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雍正传
电视剧《雍正王朝》声名显赫,唐国强的雍正形象,众所周知。二月河的帝王三部曲也早已享誉多年。本书关于雍正的描绘并无新意。尽管作者根据清朝正史对电视剧的情节进行了勘误,但对于现代人来说,这些内容并无太大吸引力。毕竟,这是官场内部的勾心斗角,属于公司管理学和人事关系学的范畴。至于雍正的历史骂名,历史上的儒法之争已经重复多次了,从秦皇汉武,到朱重八和雍正,都是铁腕吏制,但史笔如刀,笔在知识分子手里,整顿吏治得罪最多的自然是既得利益者,事做的多,毁誉参半,相较于 “民不聊生”,“官不聊生” 的情况或许更好。书中大量篇幅描绘了皇家兄弟之间的父子相残、皇位争夺等故事,而这些事情在如今已被视为八卦,至于雍正的性格阴柔歇斯底里,cosplay 和炼丹痴迷,更应该探讨,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对雍正进行了多方面的描绘,但未能深入探讨他为何能够 “成为雍正”。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想了解雍正王朝前后始末,看这本就够了2023.10.10 第 20 本第一次看李正的书,这也是李正写的第一本书,进而关注了他的 B 站账号,捡到宝了。全书一口气读完,虽然从目录上看,讲得是一个个围绕着雍正身边的人物故事,但读起来,却莫名连贯通畅。看完 49 个人物介绍,雍正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了。不得不说作者是个写作高高手。读完后,感觉:1、史料真实可靠值得信赖一本 390 页的书,引用史料超过 330 条,且每一条史料的引文出处都做成论文级别的,即出自哪本书、哪个出版社、哪个版本的哪一页都有详细标注。2、49 位清朝人物传记集虽然书名叫 “成为雍正”,但实际上,它是将雍正他这一辈子所遇到所有人,包括君臣、父子、兄弟、姐妹都捏合在一起的一本群像戏。这本书里一共讲了康熙、康熙 24 个儿子和 11 位女儿、雍正 4 个儿子、雍正朝的 6 位大臣、雍正的老师、雍正儿子的兄弟,等一共 49 位清朝人物的传记合集。在书中随便翻几页就是古人的一生。3、古之未有的雍正近代清史奠基人孟森在《明清史讲义》这样评价雍正:“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至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 人大清史所史松教授专门数过雍正在他起居注上的记载,仅以雍正七年为例,那一年的农历史有一个闰七月,全年一共 384 天,雍正他有 376 天都在处理公务,仅休息了 8 天。雍正凭着他这种反人类的勤奋,在他执政仅仅 13 年的情况下,就通过一系列改革,彻底改变了清朝。比如他在中央行政系统里,设立了军机处;在地方财政上,搞定了火耗归公和摊丁入亩;在社会治安方面,贯彻了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在少数民族治理方面,实现了改土归流;在地方人员的管理上,也推行了养廉银制度。如果说雍正即位前,整个清朝运行机制是一个相对比较松散的状态的话,那么在经历了这一系列改革后,清朝就直接成了一台高度严密和运行稳定的国家机器。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雍正他本人绝对算得上是清朝国家制度的总设计师。甚至,近代许多学者在回望清朝历史时,还感慨过,满清在康熙驾崩的那个时间点,能遇到雍正这样一位皇帝实在就是天佑清朝。雍正除了是工作狂,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他说的很多话、做的很多事和群臣之间的关系都很温暖人。同时,也能看到他作为一国之君,万民之首,群臣表率,在杀伐决断的背后有心狠手辣的一面,也有不得己的一面。雍正王朝 13 年实乃承前启后,将清王朝推向顶峰的 13 年。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4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到底是精神分裂,还是残暴不仁?第一次了解雍正的事迹是《罗辑思维》节目中罗胖讲雍正,但罗胖当时的论述几乎把雍正判断为精神分裂症,包括我看到其他人对雍正的评价也有表演型人格,我读这本书一方面是想深入印证之前的印象是否正确,另外一方面是看到这本书的豆瓣评分为 9.0,心生好奇,作者到底写了啥能获得好评。对此书的第一印象类似于《雍正传》,实际翻阅才发现并非如此,或者说有点类似于《雍正简史》的味道吧,真正吸引人的是作者通过雍正身边的臣子兄弟来侧面反应出雍正这个人的全面性。看完这本书,我认为罗胖最初对雍正的评价是极端的,但雍正个人性格却是突出,一股子 “我是皇帝我任性” 的作风,尽管目前为止历史对雍正的评价都是两极分化,但雍正本人的执政结果确实扭转了当时清朝的虚空状态。从历史结果上看,雍正毫无疑问是一名合格的皇帝,至于他褒贬不一的评价,倒是奇闻轶事,后人对皇帝的性格好奇也属于猎奇心理,也可以理解。至于雍正到底是精神分裂,还是残暴不仁,我认为还是具体场景具体论述,比如年羹尧之死,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自己膨胀过度威胁皇权,说到底是位置分寸拿捏不到位,行为上的逾越,纵使爱你千万遍,可也不能影响作为皇帝的天子权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起来丝滑,又有知识增量这本书从雍正周围的人物入手,一点点向我们展现一个完整的雍正。但是可能还不够全面,作者这里把雍正写得太可爱。提到的缺点,主要就是在战争和领土主权方面的一些决策失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雍正,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又把《这才是清朝 4: 雍正王朝》和《九王夺嫡》这两本书看了。跟这两本书相比,《成为雍正》读起来更顺溜。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成为雍正》引用了一些史料原文,但又会写出这些原文的直接翻译,《这才是清朝 4: 雍正王朝》没怎么引用史料原文,都是作者叙述,我认为这样相对就少了一些说服力。《九王夺嫡》倒是引用了很多史料原文,但是双引号用得太多,而且不直接做翻译,读起来有些费劲,有很多古文我不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准确。不过,虽然书中引用了很多史料原文,对其他人猜测的雍正的一些行为动机做了解释,我觉得很有说服力。但是我从《这才是清朝 4: 雍正王朝》和《九王夺嫡》两本书里,也获得了一些《成为雍正》这本书里没有写的信息,把这些信息都拼凑在一起,你就会发现,《成为雍正》确实给雍正磨皮了。嗯,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向别人展示哪部分信息,直接决定了别人的印象,虽然信息全都是真的。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会联想到一些职场现象。帝王术是管理工具,也体现人性,人性亘古不变。在职场,如何立功,如何自保,又如何掌握分寸,如何不被猜忌,门道太多。从那些夺嫡的阿哥们身上,从那些丰功至伟的大臣们身上,多少能学到一些道理。面对如雍正这样的权威型领导,千万不要因为她此刻信任你、捧着你,就恃宠而骄,说不定转眼间就会置你于死地。学学十三阿哥,学学张廷玉,即使再得势,也要小心翼翼,不要翘尾巴。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雍正的不能在大多数影视剧中,雍正总是一副寡言少语,心思深沉的样子。可是读了几本包括这本书在内的关于雍正的书,发现他历史上的他并不是那个样子。相反,每次我都从历史故事中感觉雍正这个人很热情,而且总会表达自己的真性情,在某种程度上还有点可爱。这一点还是挺让人喜欢的。不过,身为皇帝,雍正依然有着自己的不能。时至今日,他都不能让人信服他登基的名正言顺。尽管在他十三年的统治时间里,他让国家财政由负转正,他励精图治,制定了一系列利民政策。但这些也洗刷不掉他身上关于登基的种种怀疑。有的时候我真不明白,人们到底真正关心什么?既然雍正皇帝做皇帝已成为事实,而且这个皇帝做的挺好,这不是就够了吗?名正言顺真有那么重要吗?更何况,重要的是历史上也并没找到证据证明雍正的登基有问题。可人们还是要猜测怀疑,这让我忍不住一次又一次想起那句话: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除此之外,雍正还有一个不能,他不能让自己爱的人也爱自己。典型的例子就是年羹尧。年羹尧和雍正君臣关系的破裂,当然有年羹尧自己的种种原因。但我记得,罗老师曾讲过一期雍正,说他是那种用对你好来控制你的君主。当然,皇帝对臣子好,想换来臣子的效忠,这无可厚非。但雍正的这种好却更加浓烈,除了想让臣子效忠自己,他是真的希望他喜欢的臣子像他那样也喜欢自己。可是,年羹尧不懂,也不愿意去懂这个皇帝对他的深情厚谊。就像现在常用的那个词 “回应”,年羹尧对雍正的好总是没有对应的回应。这种事情如果发生在普通人之间,最多就是吵架冷战绝交来让自己舒服,可是偏偏发生在皇帝身上,在皇权的加持下,除了让雍正觉得年羹尧不忠诚,大概还有一种被辜负的感觉。普通人觉得被辜负,最多就是结束这段关系,对自己做心理安慰。可是皇帝觉得被辜负,他们是绝不会怪自己的,他们只会让那个辜负者付出代价,而对雍正来说,年羹尧要付出的代价就是生命。想用爱控制别人,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个反面例子。不过,这也说明,即使是皇帝,也还是有很多不能做到的事。何况是我们这些升斗小民,我们也该接受自己的不能,那些自己想要又苦苦寻不到的东西,大概从来都无法从别处获得,落脚点终归还是在自己身上。就像从前我总是羡慕别人家的朋友,父母,而现在,当我再看见我想要的那种别人家的朋友,父母,我会说:真好!这世上还有那样美好的人和感情。就算没发生我身上,也没那么重要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有了这本书,被黑300年的雍正应该可以笑成憨憨了~最近二刷《甄嬛传》,总带有一个疑问:雍正,这个架起 “康乾盛世” 的桥梁式人物,有这么差吗?整日围着后宫转圈圈,看到漂亮的就精虫上脑(参照颂芝端杯茶就秒变芝答应);腹黑到人人都是棋子和工具,借甄远道扳倒年羹尧,借鄂敏扳倒甄远道;甚至还想着闹罢工,和宁嫔厮混一起,“那么辛苦干什么,不如及时行乐”。直到最近,小卓子挖到这本《成为雍正:从隐忍的雍正到帝国权力巅峰》,真想对《甄嬛传》说,这次,你黑雍正有点过分了:1、娃少,是雍正不行还是后宫太黑?2、爹强,是雍正的福还是祸?3、嘴甜,是渣男还是真心?01. 娃少,是雍正不行还是后宫太黑?雍正一生共有 10 个儿子,剔除没熬到序齿就早夭的 4 个和熬到序齿也没来得及长大的 2 个,就只有 4 个儿子。相比较他老爹康熙,这个产娃量远远不行。光是夺嫡的就有 9 位,加上场外啦啦队 5 人,就有 14 个儿子了,这还不算早夭和没来得及长大的。雍正的产娃量为啥不高?从表面分析,只有两种情况:一是雍正不行,播种困难;二是后宫太黑,养大的难度系数太高。首先说说播种问题;历史资料上就没有明确表示过雍正不行,就连小说家都不敢这么编写。且看《甄嬛传》,第一集甄嬛被选入宫,那是 1723 年。过了一个冬天,倚梅园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来到 1724 年。杏花微雨,初见大胖橘,二人定情在 3、4 月。河南罢考,大胖橘亲自去处理,期间爆出甄嬛有孕。 历史上的河南罢考在 1724 年秋季,这便意味着大胖橘和嬛嬛的龙榻情谊不足半年,就有孕月余。而且,皇帝总是半月不翻牌子。这样算来,大胖橘和嬛嬛交颈而卧也就是数次,就怀孕了!这效率,挺高啊(看谁敢说大胖橘不行的?!)再来看看育种问题:说实话,宫斗戏是最不该写在雍正朝期间的,因为清宫十三帝,独独雍正,历史上还真的没有记录过一丝一毫的宫斗。 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因为眷宠不断,周遭嫉妒连连,年仅 37 岁被逼陪葬; 顺治,结婚才两年,就三番两次闹着换皇后; 康熙帝的女人们倒是听话,可儿子们太闹,九子夺嫡那是一个惨烈; 乾隆三十年,乾隆要立个妃子,乌拉那拉氏不依,剪发事件引发整朝轩然大波; 嘉庆在位,后宫是平静了,可是因为没有立皇后儿子为太子,最后莫名其妙暴亡承德山庄; 咸丰的懿贵妃,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本来就是个多事的人,争宠、争权忙得不亦乐乎。 没有对比就没有点赞,雍正期间真的做到了后宫一片祥和。在《成为康熙》中有这样的记录:谁不知道朕向来清心寡欲、崇尚佛法?谁来说说,朕到底好哪个妃子的色了?一则雨露很少施与后宫,二则储位一早也秘密定下,后宫还争什么呢?雍正绝大部分精力都用来工作了。有这样一组数据:雍正在位仅 13 年,现存的朱批奏折就超过了 4 万件。“目不停视,手不停批”,相比于他那个勤劳的老爹康熙,在位 61 年,现存朱批 3000 多件,那真是做到了 “宵衣旰食” 搞事业。高强度工作极伤身体,“忧烦不遑,夜难成寐”。他从雍正元年就开始戴眼镜了,这在清代皇帝中是比较罕见的。对比一下乾隆,甚至在 71 岁时视力仍然很好,还会写诗劝人别戴眼镜 “一用不可舍,舍则如瞀定”。 高强度工作的背后其实是为了给康熙收拾烂摊子。因为顶着 “康乾盛世” 的美名,长久以来,大家都觉得雍正从康熙手上接过皇帝接力棒那是一种舒服的躺赢,其实不然。《成为雍正》中分析道 “光是摆在明面上的大问题,就有以下三个”:第一,政治上党争对抗,八爷党还未消停;第二,经济上财政亏空,户部库银亏数百万两;第三,军事上隐患重大,被迫议和准噶尔,无异于埋了一颗随时都会爆发的炸弹。至于内里的税收混乱、官场腐败、社会阶级矛盾尖锐,那就举不胜举。在雍正的眼里,爹在名义上很强,但是却留下一个实则衰颓的清政府。这对雍正而言,属于一种双面煎的尴尬处境:做得好是应该的,因为老爹康熙很强,留给你了一个完美朝堂,照猫画虎的做还不会吗;做不好就是你很不行,这么完美的朝堂都被你败坏了,你还敢说你不是篡位得到的这个本不属于的皇位?正因如此,雍正不得不拿出百分之一千的精力,要求自己在短时间内改变上述一切,留给乾隆一台税收清晰、治理高效、社会安定的超强国家机器。雍正波澜壮阔的改革从哪儿开始呢?从各安其人开始。《成为雍正》中写道,雍正在康熙登基的第二天就下令:命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第一,任命老八,既是安抚也是拉拢;第二,任命老十三,安插个自己人是基本操作;第三,任命马齐,神来之笔。一是看重马齐的出身,满洲贵族;二是看重马齐的经历,先是八爷党的人,后退出八爷党。这两个特点一叠加就是雍正的真实目的:满洲勋贵,只要远离老八,跟着我就有肉吃;第四,任命隆科多,意在提醒那些不听话的:隆科多都能在康熙去世之夜封锁京城,那么你要是继续和我对着干,隆科多把你 “封” 起来就是 so easy。这样的政治手腕和统筹兼顾的本事,说实话,成为九子夺嫡的冠军实至名归。随后的改革,多点发力,齐头并进,不到 16 个月的时间,不仅完成了追缴亏空和平定青海,而且还能把改革开进深水区,完成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03. 嘴甜,是渣男还是真心?深水区的改革之所以艰难,是因为那是雍正改革集团和官员乡绅的一次火并。这对于雍正而言,绝对不是靠自己一个人发个令就能完成的,必须有为自己大杀四方的臣子去扎扎实实推行。如何拉拢官员呢?惯用手段很简单,就是打感情牌。田文镜、李卫等就是这样被雍正吸引过来的。1723 年,雍正发现田文镜竟然对山西灾情的汇报空前细致,便让田文镜连升四级。这对已经 60 岁的田文镜可是太适用了,士为知己者死啊,我勤勤恳恳半辈子都没人发现我是个人才,你雍正就是我的伯乐啊。老田剩下的日子就这样被雍正俘虏了,雍正二年,当雍正推行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的时候,官场中谁都不愿挑头得罪人,老田表示:我岁数大,没人愿意干,我干。于是,“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的试点河南省率先完成了改革,雍正大喜,不仅业绩上肯定田文镜,还操心人家老田生儿子的事儿。雍正对臣子从来就一句话:“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只要你对我好,我就一定对你好。这种 “爱之全盘付出” 的模式很容易走向反面,就是 “恨之欲其死”,外戚名将年羹尧的毁灭、建立拥立之功的隆科多最终圈禁至死,都成为了人们诟病雍正是个 “表演艺术家”,先哄着大家为你卖命,功成名就之后就开始找理由杀功臣。其实,往深一层分析,雍正对于一个认认真真当差办事,不贪污、不腐败的人,还真没有真的折腾过。这点和《甄嬛传》中雍正折腾甄嬛的父亲甄远道还真有点出入。在雍正现存的朱批中,发现很多官员答谢雍正帮他们实现了母子团圆的美好心愿,免去了自己异地打工、家中老母无人照顾的担忧。“朕每不能不系诸怀抱。今闻平安抵苏,心方释然矣” 雍正不仅派人护送这些人的母亲,还一路担心,即便少有人说雍正这样的事迹,但他还是在做。《成为雍正》中调侃道:臣子遇到困难,满口 “你俩现在在为朝廷做事,家里有困难,我理解,但大家谁没有困难呢?你俩得克服克服” 的领导,雍正这种 “好好干,家里的事不用担心,有朕在,只要认真工作,朕一准儿把你们家中的诸多困难,都解决得漂漂亮亮的” 的领导真是温暖多了。尾记:“朕非敢以功德企及古先哲王,而惟此勤勉之心” 这是雍正写给自己的一句话,回顾他的一生,确实做到了 “勤勉” 二字。即便黑料不断、误会不解、委屈难消,却一直初心不移、勤勉到底,或许这就是雍正留给我们最好的样子。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成为雍正原本以为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没想到却因为雍正帝自己亲手整理而成的清朝名著 ——《大义觉迷录》,本是为了洗清自己的清白,结果让十大罪行满天下越传越夸张,其儿子乾隆又为了父亲而强行收缴再次坐实了百姓的猜测,导致雍正成了今天故宫的当家 IP,他的故事,是后世无数清宫剧、穿越剧的 “灵感源泉”。《宫》里对他有多讨厌,《步步惊心》里就对他和若曦有多心疼。而导致《雍正王朝》有点不敢看了,怕再一次动摇了自己的想法。他勤政、多疑、冷酷、重情…… 如此勤政的他,处在 “康乾盛世” 的枢纽位置,在位十三年,把 “雍正王朝” 这个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关于朝政方面,懂的不多,就不予评价了。但是他自证清白的书却最终成了抹黑他最严重的 “证据” 这点,让我有了很深刻的反思 —— 自证清白真的重要吗?要到什么程度最合适?可以清者自清而不去管吗?全书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档案文献,同时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 —— 他的队友们,然后是他的兄弟姐妹以及他的父辈子辈,以此来全方位展示胤禛如何成为雍正的。我想,这一次的雍正,应该是立体而相对全面的了吧。开篇关于各位从龙之臣或亲近的辅佐大臣们的介绍,对我触动很大。无论你有多生而逢时,自身也还需要努力;无论你多么生不逢时,只要自己不放弃,最终还是会等来自己的花期。他们里面有出生就是一手好牌的,也有出生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他们里面也有开朗多才的,还有内向不善交际的…… 但是正因为有了雍正这棵大树,有的因此绚丽到极致而落幕,有的得志较晚但寿终正寝的…… 有人读历史就是为了推理,寻找真相,有人是因为好奇也有人是想要以史为鉴。而我,只想从中获悉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以此为戒来修炼自我。而这本书,我觉得很有启发!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成为雍正》。中国近代清史学家孟森在《明清史讲义》中总结:“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至其英明勤奋,实为人所难及。” 回望历朝历代,观其臣,知其君。拔擢大臣、贬黜官员,这既是皇帝用人好恶的体现,同样也是君主治国理政的缩影。正如雍正皇帝在雍正三年 (1725) 所说:“朕惟治天下之道,首重用人。朕自临御以来,凡大小文武官员,俱亲加看验,考试补用。”(《清世宗实录》卷三四)每一位臣子的选拔与重用,都要经过雍正帝的亲自考察。年羹尧自幼开始读书,21 岁中举人,22 岁中进士。年羹尧如此的科举成绩,放在康熙朝而言,绝对称得上读书的天才。因为,在那时,哪怕是以博闻强记著称的张廷玉,也直到 29 岁才考中了进士,获得功名时的年纪比年羹尧获得功名时大了整整 7 岁。因此,在康熙三十九年 (1700),22 岁便中进士的年羹尧,可以说是当时官场中相当闪耀的一位青年才俊。而年羹尧的优秀,也很快就吸引了当时朝中一位重臣的关注,这个人就是前武英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时任内大臣的纳兰明珠。明珠当时一眼就相中了年羹尧,还把年羹尧招为自己的孙女婿,明珠也就这样成了年羹尧的太岳丈。这里还要再多说一句,年羹尧娶了明珠的孙女,这个孙女的父亲也很有名,他就是康熙朝的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没错,那位写出过金句 “人生若只如初见”(《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的纳兰性德,其实是年羹尧的岳父。年羹尧对胤禛这么不上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他属于业务骨干,从来都是靠本事吃饭的,为人很骄傲,就不想在这方面动脑子;二、年羹尧真正的大靠山,从来就不是胤禛,而是康熙。就在雍正登基的同一年,年羹尧在西北完美地搞定了时为 “大将军王” 的皇十四子允禵,让后者把大将军印交了出来,这也成了年羹尧对雍正新皇登基的投名状。雍正自然也是投桃报李,给年羹尧封爵。雍正元年 (1723) 二月,年羹尧被封为二等轻车都尉,三月提升为三等公,十月又升为二等公。雍正皇帝一生里有过很多大臣。但是在中央,陪伴雍正帝走完整个 13 年执政周期的,其实只有张廷玉一人。最终,雍正帝也在遗诏中宣布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 16 岁中秀才,25 岁中举人,29 岁中进士。康熙三十九年 (1700),29 岁的张廷玉在考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的日子里,与周围人都钻研四书五经不同,张廷玉对满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研究清书,几忘寝食。如果说康熙是真正奠定清朝统一版图的皇帝,那么雍正就是正式确立清朝国家制度的皇帝。像是军机处的设立,以及那些为清朝强行续命的改革,如 “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甚至是 “改土归流”,这些制度与政策能成功推行,除了依赖雍正本人近乎偏执的勤政之外,也离不开雍正破格选拔重用的一系列重臣。从历史的角度而言,隆科多是雍正继位的最大功臣,甚至没有之一。在康熙驾崩的那一夜,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是现场除皇子之外唯一的异姓大臣,并全权负责雍正的个人安保工作,保证皇权顺利交接。雍正继位后,隆科多迅速成为当朝的政治明星,位高权重,但仅仅 5 年后,隆科多就十分狼狈地死在了北京畅春园外的一间小房子里。雍正下了一道在清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命令,他命内阁以后书写公文时,凡遇到隆科多的名讳,一定要写作 “舅舅隆科多”—— 谕内阁:隆科多应称呼 “舅舅”,嗣后启奏处,书写 “舅舅隆科多”。(《清世宗实录》卷一,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这一下,隆科多哪里只是雍正的舅舅,倒成全国人民的舅舅了。雍正 13 年的执政生涯,其实就是一部改革史。改革,既需要中央朝堂的设计,也离不开地方督抚的支持。雍正最得力的改革先锋,正是主管河南一省的田文镜。可田文镜在历史上的评价却是相当两极分化的:雍正夸他是 “天下第一巡抚”,河南士绅骂他是严苛酷吏。这种两极化的评价,后来也同样出现在雍正本人身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田文镜的命运起伏,也为我们近距离地观察雍正以及他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雍正用人,常常不拘一格。李卫的办事风格,正是雍正手下诸多臣子中最具江湖气的。李卫没有功名,雍正却让他先后出任了浙江与直隶两省的总督。在李卫任职期间,这两地的经济开发与社会治安均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可以说,雍正对李卫的重用,是他在调教官员时所创造的又一经典案例。历史上的李卫却是一个家大业大的超级富二代。可最后,李卫偏偏放着享福的日子不过,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个官,然后废寝忘食地勤政了一辈子。雍正在执政后曾提拔过很多官员,其中提拔速度最快的人就是鄂尔泰。雍正在自己即位不到一年的情况下,就将鄂尔泰由从五品的内务府员外郎,连升六级,提拔成了从二品的江苏布政使。雍正这番知遇之恩,也自然换来了鄂尔泰的涌泉相报。雍正朝最大的地方改革政策之一 “改土归流”,便是由鄂尔泰主持完成的。可以说,雍正在年羹尧身上没能打造的 “千古君臣” 新榜样,在鄂尔泰身上,总算是得到了完美的实现。在精神、肉体、物质上都活得极为痛苦的胤祥,逐渐开始变得谦卑、暗淡,再没了前半生那光彩照人的样子。我们可以看看胤祥在这一阶段所写的诗句:虚廊宴坐夜沉沉,偶得新诗喜独吟。万籁无声风不动,一轮明月印波心。一股寂寞、消沉的气息,扑面而来。允祥几乎所有的治国建议,都是私下和雍正说的,他从不公开表达。在允祥死后的碑文上,有一句话描述得非常精妙:袛慎而不宣于众,退谦而恐居其名。名声功劳都是皇上的,我什么都不要。其实很多臣子或下属,只要能做到这点,大概率是能安享晚年的。老十三的谦卑还不止于此,大臣给他写的信件,他一字不落地全拿给雍正去看;大臣给他送的礼物,他也全都拿去让雍正先随意挑选,雍正没看上的,老十三则再一律退回。大概也正是老十三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雍正才有足够的精力在紫禁城的深宫之中,去放心谋划他那一项项精巧的改革举措。实话说来,像老四和老十三这样的君臣兄弟组合,恐怕翻遍史书都难得一见。也难怪雍正对十三弟的评价更是高得无以复加,他管年羹尧叫 “恩人”,管张廷玉叫 “股肱”,管隆科多叫 “全国人民的好舅舅”,但他给老十三的评价是:王固建不朽之盛烈,称宇宙之全人矣!朕的十三弟,就是全宇宙最好的好人!在满洲入关以后,康熙和乾隆这对爷孙,骑射功夫都是非常好的。然而奇怪的是,作为康熙的好儿子、乾隆的好父亲,夹在清朝武德最充沛的两位皇帝中间的雍正,反倒是极其厌烦骑射、打猎的。他每天最大的爱好,其实是批折子。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保留下来的光是雍正亲自批阅过的奏折就有 4 万多件,其中汉文的有 3.5 万多件,满文的有 6000 多件。雍正平均每天都要批上八九本奏折,再加上日常政务的处理,可想而知那会有多么疲惫。人劳累的时候,就必然需要一些爱好来调剂生活。雍正靠什么来放松呢?简单来说就是两件事,一是制瓷,一是养狗。与此同时,光靠曾静、张熙去宣讲还不够,雍正还动用了国家机器,从雍正八年 (1730) 开始,他要求全国各省各州县,每个月都要派官员向百姓宣讲《大义觉迷录》,并且表示本书的版权免费,全国各地都可以自行刊印。以至于《大义觉迷录》在雍正朝后期直接成了风靡全国的第一畅销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带你全景观赏雍正一朝本书从多个维度详细描绘了雍正朝,叙事详实且不乏有趣,同时附上清史出处,让人信服。本书首先讲述了雍正朝最有名的几位名臣,包括年羹尧、张廷玉、隆科多、田文镜、李卫和鄂尔泰,让我们看到了有血有肉的 “他们”;接着从九王夺嫡开始,挨个绘就了康熙 35 个皇子的形象,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讲述对象扩展到了康熙的 20 个女儿,尤其是得以在草原立碑千年的四公主和被超勇亲王挚爱一生的六公主,令我不禁赞叹和唏嘘。随后作者将重点放到了雍正的文治武功(咳,其实武功可以忽略),有清一朝 80% 的制度设计其实是源于雍正,其人不可为不牛掰,高山仰止乎!本书后半部分,还较为详细的介绍了雍正一朝他的各位弟弟们 —— 其中老十二让我狗眼一亮,原来会办丧事也能让命运的齿轮启动!—— 以及他的儿子们(不得不说,乾隆运气真好,皇位都不用花大力气抢)。看完本书,能学到不少东西,比如清朝的爵位体系、后妃等级制度等,还把之前看影视剧时一直没搞明白的 “序齿”“和硕”“固伦”“多罗” 之类词给弄明白了,以及 “阿其那”“赛思黑” 到底是啥意思(惭愧,以为自己知道了很多年)最后说一点我比较震撼的,清朝的皇子皇女那可真是超高危,夭折率太 TM 吓人了,70%!所以说啊,早婚早育要不得,近亲结婚要不得!🤣🤣🤣🤣🤣🤣🤣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无情最是帝王家清宫戏的大热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大众对于那段历史的认知,可能会形成一系列错误的刻板印象。荧幕中的改编不光会以假乱真,甚至会忽视了艺术形象和历史事实之间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成为雍正:从隐忍的胤禛到帝国权力巅峰》里 B 站 up 主李正用通俗讲史的方式带读者再次回到了九王夺嫡的历史现场,近距离观看大清版权力的游戏。宫墙内外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不光影响了历史的进程,更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的经验和教训。1. 九王夺嫡从书名到内容的安排,可以看得出九王夺嫡是本书的重头戏。对此段极具话题性的故事不少影视剧作品中都有提及,而在本书中频频露面的则是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不知是为了蹭热度,还是更为贴近观众,总之作者在书中对影视剧里相关内容的频繁互动可以说是一个特点,或许会有点勘误、辟谣的作用。毕竟大多数观众可能清楚小说中讲述的通常和事实有所出入,但具体到细节层面还是不甚了解。在作者的讲述中对于这场引发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核心参与人员以及相对边缘的皇室成员都一一被介绍。单就这一点来说,做得确实比影视剧更加详实可靠一些,其中有不少内容还起到了科普的作用。2. 通俗讲史不管对本书如何褒贬,其都可以说是通俗讲史中的典型代表。在本书的讲述中还是作者在 B 站的视频里,都能明显让人感觉到好玩。因而在阅读过程中不太会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会体会到一点追剧的快乐。通俗讲史对于初次接触的读者来说消除了不必要的畏难情绪,但也可能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过度简化乃至误导。娱乐大众的同时可能会造成在对于历史细节的筛选以及主观取舍等方面有失偏颇。简言之,书中事实的叙述部分可能较为客观,可内容的解读就明显比较主观。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时不时会有听天津快板的乐趣,趣味性有了,但这可靠性就未必会让人满意。事实上作者在书中的不少表述我个人是不赞同的,至少是持怀疑态度的。3. 权力游戏围绕着本书展开的一个核心可以说是权力游戏,不管是君臣之间还是皇子之间。在残酷的现实斗争中,亲情友情乃至人世间一切温情的东西都因此变得冷冰冰的。冷若冰霜之上可能会刻意营造出来一些温馨的假象,让不知情者生出些许错觉。正如本文标题,无情最是帝王家。不管是雍正对大臣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还是皇子之间从生斗到死,裹挟进这残酷的斗争后,幸存者和胜利者都很难再享受到幸福和快乐,那些更多的牺牲者仿佛也只是被白白消耗掉的工具。无上荣耀加身,随之而来的却是对人伦纲常的诸多挑战,至少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喜怒哀乐会从此消失不再。看完权力游戏的内幕之后,任是外表再金碧辉煌,想必也很少有人愿意主动选择,然而权力带来的巨大诱惑总是有人会抵抗不住。4. 羊头狗肉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本书是有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说雍正,但外围聊了不少,铺垫给了很多,可对正题寥寥几笔带过。且不说是否有上当受骗的感觉,也多少有点货不对板的味道。以我粗浅的认知来冒昧揣测,作者本人的水平还是比较有限。没有扎实专业的学术根底,虽说可以像门口老大爷那样侃大山,可这样一来,触碰起严肃的历史题材很容易在嬉笑怒骂之中偏离太多。作者在书中的安排和谋篇布局或许是有着其个人的心思,但更像是比较贴近自身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营销策略。姑且不说哗众取宠,多少是有失严谨,自然也少了相应的可信度。5. 一笑了之最近这些年一些自媒体作者在爆红之后纷纷出书,可能是和出版社的合谋,但若不是忠实粉丝的话,对其作品还是不要抱有太高期望。哪怕在某些平台的评分和销量喜人,须知这些数据里藏着不少让人震惊的水分。冷眼旁观,大可一笑了之。但本着不浪费的原则,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学习点什么。写不了书,但起码可以知道书的好坏。当然这还是需要读者见识过一些真正的好书或者在此方面有足够深入的了解。综合来说,对于普通读者本书可以一看,但不妨以通俗读物或者历史小说视之。切不可过于受到作者主观解读的影响,至少不能因此对于雍正和其他人物做出类似的评价。6. 写在最后有批评声称本书吹捧雍正,言辞之激烈想必作者未必会接受。可若是对清朝历史有足够的了解的话,就发现其并非是无稽之谈。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在我有限的阅读经历中就有好几本可靠的历史书籍与本书所呈现的观点不同,比如《不一样的中国史 12》。二十四史被斥责为帝王将相的家史,不无道理。身处当下,我们没有必要为其歌功颂德,哪怕自己对此了解太多不由自主会产生偏爱,可依然需要用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这一切。不同人的对于历史可能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解读,但专业靠谱的至少会将其前提设立在事实和证据之上。读者不管是做严肃认真的学习还是仅供娱乐的阅读,都应当有意识地培养起鉴别好坏的能力。好玩的未必可靠,严谨的未必有趣。当我们打开一本书,预期和感情等其他因素的参与会让最后的结果为之改变。纵使如此,依然应学着运用批判性思维,至少对那些自己选择相信的部分。当我们觉得好,一定要分清楚到底是基于事实还是作者迎合了我们的个人偏好。若是前者,无可厚非;可要不幸是后者,那就需要加倍小心了。一个好的读者需要谨慎处理那些与我们相符的观点,试着去了解相左的,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成为雍正:从隐忍的胤禛到帝国权力巅峰作者:李正,既是一名高中历史老师,也是 B 站的 UP 主。这本书刷新了对雍正皇帝的印象,一是成长过程最为曲折,成为皇帝后又相当努力,在位时间短却在治国上最为高效。““摊丁入亩” 和 “火耗归公” 重新塑造了清朝的税收制度,使政府有了稳定且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奏折制度的完善和后来军机处的设立,则实现了对官僚集团的高效控制,此外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促进了社会的安定,“改土归流” 巩固了国家统一。所以,等到乾隆继位后,雍正留给后继之君最重要的东西不是他攒的多少银子,…… 真正重要的在于,雍正给乾隆留下了一整套高度严密而稳定的税收和行政系统。这也为乾隆后来缔造 “十全武功” 将清朝版图推向巅峰,奠定了基础。” 另外,作者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雍正的兄弟、姐妹、女儿、儿子以及大臣,雍正身边的至亲之人,都纳入其中,让雍正帝这个形象更加复杂立体,既有历史的严谨性又兼顾了阅读的趣味性,值得推荐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饱受争议的皇帝影视剧中清朝故事最多的皇帝莫过于雍正,从得位不正到冷酷无情对待兄弟手足再到大规整顿吏治甚至后宫争斗等都成为世人饭后的谈资。 从历史上看他是满清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也是满洲统治集团缓解满汉矛盾巩固政权的关键时期。面对康熙朝遗留下来的吏治腐败,皇室贵族势大的现实窘境而推行火耗归公、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整顿吏治、改土归流等举措来巩固统治。 从实际治理情况来看雍正统治的十三年吏治较清明,清王朝财政收入增加,民众负担降低,这为乾隆朝的兴盛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书对皇族成员着墨较多,介绍九子夺嫡中参与者的性格、才能和幸与不幸的结局,为读者呈现皇室成员不同人生故事。 阅读本书既看到因野心膨胀而疯狂的大阿哥,也了解审时度势谋定而后动坚韧不拔的四阿哥。看到出生优渥的皇子们的幸福,也看到因政治和亲而遭受不幸的公主。 历史已远去,其中的人和事仍让人感触犹深,理解深处历史大势中个人的不得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