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她曾经发起过一个俱乐部,名字叫 “小熊座减二”。听着很怪,她一解释你就明白了:她们是五个彼此要好的女孩子,喜欢一起打乒乓球,一起吃冰激淋,于是相约结成一个小团体,名字呢,就叫 “小熊星座”。她们以为小熊星座是五颗星组成的。但是,我这位客人一翻书,告诉其他四个人:我们搞错了,大熊星座是五颗星,小熊星座是七颗星。那怎么办呢?改名叫 “大熊星座” 吗?不,这个女孩说,七减二不是等于五吗?我们干脆叫 “小熊座减二” 吧。当没有空袭的夜晚,安妮的房间仍然无法开灯时,她只能用望远镜偷看对面亮着灯的民居,她想象着那里面的人在做什么,想象着能够透过镜片抓取一些多余的光,涂满全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是吴军老师《阅读与写作讲义》中提到的,读过后非常励志,人在逆境中关注自己的心理、生理的变化,具有内在力量和许多勇气的女人。还给后人留下了精神财富,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恐惧中的人性

        安妮日记,现在读来,真是感同身受,尤其是经历疫情三年封控之后。她的困难与恐惧,要比我们强千百倍,但我们的精神与意志,却不如一个小女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这个少女的真挚情感所感动

          不敢相信这是一个还不到 16 岁女孩的日记。她对生活的洞察,她冷眼观察周围的一切。记录下她自己的看法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在那样压抑狭小的天地里,没有必需的生活空间和活动余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受到损害。我想我没有那么她那么真挚、那么积极、那么能纠正自己的偏颇。“我一提笔就忘掉一切。我的愁闷消失了,我的勇气又产生了”- 安妮・弗兰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十三岁的小女孩的文字,实在不敢相信,面对困境的态度和思考,成年人都自叹不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安妮日记》安妮・弗兰克这本书最后的部分是吃饭时看完的,看着看着忍不住哭了,结果饭吃到一半吃不下了。就说书中的文字有多好吗?没有。是一个 13 岁女孩写的日记而已。那为什么哭呢?日记让我的心离她太近,她曾经真实地站在我面前,同她过了两年的生活,每篇日记都像在和我说着悄悄话。随着一篇篇日记的倒数,她的生命也一点点消亡,我不愿接受这种事实!一个对未来有那么多憧憬的女孩,生命戛然而止!因为她的生命止于 1944 年,屠杀犹太人。安妮没有想过会死掉,她期盼着战争结束,离开这个躲避了 2 年多的密室,自由的享受呼吸和空气。但最后,藏在密室的所有人,被出卖,除了安妮的爸爸,其余的人都死了。父亲在整理家人遗物时,发现了安妮的日记,由此,公之于众。如今,不辜负生命中的每一天,才是人间值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适合情感充沛的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充满勇气,希望的好姑娘

                  安妮日记・纸比人有耐心。真想象不出这是一个 13 岁的小孩写的日记。我的 13 岁可能还在玩泥巴吧!我也根本不可能想到,要去描述自己的朋友,观察他们的性格,特点,风格,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地方。・安妮的成熟让我惊讶。她写到,怎么据理力争为自己争取到,每周有 2 个下午用书桌的权力。虽然她在抗争的时候受到了深深的伤害,但是她没有留露出来。看着杜塞尔对安妮的指责 “极端自私自利。只要能自己如意,别人怎么样都无所谓。” 可是这不正是杜塞尔他自己吗?人性也许真的这样,只能看到乌鸦的黑。即使是现在的我,工作了这么多年,还是害怕跟人起冲突。我想换作是我,应该会忍了吧。可安妮如此的勇敢,为自己赢得了这项权利。我想,同龄的,别的小孩子可能会哭着找爸妈吧。她从隐匿的一开始,就经历了被所有人 “教育” 和指责。一个个过来人教她,作为一个小孩子应该如何如何。慢慢的,她做到了用和风细雨 应对大家对她的 “教养” 问题的指指点点了。反观我自己,我到现在也不能和风细雨的应对领导对我工作的指指点点呢。就像安妮说的那样:“有时我也明白,只要我虚伪一点,不要总想到什么说什么,可能我会好过一点”。・对情绪的察觉,很细腻,真实。她斩钉截铁的拒绝了,妈妈陪她念祈祷词。我倒是没觉得她冷漠。只觉得她真实。我不会鼓吹那种以德报怨。安妮经历并接受了妈妈和姐姐更亲近的事实。她也努力的想增进和妈妈感情,但似乎就是爸爸对她更好些。安妮说 “说出真相是残酷的,但事实的确是她先把我从身边推开的。” 且不评论这是否是日记主人的片面之词,立场可能有偏颇,不中立。但作为妈妈,或者任何什么角色,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成本),这代价可能就是知道女儿没那么爱自己这个真相。(我也没有什么事都和 hui 讲。所以,代价就是,也不能要求她的事要向我汇报呀,那么,我要学会接受 hui 没那么爱我的真相)。・正在发生的现实还有更多的名词,我觉得本不该频繁出现在十几岁孩子的日记里。空袭,军队登陆,轰炸,墨索里尼投降,应征入伍,同盟军,战俘营,希特勒,死亡,犹太人身份证,毒气,刺杀,被捕,反犹情绪。总觉得这些词出现在日记里好刺眼,可是这就是现实。她也害怕,空袭来了,她抓住自己的急救包,可是她又能往哪里逃呢?那时她该多么的无助。・慢慢衍生出的情愫慢慢的,安妮的神经变得敏感,感觉慢慢的在抑郁。情绪变化无常。读到这里,真的好担心她啊。她梦到自己的好朋友,觉得自己躲起来而没有救朋友而愧疚;不敢大声笑,因为不合时宜;觉得后屋的躲避生活又窒息,可是跟流浪在外的犹太人来讲 简直是天堂;能在蓝天下生活,怎么好郁郁寡欢呢。这种纠结,矛盾,内疚,不配得等情感, 是怎样在这个小女孩的内心里撞击。再后来,安妮爱上了彼得。这算是日久生情吗?还是足够了解后,你会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并开始喜欢呢。又渐渐的,彼得依赖她,她开始想,要怎么慢慢慢抽身,也能让彼得能成长,独立。女性的成长速度,真是远远超前于男性呢。・安妮的见解 “我不相信战争只是大人物,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不,芸芸众生和他们的罪过一样大,否则全世界的人民早就起来反抗了。在人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毁灭的冲动,有一种杀人和破坏的欲望,除非全人类无一例外地都经过一场蜕变,否则还会有战争。” 当读到这里,安妮的见识让我震惊。这段话放到任何一个成年的政治家,哲学家,任何什么什么主义的践行者的嘴里,都不为过。可是,这是一个 14 岁孩子的见解,我真的自愧不如,也真的好奇犹太这个民族,怎么会如此的优秀一代又一代。我呢:以后,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问题。重新审视每件事情。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曾经刻薄你的人也有优点。客观分析,哪些情况是真实的,哪些是被夸大的。2024.5.15 小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可小瞧的十三岁

                    在地铁上看完了结局,不得不抬头,免得眼泪流下来。小波也多次提到他的十三岁,收获了他的精神家园,决定要走一条开满紫色牵牛花的人文之路。想要爱过,活过,写过,不就是安妮的期望么,却在后屋里戛然而止。总是抱怨生活太苦,活着太累,可是安妮也好,铃芽和草太也好,像冬日暖阳、夏日凉风,提醒我,活着真好。也许错过了十三岁,但一切都不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战争带来的悲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意犹未尽!对我来说意犹未尽,女儿 14,和安妮一般大,她若生在那种环境,怕是当病人来养了,就知道睡,一天 14 小时的睡,打游戏,吃饭,一天就过去了,真佩服安妮的心思细腻。文字通顺,像饭菜一样可囗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