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病毒来袭,它如何影响人类文明的进程?

    今天,要给你推荐的书叫做《病毒来袭》,它的副标题是 “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爆发”。


    这本书探讨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比如:病毒是如何影响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的?流行病是如何爆发的?在当下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手段,有效地预防流行病?
    作者内森・沃尔夫是流行病学领域的顶级专家,也是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专业的博士,还是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的客座教授。同时,他还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先锋,创办了全球病毒预测行动组织,用最前沿的科技手段来监测传染病,避免疾病对公共卫生带来的巨大威胁。
    疾病以超乎想象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长久以来,微生物在人类的历史中扮演着自己独特的角色,偶尔以瘟疫的姿态出现,横扫数个城市、影响几个王朝。微生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录的最早年代,是在古巴比伦王国流传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在记载史前大洪水之前,已经描述了其他的一连串灾难,其中就包括神的天谴,也就是瘟疫。
    大约在公元前 500 年左右开始,亚洲和欧洲的病原体就开始影响到文明的发展进程。
    公元前 430 年,处于鼎盛时期的雅典与另一个古希腊强国斯巴达酣战不休,正占据着有利的战场形势,完全没有意识到灾难正悄悄降临到它的上空。这场改变了雅典历史的灾难起始于埃塞俄比亚,从那里,一种未知的疾病传到埃及,再由船只经过地中海传到了港口比雷埃夫斯和雅典。病魔只肆虐了很短的时间,但它杀死了大约 1/4 的雅典陆军,至少有 1/3 的雅典人口死亡,更可怕的是,灾难还摧毁了人们的精神……
    至今我们都不知道罪魁祸首是哪种微生物,A 组 β 型溶血性链球菌、立克次体、天花病毒、麻疹病毒甚至梅毒螺旋体等等都成了怀疑的对象,我们只知道,这场流行病沉重的打击了雅典帝国,公元前 404 年,雅典最终败给了斯巴达,不复强盛,这一切成为了西方文明史的 “转折点”。
    作为希腊文明的继承者,罗马帝国在公元 165—180 年间也遭受了流行病的侵袭,这次被称作安东尼时期黑死病的疾病流行造成了感染区内 1/4~1/3 人口死亡,为罗马帝国的灭亡拉开了序幕。但这并不是黑死病最为闻名的 “演出”,真正使得它在人类世界 “功成名就” 的是它在欧洲的流行。
    1348—1361 年间流行的黑死病是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流行病,也是中世纪医学史上最大的灾难。黑死病也叫作淋巴腺鼠疫综合征,是耶尔森氏鼠疫杆菌藏身于黑鼠皮毛内的跳蚤上而引起的以 “鼠 - 蚤 - 人” 模式传播的疾病。因为患者先会出现淋巴结溃烂,而后引起肺部病变,到了后期整个人因为缺氧而变黑,到死亡时多会整个人呈黑色,故而得名黑死病。
    黑死病的流行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街道上常常空无一人,大片的城镇乡村陷入荒芜。在很多地方,尸体经年累月地停放着,因为附近的所有人都死掉了。世界沉浸在可怕的寂静之中,医生和神父都束手无策……1347—1350 年,黑死病的一次爆发使欧洲人口减少了 1/4,1350—1400 年,欧洲的人均寿命从原本就已很短的 30 岁缩短至 20 岁。
    大量的人口死亡、劳动力分布不均,改变了劳动者的存在形式,农奴从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由的劳动者…… 黑死病只是麻风病、结核病等众多流行病的代表之一,它们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深地动摇了中世纪的西方文明。
    人们现在认为黑死病起源于蒙古,是蒙古人穿越欧亚大陆的行动导致了疾病的传播。如果说欧亚之间的病毒交流尚且受到距离限制的话,当历史前进到欧洲向外扩张即殖民主义时期,病原微生物就真正踏上了全球传播的旅程。
    美洲人的祖先是在冰河期晚期从亚洲徒步穿过大陆桥到达美洲的,后来随着气候的变化,海水水位上升,美洲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这片新大陆没有出现像亚欧大陆那样的复杂农耕文明,出现稠密人口的时间也晚于旧大陆,没有像旧大陆那样产生诸多的城市流行病。加之新大陆的居民驯化饲养的动物很少,使得以源于动物的疾病也出奇得少,可以说,美洲人抵抗力非常弱。当久经瘟疫 “洗礼” 的欧洲人踏上这块大陆时,和他们一起到来的病原微生物便悄无声息地发挥了惊人的作用。
    1519 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尽管入侵者拥有火枪,阿兹特克人还是凭借人数众多和顽强的巷战抵御了西班牙人的攻势。形势在 1520 年发生了改变。
    这一年,天花病毒随着一个受感染的奴隶来到了墨西哥。不久,天花的流行就杀死了阿兹特克近一半的人口,其中包括奎特拉瓦克皇帝。阿兹特克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可怕的疾病不会伤害西班牙人,军队士气低落,幸存者也陷入惊恐之中。可以说,天花病毒替西班牙人打了一场 “生物战”。这种情况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时得到重演,天花病毒杀死了印加帝国国王和他的指定继承人,剩下的两个王子开始内战,帝国分崩离析、摇摇欲坠,西班牙人便坐收了渔翁之利。
    曾经如此肆虐无忌的天花病毒最终败给了免疫接种。牛痘的接种使得天花病毒无法再伤害人类,1977 年,它在全球的疾病谱中绝迹。
    正是从 16~20 世纪之间,人类在医学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6 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 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 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 19 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政府职能的提高、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天花成为了人类靠自身努力根除的第一个疾病。
    如此巨大的胜利催生了更高的企求,20 世纪下半期,专家们提出这样一个当时看来相当可行的目标 —— 把威胁人类的传染病从地球上清除出去。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只是人类对天花病毒作战胜利后短暂欢愉中的一个幻想。麦克尼尔略带悲剧色彩的言论恰好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精准答案:
    “我们越是取得胜利,越是把传染病赶到人类经验的边缘,就越是为灾难性的传染病扫清了道路。我们永远难以逃脱生态系统的局限。不管我们高兴与否,我们都处在食物链之中,吃也被吃。”

      2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警惕!病毒正在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着人类

      《病毒来袭》作者内森・沃尔夫从社会史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我们本就寄居在一个病毒的星球上,病毒在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甚至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这本书实际关注的是近几十年的变化,可以看到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蔓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的现象。今天的地球上已经有 75 亿人,在未来的二三十年间这个数字很快的就会达到 90 亿人,所以一次又一次的传染病爆发必定是会此起彼伏的反反复复的发生。
      回头想想这几年,从 2003 年 SARS 之后几乎没有哪一年是没有传染病事件的。2003 年有 SARS,接下来有 H1N1、H5N1、H7N9 流感病毒的发生,后来又有 MERS、埃博拉,所有的这类传染病都被称之为 “急性传染病”。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区分?急性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之间的分隔点也在这里,急性传染病全程很短,来了以后如果不能很快的控制,只要它的传染性足够的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波及很大的范围,引起很大的社会恐慌,这是急性传染病让人感到不安的一个特点。
      但也正因为这个特点,反而我们需要担心的东西不用过多。不管是呼吸道传传染病,还是像埃博拉那样的经过接触传染的,只要我们能够及早的发现病人,并且把他们隔离开,那么传染的范围就始终是会控制一个范围之内,包括流感也是这样的。所以,对于一个有比较良好的公共卫生系统的国家,也就是说基础卫生设施很好的国家来说,急性传染病实际并不可怕。即使包括流感在内,有了良好的预警系统,你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就鉴别出这些症状。
      那么,我们真正要警惕的是什么?是一类新的传染病,这也就是在这本《病毒来袭》中重点去强调的。比如像流感或者像鼠疫这样的疾病,看症状是我们熟知的。所以,我们能比较早的发现他们,然后隔离病人。但是所谓的新发传染病,由于不为人所知,又由于我们现在的全球航空系统异常的发达,所以一旦它出现了以后,进入到航空系统当中,就可能会造成很严峻的后果。
      作者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于像非洲主要传染病的来源地的新疾病监测,走到实地当中去进行病原学的调查,通过现有的网络来分享知识,来做早期的预警和发现,这是在全球化时代所提供的一种比较新的预防方式。实际上,这一点这位作者他在行动上把这个事情发扬光大了,做成了全球知名的独立研究机构 Global Viral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是病毒的

        这本书从头到尾介绍了人类历史上经历过的各种病毒,从发现到流行,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无不透露着一个事实,病毒以渺小的身躯能够摧毁诺大的人体,因为人体需要很多器官同时健康才能够稳定运行,条件很高,类似并行设备。但病毒很小,不需要什么条件就能永生,然后挑合适的机会进入生物体复制自己的遗传物质。


        从大数据预测到预防,人类逐渐衍生出一系列发现和应对瘟疫的各种办法,办法是通用的,都类似,但发现和总结的过程都是前人用生命换来的。
        这个时期,适合读这本书,然后仔细反思一下,人类自大在哪里?世界又为什么是病毒的。
        祝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寄居在充满病毒的星球,我们总要对病毒有些了解

          最近正好在读《病毒来袭》这本书,书中第一章就提到我们寄居在病毒的星球,既然如此,我想在恐惧之前,我们至少需要了解病毒是什么,才知道如何应对。给大家推荐毛志辉老师为《病毒来袭》写的书评中的一段,帮助大家了解这本书。


          纵观人类历史,其实一直在跟病毒尤其是流行性病毒作残酷的斗争。最著名的莫过神秘恐怖的黑死病,在世界范围内有过三次大流行,夺走了数以亿计人的生命。时至今日,人类已经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然而对于这小小的流行性病毒,似乎还难以有效应对,一些时候只能避之唯恐不及。到底是什么让这小小的流行性病毒使得贵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无可奈何呢?
          由著名传染病学家、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客座教授内森・沃尔夫(Nathan Wolfe)所著的《病毒来袭 —— 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爆发》一书,向我们生动展示了向来不为我们肉眼所见的那个丰富多彩的病毒世界,并为我们揭开了人类医学史上那些最致命病毒的神秘面纱。他从病毒与宿主相互关系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流行病的监测、治疗等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措施。
          沃尔夫是一位科学探险家。为了深入了解病毒的从动物向人类传播的过程,自 1999 年开始,他就与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便进入喀麦隆和刚果展开研究工作;在马来西亚,他与当地研究者合作研究由果蝠携带的知名病毒;在老挝,他与科学家一起追踪热带立克次体病毒;他还辗转于中国、马达加斯加、巴拉圭等地,帮助建立新的病毒监控体系…… 他是名副其实的 “病毒捕手”。
          通过对病毒传播方式的监控,沃尔夫考察了 SARS、埃博拉、黑死病、禽流感、H5N1 等致命性病毒,指出这些曾经让人类或可能即将让人类伤亡惨重的流行性病毒几乎都是由动物传染病突变而来。那么,病毒是如何从动物向人类传播的呢?沃尔夫指出,促使病毒传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狩猎加速了病毒的跨种群传播;其次,微生物的缩减使得人类变得脆弱而难以抵御病毒;另外,驯养活动也给病毒提供了传染机会。
          了解病毒、监控病毒,时刻对病毒保持警觉,是沃尔夫在书中反复给予我们的忠告。下一个非典、下一个甲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有没有可能在它发生前阻止呢?沃尔夫在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病毒的举措的同时,还与他的同仁们一道,提出了构建预防流行病全球体系的规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面对传染病的爆发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自我保护?

            作者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于像非洲主要传染病的来源地的新疾病监测,走到实地当中去进行病原学的调查,通过现有的网络来分享知识,来做早期的预警和发现,这是在全球化时代所提供的一种比较新的预防方式。
            其次,就是要了解传染病,尤其是人传人需要的几个基本的要素:
            首先要确定传染源;其次是明确传播的途径,对新冠肺炎这种传染病来说,大家都认为它是可以通过飞沫通过空气传播的。实际上,所有最强的传染病,最可怕的也都是打个喷嚏被感染了;三是从传染源经过传播途径传播出来,病毒的数量还要达到一定的数量级,才能感染到新的感染者。
            关于这一点,在飞机这样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如果出现了一个感染者登机的情况,那么这架飞机上同行者有多大可能会被感染呢?研究者做了一个流体力学的模型,来观察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传染结果发展。最后发现:随着飞行时间的增加,病毒的传染概率跟飞行的时间是有关联性的,被传染人数会随着飞行时长而增加。因此,当出现新发的传染病,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时候,全球航空网络应该是一个被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且对于检疫部门来讲,应该重点的关注从医源地出发的超长航线。
            总的来说,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疾病的风险、传染病的风险是一个我们无法避免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尽可能的去用知识武装自己,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来保护自己和家人,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疾病就好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