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4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双城记》

    “狄更斯着重写了三组矛盾:一组通过马奈特大夫在革命前和革命中的遭遇来表现;一组通过德发日太太父兄姐姐一家人的遭遇和她的复仇来表现;一组通过加斯帕孩子遭埃弗瑞蒙德杀害以及他的复仇死难来表现。这些故事从多种角度,形象地反映了十七世纪法国贵族统治阶级对第三等级的平民大众经济上、政治上、人身上、精神上的摧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洪流中的献祭

      狄更斯!看过小说后再看 1953 的老电影。电影往往因为人物形象的固定化及电影自身结构永远不可能去满足到千千万万读者无穷的想象,以有限的胶片去填补无限的想象空间。不过电影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说《傲慢与偏见》、《唐顿庄园》、《苔丝》等等这些片子对于观众来说尤其中国观众,其风景、建筑、服饰、食品等方方面面,可以较好地得道了解,因为这方面和人物完全不同。在双城记中,大家可以一睹难得一见的断头台。法国大革命是说不完的,无数的书籍电影不可胜数。在双城记中懦弱的农夫转眼就成杀人狂、冷酷残忍的贵族家族中走出了慈柔的人、玩世不恭的转变成了主动走向祭坛的人。对同一个人今天刚毫不吝啬流出同情的泪水,第二天就愤怒无比地宣判他死刑是是同一批人。只有卑鄙者一直卑鄙,但也更有爱者一直深爱。时光匆匆,我们用键盘轻松敲打文字的同时,是否想过,在这最好也是最坏的年代,在这走近天堂也走进地狱的年代,不管是在大革命中,还是义和团中或是红色浩劫中要如何才能保持清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之作!

        艺术夸张的写作手法,又夹杂着各种真实故事,有爱与行善,也有恨与复仇,故事结束,也让恨终结,让爱得以延续!从刚开始看书的迷惑不解,到层层递进的故事进展,谜底逐一揭开,原来如此!是爱,是恨,如果要选择,爱会更容易!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cjp《双城记》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睿智的岁月,那是蒙昧的岁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一段不朽的文字)🧿英国伦敦(马奈尔医生,西德尼・卡顿,达尔奈,洛里先生,露西,普罗斯与克伦彻)法国巴黎(德法尔热夫妇,雅克们,埃弗瑞蒙德家族)🧿关于选择的启发:在接到一封书信后,达尔奈选择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前往巴黎。在离开伦敦之前(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相爱的妻子,可爱的女儿,真挚的朋友)而到达巴黎之后(他被关进了看不到希望的监狱之中)前后强烈的落差,在某种程度会改变一个人的心境。而现实生活亦是如此,在因做出某种选择,而使自己面临困苦境地后(一个人的应对态度,决定着事态的不同走向)是积极应对勇于承担,还是懊悔自责悔不当初(做出选择会将你带向不同的路,而不同的态度,或也同样如此)🧿关于心胸的启发:当达尔奈与露西结婚时(马奈特医生,就已知晓了达尔奈的家族,就是导致自己入狱十八年的直接祸手)但医生不仅同意了他与自己的女儿结婚,当达尔奈在巴黎入狱后,医生还尽心尽力的进行了营救。虽然从理性上看,上一代人犯下的错,不应由下一代去承担。但从感性上(特别是某些极端情况)虽然知道这个错误与这代人无关,但在心理上是否真正能够做到接受呢?(假设对方为恋人,朋友,亦或是其他关系)虽然这是个思想实验,但由此却能带来关于宽容,格局的启发🧿摘抄书中的三段话 1. 有你这样的干劲,以前是什么大事都能办成的 2. 年华如果虚度,生命就毫无意义 3. 我现在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丶最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过的最安宁丶最最安宁的休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

            《双城记》起初给我的感觉可能也就是 “两座城市中两个人的故事”,没想到,给了我巨大的惊喜。真的,书读少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革命起义的准备和开始阶段,这个和狄更斯写这本书的目的以及时间背景有关。也是之后才发现的。全书的故事性色彩确实浓厚,有的时候感觉每个人就像演舞台剧一样的夸张,但是这样的手法对刻画一个人鲜明的性格特征真的非常有利。用两方命运多舛人物的故事串联,真的相当巧妙。很多伏笔提早埋下,而在最后伏笔揭露时一定存在着剧情的转折,一波三折叙述过程大幅增加了看点。作者的设计真的非常巧妙。我没想到盗尸人最开始挖出的人竟然是结尾的秘羊,没想到医生见过达尔奈,并因为他的家族入狱十三年,没想到他在监狱里写的 “罪证” 成为了质控达尔奈的证据,没想到酒馆夫人竟然是因为达尔奈的家族死掉的女人的妹妹,没想到和长得像达尔奈的卡顿最终替他死了…… 全文最精彩的地方一定是达尔奈再度入狱以后发生的种种之事。但是也只有在这时候,前文所有的看似冗长的铺垫才能一下让你恍然大悟。之后反转之快,让我久久不能回神。精彩的高潮和结局的戛然而止让我的思绪还停留在卡顿身上。如果卡顿真的能讲述他的心愿,是奉献自己让所爱之人过得更好吧?毕竟他自认为自己不存在价值,眼里泛光也是从想要让露西开心开始的。酒馆夫人有罪吗?有的。她固执己见想杀掉达尔奈家族的所有人。她受过苦,所以不觉得露西和小露西有多苦。仇恨让她不顾一切的想让和达尔奈有关的所有人去死,其实可以理解。但是不加人性的复仇,只会成为复仇的机器,也就是,新的压迫者推翻旧的压迫者最终还是不会给人民带来幸福。医生因为达尔奈家族入狱,但是为了让露西幸福,原谅了达尔奈的过去,虽然达尔奈本人不了解医生是因为自己的事受的苦… 总之就是,这本书内容量太大了,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评论的事。社会层面有很多可言的,包括按照作者的观念,革命者是否会践踏革命的果实?真正的自由会不会带来人民的暴政?这些都值得思考… 个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每个人只知道一部分实情,没有绝对的 “反派” 与绝对的 “正义”。作者笔下的,这就是社会,这就是人性。每个人的想法和事情都很简单,但是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就会出现种种变数。人是社会的动物,此话果不其然。但是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人性的光辉,真的可以给人以慰藉。总之就是非常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双城记

              两座城市,两辈人;两个监狱里蔓延出来的爱与恨。当革命的号角吹响的那一刻,所有好人坏人都被重新标记,然后再一点点被放大。此后,人生就成了轮回的奴隶。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句话火了一百多年,也把革命的弊端血淋淋的展现。难怪有话这么说,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就成了一座逃不开的大山。译者说,《双城记》在结构上可说是最严密完整的一部,没有多少与主题无关的繁枝杂叶。但我还是感觉出了不少渲染部分拉扯得有点远,得好一半天才反应过来。从情节看,虽然错综复杂,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冤狱、爱情和复仇的主题,但基本上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围绕着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尔热夫妇为首的圣安托万区展开的。前者主要表现爱与行善,后者反映了恨与复仇。通过爱恨交锋,善恶搏斗,最后如作者所说,“爱总能战胜恨”,“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达到作者一贯主张的惩恶扬善的创作意图。从艺术技巧看,狄更斯在本书中全面地运用了象征、寓意、嘲讽、夸张、对比、重复等手法。书中用了较多悬念和伏笔,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狄更斯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丰富多彩,明晰生动,无论写人写景写事,都运用得恰到好处,本书中精彩的地方比比皆是。不得不说,译林版本的译者文字功底深厚,读起来确实不错!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引自译后记

                作者在 1859 年动笔前的两三年,就开始构思卡顿的形象,这是最初的打算。可是,也就在这一时期,作者进一步看到当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克里米亚战争之后的经济萧条、寡头政治的腐败无能、三起三落的宪章运动以及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这种一触即发的形势使他忧心忡忡,觉得这和法国大革命前夜的形势颇为相似,担心法国大革命会在英国重演。有感于此,他决心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警告。于是这也就同时成了《双城记》的一个主题。他想通过这部小说来宣扬自己的人道主义理想,对当权者和广大公众提出双重警告,用一个故事来对自己同时代的当权者和公众呼吁:暴政会引起暴力,危机近在旦夕,人人都应慈悲为怀,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报无有已时,只有仁爱之心才能挽救浩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梁实秋《英国文学史》:仇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仇恨应该用仁爱及人道去化解,作品没有写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却因此而造就了大革命的气氛,化解了暴力行为,体现了人道主义的浪漫色彩。巴黎和伦敦两座历史名城,记录了法国大革命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同 “译后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永远的双城记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it was the age of wisdom,it was the age of foolishness,it was the epoch of belief,it was the epoch of incredulity,it was the season of Light,it was the season of Darkness,it was the spring of hope,it was the winter of despair,we had everything before us,we had nothing before us,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o Heaven,we were all going direct the other way” 经典的开头,永远的《双城记》。英国十八世纪最重要的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1812 年出生于朴茨茅斯近郊,过早品尝了人情世故的艰苦经历直接影响到了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生涯。从一部《匹克威克外传》开始,狄更斯在英国文坛慢慢积累了名望。他一生创作了十六部长篇小说,还有许多短篇故事和其他作品。《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一经问世就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150 多年来,不停地被阅读,被讨论,乃至被误解;同时,作品的写法与透露出的历史观又在文化界引起了诸多争议,直到近年,才真正得到公允的评价。可以说,在查尔斯・狄更斯所有的小说名作中,普通读者和学院派对《双城记》的意见分歧是最大的。小说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在伦敦与巴黎两座城市里发生的一出悲欢离合的故事。狄更斯写作《双城记》的目的,是想捕捉那一特定历史时代的气氛,在有限的篇幅内说明自己的主张: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不可避免会引起冲突,但流血只能制造更多的流血,冤冤相报何时了,要挽救一切只能靠仁爱宽厚的心。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马奈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尔热夫妇为首的圣安托万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双城记》不仅是一本结构紧凑的悬念小说或格调阴森的哥特式小说,还是一部社会小说、历史小说。它用一连串引人入胜的故事作为框架,描写了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和后果、成就和错误,用宏伟的画面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巴黎和伦敦、法兰西和英格兰。狄更斯通过《双城记》传达出的人道主义立场,在卡屯这一人物身上得到了最大化的体现。乍看之下,卡屯称不上是什么大英雄、大豪杰,现实生活中,他虽受过良好的教育,却邋遢、酗酒,不修边幅。但就是这样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却在紧要关头一下子成了行侠仗义的勇士,为了解救达奈,成全真爱,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是卡屯内心深处住着的那个纯洁灵魂的最高理想,也是狄更斯的最高理想,更是狄更斯所代表的改良派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以博爱、宽容、舍己为人的执着精神净化污浊,战胜恨意,最终达成整个社会的和谐。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