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太辛辣刺激

    这本《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确实是比作者伊娃・易洛思之前的另一本作品《冷亲密》更深入、更细致地阐述了 “情感资本主义” 的来龙去脉。伊娃・易洛思这二十年来,研究的主题一直是围绕资本主义和现代性文化是如何改变人们的情感生活以及浪漫关系。在弗洛伊德看来,现代性的一大特点,就是个体的心理结构与社会对它的要求之间有巨大的冲突。而现今所谓的自由,其实是一个个经过包装的成功故事,但人们却为此付出了高昂的心理代价。而在视觉资本主义不断的通过视觉产业对两性的身体进行密集而无处不在的剥削之下,驱使社会从 “欲望” 转向 “享乐”。而享乐,则是消费社会真正的驱动模式,心理产业帮助视觉资本主义管理着它所造成的各种情感伤口和心理裂痕。因此,渣男渣女、厌男厌女、冷亲密、不经心的爱…… 这些问题也随之不断的出现。相比心理学,社会学将人们的情感、两性关系放在经济、制度结构里,提取更多共性。在消费文化无所不在的影响下,我们如何把自己的身体和性爱主动变成商品,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清晰的论述。因此两性关系从家庭制走向分崩离析,女性有更多选择但又在被男性掌控视觉权力的笼罩之下,离婚不再是结束而是向自由的开始…… 一切都在变化。而当网上性 - 情 - 婚姻的 “自由市场” 可以快进快出时,曾经的稳定关系,当然也就难以维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工业革命和信息化推动了生产力大发展同时亦使得人类的思维快速转变,随之而来的一系列行动又反推思维的调整和适应。以变应万变,适应时代的步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爱” 不仅仅是一种个人选择,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爱与性的领域里,我们已经从一种文化模式转换到另一种文化模式。在前一种模式中,人们的行为受到明确的道德约束,有一系列完善的规则和仪式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而在新的文化模式中,情感自由和自主带来了模糊的规则和难以预测的结果,行为失范也不一定会招致社会惩罚。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当人们感受到自己的自我价值受到威胁时,也可能会退出关系。分手是如此普遍,以至于人们在开始时就预期结束,并采取风险计算、风险规避等策略,随时准备好结束关系。再加上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以上种种原因都导向了 “不爱” 的结局。在这些内容之外,书里还讨论了一些其他内容,比如男女在自由恋爱中的处境有何不同,以及资本主义是如何把人的身体和性转化成商品的。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放飞自我的性

          《天龙八部》里木婉清因让段誉看到了她的脸就喊着要嫁给这位相识不久的段郎。中国古代历史上不乏此类情况的出现,而如今爱与性的分离,此举只会让当下的人觉得匪夷所思。《爱的终结:消极关系的社会学》是法国作家伊娃・易洛思在《冷亲密:为什么爱越来越难》之后又一本关于爱情和相关话题的书籍。本书着重点不是人们的相爱,而是不爱这个鲜被提及的部分,通过它来认识当下、资本主义和性等。1. 爱与不爱在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塑造下,爱的出现不说极富戏剧性,也至少是让人充满意外的。一次特别的不期而遇,不经意之间的一个回眸,天雷勾地火,它突然出现。电光火石之间发生的一见钟情让人难以忘怀。暂不考虑其在现实中成真的几率渺茫,相比之下,对于不爱的关注就没那么让人着迷。不爱,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牵扯到的远超我们想象,也许是单方面的移情别恋,也许是蜜月期过后的相看两厌。个人的因素之外更加少不了社会和时代的影响。细想一下就会发现如今的婚恋和父辈的早已大为不同,乃至于在很多地方彼此都难以做到互相理解。毫不夸张地说,即便是同一时代下的年轻群体,人与人之间也变得难以理解。一个遵循传统婚恋模板的人是无法接受一个将性与爱进行最大程度分离的。选择宁缺毋滥的是不太能接受时间管理大师般实现无缝更换对象的。《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里作者沈奕斐曾提到了新旧脚本的变化,老一套的不被接受,新一套的还没适应。在这种充满混乱和不确定的阶段,很多东西都变得模糊,充满了无尽的变数。本书中作者就试图借助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去尽力描绘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呈现出来的模糊与矛盾。对于读者来说,不管是了解爱情还是理解生活,都是一个不错的窗口。2. 爱的悲歌《危险关系》《外遇之后》《亲密陷阱》以及更多书籍都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越来越愿意将婚恋相关的人生抉择托付给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家等相关群体。可就如书中所说,这些个人和平台面对我们的困惑很难得出什么洞见,有些甚至只是将前人的理论和解释生搬硬套。这些人成功说服了我们给予其信任,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回馈。本书中作者想要展现出爱、性等领域内的情感不确定性,无疑是为生活演奏爱的悲歌时增添了几丝忧伤。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揭开了掩盖在其身上那些虚伪的面具,戳破幻想,让人直面现实。诚如作者所言,爱是一种融合性的情感。它受到了现实的影响,也有着政治留下的痕迹,更带有着时代的特点,自然少不了个人和群体的选择。对于个人能动性的重视算是本书或者是社会学的一个特点,当然这常带有消积的一面。人们可以选择进入婚恋,可也不得不面对出生率下降、离婚率居高不下以及更多对现有制度的挑战等诸多事实。3. 性的放飞面对过去社会的确定性,当下人难免会觉得死板。从相识到结婚,都有着一整套的流程。好的一面是会提供给人们很大的确定性,凡事都有节点,大多数情况下走流程就好:不好的是千篇一律,作为个体缺乏参与感,往往体验到的是同一个婚恋故事的不断上演。脱离原来的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的大门向我们敞开。离开曾经熟悉的故土,在大城市里,远赴异国他乡,寻觅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性的放飞自我。婚前性行为现在听起来会让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要搁在过去这是不被允许的。社会的变化带来了身体的解放和性的自由,各种运动和革命更是推波助澜。性的发生可以和婚姻彼此独立,甚至单纯就是为了获得快感而存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出现,让手机上的陌生人社交软件展现出无限的可能性。打开手机,指尖滑动几下,随便一个就可以轻松接触到海量的人群。拥有无限选择让对快感的渴望展现出性的各种模样。一夜情可能在以前会让人心生忐忑,可如今的连炮友、援交等都变得不再新鲜。就像书中的案例,初次相识的陌生人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就直奔性而去。这恐怕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至少这类事件的大量发生对我造成了不小的冲击。4. 庞大产业观念上的调整带来行为上的改变。放飞自我的性没有了爱情与婚姻的束缚之后带给人们更多快感的同时也带动了庞大的相关产业。在消费文化下,从治疗、帮助、展示到纯纯的色情业,可谓是无所不包。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它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美貌不是人人皆有的,性感却可以。通过各种商品的帮助,每个人都可以在衣物等加持下获得视觉上的性感。有了手机的出现,情况变得更加不同。以前可能还需要依赖衣服和化妆的,现在靠滤镜和后期,人人都可以变得性感,拥有超乎想象的高颜值。屏幕内外,难辨真假。不合法的产业受到限制,合法的却更加肆无忌惮。一如前文提到的陌生人社交软件,约炮神器的称号授予了一个又一个手机软件,始终不变的是性革命之后人们那种上瘾般的渴望。性瘾成为了一种新的疾病,不过考虑到整体社会的变化,它的出现和泛滥都是早晚的事。有如此多的产业让尽可能多的人在性中得以放纵自我,有成瘾行为但没有被诊断和治疗的自然是不在少数。5. 性感之下不结婚的谈恋爱是耍流氓。如今这样耍流氓的早已成为常态,就像性感的存在,从引以为奇到不以为意。正如书中提到的不经心性爱,人们可以直奔主题,为了获取这片刻的快感,快速达成目的又瞬间分道扬镳。性的泛化让一切都可以被性感加持,但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不合法的色情业遭到禁止,可其他的都在无限靠拢。从荧屏上性感的模特,再到现实中的饮食男女,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性带来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放,更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往的婚恋模版和基石都被一一推翻,如今这中间的大事小情都需要我们做出最终的抉择。以前就像是选套餐,如今更像白手起家。自由是有代价的。看似无限的可能性也带来沉甸甸的担子,更带来了难以消除的错失恐惧。当你面对眼前的这个人,难免会想起手机里还有成千上万任你选择的。光是这种念头的出现就会不断折磨着很多人。男性凝视,让女性从内到外成为可消费的商品。这种消费又反过来带来更多可消费的女性。《男性凝视下的好莱坞》里的纪录片提醒人们这种做法带来的恶劣后果,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本就不明朗的前景变得更加悲观,至少目前还看不到足够有效的解决方案。6. 写在最后一如前作《冷亲密》,书中提到的内容和我们息息相关,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带来不少的启发。可就具体的内容而言,它也是有着一定的门槛。普通读者理解起来难免有些吃力,书中的部分内容我至今也没有彻底搞清楚。尽管如此,本书依然带给我很多的乐趣,会让人继续读下去。理论和概念方面的烧脑就像是入场门票,进门之后你就会发现物超所值。从理论的世界回到具体的现实后,我们会很容易发现一些不曾注意和思考的角落。鉴于此类话题对于实践的倚重,我们哪怕搞清楚作者的意图也未必就不是纸上谈兵,更别说将其践行。对于读者来说,这是慰藉,更是鞭策和鼓励。如此重要的人生议题,我们避无可避,唯有迎头而上。作者的观察和思考再正确也只是复杂现实的一种可能性,读者没有必要全盘接受。本书的价值在于将那些隐晦不清的重要内容直接呈现在我们眼前,哪怕会对已有认知造成冲突。书中部分内容的引用对于许多读者来说更像是在看小黄文。作者的尝试和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这种带有专业视角的观察和思考非常有助于我们对于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改造。相信自我意志,尊重现实情况,探索更多可能。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通过“终结”,认清“爱”是什么,不是什么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伊娃・易洛思,她曾获得以色列最高科学成就奖、法国荣誉骑士奖章,还被德国《时代周刊》称为 “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 12 位思想家之一”。在今天这本《爱的终结》里,作者回答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爱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讨论的就是情感自由和性自由对两性关系的影响。通过这本书,你能重新审视爱情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我们这个时代下亲密关系的本质。如果你正面临恋爱方面的苦恼的话,或许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情感二十多年的研究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那就是对私人的、亲密的生活失组织化(disorganization)的讨论,绝不能只有心理学的声音。社会学一直坚信:各种心理体验 —— 需求、强迫、矛盾、欲望、焦虑 —— 都是集体生活的戏码的反复展演;同时,我们的主体经验反映和延展着社会结构,它们实际上就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结构。因此,社会学可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做出很多贡献。其实,从非心理学的角度对内心生活做出分析,反而是更加迫切的要求,因为资本主义市场和消费文化迫使行动者把自己的内在性(interiority),即他们的主体经验,当作唯一真实可感的存在位面(plane of existence),让他们把各种形式的自主、自由和愉悦当作指引内在性的行动指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024.9.1

                  其实并不是那么精彩,书里面阐述的观点,已经在别处读到过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男女关系完全是消极关系

                    进入消费社会后,不管是物质上的供给,还是各种服务,以及精神上的需求都是供大于求,哪怕是性供给也是供大于求,可以非常便宜,便捷的满足各种参差多态的需求。一个人或者一段关系对于我们来说就像淘宝购物车里的物品一样,拥有了也没有什么惊喜,失去了也没有什么可惜。很少有人再会为了一段关系去冒险,去堵上自己的多年时光。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