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一次天文科普之旅
对《追捕祝融星》这本书的关注,来源于对本书译者高爽老师的关注,作为得到系老师,他主理的《天文学通识》科普了几万人,我也是其中之一。高老师用自己专业知识和世界观,把这本书介绍给我们,本书讲述了科学家们对祝融星的长达半个世纪追捕故事,展示了现代天文学发展的历程。
本书译者高爽,2011 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海德堡大学天文专业,先后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师范大学做研究和教学,现在是一名全职科普人。那天在领读人群里,高老师感叹,自己是个孤傲的人,自从加入得到大家庭,能看得上的人越来越多了。看了以后暗暗点赞,我特别能理解,作为在顶级学府长期深造大牛人智商上的优越感以及由此而生的内心的孤独。这样一个孤傲的大牛,从事科普,就等于要打破自己长期科学训练养成的思维模式,回到专业的最初,再从头陪着天文爱好者重走一遍专业之旅,这需要有多大的责任感驱动呀。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于天文学以后,等于把历史上杂乱的天文观测结果,完全理论化,从此天文世界可以解释了。祝融星的存在的可能性,也因牛顿理论而生,但经过半个世纪的观测,就是没有追捕到理论上应该存在的祝融星。一直到爱因斯坦相对论出现后,才证明了祝融星是不存在的。这个过程,体现了天文学的发展,也体现了路径依赖的思维方式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指出科学有时候就是系统化的偏见,但也正因为天文学的研究方式可以证伪,天文学也有了继续发展的力量。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文梦,让我们跟着高老师的脚步,读完这本书,圆自己的天文梦。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追捕祝融星》本书是科学史纪实性作品,展现了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 200 多年里天文学家的工作。在 200 年的天文学进程中,天文学家围绕着一颗想象出来的祝融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最终证明这颗星根本不存在。通过这个真实的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天文学这一独特学科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机制。本书核心内容:一、为什么天文学 200 年的历史,本质上就是关注祝融星的历史?二、科学家们,尤其是天文学家的工作思路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天文学家被称为是 “最保守的一群人”?天文学家并不是我们过去想象的那样极富创新精神的革命者。相反,天文学家很容易趋于保守,甚至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集体犯错误。究其原因,天文学的验证依赖于模型体系的搭建,在不能做实验的情况下,天文学的思维方式容易陷入路径依赖,最终把某一理论发展到极致,陷入死胡同。这个时候,天文学家需要的是颠覆式的创新。第一,《追捕祝融星》这本书的作者做到了有节制地叙述故事。作者只是客观而生动地把故事呈现给你,而没有对天文学家的错误做出批判。这是一种严肃的和负责任的科学态度。这本书讲了一个关于祝融星的故事。祝融星只是一颗假想的行星,从来没有真实地存在于宇宙当中,但是曾经有大量杰出的天文学家相信它的存在,人们给它起了名字,计算了它的轨道,预测了它下一次出现的时间和位置,媒体和学术论文铺天盖地地报道祝融星的发现。但是,在爱因斯坦的全新的理论中,祝融星灰飞烟灭,不需要存在。第二,今天的天文学不再考虑祝融星的概念。祝融星成了远去的词汇,没人再提。《追捕祝融星》这本小书用 200 页的篇幅,重新唤起了祝融星的名字,把我们带回到天文学家犯错误的年代,让我们反思科学的发展历程。回顾这样的历程,我们收获了什么呢? 首先,祝融星可以成为天文学发展的线索,围绕这颗重要但是根本不存在的行星,天文学反复进行颠覆式创新。 其次,科学上的颠覆式创新要求人们更换全新的框架来看待宇宙。天文学家用 50 年的错误经验告诉我们,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最后,你会发现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真是人类最独特的文化。它可以自我更新,自我进化,自己朝着更完善的方向迭代下去。而任何一种看起来风靡一时的理论,都只是一时一地的短暂的真理。 1915 年,爱因斯坦做了一场演讲,演讲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证明祝融星不存在,水星不特殊,新的理论可以解释水星的运动。爱因斯坦走出这座大楼的时候,部分科学院的成员还在低声讨论,祝融星已经彻底消失,换来的一整套新的宇宙观念,一直持续到今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从天文的角度纵览科学的进步历程翻过前面一小部分略显枯燥的天文往事,中间部分突然精彩起来。
看似是一本讲天文的书,其实是一部简洁的科学思想发展史。
自然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宇宙的逐渐深入了解,在牛顿理论指导下,渺小的人类仅仅通过纸和笔的计算便预言了一个巨大的天体:海王星的存在。但即便是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也会犯人性的错误,不过这些错误终将被伟大的科学思想解决。
整个曲折的祝融星的故事告诫人们,一心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期望的结果会很容易实现。但这个结果正不正确,世界另有说法。
天文、科学实验室也许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拥有科学的思维会令我们在生活工作中处处受益。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反直觉的科学本书是科学史纪实性作品,展现了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 200 多年里天文学家的工作。在 200 年的天文学进程中,因为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天文学家围绕着一颗想象出来的祝融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最终通过广义相对论证明这颗星根本不存在。作者在书里讲了一个关于爱迪生的小故事特别有启发。爱迪生有一次跟随天文学家团队一起去美国西部观测日全食寻找祝融星。天文学家努力架设望远镜,准备观测,爱迪生只是在附近围观,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在观测结束后的一天夜里,有天文学家告诉爱迪生附近的草地里有很多野兔。爱迪生往西边一看,发现树丛中的空地上真的有一只野兔。爱迪生手持猎枪,小心的靠近野兔,在距离 150 英尺的地方开了枪,但兔子没有动静。爱迪生走进了一些,又开了一枪,兔子还是没动。爱迪生又开了第三枪,兔子纹丝没动。爱迪生发现所有人都在身后看着他,他这才明白,自己被耍了,爱迪生刚刚朝着一只毛绒玩具开了三枪。作者讲这个故事的意思是,爱迪生在特定的环境里,野外,夜晚,身边有户外经验丰富的天文学家指引,再加上自己的内心也十分渴望看到兔子,所有这一切条件加在一起,爱迪生很容易把毛绒玩具当成真实的野兔。戏弄了爱迪生的天文学家,已经被祝融星戏弄了 50 年了。牛顿的理论是被反复检验过的真理,似乎成了一切问题的终极方案,水星的异常也已经深入人心,前面又有海王星的经验可供参考,最重要的是,所有天文学家有迫切地希望由自己获得发现祝融星的先机。这样一连串的因素加在一起,天文学家看到太阳黑子,觉得像祝融星,看到望远镜里的一块灰尘的影像,觉得像祝融星,看到乌云造成的斑点也觉得像祝融星。但是正是因为导向证实的科学方法,才能让天文学的发展尽可能的去除思辨式直觉的因素。抹去科学研究中人性的偏袒和私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