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远大前程》

    《远大前程》是狄更斯的中晚期作品,无论在故事情节的建构上,还是在人物塑造、小说技法的运用上,这部小说都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最成熟的作品之一。本书核心内容:为什么说《远大前程》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最为成熟的作品?狄更斯如何在跌宕动人的故事中,精妙地批判 “社会身份对个体的塑造、禁锢乃至异化”?始于 18 世纪的工业革命在 19 世纪中叶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潮,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也带来社会关系的剧变。阶层分化日趋严重,底层的生活状况越来越困窘,犯罪率居高不下,伦敦成为各种尖锐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地方。贾格斯是第二部分的中心人物,因为他是律师,小说所有人物之间的关联都需要通过贾格斯来穿针引线,因此,所有的情节线最后都汇合到贾格斯身边。“上等人” 的译法,准确地表现出这个词在这部小说中蕴含的多重意义 —— 它既是高人一等的阶层,是财富、风度和道德标准的象征,也是平民成长的终极目标。第一,《远大前程》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最为成熟、堪称巅峰的作品。狄更斯在这部作品中精妙地概括和批判了,社会身份如何塑造、禁锢乃至异化个体。第二,小说主人公匹普在大起大落的人生中,渐渐领悟到所谓 “上等人” 的虚伪和虚妄,匹普对人性的体悟与自己的成长同步,狄更斯把这个过程写得丝丝入扣,令人信服。第三,《远大前程》的文本糅合了多种文学元素,就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隐喻与现实在《远大前程》中彼此渗透,互相烘托,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回味悠长的时代寓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命运是未知的,有时候上天会眷顾我们,但大多时候,生活都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接受这样的命运,但仍然努力地过好每一天,是我对《远大前程》的总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狄更斯 1812 年 2 月 7 日 —1870 年 6 月 9 日),英国作家,日尔曼人。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狄更斯 1812 年 2 月 7 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 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 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 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 年 6 月 9 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 “小人物” 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狄更斯与凯瑟琳的婚姻一开始就陷入了痛苦的境地,但他与凯瑟琳的妹妹却处得异常得好。在他与凯瑟琳结婚以后,16 岁的玛丽(凯瑟琳有两个妹妹,玛丽排行老三)经常来家中作客,这让他有了足够与玛丽相处的机会。有人说,狄更斯所爱的原却是玛丽,这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玛丽在狄更斯的心目中确实是理想女性的化身。小说《老古玩店》中的耐尔就是以玛丽为原型塑造的。1837 年 5 月,玛丽骤然病故,这使狄更斯十分悲痛。在长达几个星期的时间狄更斯都无法振作起精神来工作。数年以后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写道:“她逝世后,有好几个月 —— 我记得是大半年 —— 我每夜都带着一种恬静的快乐梦见她,那是这样愉快,以致我没有一夜睡觉时不盼望她以这种形象或那种形象回来。” 在狄更斯逝世的那一年,他对玛丽的思念更为浓郁。他说:“她老是这么深刻地留在我的思想里…… 以至对她的回忆变成我生存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我心脏的跳动跟我的生存不能分离一样。”1858 年,狄更斯与凯瑟琳正式分居。远大前程她把啤酒放在院子的石头上,看也不看我一眼,把面包和肉给了我,那傲慢的架势,简直把我当成一头下贱的狗。我丢尽了脸,受够了气,伤透了心,又气,又恼,又委屈 —— 说不出该有多难受,老天爷才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害得我泪珠儿直往外涌。那姑娘见我被自己惹得眼泪汪汪,乐开了花。我一见这情景,便使劲忍住泪水,看了看她。她则轻蔑地昂起脑袋,走了人生长链不管是金打,还是铁铸,生活之途任它荆棘遍地,还是鲜花盛开,要不是有那么终生难忘的一天,成为你生活的第一环,你就不会有此生的一番经历了。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还能爱谁呢?“因为今后我决不为你再哭啦,” 我说。其实,这不是实话,因为当时我内心正为她而暗暗哭呢。此后她让我饱尝她给我的痛苦,我是深有体验的。倒不想袒露自己的情感。可是我哪天晚上不想念你?连自己也顾不上了。这都养成习惯了。我只要一想到自己心爱的人,一担起心来,就要打噎,就要抽筋,这也不是一天了。我要不是个重感情、心肠软的人,也不会伤了肠胃,神经就会像钢铁一样强了。我也想这样。可我一到晚上忍不住就想念你 —— 真想不到啊!她说过一次话:“亲爱的,我觉得想念人不是非得从对方身上捞到好处不可。” 过于重感情其实并不可取。可我这是情不自禁哪。毫无疑问,要是我不重感情身子骨就不会这么糟。可我天性生成,即使能改,我还不愿意哩。我受那么多的罪根源就在这里。可我半夜醒来,想到自己生就这性子,反而觉得心安理得如今时过境迁,追究起来对我,对任何人已无甚意义。是我自己思想变了,错是我自己铸成的。好事也罢,坏事也罢,可原谅也罢,不可原谅也罢,反正无可挽回了。我现在一点也不快活。我干的这行当,过的这日子,真叫人讨厌。我当了学徒后,压根儿就没喜欢过这行当和这日子我转过身,面朝地趴了下去,双手狠狠抓住两边的头发,拼命扯着。当时我十分清楚,自己的心如乱麻,完全是鬼迷心窍,爱错了人。即使揪住头发往鹅卵石上撞,那也是罪有应得,谁叫我这白痴这么傻。如果我能忘掉艾丝苔拉,连同那些痴心妄想和回忆一股脑儿抛开,专心去干活,以苦为乐,坚持不懈,一心上进,只有这样才有好处。我自问:如果此刻待在身边的不是毕娣,而是艾丝苔拉,我是不是真的感到她会使我痛苦?我得承认,这是肯定的,于是便自言自语起来:“皮普,你真傻!” 一想起哈慰香小姐家的那些日子,就像遭到毁灭性的飞弹,便失去理智,变得神魂颠倒了。好久好久才能神清气爽起来。往往是,还没等我安下心来,猛地又鬼迷心窍,又坠入情乱神迷的境地。亲爱的乔!想当初我一心想离开你,对你忘恩负义,如今我又想到了你,仿佛看到你那铁匠所特有的强壮有力的胳膊,你那起起伏伏宽阔的胸膛,你那越来越低的声音!哦,忠诚、温情的乔,如今我还感觉得到你搭在我肩上那只手深情地在颤抖,有如天使沙沙有声地拍动他的翅膀,令我终生难忘!我们无需为流泪而感到羞耻,因为眼泪如甘霖,可荡涤蒙蔽我们痛苦心灵上世俗的尘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狄更斯 1812 年 2 月 7 日 —1870 年 6 月 9 日),英国作家,日尔曼人。主要作品有《大卫・科波菲尔》《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双城记》等。狄更斯 1812 年 2 月 7 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出生于海军小职员家庭,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 岁以后,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 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1837 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 年 6 月 9 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 “小人物” 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狄更斯与凯瑟琳的婚姻一开始就陷入了痛苦的境地,但他与凯瑟琳的妹妹却处得异常得好。在他与凯瑟琳结婚以后,16 岁的玛丽(凯瑟琳有两个妹妹,玛丽排行老三)经常来家中作客,这让他有了足够与玛丽相处的机会。有人说,狄更斯所爱的原却是玛丽,这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玛丽在狄更斯的心目中确实是理想女性的化身。小说《老古玩店》中的耐尔就是以玛丽为原型塑造的。1837 年 5 月,玛丽骤然病故,这使狄更斯十分悲痛。在长达几个星期的时间狄更斯都无法振作起精神来工作。数年以后回忆当时的情景,他写道:“她逝世后,有好几个月 —— 我记得是大半年 —— 我每夜都带着一种恬静的快乐梦见她,那是这样愉快,以致我没有一夜睡觉时不盼望她以这种形象或那种形象回来。” 在狄更斯逝世的那一年,他对玛丽的思念更为浓郁。他说:“她老是这么深刻地留在我的思想里…… 以至对她的回忆变成我生存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我心脏的跳动跟我的生存不能分离一样。”1858 年,狄更斯与凯瑟琳正式分居。远大前程她把啤酒放在院子的石头上,看也不看我一眼,把面包和肉给了我,那傲慢的架势,简直把我当成一头下贱的狗。我丢尽了脸,受够了气,伤透了心,又气,又恼,又委屈 —— 说不出该有多难受,老天爷才知道那是什么滋味,害得我泪珠儿直往外涌。那姑娘见我被自己惹得眼泪汪汪,乐开了花。我一见这情景,便使劲忍住泪水,看了看她。她则轻蔑地昂起脑袋,走了人生长链不管是金打,还是铁铸,生活之途任它荆棘遍地,还是鲜花盛开,要不是有那么终生难忘的一天,成为你生活的第一环,你就不会有此生的一番经历了。一个人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还能爱谁呢?“因为今后我决不为你再哭啦,” 我说。其实,这不是实话,因为当时我内心正为她而暗暗哭呢。此后她让我饱尝她给我的痛苦,我是深有体验的。倒不想袒露自己的情感。可是我哪天晚上不想念你?连自己也顾不上了。这都养成习惯了。我只要一想到自己心爱的人,一担起心来,就要打噎,就要抽筋,这也不是一天了。我要不是个重感情、心肠软的人,也不会伤了肠胃,神经就会像钢铁一样强了。我也想这样。可我一到晚上忍不住就想念你 —— 真想不到啊!她说过一次话:“亲爱的,我觉得想念人不是非得从对方身上捞到好处不可。” 过于重感情其实并不可取。可我这是情不自禁哪。毫无疑问,要是我不重感情身子骨就不会这么糟。可我天性生成,即使能改,我还不愿意哩。我受那么多的罪根源就在这里。可我半夜醒来,想到自己生就这性子,反而觉得心安理得如今时过境迁,追究起来对我,对任何人已无甚意义。是我自己思想变了,错是我自己铸成的。好事也罢,坏事也罢,可原谅也罢,不可原谅也罢,反正无可挽回了。我现在一点也不快活。我干的这行当,过的这日子,真叫人讨厌。我当了学徒后,压根儿就没喜欢过这行当和这日子我转过身,面朝地趴了下去,双手狠狠抓住两边的头发,拼命扯着。当时我十分清楚,自己的心如乱麻,完全是鬼迷心窍,爱错了人。即使揪住头发往鹅卵石上撞,那也是罪有应得,谁叫我这白痴这么傻。如果我能忘掉艾丝苔拉,连同那些痴心妄想和回忆一股脑儿抛开,专心去干活,以苦为乐,坚持不懈,一心上进,只有这样才有好处。我自问:如果此刻待在身边的不是毕娣,而是艾丝苔拉,我是不是真的感到她会使我痛苦?我得承认,这是肯定的,于是便自言自语起来:“皮普,你真傻!” 一想起哈慰香小姐家的那些日子,就像遭到毁灭性的飞弹,便失去理智,变得神魂颠倒了。好久好久才能神清气爽起来。往往是,还没等我安下心来,猛地又鬼迷心窍,又坠入情乱神迷的境地。亲爱的乔!想当初我一心想离开你,对你忘恩负义,如今我又想到了你,仿佛看到你那铁匠所特有的强壮有力的胳膊,你那起起伏伏宽阔的胸膛,你那越来越低的声音!哦,忠诚、温情的乔,如今我还感觉得到你搭在我肩上那只手深情地在颤抖,有如天使沙沙有声地拍动他的翅膀,令我终生难忘!我们无需为流泪而感到羞耻,因为眼泪如甘霖,可荡涤蒙蔽我们痛苦心灵上世俗的尘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看不见有一丝再次和她分别的阴影。

            在周末看完了。恭喜吧,作者还是给了一个如樱花树下表白的结尾,虽然我不知道埃斯特拉和皮普是否合适。时间给了所有故事都有一个美好结局的期待。这个结局让我想起了番剧《冰菓》的结尾。《冰菓》没有后续了。但第一部的结尾是一个很好的结尾,那里面的含蓄就像皮普和埃斯特拉在月光下的再次相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心才是一笔最好的 “遗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后

                全文高潮在第二部分结尾,皮普恩人身份揭晓的时候。这时候是他姐姐的丧礼,也是锦衣玉食生活即将结束的时间节点。(有些想起红楼梦里,秦可卿的下葬、金瓶梅力李瓶儿的下葬,不过这两者都很隐蔽)已经明白哈维沙姆不是他的恩人,而自己的恩人是一个罪犯,自己爱的人眼看嫁给自己讨厌的人。这种强烈的对比很有冲击力,非常印象深刻。而最后的结尾似乎和毛姆的刀锋相似,最终最终主人公只是得到一份可以自我满足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美的小说,期待看懂原著

                  在欧洲小说的黄金时代,狄更斯和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雨果一样,都是站在巅峰上的人物。狄更斯一生创作了十几部长篇小说,大量受欢迎的短篇故事和若干随笔。《GreatExpectations》是狄更斯的中晚期作品,无论在故事情节的建构上,还是在人物塑造、小说技法的运用上,这部小说都是狄更斯创作生涯中最成熟的作品。本书题名意思是指一笔遗产,中国把它译成 “远大前程”。“远大前程” 给读者一种印象,即主人公是有远大前程的。而事实上,这个 “远大前程” 是带讽刺意义的,应该说这部作品的主题决非仅仅是写孤儿皮普想当上等人的理想幻灭的故事,狄更斯创作这部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很少有小说能像《远大前程》那样,在跌宕动人的故事中,仍能将讽刺和批判的力度贯彻得如此彻底。小说中反复出现的 “上等人”,在原文中就是通常译成 “绅士” 的 gentlemen。“上等人” 的译法,准确地表现出这个词在这部小说中蕴含的多重意义 —— 它既是高人一等的阶层,是财富、风度和道德标准的象征,也是平民成长的终极目标。然而,读完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这个故事的行进路线,就是一步步解构这个词的过程。对于社会身份如何塑造、禁锢乃至异化个体,《远大前程》做出了绝妙的概括和批判。匹普在大起大落的人生中,渐渐领悟所谓 “上等人” 的虚伪乃至虚妄,他最终发现,最宝贵也最有力量的品质,并不在大都市的浮华笙歌中,也不在豪宅深院的锦衣玉食中,而是在铁匠姐夫木讷的言辞中,在患难朋友伸出的援助之手中,甚至在死囚拼尽性命的真情流露中。匹普对人性的体悟与自己的成长同步,这个过程写得丝丝入扣,令人信服。同样被解构的还有 “前程”。小说不仅集中表现了匹普的 “前程” 如何起落、幻灭,同时也有意用 “前程” 这个充满讽刺意味的标尺,度量小说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囚犯,铁匠,势利的乡亲,世故的律师,恶贯满盈的骗子,道貌岸然的法官,人人对于 “前程” 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标准。此外《远大前程》的文本也糅合了多种文学元素,设计巧妙得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哥特元素的融入,让小说的现实感与梦幻感交织得天衣无缝;反复出现的来自监狱、刑场、囚车的各种传闻和声响,就像隐隐约约的背景音乐,与庄园的画面构成内在张力。有评论认为,这部小说把整个伦敦都比喻成一座监狱,就是这种气氛铺陈造成的效果。隐喻与现实在《远大前程》中彼此渗透,互相烘托,让这部作品成为一部回味悠长的时代寓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爱关于内心关于幻灭后的再次燃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查尔斯和范妮都有非凡的艺术天赋,从小能歌善舞。父亲有一次让他们站在米特尔饭店的大餐桌上表演,引起众多围观者喝彩,小姐弟俩出尽了风头。日后,范妮成为音乐家,而查尔斯终生热爱着舞台艺术。母亲教会了查尔斯读书写字,他很小年纪就读遍了父亲的藏书,不但熟识英国小说家斯摩莱特、约翰生、菲尔丁、哥尔德斯密斯和笛福的代表作,还熟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一千零一夜》等外国名著,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他刚上两年小学,居然就写成一部悲剧《印度君主米斯纳尔》,可惜未能保存下来。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