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平实通透的梳理20世纪多种思想观念的演变,很有助于理解现在
伯林认为政治伟人分两大类,第一类是古典主义英雄类的,单凭意志力或崇高理想来改变现实。第二类在记录大量经验事实的同时,敏锐的将它们整合为彼此连贯的图景,并采取卓有成效的行动。观察和写作政治的,也可按此分为两大类:前者有着极强的感召力,将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化作激动人心的口号,让人奋不顾身,燃烧自己并投入人群 “点燃” 他人。而伯林属于后者。应该说,他的文章有大量抽象的观念性的内容,但他不用宏伟或晦涩的语句,也不靠调动观众的情绪激情,长篇大论的观察、解释、评述、思辨、总结,调动的是读者的经验、常识、能够推己及人的同理心、以及对于历史些微的了解和关心。伯林作品的魅力,我认为更能施展于对历史和当今社会有所关心和困惑的人。它能够抚平思考中的很多褶皱,疏通一些茅塞,让人有种每个毛孔都张开了大口呼吸的舒畅感。阅读本书时,我最大的舒畅感,来自于伯林对于 “希望被社会认可” 的阐述,和延伸而来对犹太人普遍心态的描述。“自由概念的本质是 “不允许” 某人做某事或某件事情发生 —— 不允许他人侵入我的领地,不允许他人领导我,不允许各种各样的执迷不悟、担心害怕、神经官能症以及形形色色的非理性力量 —— 这些都是形式不同的干扰者和独裁者。希望被社会认可,则是一种非常不同的东西:人们希望团结一致、彼此理解、同甘共苦,希望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休戚与共。正因为人们把追求自由的愿望,与追求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的迫切心愿混为一谈,所以在服从政治寡头或独裁者的统治时,他们宣称,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获得了自由解放。”“希望被社会认可”(或者按照我的理解,要求获得人格上的平等)在理性主义的加持下,可以演化成民族主义、共产主义,或者在宗教影响下其他形式的乌托邦理想。即使敬畏于科技的强大力量,在近现代思想领域普遍 “去魅” 之后,人性当中仍然有不可磨灭的渴望,渴望一个稳定的永恒的无可辩驳的真理,充满善意的统治秩序。怀抱着自由的期待和 “希望被社会认可”,犹太人从一个国家流浪到另一个国家,他们作为外来者,必须仔细观察当地的风俗习惯,以获得生存和幸福。然而他们清楚的意识到和当地人的不同,这个不同即是他们的尊严所在,也是令他们格格不入的束缚。他们既不被允许自由地同化,又为自己努力同化而感到羞耻,或因为看到别人干这种痛苦的勾当而羞耻。在这里,伯林用了一个妙不可言的驼背的比喻(我就不剧透这个比喻了)。在国际社会上,在民族关系上,在社会经济上,在历史进程上,所有处于 “边缘” 地带的阶级、种群、民族、团体,只要你意识到自己的不同,而且这种不同经常被审视和歧视,令人烦恼,你就能理解上述的身为 “外乡人” 的困顿。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这解释了一些当今世界令人困惑的 “非理性” 的事件,比如民粹的崛起,比如极端宗教分子的狂热,比如一些爱国而不爱国人的 “粉红” 举动,也解释了从上世纪到今天,女权活动和讨论中的一些困惑:女人应该从内到外更像男性,甚至比男性更加富有雄性荷尔蒙更加富有攻击性,还是甘心情愿接受父权文化下女人的位置?所有的边缘人、外乡人,都要回答这个问题:秩序是他们既定的,不同是我们的 “原罪” 吗?我们是该渴望同化,还是坚决反对同化?或者接受一种不完美的拉锯中的平衡?别误会,伯林这本集子并没有大谈特谈犹太人,他谈论了很多:马克思、俄国知识分子精神、维柯、赫尔岑、通识教育、民族主义。。。如果你对任何一个话题感兴趣,这本集子都值得翻一番。柏林的语句平实,然而思维密度很高,不要指望很快能读完。从容不迫、思维清晰严密,又充满了良知的文章,不用着急,慢慢读,过一阵子再读一读,还是有收获。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初步了解思想观念史和以赛亚-伯林的好书我个人认同伯林关于观念的观点,即:抽象观念是不可脱离当时历史社会等条件而独立存在;而且,观念也必然存在于和其他观念的关系之中”。借用顾恒老师的讲解 “观念是必须连汤带水”。读完此书我个人还需要了解为什么观念能够独自称为一种历史学科;为什么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思想观念总会出现 “左右” 之分;为什么现今社会当思想观念已不符合社会等条件的要求时我们作为现代人反倒无法像我们的先祖一样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来解释目前的状态?通过读这本书使我联想到人类的思想是否也和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一书中从物理学角度解释 DNA 无序变化产生熵增促使生命结构朝混乱无序方向发展,进而促成了生命的诞生的推论,那么现在我们的思想观念是否也有这样的环境来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期待这一天的到来值得推荐的好书,我已被顾恒和以赛亚 - 伯林两位老师实力圈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有力量才有观念的自由人世间有一种巨大的矛盾或说是悲剧:真善美不能兼有,自由平等博爱不能共存,其中矛盾不可调和,在纸面上各种论证、推敲,说只要我们以某种方式追求真善美(自由、平等、博爱),我们就能够拥有它们。伯林通过对观念史的剖析告诉各位,此乃妄想,事实上,人类无法坐拥真理,又无时无刻受这种妄想蛊惑。人活着就有其生活方式,观念就是自己给自己的某种专属的生活方式,要让自己内化这种观念,就逼得我们不断拷问内心,对外界观念产生质疑,有时这种质疑会威胁到权威,对世俗观念的质疑让大家倍感压力,伯林强调,大家不要惧怕这种压力,不趋同于权威 / 大众,相信自己的判断,与其说他能教会大家什么,不如说他令我们清楚 —— 了解观念本身就是一种寻求自己价值的力量,观念并非一种静物,它是一股为个人为其自由而战的力量,使得自己不至于沉沦下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