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本书收录的二十三篇短小说 —— 短小说模样的东西 —— 是一九八一年四月至一九八三年三月村上春树为一本小杂志写的。这本杂志一般不摆上书店的铺面,因此作者可以不怎么顾忌别人的眼光而悠悠然欣欣然地连载下去。每篇作品的长度大约四百字稿纸八到十四张,只有《图书馆奇谈》例外,成了连载六回的长东西。所以,《图书馆奇谈》本来附有 “上回梗概”,若能以这样的感觉读的话,作为作者是很高兴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里有一些奇怪的故事

      用村上春树的话来说(见后记),这本书是他的几十篇 "短小说" 合集,而在我看来,除《图书馆奇谈》之外,其他的可以算作是一些特别特别有趣的小故事。当然,这种归类方式各有各的想法,谁也勉强不得谁,重点在于文字有趣、好读、百读不厌,至于究竟算是短小说还是小故事,对我来说无关紧要。村上自己也承认 "不是准确意义上的小说"。这本书中有好多非常喜欢的故事,比如,读完以后,感觉后劲儿堪比恐怖小说的《出租车上的吸血鬼》、《镜子》;很有寓言色彩的《她的镇、她的绵羊》、《海驴节》、《完蛋了的王国》、《尖角酥盛衰记》、《䴙䴘》、《图书馆奇谈》;很有怀旧情感 / 伤感的《一九六三 / 一九八二年的伊帕内玛少女》、《喜欢伯特・巴卡拉克吗?》、《五月的海岸线》、《三十二岁的 Day Tripper》、《意大利面条年》;还有一个故事,令我想起了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那就是《我的呈芝士蛋糕形状的贫穷》。就从这里挑最长的一篇《图书馆奇谈》聊聊吧,完完全全是个人的主观喜好。村上曾说过:"这是个奇怪的故事","没弄明白是打哪儿来的"。我猜这就是羊男这个角色的出处了,在村上之后的作品中也有再次出现羊男这个形象。有关这个故事主题来源的一些疑问,令我想起有人曾向霍珀提出过有关《夜莺》(也有译作《夜游者》或《夜鹰》Nighthawks,1942)那部作品的问题:"你的作品是否反映了现代生活的孤立状态?" 霍珀停顿了一会儿,简洁地回答道:"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 后来,在被问到是什么导致他对那些深色调的场景情有独钟时,霍珀含糊地答道:"我猜那就是我。" 霍珀一直都不喜欢给他的作品下定论,也不喜欢别人将孤独视为他的专长和他的核心主题。他很少同意接受采访。村上春树也是一个十分低调、甚至有一点喜欢 "享受孤独" 的人。我猜艺术家大约分两种,一种是特别喜欢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各种诠释和讲解的艺术家;而另一种艺术家则对自己的作品 "讳莫如深"。艺术家对自己的作品保持沉默,不一定是艺术家故意为作品营造神秘感,说不定真的就像村上所说,"写文章这一作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的潜意识的重新洗涤。" 我理解为所谓的 "跟着感觉走"。在写的过程中、甚至写完之后都无法确定当时的灵感从何而来,只是自己的笔偶然捕捉到了那个故事,代为记录下来而已,大约是这样一种过程。网络上有许多有关《图书馆奇谈》这个故事的诠释,看来大家对这个 "神秘色彩" 颇浓的故事有很多各自的理解,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读一读。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的小男生,某天心中忽然对某事浮起了一个疑问,他的本意是去图书馆找到相关书籍,大致翻一翻、随便了解一下,满足一下好奇心即可。抱着这样自娱自乐、并未想去刨根问底的 "学习" 态度,这个小男生在图书馆借书的过程中遭遇了 "既然是以自己的意志来的",那就必须坐下来认真阅读,"三本书要全部看完、全部背下。一个月后我亲自来考试。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就放你离开这里。" 这样的一位奇怪的图书馆老人。老人的理由简单粗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看书看得那才叫不要命呢。" 历经了这一番 "对问题寻找答案" 的堪称 "逃命" 的过程,我很难想象这个小男生今后当再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的时候,还 "敢不敢" 有勇气地去主动寻找答案?!小男生的好奇心在这次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被一种类似强迫的灌输知识的方式所扼杀。其实小孩子本身就是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每天从一睁眼就开始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得到确凿的、完全正确的、百分百毫无遗漏的答案。也许他们刚刚提问完第一个问题,瞬间又被第二个问题吸引去了,孩子们的问题有很多,那些问题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或一成不变的,否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不断在颠覆过去的科学家们了…… 总而言之,孩子们的问题,有些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好奇心,有些是因为觉得好玩有趣,也有一些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成年人的世界…… 但是,无论如何,也绝不会有一个小孩子 "提问是为了背书"。从我个人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我是绝对不可能相信当一个孩子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件事有疑问的时候,这个孩子需要的是三本书的答案,并且想把它们全部背诵记下来。这和羊男说的,"要被锯子锯开脑袋,‘吱溜吱溜’吸脑浆" 的恐怖完全可以划等号。以上就是我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正像这个故事的结尾所描述的那样,"自那以后我再也没去过图书馆。也曾想再去一次,查看一下那个地下室的入口。但我已不愿意接近那里了,黄昏时分看上一眼图书馆都叫我双腿发软。" 这个孩子的求知欲已经被恐怖的 "强迫式知识灌输" 方式彻底扼杀。村上在后记中写道:"这本杂志一般不摆上书店的铺面,因此我可以不怎么顾忌别人的眼光而悠悠然欣欣然地连载下去。" 的确,这本书里的每一篇故事都很特别,特别的角度、特别的观点、特别的寓意和特别的主人公…… 是那种 "不顾及别人眼光" 的独特的作品,我很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烂。

        无聊,无趣,仅以象征意义不足一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村上的文还是那么随意,虽然莫名其妙,甚至感觉算不得一个小故事,但却读起来津津有味,很适合打发时间。挺喜欢《她的镇,她的绵羊》,尽管很无厘头,读完不知所谓,但是就是莫名的喜欢这种读后的感觉。《图书馆奇谈》在其他本书看过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