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超越内部的外部视角
《中美科技巨头》是一名日本作家站在第三方中立的视角,冷静看待中美八家巨头内在差异,从而引发本国和读者深度思考的书。这本书给我们一个崭新的、不同的视角,改变了以往我们在看待中美高科技竞争时,总是从单一维度、单一向度(比如销售额、利润率、增速、用户量等)片面做对比的习惯,而是采用了相对系统的比较方法,比如 "5 因素法" 工具 —— 来源于我国古典战略论《孙子兵法》当中的 "五事"(道、天、地、将、法)。用工具进行系统比较,方能看清事物的全貌。通过本书阅读,让我们走进了看似熟悉却不了解的 8 家巨头。这本书对我个人启发最大的有四方面:一、道。所谓道,就是企业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等维度。一个企业能做多大,取决于内外部很多因素。但一个大企业最终能走多远,就要看使命与愿景是否清晰定义了未来的画面。诚然,8 家中国跨国科技巨头都有宏伟的目标和高远的使命,但细细对比来看,对 "道" 的理解以及使命愿景的格局、可信度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正如当年微软、苹果的使命,使命定位于世界上每个人的福祉,总是能给人一种天然的信任感,而企业成长的轨迹也总是一路伴随着使命同行。二、客户体验。中美贸易争端背后原因复杂,争端的深层次内涵很多,企业竞争的维度也很多,但最终决定贸易争端成败的还是客户,是客户体验。一个企业是否伟大,取决于是否真正以客户为中心,是否聚焦客户体验为战略;上升到一个国家层面亦是如此,国家战略是否是民众、用户为中心,一个民族始终怀有热情好客的精神,才能走向最终的胜利。大道至简,人的需求是大道。人工智能并不万能,未来的场景中,"传统人工" 完全可以比 "人工智能" 更快速、更准确地把握顾客需求,并且以细致入微的行为来应对顾客,这也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发展之道。三、点与面。8 家中美科技企业只是本书所分析选取的 "点",一方面,作者分析上 "以点带面",站在客观的角度,以局外人的视角冷静分析 "局" 中发生的事情。从中美贸易争端的声音中,找寻自己的国家应当学到信赖、社交性、可持续性和保护隐私等,帮助日本开辟未来的生存之路。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理性认知 BATH 固然伟大,但也仅仅是在某个局部、某个点上的成功,中国与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差距还很大,可以说是 "点与面" 的差距。因此,正视差距、承认差距又不失信心、坚定信心。四、数字化。不能妖魔化数字化,数字化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数字化的背后依然是人。数字化时代,企业发展也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未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不能只是站在提高生产力、解决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的立场上推动数字化转型,而是应当将目标重新定为顾客便利性和顾客价值的提高,真正推动立足于顾客至上理念的数字化转型。这对致力于数字化赋能的传统企业帮助很大。2021.6.22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科技巨头公司的“道天地将法”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日本人,熟练地运用了中国的孙子兵法的思想,利用 “道天地将法” 五因素模型,分析了中美 8 大科技巨头公司,带你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分析了这八大巨头公司的 “道”(使命,愿景,价值观),“天”(天时,包括政治,经济,科技因素等),“地”(地利,包括公司所处地理环境的优势),“将”(领导人的领导方法和特点),“法”(企业构建的生态圈和生态平台)。
看完后豁然开朗,对于中美四个领域的八大公司会有更高层的认知:
1. 亚马逊 vs 阿里巴巴 (线上 + 线下零售)
2. 脸书 vs 腾讯 (社交平台)
3. 华为 vs 苹果 (制造业)
4. 谷歌 vs 百度 (搜索)
推荐阅读。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就那样吧日本的书,根据以往的经验,往往比较浅显的速度,这本书也同样不例外,相当于向日本读者介绍互联网领域的巨头公司的白皮书,其实谈不上科技巨头,仅相当于消费互联网的运营商的分析。当然,选择的公司,因配对原因,未必全面但也相对典型,亚马逊与阿里巴巴,facebok 与腾讯,谷歌与百度,苹果与华为。亚马逊虽然电商出身,但跟他比较像的模式其实是京东,跟阿里巴巴比较像的模式应该是 ebay,当然随着技术基础设施的崛起,在云计算领域,aws 和阿里的相似性越来越多,不过从这个层面而言,忽略了微软,显然对标难免有所偏颇。从使命角度来看,亚马逊是客户至上,阿里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本质上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