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寻找自我,不惧孤独
我从这本小说里,没有读出婚姻的绝望,而是读出了女主人公寻找自我的艰难,寻找自我果然是一条艰难的路。 这本小说里我最喜欢女主人公爱波,她的生活可以说是很空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假象和挣扎。她有一个虚张声势的丈夫弗兰克,他是一个外强中干的草包,不甘于现在的平庸,却又没有胆量和魄力去改变。在这个意义上,她算是不幸的。可是,爱波又是幸运的。因为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之后,她突然发现了真相,发现了自己错误生活的开端。她意识到,最初她和弗兰克认识,并你一句我一句的织造出一个虚伪、空虚的生活,原因是自己当时觉得这样做可能就会活的更轻松。当时的自己也是孤独空虚的,于是她让弗兰克进入了自己的生活,但没想到弗兰克也有同样的感觉,于是两个孤独空虚寂寞的人共同假装出幸福的模样,直到一发不可收拾。爱波的幸运就在于,她终于看清楚了真相,也反思了自己人生的错误,最后勇敢的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看来,她最终得到了平静。 在我看来,寻找自我的路是一条艰难的路,称其为一条革命之路也未为不可。对于我自己来说,寻找自我真的不那么容易。好在小说《革命之路》给了我一些灵感和思路,私以为在寻找到真正的自我之前,空虚和寂寞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不必害怕,也不必和爱波一样因为孤独空虚就盲目把另一个没找到自我的人引入自己的生活。我们大可以花大把大把时间去学习,去勇敢生活,去大胆试错。在看见自我之前就盲目的把另一个迷茫的人引入自己的生活,那会是个悲剧。两个迷茫惊慌的人很可能会互相指责,互相推卸责任,并从对方的缺陷里找到暗戳戳的快感。 所以,我意识到孤独寂寞和空虚并不可怕,它们反而能够代表一段宁静的时光,在那样的宁静时间里,我们也许能够更接近自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别把自己当回事这是顾老师的课程里提到的书。我第一次在读小说时,能够搁置道德判断,客观地去观察每一个角色。角色的塑造,故事中的生活场景,都有自己和今天的生活的影子。很真实,也很扎心。我得到了一个很扎心的结论:如果不存在稳定的价值观,那就没有一个自始至终如一的自我。任由自己的欲望、情感驱动行事,生活就成了为了达到一个短期的目的的戏剧,而我们就不断变换自己的角色。做自己 / 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成了婚姻的崩溃的元凶。我还是认为,爱就是要付出,要牺牲一部分自我。这部小说中的人物,正是因为太注重自己的感受,而不断的操纵另一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看完感觉挺难过,这或许就是一地鸡毛的生活吧。故事背景是经历二战之后的美国,主角们看似幸福温和的生活背后,是令人窒息的空虚。婚姻就像一座围城把主人公们死死捆绑,厌倦对方但又不得不继续生活。弗兰克和爱波因为意外怀孕而结婚,婚后却越发痛恨对方,爱波缺乏安全感与爱,而弗兰克是一个自大的平庸之辈,卑微到需要通过女人的仰慕来证明自己作为男人的价值。爱波的死,是必然而非偶然,因为这场婚姻早已走到了尽头,而爱波早已失去了生的希望,多年来的家庭主妇经历,缺乏关怀的婚姻,婚外情… 约翰的嘲讽和与弗兰克的吵架,成为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谢普和米莉看似欢快的婚姻生活背后,也隐藏着谢普对米莉的厌倦。吉文斯夫妇与他们的儿子约翰,也是这疯狂而空虚的时代的牺牲品,约翰疯狂又清醒,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但这个世界实际上就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啊,只是约翰以外的人们疯狂却仍旧苦苦维持理智…… 看完有种更不想结婚的感觉了,如果婚姻到头来只剩下相看两厌和勉强成全,那有什么必要踏进这个坟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不要糊弄你自己读这本书最大的感觉是每个人都在演戏,明明内心想的是 “不”,口头表达的却是 “是”,明明感到厌烦,却要挂着微笑。小说中每次快要逼近真实时,男女主人公就不约而同的选择再次选择虚假的表演。“证明啊证明,这似乎就是他娶了现在这个妻子的全部理由” 弗兰克想到,这是多么讽刺,明明内心清楚了真实是什么可还是义无反顾的缄默。后来,爱波提议去欧洲,看似找到了出口,其实双方依然不敢正视事实。直到后来爱波再次怀孕,他们终于又可以正常表演了,直到约翰点破及爱波发现 “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悲剧发生后最终表演落下了帷幕。人人都摒弃丑恶的事物,可是对于美好的虚假呢?那些自己只是为了守住 “确定性” 的安全感而装模作样的感情与行为呢?当拷问自己:你做的这些真的是你自己发自内心的想做的吗?还是别人都这么做,所以我也应该证明自己也有能力这样做呢?只要稍加留心,人可能都会有身不由己的虚假表现。所以 “不要糊弄你自己”,好好认识认识真实的自己以及真实的现实。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