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人在不同时间,总有不同的观感与体验、需求。从数十年前的年少轻狂,到现在的成熟稳重 (稳稳的超标体重😂),我的心境,也有相当大的变化。本书从心理学视角出发,结合日常生活事例与当下诸多社会热点话题,旨在打破 “各方面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普遍衰退” 的刻板印象,帮助我们理解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更好地支持和陪伴老年人安享晚年。全书涉及老年人的认知特点、心理需求和幸福感、家庭生活、生活方式、临终和死亡五大方面,在认识老年人、理解老年人的基础上,走近老年人的生活,更好地与家里和身边的老年人相处,关怀老年人,并得到些许如何让我们自己从容老去的线索,从而对生命全程有一点思考。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养老的上游思维哈佛商学院研究员 Dan Heath 曾出版过一本名为《上游思维》的书籍,里面有这么一个故事:某天,有两个人去郊外,突然看到有个孩子在河里快要淹死了。他们赶紧跳进水里,开展营救。好不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孩子拉上了岸,结果又听到了另一个孩子的呼救声。接二连三的呼救声让俩人筋疲力竭,也让其中的一人疑惑不已。他决定去上游一探究竟,“我要到上游去,看看到底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孩子溺水。” 这就是典型的上游思维。只可惜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跟这个故事中那个只知道在河里拼命救人的朋友一样,有热血、有胆识,但缺乏一些长久谋略,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书中,Heath 就指出:上游思维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思维。与之相对的是下游,在下游解决问题,我们只能被动反应,治标不治本。仔细回想一下,在我们的传统养老文化中,占据我们大脑的通常都是下游思维 —— 我们强调的多是老年人生病后的不离不弃,唾弃的是久病床前无孝子的冷漠与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的讽刺对比,但对于老龄群体生存质量的长期维护与机体退化的提前防护缺乏系统性的制度与学术支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