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4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此书配合 "最寒冷的冬天",两本书一起看,绝佳搭配。因为我是个台湾人,在台湾的整个政治氛围跟教育系统中,对朝鲜战争的事知之甚少,抗美援朝被极度淡化、污化。如今透过得到的努力,上架了这两本电子书,详细说明了这个事件的始末,极大的还原了战争的真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朝鲜战争中幕后的苏联老大哥

      最近读书居然读出一个小专题 — 朝鲜战争,全因一部《长津湖》电影,可见影视作品的强大影响力。从得到 朝鲜战争阅读清单 里发现了这本《隐于幕后:苏联与朝鲜战争》,目录里全书的内容一目了然,我只读了感兴趣的与战争关系密切的三、四、五三章。虽然有来自斯大林的压力,中国是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介入朝鲜战争的。苏联居于幕后,对美国有强大的战略威慑和牵制作用,保证中国大后方免于轰炸,中国志愿军刚开始没有苏联允诺的空军支援,白天只能挨打,不过后期苏联空军秘密参战,同时还帮助建立中国空军,提供战机、飞行员培训(部分无偿),对战局进入相持有巨大作用。中国军队借助苏联的有偿援助,在朝鲜战争中完成了现代化军队的建设,学会了空地、坦克和地面部队、地面与大规模火炮配合这些常规操作。其实当大哥不容易,中国动不动就一开口就要几十个师的装备,马上要,虽然说是苏联一手贷款,一手卖军火,赚两道钱,可是地主家的余粮也不多呀,况且当时中国一穷二白,不知道啥时候能把钱还上,卖军火还不能卖最好的,得提防点,还得包教包会,是骡子是马是武器不好还是没教好战场上马上见分晓,斯大哥真的挺难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隐于幕后:苏联与朝鲜战争

        最近由于台湾问题,耳闻毛泽东时代收台湾时就与朝鲜战争有关,所以就打算听听有关朝鲜战争的内容,今遇此书,翻看究竟。感触最深的就是国际形势一直都很复杂,什么时候都要靠实力。前辈用鲜血与生命给我们换来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应在倍加珍惜的基础上自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小战争,大背景

          一个后台的视角看朝鲜战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撩开历史的面纱,重现苏联在朝鲜战争前后的参与和作用

            近两年我读了几本抗美援朝的中美著作,分别从中国、美国的视角来分析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博弈,受益匪浅,对七十年前决定历史走向的大事件有了更加充分的了解。虽然这些书籍著作中多多少少都有提及苏联,不过总觉得这位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很会隐藏自己、隐于幕后,如本书名。本书起始于俄国历史长期以来对于东亚的经营和战略,升华于朝鲜战争的爆发、收尾(谈判部分虽然显得很繁琐,但是却很精彩,体现了多方的角力),详细介绍了苏联及其重要领导人的参与和作用。作为幕后玩家,苏联是最大的赢家,这体现了其当时领导人斯大林的谋略、眼光和手腕。苏联的一些问题,比如自私自利、霸道胁迫中国参战,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出来。作为朝鲜战争中的另一大玩家,美国虽然经常能站在道德高点,比如拿着联大的旗号,但其霸道的风格显露无疑。谈判中不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缺乏弹性,这和双方的霸道不无关系(除了有冷战的对峙)。中朝原以为很简单的战俘交换问题被美国大做文章。皆因美国公然违背了签名的《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园》,这出乎意料,但却符合美国一直以来霸道的行事作风。当其利益与规则一致时,就摇大旗;不一致时,就弃规则于不顾。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能让帝国主义明白的不是说教,只有硬实力,或者是以硬实力为支撑的说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从讲述苏联在朝鲜战争中幕后作用的好书

              本书从 1945 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在朝鲜半岛的幕后较劲为背景,讲述了苏联在朝鲜战争爆发前,爆发后以及停战谈判过程中的作用。其核心的几个观点:1、苏联在解放朝鲜后停止在三八线是朝鲜现在南北对立的一个关键因素,需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我对这个观点持保留意见)2、苏联插手朝鲜事务是当初俄国插手远东区域的延伸。3、中国参加朝鲜战争,一方面是由于战火已经燃烧到了国境线上,另一方面也是苏联给予的压力,并测试中国政府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决心。4、中国加入朝鲜战争后,苏联对中国军队现代化是积极帮助的,特别是建立了一只空军部队,这对中国的国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5、苏联除了在整个战争中直接派出了空军参加战斗,并在停火谈判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无论是在台前还是幕后,苏联在整个朝鲜战争中都在幕后深入影响了中国、朝鲜、韩国、美国的决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隐于幕后的苏联

                本书从俄罗斯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中还原了朝鲜战争中苏联在幕后的一系列操作。从朝鲜问题的产生、南北对立直至内战爆发、战后谈判都能见到苏联在幕后的影子。在整个过程中苏联考虑的都是如何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策略在大国博弈过程中是无可厚非的。中国从仓促参战到错失最佳谈判窗口再到在战俘问题上松口都离不开苏联的强大压力。弱国无外交,只有自身发展壮大了,在国际社会中才会有相应的立足之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苏联视角看朝鲜战争

                  能有效破除欧美盛行的朝鲜战争苏联阴谋论。而且也正视了苏中朝三国在最终谈判问题上的各自利益及外交斡旋。对于从更高视角重新认识朝鲜战争有益,值得读一读。要知道祖辈的这场战争,不单是为了所谓的保家卫国,更多的是新中国的外交考量,突破国运天花板的一次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朝鲜

                    当你弱小实力不够时,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论如何,1947 年和接下来的好几年,至少到 1950 年代后期,美国依赖在联合国拥有足够的多数赞成票,可以控制联合国采取的行动。” 从朝鲜问题提交联合国到朝鲜战争爆发,再到战争结束,正好处于这一时期。因此,在联合国这一外交平台上,苏联对朝鲜问题和朝鲜战争的决策既有处于少数的被迫无奈,也有利己考虑的错误抉择;既有基于现实的有效斡旋,也有原则问题上的决不妥协,其出发点首先是要保证苏联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次是要兼顾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由于苏联与当时受美国操纵的联合国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联合国框架下苏联与美国在朝鲜问题上博弈的结果,更多地表现为 “零和”,较少表现为 “双赢”(启动停战谈判的问题上有双赢效果)。这种大体上多为 “零和” 的博弈,对于朝鲜战争的不断升级和停战谈判的延宕不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最后那一部分总结看起来不知道是为何加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视角独特,描写细腻,可以做为朝鲜战争中苏联方面出台政策原因的补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研究功底深厚,材料扎实 逻辑清楚,且语言准确不含糊,让人印象深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