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震惊!新文化旗手鲁迅的宠物竟然是壁虎?民国年代北京最好吃的饭店有哪些?鲁迅与二许的三角恋情大揭秘!尽在《鲁迅的饭局》。鲁迅记日记,不像有些人一样会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只简单的记录一下今天主要做的事情,自然少不了出去吃饭。但是人情往来的轶事,鲁迅自己是不会渲染的,只好从同时代人的记录里查阅了。这么多同时代的人,作者还能找到资料,实在是佩服。关于里面的食物。有的人,看着看着书就打开了淘宝和 b 站。最开始对鲁迅感兴趣肯定和 B 站脱不了关系,up 主智能路障的鲁迅系列我一个不落的看完了,很多桥段和本书相同,想来应该是查找了相同的书吧。关于许羡苏,从前没有听说过,但网上对她的资料很少。对于她和鲁迅通信最多一事,衍生出两种说法。1. 如果不是周海婴现在的鲁迅富人就是许羡苏了。2. 就是本文观点,鲁迅本来就倾心于许广平。当然我有查到许羡苏由于是鲁迅同乡,做鲁迅母亲的代笔也说得过去。看到知乎上有人固执的认为许羡苏或许可以代替许广平的说法。看过《两地书》、捋过鲁迅的生命时间线后、了解其个性以后,我认为鲁迅对许广平的感情是特别的,是不可替代的。特此表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一个有血有肉的鲁迅随着《觉醒时代》的播出,我们对于民国时期,那帮带领旧中国人民,走出藩篱的那帮知识分子,无不心神向往之。弹幕中关于鲁迅的评价,最多的是 “yyds”—— 永远的神;诚然鲁迅先生已然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座丰碑,也是官方钦定的,自曹雪芹之后,中国文学的第一人。然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鲁迅太过于飘渺,太过于神话;不如《觉醒年代》中,鲁迅的一句 “啥时候开席”,让我们倍感亲切。我知道,历史对于一个著名人物的刻画,从来都是倾向于近神或者近鬼。这样鲜明的标签,有助于我们去识别他,但不利于我们去感知他们的温度。这本书,从鲁迅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饭局出发,有近乎于食堂的堂食饭庄,也有远近闻名的八大楼酒店。充斥着各类细节的饭局,让我们知道了一个有温度的鲁迅。其中最有趣的就是,关于同一个饭局,不同当事人的记载,让我们知晓其中不为人知的小事情。比如关于鲁迅与林语堂的 “交恶”。在鲁迅看来,林语堂的讥讽就是冲着自己来的,而在林语堂和其他当局者看来,不过是一个戏语罢了,这就是误会产生的来源,同一句话,当事人的解读是包含着情绪的。还有一例,关于鲁迅参加易卜生来华的宴会,但未参加国际左联作家金西木的洗尘聚会;《文学》杂志的主编,记载了这个报道,并戏谑鲁迅不是真正的左联作家,有种趋炎附势的味道。鲁迅看后勃然大怒,认为其有意重伤自己,而主编当时的想法不过也是一种调侃罢了。这也是本书中,我能够看到的鲁迅生气最严重的场景。可见,对于任何人来说,不管其多么的大度,多么的斗士,多么地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都有自己在乎的事情。鲁迅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从饭局看出,所以对我而言,这本书真的可以近距离去感受,民国第一斗士的风采与人格。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打开此书本是好奇鲁迅先生的日常饮食和生活,未曾想此书完全打开了一扇重新认识鲁迅先生的大门。首先,鲁迅先生再也不仅仅是课本上脸谱化的革命斗士,而是好美食甚至爱吃零食,也有生活情趣的有血有肉的常人;其次,日记和多方搜集的记录还原了鲁迅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北京厦门上海等地的风貌,饶有意思;最有收获的还是通过重要的饭局串起了鲁迅先生从绍兴到北京到厦门到上海的多个重要时间节点和事件,了解了鲁迅先生不同时间段和各方人士的所谈所做所得,以这种逐点聚焦的方式真实地再现了鲁迅先生奋斗的一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