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点出万物的名字,别问这样做的意义
小林一茶是我接触的第一位日本诗人。15 岁看到他那句 “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就再也没忘过 —— 我从不知道转折连词可以这样用,像怀揣无止境的悲伤却无处倾诉。词句间隐藏的欲言又止的隐痛击中了我。 但读过他的其他作品后,却有些失望:俳句这种文学形式似乎过于直白简单,还没开始就结束了。三行的诗凑成一行,几乎是人人都能说的口语。这难免让我存疑:如果美就是在日常随便撷取意象后的简单罗列,那这种美来得未免太随意,也太廉价。难道有价值的美不都是经过复杂处理? 俳句的艺术对于我是反直觉的。但当读过更多后,我慢慢明白,诗歌这种东西,没有固定的形式,并不是一定要雕刻精美的语言才能展现动人之处。对世间万物,有时仅仅点出它们的名字,落在纸上,就是一种韵味。而这,并不是文学大师的特权。普通人也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观察,成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家。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俳句那种不曾被自己理解的,自然坦荡的随俗,以及诗人的安闲自在和苦中求乐。在我眼中,它与唐代的田园诗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力图用最简练的文字勾勒朴素的生活图景和自然风物,点到为止,处处留白。读者不应该因为诗体本身的口语化而忽视其中的艺术造诣。 而我想,俳句这种形式和日语本身是高度相关的。抛弃日语理解俳句并不恰当。语言自身的特性是文学的沃土。就像只有中文能容纳唐诗宋词,只有英文能承载惠特曼和叶芝的灵动。这本小小的诗集也给了我学习更多语言的理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风雅之“寂”“侘寂” 是日本古典文艺美学,特别是俳句美学的一个关键词和重要范畴,也是与 “物哀”“幽玄” 并列的三大美学概念之一。“物哀” 是鲜花,它绚烂华美,开放于平安王朝文化的灿烂春天;“幽玄” 是果,它成熟于日本武士贵族与僧侣文化的鼎盛时代的夏末秋初;“侘寂” 是飘落中的叶子,它是日本古典文化由盛及衰、新的平民文化兴起的象征,是秋末初冬的景象,也是古典文化终结、近代文化萌动的预告。从美学形态上说,“物哀论” 属于创作主体论、艺术情感论,“幽玄论” 是艺术本体论和艺术内容论,“侘寂” 则是审美境界论、审美心胸论或审美态度论;就这三大概念所指涉的具体文学样式而言,“物哀” 对应于物语与和歌,“幽玄” 对应于和歌、连歌和能乐,而 “侘寂” 则对应于日本短诗 “俳句” 与茶道。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然而,然而“世界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这被后人称之为名句的俳句,是一茶在年幼的爱女离世后,写下的。五十二岁才娶妻的一茶,在经历三儿一女的早夭、爱妻也于结婚第九年因病离世后,又成了只身一人。得到后再失去的哀,想来要比从未得到过,还要痛楚。一茶年幼丧母,少时漂泊异乡。残忍地说,坎坷的一生,造就了他的俳句。可读过他的字句,便知尽管世界如此待他,可他仍旧热爱着这个世界 ——“故乡呀,挨着碰着,都是带刺的花。”“梅花的香气 —— 春天是件夜晚的事。”“骤雨:赤裸的人骑着,赤裸的马。” 借贾行家老师的话说:“好诗是应该用来当做人生咒语的,就像拐杖一样,陪伴我们度过最艰难或者最重要的时刻。” 如今,我也有了这咒语。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震惊!十七个字也能称为诗?即使我个人喜欢十七这个数字,也没脸这么说。作诗如此简单,所谓两万首,那我岂不是也能完成?说来好笑,《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 小林一茶俳句 300》这个书名,WPS 是计做 16 个字的。是无意还是有心?同样有意思的是,这本书很小,这本书名却不短。有点符合日本人对历史、战争、园区、审美的精雕细琢、精打细磨。大约,是因为日本有意识以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地狭人稠,因此心理上就格外地逼仄。不过,我并不会嘲笑这种逼仄,毕竟,这是先天的条件,其实与博大并无优劣之分,只是自然界的恩赐,是一种随机。那么,17 个字成一篇的俳句就成为这种先天条件的一种审美外在显现。挺别致的,一种新思路。大有大的好,小有小的妙。世界事物,大抵如此。有机会的话,俺也仿写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