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 咬着牙读的书】

    我对基因是有兴趣的,所以 "咬着牙" 读完的,说实话,这本挺催眠的,老厚的一本,写的拖拖拉拉,几句话能说明白的事,生生抻成几页,简单的本来就知道,复杂的还是不明白,所以给了比较低的分,声明啊,这只是一个外行爱好者打的分,仅供参考😅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承认我是在半懵半懂的状态下把这本书看完了。以科普的性质来说,这本书算是浅显易懂的,并且讲述了一部基因简史。书中有很多故事,从中真的可以看到对基因的研究能有呈现出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是多么不容易。个人的感觉是,如果是一个对基因话题完全没有很深认知的情况下,还是先看《自私的基因》会更好,这本书不是最好的 “基因认知第一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讲述了生命构成起源的科普类人文大部头。为什么选这本书?当下人们迫切关心人是怎么没的,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换个思路,以始为终,想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并且在未来进化中有哪些梦寐以求的密码可以破解,我觉得好奇心是翻看此书的原动力。这本书给我带来哪些新观点和新收获?了解了人类运用基因技术的历史和当下的技术水平;基因技术的瓶颈天花板在哪;人类可能还没准备好基因技术在人类身上的全面应用。我的收获:人是多元的复杂体,多样性是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前提,基因技术可以治愈人体多种疾病,但不能过分依赖其改造人体自身,毕竟以史为鉴,回看历史,如果不慎重行事,代价太大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基因科学的伦理与现实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学习到涉及微观领域的地方总是感觉很神奇,而且难以理解。如果是探索宇宙,它浩大,但是也给你脑力可以相见的空间。但是微观领域呢,一些看不见的 “小球” 构成了这个世界?或者,一些化学物质组成的基因,决定了我们行为特征,甚至未来命运。或许,“肥胖基因说” 让正无法坚持运动的你感到宽慰,但是现在流行的基因检测技术如果测出你身患某种绝症的概率很大,你又会为之焦虑。


          是的,基因技术正是 “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对它的常识人们知道的并不确切,更有大量误解。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印度裔医生悉达多・穆克吉的这本《基因转》,就有特别的意义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普书籍,起码应该做到的就是以浅显的语言,讲清楚科学道理,但是,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就需要一份渗透在文字中的情怀,特别在基因这样事关人们健康、生命,乃至尊严的领域,更需多一份人文关怀,而本书正做到了这点。
          没有什么比 “感同身受” 更能调动一个人普世的同情心,穆克吉在基因这个领域正有这样的切肤之痛,因为他的家族便经受着一种基因的 “诅咒”。本书序言中,他便从自己看望身患精神分裂症的堂兄写起,而堂兄并非他们家族唯一精神病变上经受折磨的病人,甚至作者本人也曾经担心自己身上的这份 “家族诅咒” 有一天可能爆发。长久以来,我们总能发现一种生理和心理病变的痛苦在一个家族、一方社区,甚至一个族群间延续,这个过程中,给这些人群无形中打上了一种 “劣根” 的烙印,所以,基因是科学问题,是医学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是伦理问题。《基因传》在同类书籍中出众的地方正在于其书写的高度,不仅仅止于科学,更站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愿景的高度,让这本书更能打动人心。
          当然,一本书可以立意宏大,但是如果没有清晰的条理和内容的落实,只能成为没有内核的 “花架子”。在这方面,穆克吉的水平就体现出来了,整本书的逻辑很流畅,整体而言是一本基因科学发展史,是时间轴式的叙事,但是同时,在同一时期又在世界辗转腾挪,介绍同期不同的线索,再伴随与同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主线的结合,让整本书很有历史代入感,堪称一本基因史诗。
          穆克吉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是我读本书深刻的感受,基因史上这么多科学故事,动人的佳话,或者撕裂的恩怨,他都能娓娓道来,常常还讲的充满戏剧性,极大的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当故事抓住人的眼球,接下来的科普工作就容易了,这方面穆克吉体现了一个科普作家娴熟的技巧,特别在人类中早期的科学原理介绍上,基于常识入手,浅显易懂,无需特别的科学基础都足以听懂。而正是一部人类基因科学发展的时间轴叙事,将这些科学故事,科学知识点串起来,这样一下子整个基因科学就鲜活了,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这一科学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人类对基因的认识,本色也是一个逐步深化,去除偏见的过程,因为这是一个由诸如人体、器官、血液这样肉眼可见的 “客观实在” 到一种难以言传的 “规律” 的认识过程。书中,对孟德尔遗传研究过程的叙述极具代表性,关于孟德尔,中国人不会陌生,因为学生时代学自然生物,都知道孟德尔 “数豌豆” 的故事,显得枯燥无趣。而《基因传》对这个过程有着更加生动的描述,在圣托马斯修道院,这位年轻的神父以惊人的毅力在土地上撒播豌豆,又一个一个的分类,统计,进而总结规律,这个过程是孟德尔和他的助手在 2.8 万株植物、4 万朵鲜花、40 万颗种子洒下的心血。同时,孟德尔还向业内诸多名家虚心求教,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哪怕遭受怠慢也不以为意。
          在穆克吉极具感染力的叙事中,我不但详细了解了孟德尔的科学思路、研究过程,更体会到了一种科学的情怀和精神,一个神父在阳光中,弯腰俯身将平淡无奇的植物耐心观察,然后提笔记录,这样充满神圣感的画面也浮现在我脑中。令人遗憾的是,当 1965 年,孟德尔的 44 页论文发表后,此后 30 多年竟然 “消失” 了,这段时间这篇论文仅仅被引用 4 次。直到 1900 年,同样的研究成果在多篇论文出现,都指向了孟德尔的研究成果,才让这位遗传学先驱浮出水面,中间还伴随这些成果是否对孟德尔的成绩 “剽窃” 和刻意抹去引用孟德尔成果的标记等争议,而孟德尔已经于 1884 年去世。
          孟德尔的故事是穆克吉的典型科普风格,以动人的故事打动人,以言简意赅的科学常识启发人,而同时,这个故事又是穆克吉整个基因史埋下的一个 “伏笔”,让你阅读到后面的内容又会回头把前后内容关联起来思考。比如,在后来的现代基因时代,已经有互联网,已经可以开始人类基因组的 “现场直播” 式的竞争,最新的成果随时可以交流,孟德尔成果被掩于历史数十年的悲哀已经不会再现。正是这种始于基因科学领域,但是并不止于基因科学的视角,让 “科学” 这个概念变得不再僵硬,事实上,科学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一个社区,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关系。在书中,作者从不回避科学 “功利” 的一面,科学家也是人,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被承受,这种承认可能是声誉,也可能是地位,或者是金钱,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驱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基因”。
          是的,科学家并不生活在真空中,他们的学说和成果一旦问世,其应用范围往往也就不再他们的控制范围内,正如这本《基因转》会经受我这样各种书评的二次解读,由于与我们人本身关联更加紧密,基因学的运用也一直充满争议。由于从遗传学到基因学,都将人类诸多特征与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机制关联,而由这种机制又让民族、种族的概念从科学家角度得到了解释。于是,这一学科具备了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定义的 “理科” 不一样的特性,它天然具有社会性。突然间,人们似乎可以心安理得的排斥一些人,给他们打上标签,给他们绝育,这被称为 “优生学”,比如书中提到的年轻女子卡丽。巴克被打上 “弱智” 标签,被送进收容所,而这里的女人都要被绝育。而正是这样一个普通的案例,让我们这些普通人不寒而栗,以科学为名,在这个学科进入社会管理的早期,竟然被如此粗暴的运用。更令人感到叹息的是,参与这个过程的科学家们义正言辞,他们的逻辑看上去又顺利成章,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社会,为了更多人的福祉。而这一的科学功利主义逻辑下,科学只能被滥用,直至到纳粹德国时期,那些邪恶医生举起的屠刀。
          当人类基因科学终于进入我们熟悉的 “双螺旋” 为代表的 DNA 时代,令我感到欣慰的并不是科学的进步,因为我相信这是人类科学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各类学科互相促进的必然结果。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基因科学伦理认知的提升,本书有大量篇幅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与公众关注同步,科学社区建立了自己的基因科学道德规范。而这也是一个动态的的过程,伦理规范的建立为基因技术被滥用加上了枷锁,但是也束缚了科学家进一步探索的空间,而各国政策宽松度的不同更引发了这个领域不同地区科学家的竞争焦虑,对此,人类社会也还在学习,该如何在科学发展和基因安全间达成平衡。更有趣的是,另一股力量在这个时候非常活跃,那就是商业的力量,而人类基因组破解竞赛便是基因科学与商业交汇的经典案例。
          关于这场人类基因组竞赛,我很早就从媒体中了解过,多国科学家 VS 商业机构,当时我接触的媒体将其渲染成一场近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仿佛,商业机构如果率先破解,就会因为注册专利侵害全世界大部分人利益。而在本书中,更客观的还原了那场竞赛,本质上它是基因史上从未间断的学术竞争,甚至恶性竞争的延续,只不过一方以商业化的运作方式组织资源。而且,我们也看到,面对 “多国部队”,商业组织体现出了更高的效率,是的,商业目的有时候反倒是显得 “纯粹”,但是它并不邪恶。今天,人们已经能够更加客观的对待基因技术的商业化,无论是在生物医药的运用,还是如基因测试这样的领域,商业的力量正是科学成果高效转化的催化剂,而至于商业大亨垄断人类基因未来这样的担忧,其实早已被市场竞争,舆论监督和政府管制所约束。比如,自从 2015 年,以美国诸多药品,特别生物技术下的药品药价高的离谱的现象,便引发了一场舆论批判,直到引发美国政界抨击的风暴,延续至今。
          读完《基因传》,脑中还不时想起书中那些生动的故事,人类对自我的认识还在继续,这令人兴奋,也令人惶恐。但是,如果你读了这本书,会发现,无论科学圈子,还是人类社会,始终有着自我矫正的力量,让这一离人最近的科学沿着有利于我们的轨道前进。而下一个十年,甚至百年,希望基因科学能充分将认知转化为造福人类的力量,让可能产生病变的基因不再是家族的诅咒,而只是可以矫正的缺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基因不愧为生命密码

            基因蕴含着生命秘密,人们很想知道,但又怕知道,因为知道之后就可以控制,改变,人类的未来就会充满主观控制因素,人最不希望或担心的就是被人控制。基因技术的发展也能看到人们对未知的探索精神,伴随的各种禁令也反应了人们对新技术的恐惧,但从各种技术发展看,技术只会向前,人为增加阻力根本无法组织技术进步,我对技术充满乐观。基因技术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让我们期待逐一解开的时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中可以看到人的努力对科技进步作出贡献,做出最肮脏最下作最残忍也是这伙人干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角度回答我们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1. 本书不是枯燥乏味地学术陈词,而是通过故事和历史的穿插,将遗传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2. 从孟德尔开始发现存在遗传物质,到确定其位置、再到确定其化学成分、再到其分子结构、然后理解其生物机制:基因 - 编码信息 - 构建蛋白质 - 调控功能,都是无数人在曲折的路上前行,一步步推动。3. 正如《给忙碌着的天体物理学》中尼尔 - 泰森所言:"这个宇宙没有义务让我们理解。" 基因最底层的原理和机制也没有义务让我们理解,人类依靠的是好奇心,求知欲让知识版图向前扩展一点点,虽然我们完成了基因测序,能够通过 CRISPR/Cas9 技术编辑、修饰、更改基因序列,但是对于基因之间的关系、多基因调控机制还是一头雾水 4. 基因最终的表达依靠遗传和环境,我们能接受或能做的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暂停实验室公众号推荐。作者将家族精神病经历与基因史结合,给读者完整呈现了基因发展的前因后果,回顾了基因研究中的艰辛和不为人知的一面。对优生学的起起落落对人类进程的影响长了见识。对作者另一本著作《众病之王:癌症传》很感兴趣。 建议阅读,选择性购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真的一字一句看完了。写的很好,资料很丰富。但如果你对基因没有知识储备的话,读起来石挺累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好的一本科普书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