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 说是心学 其实我们可以用简单的道理去理解。做人要有良知 良知就是不去违背自己的良心,不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情。如何发现自己的良知,孔子有句话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当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反过来想想,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能不能这样做。如果自己不能接受这件事情,就是对对方不利的事情,就不能去做。 格物 当我们心中产生不好或者坏的念头,就要及时更正,打消自己对恶的事情进行清除。要记住凡事不利于别人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即使有了恶的想法都有及时清除。因为人如果长期在心里产生恶念,可能真的会去做恶的事情。如果能及时的消除心中的恶,做到心中无恶,自然就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所谓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王阳明晚年向众弟子提出的四句话。据心学的拥趸、思想家耿定向说,“四句教” 实际上就是 “致良知” 的步骤。他在给王阳明作传时,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正是王阳明本人的现身说法。王阳明在功成名就后回浙江老家休养。有一天,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据他说,自己无儿无女,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所以想把他的一块土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王阳明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说,土地买卖不合法,另外,他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王阳明做完这件事后,很为自己的良知又光明了一分而沾沾自喜。不过很快,他就险些在致良知的路上栽了跟头。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风和日丽,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正在兴头上,忽然他的一个弟子指着眼前一块飘来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土地对王阳明说,那就是几天前想售卖给您土地的老农的地。王阳明顺着弟子的手指看去,赞叹一声,真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他不禁懊悔起来,心说,当时真应该买下来!可这念头刚一起,王阳明马上打了个寒战,他问自己,我怎么会这样想?我怎么会懊悔?为什么懊悔,就是因为我觉得那块地很不错,这就是贪欲。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他祛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阳明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嘘一口气道:“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 耿定向讲完整个故事后,就用四句教做了精致的分析:王阳明和弟子们在山间游玩,心上是何等的坦荡,没有任何善恶,这就是 “无善无恶心之体”。可当弟子告诉他那个老农土地的消息后,王阳明马上就动了懊悔之心:天啊,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当时我怎么就不买下来呢!这就是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 动了后,王阳明突然就感觉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 “知善知恶是良知”。良知告诉他了是非善恶后,他立即沉默不语,开始专心祛除这种被良知判定的 “恶”,这就是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补充一点,王阳明认为,恶就是 “过” 或 “不及”。在王阳明看来,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谁都离不开谁,离了善,无从谈恶,离了恶,也就没有了善。那么,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善恶是外界的评判还是内心的评判?毋庸置疑,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所以当我们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心即理看到后记心中一精,后记的日记竟然跟我有这么大的联系,实属不易。这是我真正接触王阳明的第一本书,我是因夫人看了曾国藩,因曾国藩看了王阳明,感受到了莫名的相知,所以感谢夫人,让我认知提升了一大步。全书我划线了 50 多处,很多地方都特别有感触。特别是从心出发,心即理,致良知,其实解决方案都在我们内心,越是经历多了才越有感触。如今经济形势不好,各项产业公司都在进行变革,很多人把变革当做了掉在自己身上的天雷。变革之前为了自保各种机关算尽。也许阳明心学可以给到一种答案。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每一个机会,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都有想要的答案。只是如何修炼自己,如何读懂自己的内心排除外物,先省内心,再事上练。达到最终目的。待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可能是看之前的预期太高了《王阳明:知行合一》最后一章实在不想看,在了解了王阳明的一生之后,并不想过多的了解对其观点的论述。之前听说过一句话,历史上有两个半完人,两个完人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半个完人是曾国藩。所以看完了曾国藩之后接着来读王阳明。王阳明军事上的才华很出众,非常了解人性,也善于用计谋引导人性。人生经历过坎坷,但也都坚持了过来,在困境中取得几乎不可能的战功。致良知,某种程度上,也和看本质有重叠或相似部分。找到真正的本质。比如为考功名到了拖垮身体程度,反过来还需要父母照顾,实际是不孝。这本书介绍王阳明经历过程中,穿插介绍了一些相关人物,相关典故的背景,有些时候会觉得这部分内容有些冗长。王阳明有置豪宅,被挑战到无语应对时愤怒的时候。王阳明的弟子对他崇拜程度很高,对他事迹的描述可能会是只保留了正面的部分,总觉得王阳明没有曾国藩更让自己敬佩,或者可能是因为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了更多吧。对知行合一有了更多理解,相对道家思想,更强调实践。有想法要实践了才算。在这么早的年代,有这么系统全面的哲学思考体系,还是非常厉害的,知行合一等思想也是影响了很多后来人。致敬!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走好人生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命题,旨在解决知与行的关系问题,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王阳明认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将这种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即 “知行合一”。这一思想不仅是对朱熹 “知先行后” 观念的批判和超越,也是对当时社会上知而不行现象的回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基于 “心即理” 的理论前提,认为良知是人的本性,通过致良知的过程,人可以实现知与行的统一。他强调,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内心深处的良知,而行动则是对这种知识的体现和实践。因此,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仅是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是实现个人完善和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王阳明看来,知与行不是两个独立的部分,而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提出,只有当知识转化为行动时,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同样,只有通过行动来验证和深化知识,知识才具有真正的价值。这种观点突破了传统儒家哲学中知与行分离的局限,为后来的中国哲学思想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也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强调道德自觉和道德躬行的重要性,倡导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和传播道德理念。此外,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还对领导干部提高道德修养、完善道德人格有着重要作用。总之,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是其哲学体系的核心,强调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这一思想不仅在理论上对传统的知行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超越,而且在实践中对于促进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最近多次告诫自己要多读读书,多学学 “明学”,致良知的过程在守正先生看来是个修炼的过程,其中良知用现代的语言来讲是 “善恶的标准及是非的判断”。在我看来 “致良知” 对我行事有以下指导意义 1. 此心定:保持内心不受外物所影响,产生贪、怯等恶念,进而影响自己的身体及思维,进而影响我的善恶判断 2. 知对错:对错的衡量有两个判断,第一是我要从事的事业是善的还是恶的,如果是善选择去引导,如果是恶,直接选择铲除,不加任何情绪波动产生中庸思想;第二善恶的衡量有两种,“过” 及 “不及” 需要确定行动的合适区间及标准 3. 引导善,祛除恶:此处为行动的范畴,要学会 “人性” 的引导,要学习世俗的体系,尊重客观规律,遵循市场的规则及秩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是通过王阳明的生平事迹把他的心学成长历程做了剖析。他虽然天资聪颖,却也是有过弯路的。他一直在奋斗,却最终抵不过小人的私心。他客死他乡,却还是说出了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做了他能做的,剩下的交给了世人。他的善恶是从心出发,以良知为载体。不是简单的无欲无求,而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何谓知行合一?就是遵从以良知为载体的心本能,去做即可。读到必喻 “佛家一切猎空,所以哪怕有粪便在床边也可以无视之” 的时候好像有点恍然大悟了,其实,这样完全没必要。本来格物致知得有个度,度过了,反而走向了反面。书中举的例子很贴切,烤鸭很好吃,你吃就行了,何必非要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你又不是以此为生的,何须去做他人以为你要抢人饭碗的事。🌹良知是件法宝,使用它不需要任何繁琐的程序,也不需要任何咒语,只要你按它的意思行事,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任何一件事靠你一个独坐想象,无论想得如何滴水不漏,都于事无补。必须要到事上去磨炼。做事时无愧于人、无愧于心,这才是王阳明心学所说的真正的 “存天理去人欲”,真正的 “炼心”。🌹王阳明给出了四点:第一,立志。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定做圣贤的决心;第二,勤学。做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第三,改过。有错就要改,绝不姑息;第四,责善。也就是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善。🌹有时候,人必须隐藏他的光芒,以便在当时的困难处境之下仍能让他意志占上风,内心深处必须意志坚定,并且要一点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难中坚持。🌹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实践或书本知识)来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后,你就是圣人了。🌹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良知就是判断力🌹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认为,心即理;而朱熹则认为,性即理。🌹格物就是正念头。如果念头不好,马上改掉,念头好,就要维持。🌹功名利禄,本是外在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想要获得幸福,只要不和外物的对立就可以了。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评价外物,让外物按照它们自己的规律去发展。🌹我们所以和外物产生对立,是因为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当我们对外物有了是非好恶之情,就是给外物贴上是非善恶的标签。一旦你给它们贴上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也就是说,我们被客观条件所限制,全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恐惧不是真实的,它只是对未来的一种自我暗示,是我们心灵的产物。虽然危险是真实存在的,但恐惧与否是你的选择。面对危机时,你可以选择恐惧,也可以不选择,这是你的自由。🌹我们怕的鬼不在外而在内,是我们的心养出来的鬼。我们怕的是 “鬼” 这个概念,而不是鬼本身。🌹哀伤忧愁是心理的病痛,如果它不能影响到你的健康,那就是掌握了度。🌹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 “权威” 的牺牲品。当然,王阳明所谓的独立自主的人,是建立在良知的基础上,不是要你胡作非为。所以当我的良知认为我受到了不公正待遇时,就要勇于抗争。🌹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 “权威” 的牺牲品。🌹诀窍,要勿忘勿助,不要忘记你时刻要致良知,但也不要拔苗助长。致良知是个循序渐进的生命过程,要一步一步来。伟大的都城北京不是一天建成的。我们必须要遵循下面的原则:事情来的时候,尽我的良知应付。没有事情来的时候,也不要去找事,只要在心上时刻想着致良知就对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王阳明的思想是在他被贬贵州时变得成熟的,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王阳明思想的精髓是致良知,就是一切听从良知的指引。在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主要就在干一件事 —— 讲学,宣扬自己的思想,让所有人都能致良知。他还立过三件军功:剿灭江西匪患、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剿灭广西的匪患,我认为他立这三件军功也是在用行动告诉人们,要致良知。王阳明剿灭江西匪患的出发点是不让百姓受到土匪的骚扰,他采用招抚加攻击的方式,用最小的代价和最高的效率,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平定宁王叛乱也是为了让百姓免受动乱之苦。当宁王正式发动叛乱后,王阳明分析出宁王有三种进军方略:一是直接进军首都北京,二是进军陪都南京,三是从江西大本营逐步扩展、稳扎稳打。第一种方案的结果就是朝廷被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第二种方案的结果就是南北划分而治,第三种方案才会让王阳明有平定的胜算。王阳明的高明之处来了,他没有坐等宁王怎么出兵,而是想方设法让宁王用第三种方案:首先他散布谣言,说朝廷的军队马上就要到了,让宁王一再拖延进军时间;然后又伪造和宁王的军师来往的书信,让宁王发现,使宁王误以为他的军师要出卖他,然后疏远军师,宁王的智囊团也没了。经过这几波操作,宁王一再贻误战机,最后恼羞成怒,疯狂进攻南京旁边的一座坚城,王阳明从后路端了宁王的老巢江西,宁王的部队大多是江西人,听说老家陷落了,全无斗志,最后宁王被活捉。平定宁王叛乱的案例里,王阳明完全就在牵着宁王的鼻子走,要宁王什么时候打就什么时候打,要宁王打哪里他就打哪里。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要尽一切可能掌握主动权,让事态往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坐等或者祈祷幸运之神的眷顾。剿灭广西的匪患是因为王阳明担心安南国(今天的越南)勾结土匪,侵占我国领土。王阳明的思想还有一句总结:存天理、灭人欲。就是满足正常的需求,消灭过分的欲望。比如吃饱饭应当被满足,但是吃鲍鱼就不应该;有一套三居室的房屋应当被满足,住别墅就不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和 “致良知” 搭配在一起,相互补充,不偏不倚。致良知是要我们凭良心做事;存天理告诉我们不要委屈了自己,我们只是普通人,也都有七情六欲,我们也需要享受生活;灭人欲是要我们去除那些私欲和邪念。这其中还有一层意思是:该存的天理没有存,也不是致良知。度阴山老师在书里谈到一个例子,就是勾践尝夫差的粪便,粪便本来是让人恶心的,可勾践偏偏去尝,违背了天理和良知。上了大学以后,想谈恋爱就去谈,不要怕什么谈恋爱影响学业,事实是不谈恋爱才影响学业。成年以后谈恋爱是天理,滥情就是人欲,情侣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慕、相互鼓励就是致良知。王阳明讲学的目的是想让人人都成为圣人,他所说的圣人并不是不苟言笑、摒弃七情六欲的人,而是能够致良知就可以成为圣人。王阳明一生有六个老婆,而且还有大宅院,同级官员的宅院都大。据分析他的宅院是平定宁王叛乱后缴获的宁王的财宝修的,如果他不要这个财宝,也会被别的贪官污吏私吞的。且不评判王阳明的这些行为有没有道德问题,至少可以证明王阳明主张人要活得像人,而不是冷酷的 “道德楷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