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6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懂,是读书最畅快的事

    《说理》是我 2020 年解读的书里,最难读的一本。说它难,不是因为文字。罗老师说这本书是 "真佛只说家常话",确实,再深奥的哲学问题,陈老师都能用平实的语言,日常的经验把它说得很清楚。那它难读在哪儿呢?首先,它难在贯穿全书的那条缜密的逻辑线,一定不能跟丢。陈老师说,哲学是穷理的过程,就是一个问题追着一个问题,他这本书,就是一趟穷理的思维冒险,从道理是什么,到什么是说理,到怎么说理,再到说理难在哪里,说理是为了什么,读下来,就像解九连环,环环相扣。其次,它难在你时时会想要停下来,反问一下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在一次采访里,陈老师曾经说过,道理就在个人的精神生活和世界的精神课题相通的地方。如果说这本书是一张平面图,读的时候,你必须要时时想象路边真实的风景,还得想象那个正在按图索骥的自己,这样,才能逐渐理解这本书想要说什么。这种难就像辣,是一种痛觉,痛过之后,才觉得爽。难懂,是读书最畅快的时候。

      11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都是由极短的小讨论组成的大书

      实在没能力评价这本书,也不知道该不该推荐,拿起放下很多次,有时候觉得很有启发,更多的时候有点茫然,有时候停了一段时间再拿起,感觉似乎能看懂了,不过这感觉持续不了多久。全部翻完,虽然确定不了思维差距是多少,只能大概有点模糊的感觉,下次再看可能会知道,总结一句话,对我来说难度实在有点大。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解决很多对哲学感兴趣的同学的疑惑。特别是关于道理和语言的联系的讲述,令人印象深刻。他告诉我们,大多数哲学概念是从日常语言演变过来的。它们不是专门用来说理的,只是说理的时候用得很多,比如自我、平等这些词。 而且,在哲学说理的时候,它们的意思往往跟平时不太一样。弗洛伊德说的移情跟我们说的移情别恋,肯定不是一个意思;日常语言中的仁义,跟孔子说的仁义也不完全相同。这虽然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是,讲哲学,又必须用到生活语言。这也同时在提示我们,我们现在讲的很多哲学的语言,都是来自西方语言体系的。比如事实、理论、主观、客观、原因等等,都是移植词。这就造成两个怪现象,首先,现代汉语的说理文章,就好像是在用一种准外语来写作。其次,我们很难在中国文化里做概念考察,比如宗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但是宗教是移植词,一旦考察这个概念,我们就会追到西方哲学、追到西方文化去了。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或者说指导我们,探索如何从自己文化的视角去写哲学,以及是否可以探索出一条如何能够更好地用本土文化去理解西方哲科思维的道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哲学说中国话

          从贾行家老师文化参考课程里面的推荐,和罗振宇老师的推荐看过来的。分享我的一个感受,说理为什么语言晦涩难懂?一个原因是,当代中国哲学家,使用的大多是新生的、充满 “移植词” 的现代汉语,真是不容易的事儿。陈嘉映总结了中文说理所面临的两个难处。首先,大量汉语写成的论理文章,都像是在用一种准外语在写作。而且比直接用外语来写显得还抽象、还乏味,因为那些移植词还不如古老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是让我们感到陌生和费解,相当不可感。也因为不可感,到底用得对不对,合不合理,作者也很难确定。“可感” 真是个大问题。使用语言应该像使用工具一样小心,以免伤到自己。行家老师举了个例子可谓是心酸泼辣。他说:比如现在大家都在说 “内卷化”,我就有点儿不敢用,我只能知道对它的描述,但我没体验到和这个词对应的感觉。开个玩笑,相对而言,我觉得很多人对它的转述,可以用一句俏皮话代替,就是 “罐里养王八,越养越抽抽”。这句话有个优点,它是能够具体感觉到的。反正,一个新词要建立在全新的概念上,这个概念既是必要的,也是独特的,所以不能再用已有的语言。说起来,我们对一百年前的那批移植词,到现在还没消化完呢。这就和陈嘉映说到的第二个难处有关了。虽然中国的社科论文发表得很多,但概念考察工作却相当欠缺。各个学科争论的问题,所使用的主题词、关键词,到底是指中国话里的概念,还是外国话里的概念?哲学家们还没有一一地搞清楚。说到这儿,我们就看出来了,陈嘉映希望 “哲学说中国话”,这是多么艰巨、繁重的任务。当我们提到 “德国哲学”,大致是指德国哲学家用德文写的哲学,它讨论的不只是德国人才有的概念,而是全世界人都关心的概念。但是当德国哲学家接过英国哲学家的问题以后,还是会被称为 “德国哲学”,因为他们使用的是德语,以及德国的思想传统和文化传统中的力量。而陈嘉映说,“中国哲学” 却不是这样了,除非学者只和中国传统思想对话,否则,所做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当学者考察那些哲学话语的时候,结果都是西方思想中的概念。他说:我明明是中国人,用汉语思考,用中文写作,但我的工作不属于中国哲学。于是他提出来:如果我在论理的时候,能够少使用这些论理词,不盲目地被它们牵着走,我就能做得更好一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陈先生的书,经常会遇到一些地方、一些句子,让我感觉解开了脑袋中一些结,感受到理解的快乐。比如说,我有时会困惑,如果我想了解某些问题,但是谈这个问题的哲学家很多,我到底应该从谁的书开始读起呢?陈先生的回答是:对我来说,我就只想弄清楚一些问题,至于读谁,通过谁去弄清楚它,一开始在你读之前,不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但是你一旦读进去之后,你难免就会深深地受到这些思想家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你不由自主地选择了一个路径。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刻的道理要通达人心

              世界上纷繁复杂的观念层出不穷,线上线下的生活中都充斥着个人与国家、民族与民粹、宗教与科学、消费与环保等各种主义,真相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企及的概念,矛盾不在是对话的契机,转而成为了对话本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看似每个人都在言说,但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说理》这本书的主线就是讲道理与说理的关系,即道与言的关系。作者认为哲学就是穷理,在穷理中要关注语言,认识到语言(概念)与事质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要做到穷理尽性,是物我的贯通。思想的求道者须始终培养承受不确定的勇气。       不确定就是没有终极真理,但不代表没有真理,就如我们不知道终极的冷有多冷,终极的热有多热,但我们知冷知热。我们没有见过终极真理的样子,这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分辨真伪,拒绝定于一尊的终极真理,并不意味着没有真理,只不过,我们不能承认有在深入真理的努力外部提供辨别真理的标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7世界在语言之中,那语言在哪里?

                我一直心心念念陈嘉映老师的一句话:做哲学最好有实学的基础。直到现在我都对这话深以为然。语言哲学也好,分析哲学也罢,其实很难说完全不涉及到生存体验。陈老师有海德格尔的背景,做语言哲学跟其他人的语言哲学不同,不会是纯粹的抽象逻辑空转。这可能跟思想背景和人生经历有关。有一次上课,我老师讲到斯特劳森,说起陈老师时,不无感慨的讲,陈老师是国内语言哲学顶尖的学者。而且读书很勤奋。硕士毕业,我一直在考社会学和考哲学之间犹豫。一个折中的办法是,做着社会学的实际操作,也算是给哲学提供些实学基础。因为法律背景,看到了很多看不到的东西,知道了这个世上很多你不到那个领域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的人,三教九流。回过头来看,语言哲学是看待世界更锐利和清晰的视角,但总要有现象学或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对世界的真实理解之后才好。上来就说理的话,做的再精细也到不了陈老师的水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很多哲学思辨在里面。

                  以我目前的阅读功力,读透有难度,但书是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大致就是穷理什么道理,初说起来,都像是可以成个道理,稍加追究,却难免生出疑问,需要进一步澄清。这样从一个道理追向另一个道理,谓之穷理。所谓哲学,大致就是穷理。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关乎说理;这个特点把哲学与解牛、办实业等等区分开来,也把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理》,提升哲学修养的必读书

                      哲学是在众多前辈思想的基础上,层叠交织地建立起的一整套体系,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一个表达的确立,都不是谁能够随随便便就可以提出并被哲学体系所接受的,背后都有着对前辈思想的理解思辨以及继承和发展,这也是困扰非哲学专业人士的巨大门槛。那么多的思想家、那么多的观点,分别都是从哪个角度思考和表达的?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普通的学习者很难得其门而入。陈嘉映老师这本《说理》就平和亲切许多了,不必熟知整个哲学体系,也能从平实的语言、熟悉的例证中,感受哲学家严谨细密的思维过程,对日常使用而从未深思的概念加深了解,得知一些中外哲学家的研究侧重。我喜欢这本书,不仅在于可以窥得哲学体系之一斑,更难得的是被哲学家的工作方法所浸染,不由得看问题也变得更愿意深思,表达也唯恐草率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

                        书名:《说理》作者:陈嘉映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书籍背景作者:陈嘉映,1952 年生,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无法还原的象》《从感觉开始》《旅行人信札》《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白鸥三十载》《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 等;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哲学中的语言学》《感觉与可感物》《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等。总结 & 收获 1. 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这让哲学与艺术、宗教等精神领域区分开来。2. 说理并非只是展示逻辑的强制力了事,说理需要与向之说者的自我连起来。深刻的道理要透达人心。3. 观念的舞台上,演出着五花八门的主义:个人主义、 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宗教原教旨主义、科学主义,更不消说 消费主义。唱都在唱,但没有互相聆听,4. 热闹之余,我们这个 时代始终没有培育起厚重的意义。5. 在没有标准的世界中寻求贯通之理,辨别虚幻与真实,对于思想者来说,还是一件刚开始学习的课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体验思考的乐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解

                            说理,从哲学的高度去拆分细词细字中间的复杂理解与连接。理,不一定能被理解与被解决因为在理解之前就已然存在偏差与噪音,关键的价值取向都是拥有着不同的选择标准。如何去繁从简?更应该考虑的是咱说的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说理》

                              我们为什么要说理?说理不是辩论,也不是演讲,不是为了说服别人,也不是为了达成共识。说理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理解,也是为了心智培育,更是为了教化。本书一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先明确了基本问题,哲学要做什么?答案就是前面提到的穷理。第二章到第四章,陈先生从穷理出发,讲到了说理。说理这个问题涉及 20 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变革,叫语言转向。所以在这三章里,他细致地分析了语言和道理之间复杂的关系。他认为,说理既不是研究事物的实质,也不是研究语言本身,而是借助语言来考察人对事物的理解。从第五章开始到第九章,陈先生进一步探讨了有关说理更深层的问题,也就是人的理解。他辨析了很多跟说理相关的哲学概念,比如什么是观念?什么是论证?什么是普遍性?什么是事实?估计你也感受到了,这本书的组织方式就是从一个道理追向另一个道理,它本身就是一场穷理尽性的旅程。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书名 “说理”,本书选取了两个核心问题:1. 什么是哲学的说理?2. 哲学家怎么说理?读陈先生的书,经常会遇到一些地方、一些句子,让我感觉解开了脑袋中一些结,感受到理解的快乐。比如说,我有时会困惑,如果我想了解某些问题,但是谈这个问题的哲学家很多,我到底应该从谁的书开始读起呢?陈先生的回答是:对我来说,我就只想弄清楚一些问题,至于读谁,通过谁去弄清楚它,一开始在你读之前,不是一个至关紧要的问题。但是你一旦读进去之后,你难免就会深深地受到这些思想家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你不由自主地选择了一个路径。读这本书的乐趣,更多是在这些感受到理解的瞬间,最后,也推荐你读读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言说与穷理

                                言说天然与道理融为一体,没有言说道理便不可理解。当用语言把事情表述出来,道理便自然显现。人需要能经验到的理解为底才能对其他理解进行理解。在当今社会,哲学以穷理为务,而眼光需要通达物理与历史社会。不同语言之间的转译本身涉及了现代哲学最重要的思考,即哲学问题的语言学转向。不断反思,于遇事之际贯通。作为人类本身的限制性直接决定了理知时代带来的即是观念分歧时代。就初级反思而批评,才是哲学的真正起点,也是贯彻始终之路。维特根斯坦批评形而上学之言语方式,就广延而为世界的命题,对形而上的彻底攻击。即便无法彻底解释,但我们依然足以大致了解其以何种方式来进行研究。大致节选于此。臣所好者道也,对穷理与如何穷理,以及对穷理已有的限制,穷理之不同区别,直接拷问我是否对不断寻求解释的勇气和能力。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求仁得仁,又何怨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哲学

                                  不容易读,不易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迷茫

                                    读君一本书 如读一本书 对汉语的理解能力已经是不明白十之八九 似乎能看懂的那一两分 好像孤零零的 看完就又不明白了 语言的描述能力和事实与道理的复杂性之间好像不是一个量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道“说理”这件事就不需要考试和认证吗?

                                      本书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在没有绝对标准的世界中寻求贯通之理,辨别虚幻与真实,对于思想者来说,还是一件刚开始学习的课业。不错,今天常有人惊呼:现代社会连开车都需要考试和认证,但当父母居然不用?!这不,不仅当父母不用考试和认证,“说理” 这么重要而高频的事也不用,于是,我们经常 “胡说八道”。哲学旨在穷理。穷理就离不开 “说”(我们脑子里所想的,虽然没有说出口,但也是在 “说”),“说” 就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概念。可是,我们把概念用对了吗?陈嘉映老师就在书中发问:我们所考察的概念是中国话里的概念,还是外国话里的概念?大量我们脱口而出的词,如:哲学、科学、宗教、民主、专制、事实、理论、主观、客观、作用、影响、原因、效果等等,都不是中国话里原有的概念,而是经翻译西方概念得来,它直接对应的,是西方的某一个特定概念,如 “民主” 的意思就只能是 “democracy”,用中国话其实很难解释。那么,请停下来想一想:我们使用这些概念意味着什么?王国维说,新思想之输入,即新言语输入之意味也。近代以来,我们基本上是跟在西方屁股后头跑的,思想再新,那也是西方的。中国要从追随变成领跑,必须要有自己原生的新概念。我相信,已经有人在做这些事了。尽管可能刚刚开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要读十遍,如何让哲学说中国话,或者说,如何让中国的语言生出自己的哲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

                                          穷理 - 哲学语法 - 论理词 - 感知 - 论证 - 普遍 / 普适 - 事情与事实现象学 - 存在论 - 智性治疗 / 概念考察 / 观念批判 / 范畴清洗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