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走出自恋的围墙
读到这本书之前,我还想象不到,原来关爱一个人是这样的方式,充分尊重人格,让人有表达的自由,做自己的权利,无论对亲人,恋人还是朋友都是如此。之所以越爱越孤独,把爱赶跑,是因为过强的控制欲挤压了他人呼吸和伸展的空间,想让一切都顺从自己心意,导致我们局限在自恋的围墙里看不到风景线。武老师说:“在自己构筑起来的墙内,每个人都是自恋的、扬扬自得的、自以为正确的。” 当我们自认为可以控制一切,就会不知不觉对他人采取精神控制。无论曾经对人多好,强求他人对你一样好的控制欲,只会让人感到压抑,感受不到快乐,是不轻松,不滋润的。生命的意义确实是要成为自己,坚持做自己,但不意味着掌控一切,也要让他人也安心做自己,尊重他人不一样的人生课题,这才是最根本的关爱。再恩爱的一对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再温顺的孩子也不会处处听话,再优秀的孩子也不是每次都表现好。要给亲近的人留一些做人的弹性,适当宽容犯错,不要轻易把小事上升高度。亲人区别于其他普通关系,就在于不斤斤计较得失对错,充分信任。要给亲近的人足够关爱,更要给足信任,相信孩子会进步成长,消极的心理暗示只会负性催眠。消极的生活态度,就源于接受到不信任感,从而自我怀疑,变得敏感脆弱,产生低挫折商。强求孩子处处听话也会扭曲心理。家庭关系,没有想象中那么经得起消耗,如果自己不够珍惜,不充分尊重和信任对方。对生活要求过于苛刻,挑剔,想让一切都活在自己期待里,因此把幸福挡在门外,而幸福也不会自动跑进家门里。过度的自恋,真的会把自己关在想象的世界,从而感到孤独。但是,如果愿意走出自恋的围墙,我们会看到美不胜收的亮丽风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美好和繁华。生活有意思,就在于和想象中不同的那份惊奇,赞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此心不动,随机而动随机刷到《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一书,从文字中,可以看见我们习以为常的常态,却又常常避而远之的心态。如何打破旧循环,从常态中看见心态,进而变成自身有一定力量的姿态呢?每个人需要洞见自己的心。怎么看见自己的心,是每个人需结合自身状况去做修炼的过程。在这里,也特别推荐喜欢看电影的小伙伴,可认真去看《土拨鼠之日》这部电影,这真的是值得每个人都去看无数遍的电影,当你真能看懂的一刻,会能从中找回自我,看见自己内在的那颗真心,也会从一种『小我』的状态,慢慢修炼活出『大我』的常态。聊天时,不少小伙伴都会讲到,有些时候自己的心明明不是这样想的,但做出来的事,说出来的话,却又与之背离。想要改变,也同样需要回到自己的心上,去看见那些个起心动念的一刻,以及加以行动的过程,感受它,看见它,随着频率的增加,对于自我心的认识,才会更加深刻,且知道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状态,而不是不想但又不但创造的常态。🤔你会如何理解『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我理解为,真正能做到的人,背后不是不动,而是不管动或不动,自己都能及时自知且掌控,而不是被动或不动所掌控,这是一种境界所在。给予时间,时时回观,洞见真心,修炼常在。——2021.06.03 飞霞 [爱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81 本)#2023 年精读作家(26)武志红《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大家好!今天阅读武志红的第六本作品《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爱是我们最深层的渴望,但为何越爱越孤独?因为这个缘故,我们都渴望爱,都爱过,然而,要命的孤独感却纠缠着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亲密关系成为咫尺天涯。极具人气的资深心理学家武志红洞悉孤独感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用细致入微的笔触,揭示了如何打破横亘在人与人之间那堵自恋的墙,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结束权力与控制的隐秘游戏,让真爱和自由重新回到家人、爱人之间。2、精彩论述:①你的心有一道墙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堵墙,这堵墙不可能坚硬到 “足以抵抗一切打击”,但却具备另一个功能:将我们圈在这堵墙内,令我们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也令我们看不到更大的力量。只有真正看到别人的存在,我们才有机会走出孤独,并与其他人建立起真爱的关系;也只有看到更大的力量并顺从这个力量,我们才能真正强大起来,并获得真正的解脱。并且,在自己构筑起来的墙内,每个人都是自恋的、扬扬自得的、自以为正确的。我们的心经常处于 “妄动” 状态,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然而,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 “妄动” 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 “妄动” 就是潜意识。当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我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我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假若 X 能在那一瞬间全然明白那种弥散的恐惧是什么,就意味着她在这一角落上的光被点亮了,这时就会立即得救。怎么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克里希那穆提的方法是,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地流动。这时,我们会发现念头一个接一个,但当念头可以停歇时,真相会自然映现。②远离你自我实现的陷阱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平常事,像在与别人的争论中,迫切地希望打败对方,以证明自己是对的,仍然是 “小我” 对死亡的恐惧而引起的。如果你以你的观点自居,把你的观点等同于你的 “我”,当你错的时候,你这种以思维为基础的自我感就会严重受到死亡的威胁。所以你的 “小我” 不能承认错误,错误就等于 “小我” 的死亡。什么是控制感呢?这可以简单地概括成一句话:“我控制着我的人生乃至周围的世界。” 有些人可能明确地有这种想法,而多数人是无意中抱有这个意识,但地震等重大灾难强有力地告诉我们,你能控制的事情很有限。控制感被打破,会令一个人的人格暂时解体,他会从 “我能掌控一切” 的强大感迅速转向 “我什么都做不了” 的无能为力感。一个人很容易以自己的某些条件自傲,譬如相貌、智商、家庭背景和学历等。然而,最核心的自恋不是这些。最核心的自恋是控制感,即我前面提到的,几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认为,“我能控制我的人生,我能左右世界”。围绕着这种感觉的,是自己很少能察觉的一些预言,如 “我早就知道事情会这样运转的”。每个人的内心中都藏着很多自以为是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一个比较稳定的想法都是自以为是的,并且,对这些自以为是的想法,我们都有一定程度上的执着。因此,我们会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努力以捍卫自己的这些想法,而一旦觉察到这些想法,觉察到这些想法上的自以为是,以及我们对它们的执着,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放下它们。③为何我们越爱越孤独我们使用 “好的方式” 时,有一个隐藏的逻辑:我对你这么好,你应当给予我回报。对回报的渴望也不算是问题,但关键是,我们还渴望对方用某种特定的方式给予自己回报。如果对方不仅给了回报,还恰恰用的是自己所渴望的方式,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真爱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失望,就会觉得对方对自己不够好,并生出想远离这个人的念头。对方也会执着于类似的渴望。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孤独的游戏。沉浸在这种游戏中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亲密关系,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对方的真实存在的,他们只关注对方是否如自己所愿,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对待自己。换一种说法,即玩这种游戏的人只渴望他投射你认同,但却拒绝你投射他认同。一个婴儿的依赖并不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婴儿的依赖是真实需要,他必须依赖我们的照料,否则他真的会死去。但一个成人的依赖,尤其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的依赖很容易让我们感到厌烦,因为这不是他的现实需要,并且我们能切实地体会到一种压制。我们会感到,我们没有回应他的自由,我们只能以一种被限定死了的方式 — 照料他来对待他,否则就会遭到威胁。爱了,就渴望与爱人合二为一。然而,这种渴望,太多时候的意思是,你当融入到我的世界中,融入到我的梦想和我所熟知的逻辑中。相应地,爱人也执着于这种渴望中。于是,相爱成了强加,合二为一的渴望成了要消灭彼此存在的战争。由此,最远的距离便成了咫尺天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第一本武志红老师的书刚经历创伤来寻找慰藉... 结果就是更 emo 了哈哈哈,一开始阅读的时候,真的觉得老师言辞好犀利,我自卑到了泥土里,觉得自己不是什么好东西,活该被抛弃!这也就是,不破不立吧。所以随着阅读的继续,我重新建立了新的认知。感慨万千,我这人就是因为没有自我,所以凡事都不得善终,但也恰恰是因为没有自我,所以很容易去吸收好的知识。就像是武侠小说一样,过去的经历就是敲打我的根骨,给我筑基,一直没有功法会导致我一直挨打,但是我也可以选择更高级的心法,毕竟好东西都在后面嘛~哈哈哈好中二的发言!《心灵捕手》那部分的解读震撼我了,真羡慕男主威尔啊!上天的礼物就是他的头脑,宝藏的光芒是无法遮挡的,所以总能吸引到那些伯乐。我又拥有什么呢?不知道... 没事,追寻自我吧!而且当不了威尔,那就当桑恩教授,去成为那个伯乐,心理学可以治愈人心!借武老师吉言,愿我们都能拥有被爱照亮的生命!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