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田野调查,用脚步探索历史
不是所有的人或人群都有同等的抉择以跨越边界的能力。在许多情形下,如前所言,社会群体组织、制度让人们困于边界之中,而对自身命运缺乏抉择能力。社会威权、奖惩、规训,都让人们畏惧、屈服而难作突破边界的抉择。但更普遍的是接受社会所建构的神话、宗教、历史知识、道德规范、舆论等等,人们因此安然处于种种社会边界内。信仰与知识将现实变得理所当然,人们也因此安于自己的宿命。以此而言,我们对北亚游牧人群与汉帝国互动的历史可有一种新理解。这并非一个孰胜孰负的历史,也非一个狼与龙争的历史。而是,被隔绝于华夏资源边界外人群集结为种种政治群体,以分享、竞争本地资源,或尝试突破华夏资源边界。游牧经济中的 “移动力”,让他们得有卓越的战力。然而,毕竟游牧经济中的要素 “移动” 配合着 “抉择”,每一个基本游牧群体都须对 “移动” 自作抉择。匈奴国家 —— 国家组织其内部阶序 —— 严重妨碍基本游牧群体在其日常游牧生计中对 “移动” 自作抉择的能力,终而由于各个游牧群体的 “移动” 与 “抉择” 造成匈奴内部分裂。每一个做学问的人都值得尊重,特别是做历史研究的学者,严谨治学是历史研究的灵魂,因为没有谁能站在历史的原地告诉你曾经发生了什么。王明珂是著名历史人类学家、也是研究游牧民族史领域的权威,多年实地内蒙,新疆,四川,甘肃等地进行考查,结合大量历史文献的查阅,考证古代历史上匈奴、鲜卑、西羌多个游牧民族在自然环境游牧群体生存状态和后代变迁及社会演化过程,本书也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游牧民族发展史。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游牧者的抉择》本书聚焦于不被传统史书关注的古代游牧发展史,以中国历史上的三个游牧民族 —— 匈奴、鲜卑、西羌为例,解释了自然环境在游牧群体历史发展、社会演化中的作用。本书的核心内容:游牧民族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拿出了什么样的对策?这些对策,会对族群发展产生什么影响?游牧民族就是一群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讨生活的人,为了活下来,他们需要牢记祖先传承的智慧和经验,通过灵活移动来避免危险,同时还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副业,尽可能多地补充一些生活资源。这些生活方式也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游牧民族因为习惯移动,所以族群里的每个小群体都是独立的,为自己的命运负责。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是一个一个的部落,但是根据他们所选择的副业,必要的时候还是会集结起来,共同对抗外人。最后,分享这本书中一个关于游牧民族的冷知识。提到古代游牧民族的主食,你会想到什么?你的答案中应该少不了一个词 —— 肉类。但书里说到,其实古代游牧民族的主食并不是肉类,而是奶制品,游牧民族不怎么吃肉。这个观点乍一听有点反常识,但是在了解了游牧民族的生活之后,你可能已经想到了原因。那就是,因为牲畜随时有可能大批死亡,所以尽可能保持牲畜的数量,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灾难。对牧民来说,牲畜就像是本金,牲畜产的奶就是利息,没事少动本金才比较保险。不过这种情况在现代已经大大改变,现代运输、通信工具,以及照料牲畜的科技手段、防疫技术,都可以帮助牧民降低畜牧风险,牧民在饮食中大量吃肉类的情况也变得比较普遍。也就是说,从生存和思维方式看来,过去的人类不管是游牧还是农耕民族,都深深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其实正在一步一步地挣脱这些影响。蒙古草原上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自然景观,从汉代到今天可能没有太大改变,但是放牧牛羊的那群人却不再一样了。他们虽然继承了祖先的性格和思维,却也都因为新技术的出现,拥有更多超越自然条件的可能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好书,但我不是学者,观其大略即可刷完一本学术性历史书《游牧者的抉择》,我酷爱看历史,但以前也仅限于历史事件类史书,侧重叙事。而这类学术性史书更系统全面,像这本书,它把汉帝国时期的游牧者分为三类,一类是匈奴,形成了草原帝国;第二类是西北边的羌族,因为是高原山地河谷,所以没有广大的发展空间,连大部落都没有形成,更何况是统一政权呢;第三类是东北边的东胡以及后来的乌桓和鲜卑,他们最终形成统一政权,并入主中原,却最终被农业大帝国同化。这个背后有地理经济社会资源的原因,作者也希望我们能注意到构成社会,造就历史的 “人” 之情感,意图与其行动抉择。这是一本好书,但我不是历史学者,观其大略即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游牧者的抉择#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665 本)#2024 年读书主题(七)人类学 - 民俗学《游牧者的抉择》(210)大家好!2024 年的管中窥豹读书计划再次升级,我们即将揭开 12 个领域、52 个主题的 365 本书籍,日拱一卒,功不唐捐,用一年时间搭建知识体系大厦。今天我们从人类学的领域开始,选择民俗学的主题书籍进行刷书,第七本是《游牧者的抉择》,本书探察了三大游牧社会及其与汉帝国的互动,是一部跨越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经典之作。《游牧者的抉择》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历史学、文献学、地理学等所学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对中国北方早期游牧社会 - 汉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鲜卑与乌桓 - 进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环境生态、动物生态与饲养、经济活动、社会组织、游牧与定居人群关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础上他们与汉帝国的交往互动。游牧者们看似 “自由” 的抉择,乃是在一种生存境况下 “不得已” 的生存选择。族群的发展并不能以高低为论,而是一种基于环境、内部社会结构所呈现出来的状态。王明珂教授通过精细的史料梳理与辩证论述,希望以此形成对族群历史关系的新认知,重新理解族群及民族国家的发展轨迹。2、精彩内容:中国北方草原的族群,历史上即与其南方的中国农民,有过长期的冲突与融合。一次又一次,北族组织了强大的草原联盟,挑战南方的大帝国,而且还多次征服了中原的一部分,甚至两度君临中原。在这一类的斗争过程中,北族人口少,掌握的资源也不多,却不仅使中原疲于奔命,更能击败广土众民的中原帝国。中国西部山地海拔高、纬度低,山顶、山坡与谷地之间,温度显著不同,牧养的牲口,冬季入谷避寒,春天开始,一点一点往山上移动,可以常年有足够的饲料。牧民只须在同一地点,上山下山,不必迁移,于是也可有农业补充牧业的不足。山地陡峭,没有广大的空间发展大型聚落,因此,山地牧业的居住形态,也是规模不大的小区,分散在交通不便的大山里。在今日内蒙古一带,农业只能勉强维持百姓生计,必须以采集和渔猎补充食粮之不足。饲养牲口不得不在较大的空间放牧,以就食于水草。这一初级的游牧生活,限于人类的体力,不能超越一定的空间。须在驯养马匹的知识,由中亚逐步传入东方草原后,东亚方才有了远距离移动的游牧,谋生的能力遂大为增强。又因为驱车之便,长途贸易,更使资源与信息也可以传递流通。人类学所见的游牧社会首先便让我们摆脱这些浪漫想象,强调这是人们利用边缘、不稳定自然资源的一种经济、社会生态体系 —— 生活中处处充满危机与不确定,毫无浪漫可言。人们对游牧社会的另一个误解为,“游牧” 相对于农业而言是一种原始的人类经济生产方式,在人类文明史上属于由 “渔猎” 到 “农耕” 的中间进化阶段。人们对游牧的第三个误解是,似乎 “游牧生活”“游牧经济” 代表一些同构型的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事实上,游牧是人类对于环境的一种精巧利用与适应,因此各种不同纬度、地形与植被环境的游牧皆有其特色。人们对游牧社会的不了解或误解,主要是由于身处世界主要文明圈的人大多是定居农业文明及相关文化下的产物。以此而言,游牧社会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挑战、刺激 “我们”(定居文明与文化人群)的知识理性;因这样的刺激,“我们” 或可得到些反思性新知。游牧是在特定环境中,人们依赖动物来获得主要生活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25] 因此在环境之外,“驯养动物” 应是此种人类经济生态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些动物具备特殊之 “动物性”,其动物性与其生长环境密切配合,因此牧人必须掌握自然环境及特定牧畜之动物性的知识,以发展适当的游牧技术与韵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