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新中国外交史
此书算是新中国中美外交史的总结回顾和记录,作为亲历者虽然此书是助手的汇编但还是弥足珍贵的,值得一读。但同时作为美国顶级中国问题专家,还是对中国人民族性格和历史有不少误解。也反映出美中交流的困难。但另一方面,此书在中国出版,并有这么多人研读,我相信对美国的了解,中国的智库应该更精深,中美民族性格两级,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应该更了解美国。基辛格犹太人的实用主义和中国人契合,但内心还是认为中国是天朝中心论,喜欢万方朝拜。当年他千方百计让中国靠向美国(兵乓外交时,他也在飞莫斯科),现在看到中苏同盟,也够他痛心疾首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完整本书,对中国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虽然很多资料我都只能囫囵吞枣,但这番阅读确实带给了我耳目一新的感受,让我再一次走进了我的祖国。读罢《论中国》,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情怀和眼界。本书的重点,自然在一个 “论” 字。透过漫溯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基辛格深入浅出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勾勒出了中国的社会模型,呈现给读者一个全面清晰的中国面貌。在整本书的论证中,最触动我的就是对于中国建国后六十年建设进程的解读。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无疑让人难以看清,基辛格透过独到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由浅及深探讨了中国的转型过程,客观评价了中国的建设和改革,论证了中国在今后的世界中将成为一支独立的强大的力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美国顶级战略家怎么看中国这本书里面,基辛格是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而且是一个美国顶级战略家的角度,讲他是怎么看中国的。
我们可以通过书中的两个故事,来了解这本书:
1962 年,中国和印度的边界出现了小小的摩擦。所以,当时中国在讨论,要不要打一仗,然后在开会的时候,毛主席发言说:其实在 1300 多年以前,中国和印度曾经打过一仗,而且他说,准确地讲,不叫打过一仗,叫打过一场半战争。
基辛格说很震惊,他说哪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中国这样,在制定一个重大决策的时候会谈到说一千多年前我们历史上有一个案例,我们可以来做决策参考。当然,美国没有这么长的时间,所以他自己羡慕的份。
在这里头,基辛格讲到了他去见毛主席、去见周总理,以及很多跟我们国家的领导人亲身交往的经历,所以他从他的亲历来回顾这段历史。里头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还有一个故事:
1973 年的时候,基辛格见到毛主席,毛主席跟基辛格说:你们想彻底解决苏联的问题吗?我给你出一招,他说你看你们美国陷在越南战争里头陷了那么长时间,是不是最后感到很难受啊?他说你也可以这样啊,你让苏联陷在中国泥潭里头,那你最后不就把苏联问题解决了吗?
基辛格一听,吓了一跳,他说我要澄清一下,我们绝对没有联合苏联来打中国的意思。毛主席说你怎么这么笨呢?你怎么听不明白呢?我跟你说的不是打中国,我跟你说的是如何解决苏联问题。
基辛格就讲到,他其实内心里面是非常赞成毛主席给他支的这一招,对美国来说,是非常有用的,非常高明的一招。但是他也承认,说这一招在美国其实根本实行不了,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美国的国内政治跟中国的国内政治是非常非常不一样的。9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对抗中合作合作中对抗对抗一些评论家,包括中国的一些评论家,重新研究了 20 世纪英德两国对抗的史例,并认为这是 21 世纪美中关系的预兆。两者的确有战略相似性。从表面上看,中国如同昔日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复兴的大陆大国;而美国如同英国,是一个与这个大陆有着深厚政治经济关系的海洋大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曾比任何一个邻国都强大得多,但那些邻国若是联合起来,就有可能威胁、也确实威胁过帝国的安全。如同 19 世纪德国的统一一样,所有这些邻国的谋略必然受到中国这个强大统一国家复兴的影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这样一个体系演变成了以平衡的相互威胁为基础的均势。
合作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在其著作《论永久和平》中指出,永久和平最终将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这个世界: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择。我们现在正处于这样的关头。当年周恩来总理和我就宣布我秘密访华的公报达成一致时曾说:“这将震撼世界。”40 年后,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未来写这本书时基辛格没有预料到近十年后的中美关系的对抗激烈程度。前几天秦刚大使到任双语讲话,更是引用基辛格的秘密访问中国打开中美建交大门的经典… 后续拭目以待…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建设或震撼本书作者基辛格可谓是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了,一个即将年过期颐之人,见证和亲历了尼克松时代到特朗普时代与中国的外交。从毛泽东时代到胡锦涛时代。他一直在与中国打交道,可以称得上比大多数中国人还要了解中国的外交风格。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中国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历任领导的外交谈话风格,看到了领导的性格对于一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看到了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的重要意义,看到毛主席如何运用个人思想以及独特的中国文化在两大核国之间斡旋。可以看到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与国外的外交一举一动就要慎之又慎。政治的博弈本质上就是人的博弈,只不过要加一个为国为民。“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用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在政治博弈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位领导者要考虑的都是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每一次的摩擦也都是因为利益冲突。原来获取利益是采用战争的方式,但自从二战之后,大家都意识到了战争的危害性。联合国自此成立,大家开始了在谈判桌上争取利益维护利益。这是人类文明的又一大进步!本书开篇的那几幅插图选的非常妙,短短的几幅图片展示了中国几百年来的发展。从马嘎尔尼使团到清朝寻求合作的时候开始,当局者充斥着一种傲慢自大。基辛格说这并不能怪中国人傲慢自大,而是他们独有的特性。中国领先世界几百年之久,养成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的习惯禁锢了那些儒家士大夫的思想。被我们成为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也保持着那样的独特性。这是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无法改变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种独特的自大性终究使得这些封建王朝走向末路。当局者的傲骨正是因为我天朝物大地博,也正是因为中国独特的优势被列强所馋食。所相较于日本来说,日本从根本性就是一个文化底蕴以及物资匮乏的国家。从唐朝时取经中国,黑船🚤事件撬开日本大门口取经西方。在二战后还能经济快速腾飞也是有些道理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句名言也被完整的彰显出来。自邓公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的日子好过了起来。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那种种血泪史,我们如今的和平是用无数的血和泪换来的,是踩在无数先烈前辈的骸骨上站立的。望你我共勉。随着中国在几任领导者的领导以及中国人独有的文化属性,中国正在变得日加繁荣昌盛。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强国。与第一大所产生的利益冲突也日趋明显。这时候,是要共同建设世界还是震撼世界取决于领导者的长远战略眼光以及人民的特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看待中国比我们自己还清楚。公元 2023 年 11 月 29 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去世,享年 100 岁,他曾经 100 次到过中国,甚至半年前百岁高龄时还从美国飞到中国。给这本书补一个书评,也许是我个人对基辛格博士的最大敬意。🌲读这本书源自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第一季中做的推荐,是《我给中学生的书单》里的一本书。在吴军老师看来,这个应该算人生必读书了。🌳本书出版于 2011 年,那时距离 Kissinger 第一次 1971 年来中国,已经过去了 40 年,时间的沉淀已经足够,足以让这本书的视角相对比较全面,同时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看待中国比我们自己看得还清楚”,这是吴军老师对本书的评价。我感觉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一个外国精英人士的角度来如何看中国。而且他本人还是很多事件的亲历者,同时也借助一个外国精英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毛主席、周总理到后来历任的领导人。🌳需要补充一点,时过境迁,其实基辛格很多的观点,在当前的美国,很多当权者是不认可的,所以才有了今天中美之间虽然没有说破,但近乎冷战的关系。🌳正如作者在序言中写的:中国和美国都认为自己代表独特的价值观。美国的例外主义是传经布道式的,认为美国有义务向世界的每个角落传播其价值观。中国的例外主义是文化性的,中国不试图改变他国的信仰,不对海外推行本国的现行体制。但它是中央帝国的传承者,根据其他国家与中国文化和政治形态的亲疏程度将它们正式划分为不同层次的 “进贡国”。换言之,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普世观。中美的价值观确实不同,作者真的洞悉了这些差异。🌳这本书值得你细细阅读。另外补充一个信息,吴军老师建议,如果有能力,最好读一下英文原版书,因为里面的内容多得多。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73 穿越牛熊,冷眼旁观本书出版之时的热度,有些烈火烹油的意思。从基辛格这位传奇人物的视角,看到的中美关系,必然有着更多外人无法看到的冰山下的部分。但作为可以公诸于世的出版物,却只能选择这样的宏大叙事,作者且把满脑子里的思维残片,封装在一个个史书中的故事里。如何成为所谓的常青树,其实不光是个人的命题,也是所有关系的命题。从人与人之间,到国与国之间,并没有什么永恒的关系,所有的关系,只有站在时间长河的另一头才能看清楚。在这期间,要穿越至少两个牛熊,一个是个人的成长,另一个是关系的成长。需要做的,是冷眼旁观,恰恰不是热情。本书与李光耀的《看世界》相比,站的角度大不相同,一个相当于是大国的宰相,另一个相当于是小国的君主。但相同点在于,都是冷眼静看,因此其中有很多深刻的洞见。立足现实,向理想迂回前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哈佛大学博士、教授,美国前国务卿,20 世纪美国最著名的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被称为 “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 年 7 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建交开启了大门,为中美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基辛格以一位资深外交家和思想家的独特视角,分析和梳理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外交传统,从围棋文化与孙子兵法中探寻中国人的战略思维模式,特别是试图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机制,以及对 “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抗美援朝、中美建交、三次台海危机等等重大外交事件来龙去脉的深度解读。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基辛格博士还在书中记录了自己与毛泽东、邓小平等几代中国领导人的交往。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无对家不管现在的中国与美国有多少分岐与争议,两国一个共同的认知是,基辛格对于中美关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基辛格对中国的深刻洞察令人叹服。比如说,基辛格对古代中国中原王朝与异族(即中国的 "国际关系")统治秩序的分析与中国本土哲学家赵汀阳的观点几乎完全一致:中华文明总是能否成功地融合 "来犯" 的外族,成功将其演化为中国的一部分。"征服者反被征服"。又如在战略考量上,基辛格分析中国人运用围棋思路与西方人国际象棋思路的不同之处。朝鲜战争、对越作战都是中国围棋思路的体现。非常遗憾的是,结合当下的形势,更可以感慨他的角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是的,当下的美国,已经没有这样一位读懂中国且被中国人尊重的重量级人物。这本书是基辛格写给美国读者的,他是在给他的美国同胞们解读中国。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我们收获了美国人看中国的历史观。我们的经验与直觉告诉我们,中国对美国的了解远远大于美国对中国的了解。读过《论中国》,我们不仅自问:我们真正读懂美国了吗?我们有中方的 "基辛格" 吗?谁能够写出让美国人服气的《论美国》呢?以两国之体量,以当下之形势,仅有大使远远不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