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9
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电影的哲理

    电影需要电影人带着自己对世界的解读理解,怀揣着美好,通过故事通过影视与声乐去打动人心,激发人们的思考和生活热情,让生活与世界变得和平美好。电影不是娱乐,只是无聊的逗笑;电影不是炫技,只是空洞的特技的叠加;电影不只是一桢桢好看的画面,她应该是抚慰人心,给人于希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给每个人的电影必修课

      凭借《转校生》《穿越时空的少女》《寂寞鬼》扬名影坛的大林宣彦来说,这或许是送给年轻人的最后一课。2016 年,他被诊断为癌症晚期,那时候医生说他只能活 3 个月,或许是最初的电影梦还未完成,冥冥中有股力量在支撑着他,2018 年他还是颤颤巍巍地做了这次演讲。大林宣彦既是前卫电影人,也是广告奇才,被评价是游离于现实与幻想的 “影像魔术师”,可以称得上是站在日本电影领域前端的开拓者。他在很多时候被认为是黑泽明的接棒人。在《大林宣彦:电影即哲学》一书中,展现了这位老一代电影人对电影的痴迷和思考。他在这本书中历陈日本电影的哲理与知名导演的故事,同时对年轻一代电影人寄予了厚望:要将 “美好的结局” 不断传递、延伸下去。他说:“做电影和看电影都是一种理念的选择,也是你所秉持的生活…… 电影人并不是只有拍电影的时候才能昭示我们的哲理,要在不拍电影的时候,也贯彻我们的哲理。这才是我们导演行业的深奥之处。” 他觉得 “艺术表达者们一定不能当可爱的吉祥物,反而要当粗犷有力的那种。而欣赏者们也是如此”。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人都该有自己的哲学

        看电影的另一个角度:这个情节 / 这么做 / 导演 / 设计 / 音乐在表达什么,以前看电影大多是投入自己的 “情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人的智慧

          讲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会根据作者的年纪来分为早期,晚期作品,作者的阅历对于艺术创作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齐白石画虾几十年,早年、晚年各有风貌,尤其是晚期的作品,寥寥几笔的虾艺术价值远高于早期的挤挤挨挨的满纸的虾。读这本《最后的讲义・大林宣彦:电影即哲学》就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受,被岁月洗礼之后的人性的味道,有一种苍凉的善意,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似乎还夹杂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期许,然而,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已经仙去,无法再实现他的活到 130 岁的目标。日本在战后诞生了很多国际知名的电影导演,比如黑泽明,据说张艺谋都是他的粉丝,我无意中在 B 站看到黑泽明电影《梦》的片段,雨后彩虹下的狐狸嫁女那个场面,让我呆住了,是一种非常不真实的美,在梦幻中带着哀怨。似乎在繁复的华丽中有一种禁锢。而这个禁锢是什么,对于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似乎感受不是那么强烈,而对于一个岛国,在战争失败后被美国控制同时又给予经济机遇的日本,这种禁锢的感受一定相当强烈,可能一方面是一种恐惧,另一方面确是一种安全。而这本书中透出的味道就是一种在矛盾中挣扎的豁达,有一个暮年老人的智慧和沉淀,尤其是借助电影这个工具来展示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和平的呼吁。对于和平,就是禁锢吧,即是对战争的恐惧,也是对被砍断了灵魂的哀怨。而这种哀怨不能大声疾呼,只能变成思考和哲理,变成一个老年人对于回忆的思考。这本书的标题开宗明义的表明了作者,一个导演对于电影的态度,是哲学,是有灵魂的。而不是娱乐和赚钱的工具。但是似乎在当下被资本裹挟下的文艺圈,似乎哲学已登不上大堂,都得为票房让路。媒体声嘶力竭地宣传的都是大片,xx 亿票房,明星 xx 达成百亿票房。而哲学这种飘渺而无法量化的东西在物质和金钱面前溃不成军。所以读这本书,听一位老人的叨叨,有一种人性的共情,但是似乎觉得落伍。我们每个人终究会老去,也许年纪增长了,不见得增长智慧,读有智慧老人的书,感受历史在生命中留下的痕迹,还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