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历史敬畏
每日一书:《历史的镜子》。本书是吴晗先生的历史评论合集,吴老对历史有着深厚研究。本书的绝大部分文章成文于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精炼了作者对历史深厚执着的研究成果,饱含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家国的忧怀。宋人张端义在他所著的《贵耳集》中有一段话:古今治天下多有所尚,唐虞尚德,夏尚功,商尚老,周尚亲,秦尚刑法,汉尚材谋,东汉尚节义,魏尚辞章,晋尚清谈,周隋尚族望,唐尚制度文华,本朝尚法令议论。把每一个时代的特征指出。“尚” 从纵的方面,可以说是时代精神,从横的方面,可以说是社会风气。不管历史对所 “尚” 的评价如何,就主流的发动而论,转变社会风气,也就是所谓移风易俗,只有中层的士大夫集团才能负起责任。史实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社会风气所尚的正面,给一群特殊人物以方便,尚族望的给高门子弟以仕进的优先权,尚法令议论的给文墨之士以纵横反覆的际会。反面呢,寒士拮据一生,终被摈斥于台阁之外,国民杀敌破家,不能于国事置喙一字,他们的血是无代价地被这群人所牺牲了。生活的改变,改变了一般人的人生观,把握现实,苟延残喘,对前途无信心,对未来无理想,对以后不存希望,这是现在最严重的中年人的痼疾,民族的惰性的蔓延,也是国家的隐忧。民国五年袁世凯死后,日本首相大隈重信在吊袁世凯一文中,感慨地说中国人的特性是专用文字来表现高超的政治见解,所实行的则正好和所说的相反。细读袁世凯的文告诏谕,假如不知他的为人和祸国殃民的经过的,一定会以为是不世出的贤臣圣主伟人。他之所以成功在此,失败亦在此。就个人所了解的历史上的政体,至少有五点可以说明过去的君权的限制,第一是议的制度,第二是封驳制度,第三是守法的传统,第四是台谏制度,第五是敬天法祖的信仰。我们回顾这两千年的专制政治,无论向心或者离心,都是以独夫之心,操纵数万万人之事。而历朝皇帝,都生怕天下把得不稳,于是大量引用戚族,举全国人的血汗,供一家之荣华富贵,荒淫奢侈。自今而后,我们需要向心,我们更需要统一,但我们必须向心于一个民主的政权,我们必须统一于一个民主的政府之下。六君子是杨涟、左光斗、顾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都是当时的清流领袖,朝野表率,为魏忠贤臣所忌,天启五年(1625)相继死于诏狱。上一代的青年在反抗旧传统,对礼教宣战,这一代的青年又在反抗上一代的青年,要求自由,要求民主。上一代青年要的是民主和科学,这一代青年所要的还是民主和科学。这一世纪的四分之一,可惜,真如我们中国人的口头禅 “虚度” 了。细读五代史,原来养干儿子,拜干爸爸是这个时代的风气,尤其是蕃人,当时的外国人。薛居正《旧五代史・晋高祖纪》还替晋高祖说谎,说是什么本太原人,卫大夫碏汉丞相奋之后,一连串鬼话。欧阳修《新五代史》便无需回护了,老实说:“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其父臬捩鸡,本出于西夷,从朱邪人居阴山,臬捩鸡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 朱邪是沙陀族,石家是沙陀世将,那么,石敬瑭自愿作契丹主的干儿子,石重贵愿作干孙子而不愿称臣的道理,也就可以明白了。前方将帅只有机械地执行皇帝所发阵图的责任,在不符合实际客观情况下,也无权临机应变,以致造成屡战屡败,丧师辱国的局面,当时的文臣武将是很深切了解这一点的,多次提出反对意见,要求不要再发阵图,给前方统帅以机动作战的权力。曹操这个人的才能是多方面的,他是当时最伟大的军事家,第一流的政治家,第一流的诗人,此外,他还是艺术家,写一笔好草字,懂音乐,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刘备、孙权都远不如他。海瑞一生最恨的是知和行不一致的人,这种人明知是好事而不敢做,明知是坏事而不敢反对,遇事站在中间,逃避斗争,甚至脚踏两头船,一味讲调停,和稀泥。这种人他叫作乡愿,客气一点叫甘草。在《乡愿乱德》一文中说:“善处世则必乡愿之为而已。所称贤士大夫,不免正道、乡愿调停行之。乡愿去大奸恶不甚远。令人不为大恶,必为乡愿,事在一时,毒流后世,乡愿之害如此!” 到地方作掌军权的节度使,事先必须用钱报效禁军统帅由宦官充当的神策中尉,即使你资历才能都合格,即使你清廉到儿女啼饥号寒,你没有钱,还是不济事,反之,只要有钱行贿,力可通神,资格才能都可不问,中尉一笑,旌节上门。因之,贪污的军官,由此道而升官统兵,可以大展搜括之鸿猷。不贪污的军官难甘寂寞,也只好向人借债,到任之后,再括军士括地皮还债。使贪者更贪,不贪者也非贪不可。闹得军士饿病,逃亡,闹得军纪扫地,军气消沉,闹得军队和人民对立,闹得民穷财尽,国亡家破。唐代后期之国威不振,纪纲荡然,以至亡国,由于债帅,债帅之所以造成,决不是军事的,而是基本的政治的原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吴晗的历史评论写得非常露骨,入木三分,尤其是讲古代贪污腐败根源。上编主要总结历史教训,下编讲些有趣的历史,有两军交战的趣事,也写到经商和农事。木棉传出和烟草传入的过程,离不开商道的畅通。上编氛围比较严肃,沉重,不过下编的物质生活写得真实,也很好读。本书讲腐败现象的根源不仅在于空谈道德的低薪养廉,而且在于人依赖人,仰仗人的政治权力,因为政治权力可以掌控非常多的资源,如果不讨好权力就会寸步难行。所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总有求生本能,为了活得好而不得不绕开监管去腐败,于是从明初到清末,大小官员练就一身滚刀肉的功夫。其中一样功夫就是讲究说话好听,写字好看,以说话代替做事。所以,吴晗认为,把 “人” 从家族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让个人生活独立,从家族本位的社会组织改变为个人本位的社会组织,加强舆论监督和执法、刑罚,提高薪资,贪污的肃清当然可操左券。这属于理想社会的方案,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由政治权力引申出的话题是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其实君主从来不以私见或成见独断国家大政,群议制度从春秋到清朝一贯相承,皇权也受到封驳制度的制约,君主不得不守法才能立信,君主将要做错事就会有台谏制度来防止犯错。并且,两汉以来,政治上又形成了敬天法祖的信条,敬天被看作是适应自然界的规律。皇帝很难以独夫之心,操纵数万万人之事,国事一定有人代理。但是集权专制下,皇权诱惑力太大,无论是权臣、宦官还是外戚,都会觊觎皇权,由此进入治乱循环。吴晗是批判旧社会,虽不否认向心和统一,但他提出中国需要向心于民主的政权,统一于民主的政府。吴晗也隆重纪念了五四运动,笔锋对准旧社会。他指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和软弱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政治制度,但是官僚习气和封建传统没有很大改观。五四运动正是继承了辛亥革命的传统精神,要接受西洋的新思潮,改造旧世界,注入民主、科学、自由的新活力,革新内政,呼吁团结和统一。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法西斯,以实现民族独立。吴晗认为:只有用人民的力量才能解决人民本身的问题。只有用人民的力量,才能奠定人民的世纪。谋求民族复兴和人民福祉的庄严历史任务,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作为明史专家,吴晗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是无休止的争权夺利错失了晚明和南明小朝廷翻盘的机会。书里也特别写到锦衣卫制度和廷杖,“诏狱、廷杖、立枷之下,士大夫不但可杀,而且可辱,君臣间的距离愈来愈远”,那么大臣的忠心和诚心何在?虽然不乏忠臣良将,可是大多数臣子是憋了一肚子坏水,对主上只剩下言辞的谦恭,又有几人把江山和人民放在心上?皇帝的威严是靠刑罚维持的,是强权而不是恩义,内部团结难以维持。朝廷忙着争权夺利的同时,流寇般的农民军也会一哄而上把他们打垮,更是给了满清入关的大好时机。下编从物质方面着手写史,以还原古人生活。吴晗也为曹操 “翻案”。品味三国一直是有趣的事,曹操充满传奇色彩但也争议不断,奸雄的形象是在乱世当中凸显出来,其实乱世当中的主公们都是混浊的。尽管他实际做出历史贡献卓越,但是乱世都是大家不想看到的,都会问,这是谁造成的?有时候简单地找个替罪羊,把人物脸谱化,有失偏颇,至少曹操不是彻头彻尾的 “汉贼”。对于孙权、鲁肃、张昭这些人物描写也是贴近真实历史,本书指出张昭劝降可能有利于更快的统一。武则天、海瑞这样典型人物也写得透,褒扬态度鲜明。虽然我不全赞同他对三国的评论,但是不妨读一读,想一想,把三国钻透一些,赤壁之战值得细品。吴晗老师的历史功底十分深厚,能把人物写得全面而深刻,鲜活生动又符合史实,还原人物心理和时代背景。写得深刻的同时,兼顾通俗,也是老少皆宜的读物。这本书其他版本还写到赵括、马谡、玄奘、于谦等人物,也可作为补充阅读,写得也很深刻、生动。对于作者我想给六星好评,难得写出这样严肃和通俗兼顾,覆盖面广的历史读物。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胡适曾经很看好吴晗的学问,可惜了。这本书收录了吴晗各个时期的文章,除了少数几篇纯粹学术外,大多数以古喻今,针砭时弊。可惜编者没有将文章的写作年代标出,使得一篇篇紧跟时代的文字,变成了一锅大杂烩。 作为历史学家,吴晗在史实选用、观点表述上密切联系当下的时政。抗战时期批判贪腐,勉励自信、自强,例如《论晚明 “流寇”》,矛头直指当局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和内部的不团结。建国后吴晗文字里时代的烙印愈来愈强,字里行间满是社会气息的变迁。 如今看他的文章,总觉得浅显了一些,但放到历史的大背景下,这些文字背后的时局、受众、写作动机以及目的更加发人深思。 看到一篇《宋元以来老百姓的称呼》,真真涨见识了。以后再看书或看影视剧,若老百姓的名字不是数字、郎、秀之类,那编者肯定是没读过这篇文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