阶层受到启发,凭借学识、研究和思辨,得到某种新思想,然后透过类似启蒙一类的活动,自上而下逐层传播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这本书却有不同的洞见:1、在社会精英阶层和文字书写传统之外,民间始终存在着强劲而有生命力的口传思想源流,它一直都在,大众并非是纯粹的愚民,坐等启蒙之光从天而降;2、和自上而下的启蒙和传播相比,更有可能的是主人公磨坊主这样的民间野生思想家为精英阶层贡献了自己的思想,使得他们有所借鉴和启发,也就是说,历史的真实中包括自下而上的思想传播,它并非是个单向过程。很高兴后面的剧情,主人公因为有印刷术的帮忙,并借非常有限的书本,非常有限的学识,以及民间口传思想,竟然靠着蛮力和理性,得出了相当超前的思想成果,而且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原创部分。所以就算是一个普通人,是历史长河中的路人甲,但只要发光,就能被看见被记住。用一句话总结就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思考与表达有何意义近一周,读完了《奶酪与蛆虫》这本微观史小书。作者根据真实的案件史料复原了一位 16 世纪意大利磨坊主与天主教廷两次相隔 15 年的审判,以此让我们了解到梅诺这位历史中普通人的精神宇宙。梅诺是一位普通的磨坊主,在那个年代,磨坊主是一个香饽饽的职业,等待的时候人们在门口插科打诨,聊着各自的见闻,所以磨坊主尝尝扮演了一个 “信息枢纽” 的角色,各种口头信息在这里得到汇集和交流。因为一个奇怪的理论 —— 梅诺认为世界是从一片混沌中产生的,圣天使从中诞生,上帝是其中最神圣的,就像蛆虫从奶酪中诞生,奶酪就是混沌的世界,蛆虫就是圣天使 —— 梅诺被天主教廷带去审判,在此期间,梅诺作为一名 “文盲”,通过阅读过的 3 本书(也可能有其他书籍,但审判中没有提及)以及街头中谈论所得,提出了一系列有趣又有些无厘头的观点。其中有不少的观点与圣经所记载相违背,比如梅诺认为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并非贞女,原因是在他所见的孩子中,没有一位母亲是贞女。说实话,在中世纪,被天主教统治的欧洲提出如此 “大逆不道” 的观点,实在需要勇气,梅诺用 “自己的琢磨” 向代表权威的天主教提出质疑。当然,他也是一名活生生的人,有亲人有朋友,面对生命的威胁,他也不得不委婉的放下身段。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对于观点的论述,在我看来并不是特别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有两个问题:1. 为什么他有如此的勇气和能力去思考和表达?书里给出的解释是宗教改革的浪潮给了他的勇气,当时周围的环境里也有一部分人提出类似的想法。或许当时在民间,对于天主教廷统治权威的质疑已经有了小范围的群众基础。同时梅诺会向其他人借书,可能当时的环境产生了类似于现在的读书角,有人买了一本书,大家就在小圈子里互相借阅。他自己也购买了《圣经辅读》,与大伙儿的口头交流,各种信息在梅诺的大脑中产生化学反应,琢磨出独特的观点。在这一点上我比较认同书里给出的这两个解释。2. 思考和表达,对于过去的人和现在的我们意味着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一直以来我所以为的学习也好,读书也好,好像都是人后天习得的一种能力。我们从小接受义务教育,上学读书背诵,这似乎成了一种理应如此的过程。但通过观察这位 16 世纪的磨坊主,我发现搜集信息,思考,交流可能是人本能的能力和需求。这些需求和能力的底层是人的好奇心。为什么一位普普通通的磨坊主要去思考宗教,要去思考神的问题?不是为了钱权名利,只是为了求真,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为什么他思考后还要去跟街坊邻居分享呢,他难道不知道这有可能给他带来不必要的危险吗?我想,他可能就是单纯的想要去跟别人分享他的观点,他的思考,他的所得。表达的目的本身就是表达,分享的目的本身就是分享。这也引申带给我了一些新的思考。当今,所有人去搜集信息,思考问题,表达观点,这背后的一切好像都是要为了一些什么。为了业绩增长,为了事业上升,为了家庭的和睦,但是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思考和表达本身就没有目的,这就是我们的本能,这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就像卢梭说的:人不过是一根芦苇,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奶酪与蛆虫”竟然和“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说的是一回事这本书和菜头推荐过,很久以前的事了。这本书的主人公梅诺基奥,一个 16 世纪的磨坊主,更久远的事了。看电子书的一个好处是可以看到大家的划线笔记,这本书的热门笔记止步于前言部分,哈,大家是还没有看完呢,还是说正文的启发不大呢?不管了,看就对了。一个磨坊主的宇宙,是从奶酪里驱虫感悟到的,想法超前,别人不理解,被当做异类打压。然后… 我读不下去了… 时隔几个月再次打开,有人在第 3 章留下一条笔记,可我并没有想接着读下去… 自己读不下去并不代表这本书不好,只是自己不喜欢,也许是眼界不够领悟不到其中精髓,也许还没到精彩的部分我就换台了,借此机会,我把那些未读完又不会再接着看的书都移出了书架,嗯,这本书带给我的就是断舍离的快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本书借详细史料还原了在宗教改革大背景下的两次针对乡村磨坊主的审判。有几点值得深思。地方宗教法庭并不是一棍子打死,宣判 “异端分子” 死罪,而是给你自圆其说的机会,仿佛教会比你自己还好奇,所谓异端邪说是如何产生的。宗教法庭似乎更关注 “异端” 思想的来源和传播,总是在逼问 “你听谁说的”,或者 “你说给谁听了”。在印刷技术初步发展的背景下,能接触书籍、识文断字的人还是少数,口头文化还是主要传播方式,且影响力巨大,为教会所忌惮。文字落实到书面就有了解释的空间,解释权就是权力的来源。当大众都具备阅读、思考和解释的能力时,所谓 “异端” 就会诞生。书中主人公总把自己的思想来源归为 “邪灵”,其实在那个时代,无数的 “邪灵” 在不断升起。农民和磨坊主之类的 “被支配” 阶级的朴素的宗教观,也不是几次审判就能轻易撼动的。他可以在生活的困境面前屈服,却无法真正欺骗自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奶酪与蛆虫》本书是微观历史学领域的必读经典。1960 年代初,卡洛・金茨堡在研究女巫审判时,在宗教法庭的档案里,发现了一则简短的案情介绍,首次发现了 16 世纪意大利磨坊主梅诺基奥不为人知的人生。此后历经 14 年时间,金茨堡完成了从搜集史料到成书的漫长研究过程,再现了梅诺基奥这位被湮没在历史烟尘里的小人物的思想和命运。本书的核心内容:本书介绍了微观历史学的特点和由来,清楚地交代了本书在历史学学科体系内的位置。原书的核心内容:16 世纪意大利磨坊主梅诺基奥因言获罪,两次受审,最终被宗教法庭处决的过程。最后,补充了一则发生在 17 世纪末苏格兰的案件,说明宗教权威最终如何退出了世俗的司法过程。《奶酪与蛆虫》这本书讲述了一个 16 世纪的意大利磨坊主梅诺基奥的故事。因为印刷术的推广,梅诺基奥从阅读中获得启发,在宗教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基督教信仰产生了一些独特的想法。他口无遮拦,四处宣扬他的想法,这触犯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最终,他被宗教法庭绑上了火刑架。在这以后差不多过去了一百年,苏格兰有位名叫艾肯赫德的神学院学生遭遇了相似的命运,以亵渎神灵的罪名被处死。从这以后,西方社会逐渐形成共识,终结了宗教权威对世俗法律的滥用。《奶酪与蛆虫》这本书最主要的价值还是来自它在学科史上的地位。它是微观史学的开创者卡洛・金茨堡的代表作。相比于传统的关注重大意义和宏大叙事的历史写作,微观史学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书写形式,关注历史上的小人物。这种全新的视角补全了那些被传统历史学忽略的信息,帮助读者看到了历史更丰富,更完整的样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奶酪与蛆虫》全名是《奶酪与蛆虫:一个 16 世纪磨坊主的宇宙》,作者是意大利作家卡洛・金茨堡,说的是一位 16 世纪磨坊主被宗教法庭两次审判,后被处以火刑的历史。称其为历史,是因为这部作品不是小说,而是作者通过 16 世纪宗教法庭留下的记录(不仅有庭审记录,也有围绕这位磨坊主的调查记录,更有当时庭审过程中庭审对象的情绪表现等 ——“他在刑讯过程中的一言一行,甚至他的叹息,他的哭号,他的痛悔和泪水”)—— 因为 “罗马宗教法庭坚持要求,在其法庭上发生的一切事项,都应当被完整记录下来”。这也让作者对历史的还原成为可能 —— 还原这位磨坊主是如何一步步,与宗教法庭进行对话、辩论的。这是一项不是轻易能完成的工作。不仅要梳理众多材料,而且要和当时历史背景结合,更要像侦探一样进行推理 —— 因此,虽然是一部基于历史文献的作品,但阅读过程中,有时更像是在看一部侦探推理小说。很多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被 16 世纪欧洲宗教法庭判以火刑的布鲁诺,由于他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使其成为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1592 年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 “异端”、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中世纪宗教法庭审判后的压力,在现代人看来是多么残忍。一个人因为想法不同,产生了事实上的对抗,就要受到审判,期望用强制力来矫正他的所谓异端思想。我们说欧洲中世纪的黑暗,在磨坊主梅诺基奥这个小人物身上,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当一种宗教无法包容其他异见时,也表明快走到了尽头,除非进行改革。梅诺基奥,《奶酪与蛆虫》的主人公,是一位普通的磨坊主,虽不是贫苦人家,但也不是赫赫有名之人。如果没有宗教法庭的记录,如果没有作者在写另一本书时发现这些记录,这位磨坊主会像许多普普通通的人们一样,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现在有学者将这种历史称为 “微历史”。这是一位怎样的磨坊主,“这个人有名有姓,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还颇读过几本书”。也许这样的人在中世纪已经显得很不普通了 —— 对于今天来说,就是再普通不过了。我们说一个人普通的时候,可能是要说,这个人没有思想,没有自己的想法。但我们扩大一下视野,比如从整个人类发展来说,正是这些普通人,构成了整个人类发展的基石,而 “有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推动人类向前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生物学上叫做变异 —— 如果把整个人类看成一个生物体,那么磨坊主梅诺基奥就承担了变异的功能。书名《奶酪和蛆虫》,可能会让人联想起,奶酪坏了,长了蛆虫。这样的意象,多少有点让人恶心。书中使用这种意象,与磨坊主梅诺基奥的世界观有关,他认为,“起初时,这个世界空无一物,它像泡沫一样被海水拍击,然后它凝成了一块奶酪似的东西,后来又从里面生出了大堆蛆虫,这些蛆虫变成了人,其中最强大、最有智慧的成了上帝”,他借用了蛆虫出现于腐烂的奶酪中这一熟悉的日常经验,来阐释众生万物如何从混沌之中诞生。如果说关于世界起源之说具有唯物主义特点,那么这种类比则深深刺痛了以基督教立身的宗教法庭,从最初的审判时,将梅诺基奥的言论只是视为 “不虔敬却无伤大雅的胡说八道,草草驳回了事”,而到后来,则 “认定为异端分子并起诉”。这种支配阶级与被支配阶级之间的分裂,在作者看来,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造成的 —— 在被支配阶级中,存在着一种世代相传的口头文化。就像磨坊主梅诺基奥,虽然看了一些书,但他也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并将经过无意识的 “滤网” 作用过的这些思考,传播到与他交往的人中去。于是,支配阶级的文化意念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扭曲,这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也必然造成了冲突,演化成宗教法庭上的对抗。对思想上的所谓反动,或者异端,如果只是靠说一些话来判断,往往会落入被人利用的境地。如果这些所谓反动的言语能让耶稣上帝受辱,就应该让这些人受到耶稣上帝的惩罚 —— 如果上帝耶稣存在的话,如果耶稣上帝并不存在,那么又是谁受到了伤害?正因为磨坊主梅诺基奥通过自己对接触到的书本知识的理解,他也形成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即便梅诺基奥曾经与那些受过教育的圈层有过或多或少的间接接触,他主张宗教宽容的言论和对激进的社会革新的渴望,都烙着原创的印记,似乎并不是被动接受外部影响的结果”。而且,他还将这种认识,拿到宗教法庭上来,幼稚的希望这些中世纪的法官们,能够理解他所阐述的内容。梅诺基奥以一己之力,固执的挑战几千年来人们固有的观念,不幸的是,这观念同时又是宗教政治统治的基础,必然受到这种力量的反噬。但宗教统治的裂痕已经出现,裂痕就是光照进来的地方,这个地方的光辉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直到裂痕成为鸿沟。就像刘擎老师说的那样,在上帝耶稣未死之时,信宗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信宗教是要有理由的,而在现代社会,信仰宗教就需要有个理由了。一种东西在他形成之初,也许会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和认可,就像基督教当初的形成。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的观念体系也在重构,而占据政治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慢慢显出其反动性 —— 拖住历史发展的后腿,就渐渐失去人心,失去大众的支持,走到了自己的反面。磨坊主梅诺基奥与宗教法庭的辩论,有时有点像唐吉坷德式的荒谬,问话和答语风马牛不相及。也许是这是处于两个世界的人,在隔空对话,似是而非。宗教法庭的法官们抱着对教旨的虔诚、对教义的遵从,却不知道新思想已经在慢慢发酵,一个新的世界即将到来。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太真实了,当一个普通人面对强大的教权,他的恐惧是真实的,所以他的妥协、苟且、卑微都是真实的。但思想的奔流是没有办法遏止的,享受到思想的快感,就没有办法忍受将思想埋入心底的孤独感,于是人天然就有了表达的欲望,产生了对表达自由的渴求。孤独感和恐惧感都是人天性中最真实的东西,自由思考就渴望自由表达,自由表达就要挑战强权,面对铁锤产生恐惧,因为恐惧只能选择卑微与苟活,但思想自由的欲望无法抑制,于是站立起来再次对抗,一个小磨坊主,一个普通人,在这个轮回之间的拉扯与挣扎,太过真实。总说微观史学将不为人知的小人物的故事讲给人听,但这些事不为人知吗,这就是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的普通人的抗争故事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除了所谓微观史学的开创意义,在我看来本书与其它历史读物一样并无特别之处,通俗和引人入胜可以作为优点。梅诺基奥自己脑中对这个世界本质的臆想,与今天每一个读过几本书且自认为与众不同的人并没有本质区别,甚至一些方面也比基督教神学更靠谱一些。固执和话痨,让他被宗教法庭烧死在火刑柱上,我想,基督教那种传教热忱,跟梅诺基奥是一样的,是每一个自认为有思想有觉悟的人澎湃的话痨激情迸发的结果。从点上看,耶稣、保罗和公园里滔滔不绝的大爷大妈还真是有些共同之处。这么说的确浅薄,不过表达欲有时候还真是能害死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