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教养就是克制自我

    知乎提问:为什么现在中国很难看到一个温柔安静、不虚荣、不花里胡哨、单纯有灵气的姑娘?高赞回答:因为你配不上,你的圈子里的姑娘长不出这样的。温柔安静,大概率要母亲没吃过太多苦、不唠叨、不抱怨,父母脾气稳定;不虚荣,需要有一定的见识;不花里胡哨,需要有一定的审美;单纯有灵气,则需要从小被保护得很好周围人都很有自己的思想。你圈层的土壤长不出这样的种子。你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东西,事实上上面每一个形容词都比漂亮、高学历、有钱这些形容词更稀有!以上的段子讲的有些粗鲁,但也是实情,我这一辈人大多草莽出身,对生存和财富饥渴难耐,野心勃勃,很难有克制的教养,教养需要克制物欲,修炼内心。这几天《城堡里的马原》刷屏,一群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知识博主可找到个热点口诛笔伐,不讲对错,只讲对于丧子老人的落井下石谈何修养,明显的反映这些文人的焦虑,现代社会区别于农业社会的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也带来严重不确定性,让人焦虑而失去淡定,如何克服:1. 宗教有助于修炼教养(国内不算),宗教和军队仪式感和对自我身体的锻炼,都有助于教养的修炼,中国人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心理学会成为科学的宗教,给人以安慰并从外向内的审视自我,陈海贤和李松蔚,武志红的课程都值得学习,本书也是本心理学小书。2. 杨绛先生讲,在困难的时候和钱钟书先生讨论过是否后悔没有润出去,结论是不悔,那时还暗中资助经济困难的同事,教养需要多读书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由内而外的教养》

      【格式引文】[美] 丹尼尔・西格尔,[美] 玛丽・哈策尔著.《由内而外的教养》湛庐文化.2013:8.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EKVmsEs2L1rv5wYI 这不是一本关于 “我们该怎么办” 的书,而是一本 “我们要怎样做” 的书。我们将通过研究父母和孩子如何依照内在经验完成记忆、体会、感觉、交流、依恋、理解、破裂和修复以及反思等过程,发掘养育子女的新观点。我们将进一步探寻亲子关系的方方面面,并将研究结果与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相结合。此外,通过研究父母感知及沟通的方式,我们将得出一种新的观点,帮助我们加深对自己、孩子以及亲子关系的理解。每一章的 “反思练习” 可以帮助父母加强自我认识、完善人际关系。而每一章最后一个版块 “科学聚焦” 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与育儿教育有关的科学知识。这部分内容对理解本书的主旨并无影响,还为书中的很多理念提供了科学支持。科学世界中有一种说法,“机会总偏爱有准备的头脑”。了解书中介绍的知识有助于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情感生活。希望本书能指引你找到合适的育儿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别让儿时的经历影响你成为好父母

        亲子关系和孩子教育是很多家长开始寻求自我成长的起因,这本书也是我在咨询中向家长推荐过最多的一本书,这本书从 “人际神经生物学” 系统阐述了心理、大脑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很好地诠释了代际传承是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写进自己的神经系统又如何传递给孩子!
        这本书提供了一个 “检索自我” 的路径,“20 道问答题” 就可以检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依恋关系,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带领成人理解自己如何演变成现在的自己,知来处的目的是为了明去处,可以让过去在情绪和理智上真正成为过去,可以看到未来的更多选项,当人生有了自主的选项,不再只是被动地循环重复、人就会获得力量,获得改变的动力,从而使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
        书中还有相当重要的部分是在于作者从脑科学的角度系统阐述情绪如何在身体和大脑中运作,正如管理要从了解和理解入手,人为什么会进化出情绪,情绪对人起到什么作用?人又为什么不仅仅有情绪,而又进化出理智,两者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在书中有系统的阐述。
        亲子关系之间最重要的是依恋关系,依恋关系是在人一生中最初建立的人际关系,儿时依恋关系的模式也常常复现在成人的人际关系之中,这也是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常常会自动出现的状况,比如在谈及当下某个让自己惊恐害怕的感受时,时常会自动浮现的就是儿时的某个场景,而需要重新回到那个场景去修正感受、重新理解赋予意义,这也正是在重新塑造新的依恋关系,进而治疗创伤,从而改变当下对世界的感受。
        理解情绪的运作机制、理解依恋关系对自身的影响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情绪理解自己的行为从而让我们成为更好的父母让孩子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天的日子不要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前几天,一个好哥们满怀郁闷地给我讲述了他和她女儿最近的一次冲突。他女儿初一,什么都好,就是在学习上似乎不是那么上心。那天周六,她女儿前一天号称要好好写作业,让第二天早早叫她起床,于是他和他太太按照约定 9 点叫女儿起床,没起来,10 点叫又没起来,一直拖到下午 2 点才起的床。起床之后也拖拖拉拉,直到下午 4 点才开始写。中间他们夫妻俩就没有再管她。结果晚上 7 点他到孩子屋里一看,总共只写了一页纸的作业,散在床上的小说倒是不少。他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把孩子的小说全部扔了出去。女儿立刻启动对抗模式,对他嘶叫着 “为什么要扔我的书”“你有什么权利扔我的书”,一边嚎啕大哭。他彻底被激怒,盛怒之下打了女儿一巴掌,大喊着 “我今天要打死你”。家里姥姥、姥爷、太太拦住了他,怕他太过激。她女儿反锁了房间,从嚎啕大哭到抽泣,之后就不再理他了。那天整个一晚上,他都没有睡。他为打了女儿而深深地后悔,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当时会完全失控,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件事。他知道这件事一定会给女儿带来伤害,因为他小时候他爸爸就是这么管他的、打他的,当时他觉得他爸爸的形象非常丑恶,但为什么自己现在变成了那个自己最憎恶的形象,继续重复着 “昨天的故事”......


          我推荐他读这本《由内而外的教养》。
          是的。这本书里说的很明白,解决当下儿女教养问题的钥匙,不在外部而在内部,不在今天而在昨天。
          所谓 “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就是孩子的教养问题,我们常常把视角放错了,总以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就孩子的问题解决孩子的问题,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实际上,0-3 岁的孩子的学习主要靠的是体验和探索,3-12 岁的孩子的学习主要靠的是感受,12 岁以上的孩子的学习主要靠的是逻辑理性。于是,在 12 岁之前,孩子主要靠的是无意识的、非语言的感受学习、适应世界的模式,主要靠与父母、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来学习。人是社会动物,除了基因带来的遗传信息,社会关系带来的后天信息与能量也会改造人的大脑。每个人的大脑神经元桥接的回路都不同,就是这种先天 + 后天的方式形成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模式出现问题,你懂的,一定会让孩子形成不健康的关系处理模式,长时间如此就会固化成为他人生的行为、情感、认知模式。那好,现在你还觉得改孩子重要,还是改你自己重要?比如我那个哥们,他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暴怒失控,深入分析一下,会发现,原来是他接受不了女儿的不努力,而他的深入骨髓而不自知的价值观是 “努力是成功的必须”,他见不得不努力的行为。而其实,难道读小说不是一种学习吗?努力就一定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吗?可见,改他自己的观点与行为模式,才是处理他和女儿问题的正根。
          所谓 “不在今天而在昨天”,就是要解决作为父母的自己身上的模式问题,不能仅着眼于当下,而要回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回到自己的过去去找原因。你的模式,是在原生家庭形成的。就如同我那个哥们自己说的,他的管教女儿模式和他父亲简直一模一样,他变成的他当年最憎恶的样子。是不是很可怕,这种模式固化,虽然不是遗传却比遗传还坚固。难道没有破解的办法吗?有。《由内而外的教养》告诉我们要和过去和解,我们要重新解读自己的过去,为自己的过去重构新的意义,重新找回完整的 “自我叙事”。从过去理解当下。用自己的意识脑不断教育自己的无意识脑,用自己的第二反应来修自己的第一反应。
          《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是有理论、有方法的一本好书,其中很多故事、案例能找到我们自己身上、自己家庭的影子。它给了我们希望,至少我们知道,只要愿意,我们可以不必再重复昨天的故事。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由内而外的教养》这本书解决了这个问题:情绪的失控或许并不是因为孩子做了些什么,而是我们潜意识中有过往经历的情绪内伤。只有先处理好这些情绪内伤,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健康的亲子关系。疗愈自己,做一个更好的父母,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本在美国畅销了 10 年的育儿经典。丹尼尔经过多年研究发现,正是我们的经历,尤其是童年经历,塑造了我们的大脑,决定了我们的思维,并且影响着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只有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经历,解决早年未处理的精神创伤,才能以健康的心理创造温馨的亲子关系,这就是所谓 “由内而外的教养方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典型育儿书

                不同于一般育儿书直接针对育儿过程的问题给出操作建议,本书重点聚焦于父母自身,对每一个讨论的问题都给出了科学研究依据。不仅是一本育儿书,也可以看作一本成年人心理指导书。很多道理都懂,也不新鲜,但是却给了这些道理以脑科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支撑,或者说给出了解释方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做好共情能和孩子产生更好的链接,不以过去的经验和固有思维来思考和定义事情,过去决定不了现在的你,敞开心态,与孩子共同成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在继续,而我们也要一直去成长、改变…。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