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除了愤怒,他们一无所有!

    这本书读完久久不能平复心情,最后的结局简直不能再坏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也许这就是好的作品的特色之一吧。小说以美国二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农民破产、逃荒和斗争为背景,阐述了破产农民的凄惨景象。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遭受资本家、银行家和实业家的盘剥压榨,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然而却无力反抗 —— 因此除了愤怒,他们一无所有。书名中的 “葡萄” 是《圣经》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愤怒的葡萄” 就指代愤怒的底层人民。偌大一个国家,却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自己的家园。贫穷的人以为,只要手脚勤快,就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明天。现实是,你再努力,都摆脱不了饥寒交迫的命运。书里的故事跟现实中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了活下去,总有人在流血流泪,卑微却奋力地挣扎着。书中乔德的母亲是女性的楷模,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她在关键时刻拿主意,撑起一个家。更值得赞美的是,在困顿而又绝望的生活中,他们依然毫不吝啬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路上的人,共度难关,折射出人性的光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书写满美国失地农民的血与泪。或者说,其实不用刻意去强调国别,全世界的劳苦大众都有相似的画像。他们想不明白为什么会失去一切,他们只想工作、劳动,有一块可以养活一大家子人的土地。课本上讲大萧条,也并不会讲到有 30 万失去土地、被压榨被仇恨甚至被当做赤色分子镇压的底层农民。书里的主角最后觉醒了,以一种宗教的形式。我看得很沉重,他们的文化注定了他们只能把宗教当做最后的依靠,而大洋彼岸的我们拿起了镰刀与锤子。书中并没有写到这些流民的结局,我们学历史可以看到大萧条之后美国的迅速崛起,这些流民大概淹没在历史洪流中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愤怒的葡萄》是诺奖得主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出版于 1939 年,它是当时流行的 “社会抗议小说” 的代表作品,以俄克拉荷马州的佃农乔德一家的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了美国中部各州农民颠沛流离的艰难境遇。在现实主义题材的主线故事以外,《愤怒的葡萄》还着眼于人类、科技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这让它在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后,仍能与当代的读者产生共鸣。这部小说没有把人类自己导致的环境生态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存危机,简单地归咎于科技的发展。在斯坦贝克看来,唯有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才能帮助个体从传统的生产体系中挣脱出来,融入到一个更大的、所有生命和谐共处的有机群体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绝境中的温情

          从没听说过的书名,最初的几章缓慢的想放弃。翻译的很好,美丽的六十六号公路和阳光的加利福尼亚逐渐出现。失去土地的农民们互相照顾,小说在温暖中走向绝望。和中国的逃难史《黄河东流去》有点像,但是人物性格明显,比《黄河》不知高出几个《活着》。孩子就是孩子,本就应该一点都不懂事。废物就是废物,别想他突然会变宝。那个全文没名字的妈,是我的偶像。这本书需要买来,放在书架上,和孩子来回翻开很多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讲述了美国中部各州农民颠沛流离的艰难境遇。斯坦贝克凭借这部作品,斯坦贝克成为美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愤怒的葡萄》

              《愤怒的葡萄》出版于 1939 年,讲述了美国中部各州农民颠沛流离的艰难境遇。斯坦贝克凭借这部作品,斯坦贝克成为美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愤怒的葡萄》的创作背景是什么?第二,为什么《愤怒的葡萄》依然能够引起当下读者的共鸣?第三,斯坦贝克超越同时代作家的高明之处是什么?《愤怒的葡萄》是诺奖得主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它是当时流行的 “社会抗议小说” 的代表作品,以俄克拉荷马州的佃农乔德一家的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了美国中部各州农民颠沛流离的艰难境遇。在现实主义题材的主线故事以外,《愤怒的葡萄》还着眼于人类、科技与自然之间复杂的关系,这让它在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后,仍能与当代的读者产生共鸣。这部小说没有把人类自己导致的环境生态失衡,以及由此引发的生存危机,简单地归咎于科技的发展。在斯坦贝克看来,唯有实现人类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才能帮助个体从传统的生产体系中挣脱出来,融入到一个更大的、所有生命和谐共处的有机群体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苦难既然把我推到了悬崖的边缘,那么就让我在这悬崖的边缘坐下来,顺便看看悬崖下的浏岚雾霭,唱支歌给你听。”​​——【愤怒的葡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就是一直走下去……

                  “一切就像一条流动的河流,河里有小小的漩涡,有小小的瀑布,但这条河会一直流下去。” 人会走下去的,也许会有改变,但会一直走下去。这个故事是每个人的人生,没有结局,因为一直在发生。虽然会遇到艰辛困苦,但有家人在,从未埋怨,从不放弃。希望,是自己给的!自己去追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斯坦贝壳的文字是种莫大的享受,密密麻麻的全是笔记,读到最后让人泪崩又震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虽然这本书的最后让我非常不舒服,可能从男性角度觉得这是个他们渴求的圣女角色,不过从我的角度来看非常恶趣味。虽然作者在前面做了那么多的铺垫,好似这个行为顺理成章,我依然觉得一定要警惕男性作者在写作里夹带私货,不要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他们不过是想占便宜罢了。前面的部分还是非常不错的,虽然写的是美国 30 年代的经济恐慌,却和现在我所面对的别无二致。我们拥有不多的技能,在自己这块领域深耕,结果突然有一天,这个技能不再被需要了。我们有没有足够的存款让我们学习别的被需要的技能,只能去寻找自己技能能派上用场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和自己拥有同样技能并被抛弃的人是那么那么多,他们都成为了自己的竞争者,报价越来越低,却依然很难赚到一份糊口的工作。甚至辛苦劳作一天的所得只够全家吃一顿饭,更别说是别的需求了。现在我们面对的不也是这些么,以为成为一个本科毕业生会有一份高薪工作,一直干到退休。没想到时代转变的那么快,因为技术的进步摊薄了成本,把人工的时价也一并摊薄了,到处是低薪的工作,还得抢。为了所谓的稳定,很多名校毕业生跑去竞争稳定并低薪的工作,然后所有的工作都抬高了门槛,因为人太多了。抬高门槛不过是为了筛选而已,进去发现干的就是拧螺丝的活,和故事里主角一家干的别无二致。真的要非常警惕这样的工作,会把人生都荒废掉的,我就是前车之鉴。我念书时特别喜欢用硬币是有两面的,有正有反,但是我没有真正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我们做选择的时候经常只看到正面,因为反面是被压着的,是隐秘的,得翻开才能看清。很多时候我们被正面的好处给骗了,没有去深究反面的黑。可是在拿这枚硬币的时候,正面反面都被收入囊中,需要好久才能回过味儿来。啊,我们人生都被蹉跎掉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都毫无长进。一样的岗位一样的工作,只是有个稳定收入就把自己困死在这个岗位上。明明还有很多可能性的,却被自己钉死在这里。然后剩下的只有抱怨,怨天尤人,怨老天不公,就像是陷入沼泽之中一样,不用正确的方法果断的行动还有仅有的时机,错过了那个时间点只会被沼泽吞噬,无论做任何动作都没有用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愤怒了,然后呢?

                        愤怒的葡萄约翰・斯坦贝克人们迁徙以求生存,信仰上帝以求解脱,但结果呢,葡萄园里不仅没有给穷人留吃的,葡萄园后面的资本家还想吃掉穷人。很多人说这本书是美国版的《活着》,我不完全同意。这本书更像是写给写给穷苦的、善良的农民,写给坚强的女性,写给美国的为政者和资本家。作者强大的叙事和描写能力,使得这篇文章具有明显的画面感。乔德一家人物性格特点也被描写得特别鲜明。正直但脾气暴躁的儿子乔德,拿不定什么主意的爸爸,每天念叨着自己有罪只想喝酒的叔叔约翰,想着泡妞的艾尔,两个淘气包温菲德和露西,还有怀孕的大女儿罗莎夏,坚韧的妈妈是一大家子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本书的核心人物。核心到我觉得全书看完之后没有男主人公。如果要有,那我投一票给凯西,之前的传教士,但会趁职务之便和女孩 “乱搞”,觉得自己有罪,后来不当传教士,偶然受刚被假释出狱的乔德邀请,和乔德一家踏上西区的路途。后来为保护乔德而出面 “认罪”,“是我做的”,再后来是乔德他们这一批最早觉醒的,只有反抗才有生存。但一棒子就被警察打死了。但就像乔德决定离开母亲他们说的那样,灵魂是一直在的,凯西的死和死前的话唤醒了乔德,让乔德接棒踏上反抗的旅程。我很喜欢陆建德在 2022 版的《愤怒的葡萄》(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做的序中的一句话,大意是妇女在家中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在经济上是否独立的观点过于简化,更偏向于经济决定论,仿佛没有工资收入就没有发言权。事实上,赚钱的人不一定就是家庭的脊梁,即使是家庭妇女的母亲也可以是一个家庭在艰难困境中的道德权威。甚至于书本最后对罗莎夏哺乳一个快要饿死的中年男人的描写,让我认为 “妈” 的精神在乔德家有人继承了。一直在路上,一直有希望,可是每次的曙光都以失望而告终,最终大家生出了愤怒,但这个愤怒会怎么样,最后到底在哪一步,作者没说。看完我只觉得如今的世界和历史是如此相似,到处都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但到处也都是日薪两百万的网络红人。人们一边在抱怨,一边在忍受。但可能还有食物,对于千千万万的人来说,只要肚子能填饱,很多事情就都可以文明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名:《愤怒的葡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评分:在阅读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时,我仿佛被一股强烈的情感洪流卷入了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生活画卷中。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苦难与挣扎的史诗,更是对人性光辉与黑暗深刻洞察的社会镜像。### 故事的深度与广度斯坦贝克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乔德一家西迁加州寻找工作的艰辛旅程,他们如同无数其他家庭一样,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却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 贫瘠的土地、剥削的农场主、社会的冷漠。小说通过这一家人的经历,展现了那个时代下层人民的普遍命运,其深度和广度令人震撼。### 人物塑造的鲜活书中的人物形象饱满而复杂,尤其是汤姆・乔德,他的成长与觉醒之路,是全书的灵魂所在。从一个冲动的年轻人,到逐渐成为工人阶级意识觉醒的代表,汤姆的转变既是个体的救赎,也是对集体抗争精神的呼唤。此外,斯坦贝克还巧妙地描绘了一系列配角,如智慧而坚韧的玛莎、纯真又早熟的罗斯莎娜,以及那些在苦难中仍不失人性光辉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共同编织了一幅生动的社会群像。《愤怒的葡萄》不仅是文学上的杰作,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斯坦贝克用诗意的语言揭示了资本主义体系下劳工阶层的悲惨处境,对社会不公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同时,书中的自然描写 —— 那片既是希望又是绝望象征的葡萄园,以及 “愤怒的葡萄” 这一隐喻,都赋予了作品丰富的象征意义,让人深思。### 结语读完《愤怒的葡萄》,我被深深触动,它让我思考个体与社会、人性与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斯坦贝克以非凡的艺术手法,将一段特定历史时期的苦难转化为永恒的文学经典,让读者在共鸣中体会到人性的伟大与渺小。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苦难的书,更是一首关于爱、牺牲与希望的赞歌。强烈推荐给每一位愿意深入了解人性和社会深层次问题的读者,它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细细品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的忍耐力极限无法估量

                            the journey to the west,从美国东部到西部的求生史,一路上经历了好多的考验,人的求生欲和社会属性都像雨后冒出的蘑菇一样突突的蔓延出来,让人不得不去从内心里敬佩,人啊,忍耐力和适应力是不可估量的。但与此同时,人类的悲欢真的不能相通,当敛财的手段做到了极致,就产生了阶级。但这种极致肯定会触发反抗与革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得真揪心啊

                              最后怎么办哪…… 真希望他们有个好的结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哪里都有苦难,哪里都有坚强的人。人们在近乎绝望的艰难境地里所表现出来的坚韧,友爱,勇敢,身处顺境的人永远也无法想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愤怒的葡萄》失去土地后,我们到底还有什么?书中最后的那个神秘的微笑是什么?是爱,大爱,是人性,还是从此开始的堕落。书中的警察是什么?帮凶。一帮资本家的帮凶。科技的进步不是给人带来便利,只是成为了很多人快速敛钱的工具。赤匪是什么?一个反抗的信念,一个追求平等自由的风,可惜吹不进贫瘠的大地。死亡有时是最好的解脱,爷爷奶奶不用再次受苦。监狱成了高尚者的黄埔军校。书中所言,人生就是一条河,无始无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读又治愈

                                    2023-22/60 | 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682 页的《愤怒的葡萄》,陆续看了半个月时间。闷热的季节里总是伴有烦闷的情绪。而一页一页的读来,他们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坚强生活的意志,一天又一天的疗愈了焦虑。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沙尘暴毁了乔德一家的土地,迫使他们离开家乡。在这趟三千公里的漫长旅程里,他们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苦难。三十万同样不得不举家搬迁的人,他们仅仅想找一个地方安定下来,能劳动、有饭吃、活下去。他们相互帮助,活成了一家人。而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又一个的暴击……・🏻那些喜欢的文字:︎我跟你说说监狱里的事吧。你不能老想着什么时候能出去。会疯的。你只能想当天的事,然后是第二天的事,再想想周六的球赛。︎以后,我们可能有一千种不同的日子,可日子来的时候,就只有一种。︎大家都受过苦,所以才像疯了一样去奋斗。︎我们做的所有事情 —— 我觉得都是为了走下去。就连饿肚子也是 —— 生病也是。有的人死了,可剩下的人会更坚强。努力过好这一天就行,就是这一天。故事中乔德的妈妈是个伟大的存在!平时普通的家庭主妇,在路上面临一个个未知的挑战,总能冷静果断的做出决定,对全家人思虑周全。善良、乐观、智慧,那份坚强、果敢和魄力,让人震惊,又让人深深敬佩。最后的结尾太过震撼。生存与互助,升华到了极致。在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依然选择帮助同类。无尽的苦难没有磨掉活下去的斗志,更没有抹掉信仰。这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作品,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双项大奖,它激励和感动了无数人。豆瓣评分 9.1,我 9.0 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伟大的母亲!

                                      母亲用爱和坚强默默扛起整个家,母亲用无私和奉献牢牢维系家的完整。世道再艰难,时代再黑暗,母亲的乳汁一定能孕育出新的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结构有些随意,莫名其妙地结束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悲剧的相同与不同

                                          美国的历史是一本不断向西去的历史…… 人与土地,人与家乡,人与机器,写于上世纪 30 年代,已近百年,却也挺适于当下作者的写法颇有些与莫言想象翻看此书时不断想起莫言的丰乳肥臀还有余华的活着挺有意思的质朴无华,无可奈何,主题活着 —— 西方版的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