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8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干瘪无味

    80 后和 75 后,在童年、少年时,家庭物质生活大多匮乏,在那样的生活条件下,妥协和将就 几乎是每一个人必备的能力。在贫穷中读书、找工作也是大多数人所经历的。他们后来的 “成功” 大都受益于中国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而并非因为贫穷奋发。看到书名时,很自然地想到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和代哈哈的《千门万户》。人终究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一生,想体会不同的人生,大都是通过影视和阅读,我以为书中的故事会同样精彩,会有很强的代入感或引人思考,实则相差甚远。我也很佩服自己,能把流水帐似的叙事、表达干巴的书读完。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的二本学生》-东北绥化学院版

      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写的是 80,90 后的广州学生,中国南北的发展有 10 年的差异,北上深和省会城市有 10 年差距,省会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再有 10 年差距。作者艾玲是 60 后,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教授,本书记述的是她教导的 90-00 后,56 个贫困生的故事,她写的这些孩子的经历,类似大城市的 70 后(家里还不是独生子)。全书资料收集很用心,但书写的真不如她的妈妈(姜淑梅),人物太多了,50 篇 56 个人物,看到后来感觉疲劳,有如千篇一律个人奋斗史,不如扎扎实实全面的写 5-10 个,而且没有后续,只是受访者的单方面讲述,没有客观视角,个体描述单薄,这方面比易小荷(《盐镇》差太多了。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痛苦烦恼和幸福快乐,都是比较和相对的,作者老娘写的《乱时候,穷时候》那时才真是黄连苦,苦难经历是人生的成长养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者记述的这些贫困生对比黄灯记录的广州孩子,更苦的还是家庭观念和东北经济环境,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可东北在过去 20 年除了编制就没出路了,穷人的孩子只有南下。总的来说,时代好(国家好)也就是世道好,百姓也就好,东北会迎来振兴,我自己初中同学 40 年后聚会,当年学习好的都润在国外,日子过的一般,学习不好的在北京安安稳稳几套房子都比国外的富足和幸福。书中让人感动的是,中国人真是接力赛,每一辈都是再苦不能苦孩子,都是想着下一辈翻身,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吧。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愿意讲述自己过往的人,往往是到最后阶段还能笑得出来的人。毕竟,过去的难堪、狼狈、无助、痛苦,在最后的成功加持之下,都会自动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让成功更有理由,让眼下的生活在道德上站得住脚。而这恰恰是人之生而为人的最大本领之一:为自己定义,给自己解释。从真实的遭遇到真实的故事,经历就变成了经验,得以积累,得以传承。然而,有太多的人早已无法言说自己,遁入无语与静默的境地。生活或浓或淡,或苦或甜,日子一天天过去,是不是往后的每一天都是重复?在生活中提炼故事,在故事中摹写生活,让不能言说的人们也能借此穿梭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自我世界和他者世界之间,何尝不是跟着又活了一回?在别人的故事里历尽沧桑,我好像又活过了几辈子,值得!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唯行动才励志

          作者用一个个身边人的励志小故事,告诉我们,虽然你我看起来很糟糕的样子,但是只要你我尽全力了,即使别人投来种种异样的眼光,但对于曾经努力过而且还在不断打拼的自己来说,那又算得了什么?所谓的鄙视链其实更是你我的铺路石,把你我引向光明的前方。如果遇到挫折,在停下脚步的时候,不妨仔细品味作者的结束语:如果不能前程似锦,那就俯下身去铺设自己的前程,你蹚出来的每一步都是未来的风景。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偶然间看到这本书,看书名就像翻开看看,读着读着不觉就泪目了。回想起自己小时候的事,如同电影胶片一样,一幅幅跳出来。同作为土生土长农村人,现在省会城市扎根下来,一路的不易只有经历才能体会。书里面每个小故事都震撼我心,感同身受。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不一样,成功也充满着偶然,生在农村,其实已输在了起跑线,成功的偶然性也大大降低了,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这都是客观事实。感激的是我打小不愁吃穿,快乐长大。回头看看,很多困难也不过人生中小小困境而已!论语中有一段话说孔子和学生们在陈国断了粮,全部都饿的有气无力,子路不满的问老师,原话是君子亦有穷乎,古文里的穷和今天意思不同,今天说一个人穷是说他没钱。古人里说一个穷,是说他陷入困境,走投无路,古人说没钱一般会用贫这个字,今天这两个字以合二为一变成贫穷了。子路不满的是像咱们这样的君子,难道也会走投无路吗?孔子的回答很有名,原文是君子故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说君子即便遇到困境,仍然不失君子的姿态。小人遇到困境就会穷形尽相,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品质伴随一生的,时刻都要记得勿失本心!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籍很鼓舞人心

              里面的人和我差不多年龄,里面人遇到的事情我也在遇到。他们的故事、感受是那么真切。他们的行动给了我力量,我看见也有人在奔跑。虽然彼此陌生,虽然天南海北,但是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仿佛看见一个个具体的人。感谢得到 app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改变命运的轨迹

                56 个背景各异的小朋友,56 个略显坎坷的故事,看着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摸爬滚打,看着他们不断的完成着人生的蜕变,从青涩到成熟,到走上认识自我、改变自我之路。 这本书中记录的故事,他们都已经实现了部分人生的价值,但他们依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奋斗着,他们的故事也将给更多依然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以希望。期待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实的状况,活的越来越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不能前程似锦,那就俯下身去铺设自己的前程,你蹚出来的每一步都是未来的风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般般,没有《我的二本学生》好

                    作者采访了黑龙江绥化(师范)学院近 20 年毕业的贫困生,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写了这本书。优点(学到了点啥)了解知道了一点黑龙江 / 东北的风土人情。一样的水土,东北穷学生里,有很大大咧咧自豪乐观的,也有很自卑胆小的。总体,年轻一代患焦虑,精神疾病的比例更高。10 年前毕业的贫困生,大多数留在了黑龙江 / 东北本地。脱贫翻身,大多靠考教师编考公。近 10 年毕业的学生,外地工作的比例升高,工作种类也丰富了很多。但,地方院校的学历在大城市有点劣势。考研的人也多起来了。缺点 56 个贫困生案例,有很多学生的故事是类似、重复的。还有,作者虽然是作家协会的,但文笔有些差。遣词造句直白平淡。一本 500 来页的书,写了 50 多个人生故事,结果是每个案例都写得太粗糙,都写得不够好,不够细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的时候看《感动中国》,看一次感恩知足一次。本书上篇为绥化学院 2000-2010 届毕业生故事,基本是贫苦家庭的摸爬奋斗史;下篇为 2010-2020 届毕业生故事,部分涉及心理和价值追求。这些艰难辛酸史的背后,是无数崩溃边缘家庭的奋力挣扎。人间疾苦啊,每次读着读着就难过洗面... 在一大半都是奋力摸爬的内容中(并没有讽刺否定的意思),我印象最深的竟然是【杭州那场大雨】:主人公是留守儿童,自述小时候放牛、骑自行车、给老爸打针的事迹,娓娓道来,坦然轻松,自在又有趣。这是我非常向往的理想童年:不被家庭忧愁和大人的烦恼所影响,拥有一个不掺杂过多压力的自在童年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生活是苦难的

                        综合评分 3.5 分作者用他教过的五十几个苦孩子的故事合集成了一本书。说实话,五十几个太多了,不如深度书写几个人的故事。每一篇的故事开头总是引人入胜,结尾又总是草草了事,让人很难很深的共情。而且成功的是否太快了些,读多了给人一种 “鸡汤成功学” 的感觉,好像只要努力只要不忘初心就一定能成功。现实生活中这样家庭的孩子并不在少数,而是多数人的生活。之前看到过一个数据,中国人月收入在一千元以下的有八亿人;10 人没坐过飞机,十三亿人没出过国,90% 的人没喝过辛巴克;拼多多上 200 元的电视机有十万的销量,晒图背景多数在环境不太好的农村。拼多多能够迅速崛起也正是捕捉到了那些被淘宝京东所忽视的群体。余华说他不介意他的书籍被盗版这句话被无数网友所赞同所感动,感动的是终于有一位作家能够理解他们。《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也是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用教育改变命运,让自己为自己的命运做主,而不是让上帝去做主。人类对于任何事物好像都是两个极端,要么想直接跨越阶层实现富足生活,要么悲天悯人躺平怒斥社会。一部分人秉持着我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够成为人上人的心态去生活,一部分人秉持着这世界太不公平这世界太过倾斜的心态去生活。然而这两个极端只会导致另外两个极端,前者遭受现实中的种种困难打压之后成为后者,后者则永远只是后者。去年高考之际,有一则新闻登上热搜。一位班主任给高三学子的最后一句话是 “接受你们的平凡,但却不能接受平庸”。诚然,我们在步入社会之前要对社会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够像罗曼罗兰那样说的 “认清世界但又热烈的拥抱世界”。太宰治在《人间失格》里的那句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一度成为了网络热梗。996 的高压,考试的浪里淘金,生活的苦难都伴随着每一个人的一生。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苦难中,每个家庭又都有共同的信念,那就是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一理念被所有家庭奉为金科玉律,每一代人也是照着这么做的。教育改变命运的这一道理至今仍未消散,只是收益不如之前高了而已。在《21 世纪进化论》中看到一个关于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的说法。人类能够不用人教会说话会跑步会哼曲,但唯一不会的就是读写能力。学习正是让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只有学会了这些,人类才能够自学会更多。然而历史也告诉我们,人类文明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无不是踩着前人的肩膀而成功。还是要重复那个观点,成功未必只有教育一条路可以走,但穷人家的孩子只有这一条路可以走。接受教育未必让我们成功,但不接受教育的人生是无法成功的,即使物质富足精神也是贫穷的。书中的那些孩子们从青涩到成熟,从彷徨到奋斗,他们一直在人生这条曲折的道路上前进,为了他们各自的人生目标不断奋斗。而我们也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直到行将就木。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们可能迟到,但从未缺席过春天!

                          ​ 诚如封面所言,阅读《我教过的苦孩子》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知有多少次泪水湿润了眼眶。​ 有时我们习以为常的一日三餐,已足让有些孩子耗费巨大心力去精打细算,为的只是能 “活下去”—— 是真的只能勉强吃饱肚子不至于 “饿死”。有时我们看不上甚至嫌弃过时的衣服,已足令有些孩子能体体面面地从小学穿到大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稀松平常的拥有已经是一些人竭尽全力奋力拼搏却未必能够达到的。然而这些觉得稀松平常的群体中有些所谓的精英分子,却有种居高临下的傲慢,他们看不上或者说蔑视别人的拼搏,甚至把别人所处的困境看作是 “理所应当”,就连用来反映这些穷苦学生生活的这本书,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值一提上不了台面的打发无聊时间的消遣作品。他们的那种精英式优越感令人心生寒意,如果国家都是这样的精英人士当道,穷苦人、一般大众可能再难有上升的空间和通道。​ 好在国家有救济通道 —— 助学贷款,有扶贫政策。好在有善良的老师 —— 他们有的是小学老师有的是中学老师,书中更多提到的是大学老师,具体的说是绥化学院的老师和辅导员,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向这些困难的学生伸出过援手 —— 有的直接给钱救济,有的帮助勤工俭学,有的帮助争取政策,有的帮助推荐就业。他们中的许多人,自己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在看到这些 “苦孩子” 的时候,他们没有让这些孩子因穷困而失去上学的机会,他们让这些孩子在人生的至暗时刻看到了光明,他们让这些孩子在生活的寒冬里感受到了温暖,他们为这些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挑起家庭重任提供了支撑。​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我的眼泪不仅是为穷苦孩子的苦难经历而流,更是为那么多善良的老师温暖的举动而流。这些默默无闻的老师深深地感染了我教育了我。 最令我感动的是这些孩子身上保有的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即使他们有时绝望过迷茫过,最终仍然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他们勇敢坚强的走了过来并能有的稳走的走的好。为平凡的我们点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以为类似《我的二本学生》,整体风格差距较大。形式上是个访谈录的合集,案例自然也已经过了筛选,但整体篇幅较长、有些人和事感觉也不是特别具有代表性。仍然一一读完,每个辛酸的故事背后,都有个不放弃梦想、努力克服自卑、为生活和更美好的东西打拼的年轻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对贫困生的第一印象,来自于父亲的讲述。他是中学的老师,讲述着那些家长们排队交学费的场景时,第一次有了画面感:就看着那些家长们,从身上拿出塑料袋来,里面装着皱巴巴的一块的,五毛的,就在那儿数,东拼西凑的才把学费交起来类似的场景也见过很多很多,不管怎样,就像作者最后说的:如果不能前程似锦,那就俯下身去铺设自己的前程。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躬身入局——每一步都是未来的风景

                                尽管生活还很艰难,很多人开始反哺家庭,甚至反哺社会。他们中没有 “成功人士”,但每个人都很了不起。      教育能否改变命运?接受高等教育的贫困生命运如何?绥化学院的寒门学子已经给出回应:教育一直是改变个人命运、家庭命运甚至民族命运的最好投资!      和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教育作为贫困家庭的投资,很难机会均等。一些多子女家庭,只有男孩和最聪明的女孩才被家长选择上高中和大学。在国家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这种状况已经得到改善,上学机会不再被家长选择,而是被中高考选择。2017 届的一个毕业生告诉我,她和两个妹妹都上了大学,她们在中小学都有贫困补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泥泞中的摸爬者

                                  农村的贫困孩子,苦都是一样的,小时候只是被金钱所缚,交不起学费,买不了新衣服,长大后才发现这种贫困带来的更多的限制。“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想这是大部分中国家庭刻在骨子里教育信条,这些家庭都无一例外的笃信 “教育能改变命运”。这种摸爬式努力真的令人动容,也让人感慨,希望这些世界再多一些善意,希望努力的人都能有回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学生

                                    受访者档案:女,“95 后”,绥化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家中长女,有一弟一妹。幼时常靠姥姥家帮衬,免于饥饿。三姐弟均考上二本院校并办理助学贷款。2016 年国家搞精准扶贫时贷款盖房,家里总共欠款十万,陆陆续续还清。到成都后与男友结识,学会开车,渐渐接受了自己的平凡。我家在甘肃中部的一个小山村,十来户人家环山而居,形成一个 “V” 字,翻过山就是宁夏地界,是个三不管的地方。两个姨远嫁他乡,姥姥不舍得我妈再远嫁,同村的爷爷找人说亲,我妈就嫁给了我爸。爷爷有三个儿子,分家的时候给我家一间土房、一袋麦子、一袋绿豆,锅碗瓢盆什么都没有。土房刚盖好,外面做饭,里面住人,屋里黑乎乎的。麦子和绿豆都让我爸卖了,买回锅碗瓢盆。印象最深的是挨饿,家里经常没吃的。姥姥家住在 “V” 字的下面,我家在 “V” 字右边的尖上。姥姥做好午饭到 “V” 字路口喊:“饭好啦 ——!” 听到喊声,我就拉着弟弟妹妹下去吃饭,弟弟比我小两岁,妹妹比我小三岁。我爸有时候实在饿了,干完活去姥姥家吃点儿剩饭,我妈几乎不去。姥姥家以前的成分是地主,可能有点儿底子吧,家里有三四十只绵羊,小舅还没结婚,我在那儿能吃饱,经常住下不回家。姥爷很疼我,经常给我点儿零钱,让我买好吃的。那时候,一毛钱能买一块饴糖,或者五粒小小的水果糖,五毛钱能买回一堆吃的。他要是给我一块钱,我用五毛钱买吃的,剩下的五毛钱给我妈。有一次,半路遇上姥爷放羊,我管他要钱买吃的,他摸摸兜里说身上没钱。我撒泼,躺在他脚底下打滚,不让他走。我妈生气要打我,姥爷拦住说:“不许打孩子!你帮我看着羊,我回家拿钱。” 姥爷那次给了两元钱,两张一元票,我还是花五毛钱买吃的,剩下的一元五角给了我妈。有姥爷溺爱,挨饿的滋味渐渐忘了,回忆起童年满嘴都是糖味。姥爷去世的时候赶上我月事,老家的习俗是,月事里的女孩子不能送葬,没去送姥爷最后一程,特别遗憾。初中我住校,从家里去学校都是山路,很陡,羊肠小道上有踩出来的坑,也有过路人铲出来的台阶,要走两个多小时。我们一星期回家一次,回校的时候背着一星期吃的干粮。要是赶上雨雪天,我们不用回家,家长会把吃的东西送来。有一个星期六,还是十二点下课,我们收拾一下就走。这次不一样,最近下过一场雪,走路得特别小心。下坡的时候,有个女生脚下打滑,滚下山坡。几个男生找到她的时候,都快吓死了,她的脚下是个无底洞,只有一步之遥!男生商量了一下,手拉手把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教过的穷孩子

                                      当下身处低谷,周围人很多的励志故事,并没有值得复制学习的点。反倒是这些故事,给我很大的共鸣。类似的人生经历过给了我们相似的生活方式和较为接近的三观。看别人的故事,思考自己的人生,只有想到曾经的黑暗,才有足够的勇气与信念去迎接辉煌的明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好的一本书,周末写完读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述了一句名言

                                          用 50 个故事,重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这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人需要认识不幸,否则不知道幸福的存在及其美好,也不会珍惜幸福的状态,同时还不知道人生活的深渊的模样。一但灾难的重拳击来,无从抵挡,便有连续的打击接踵而至。个人的幸福确实没法由别人为你规划,自身的努力是绝对的幸福的泉源!祝福天下努力奋斗的所有人!!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