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5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是社会学也是微观经济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但其实也可以当作是微观经济学的读物。费先生不仅治学严谨,写作水平也非常高。每个章节条理特别清楚,不堆砌冗余文字,偏离主线的内容一律点到即止。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很有前瞻性,虽然调查的是民国时期的吴江村落,但是和包括我的家乡湖北在内的中国各地村落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你不仅可以从书中看到农村的经济模式,看到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还可以学习到写作的技巧。好像这本书还是费先生大学毕业去海外留学前写的论文,这就更让人感到惭愧了。从民国到现在,其实乡村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曾经我们尝试人民公社失败了,后来又包产到户了,现在是放任自流了。其实乡村经济应该有一个好的导向,这是个基准盘。过度城镇化,一定会带来过度的风险。如果能在基层投入一定的资金构建国有村产,对于文化生活也会有一个好的引导作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是书中应用的表格。是不是重新排版制作会比较好?现在使用的扫描版,质量太差了,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说好的不苟且呢?@罗振宇)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费孝通先生的实践报告,正是躬身入局者的生动写照。农村不是简单的城市附属,而是有自身发展逻辑,有自身发展状态,有独特性的组织。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必然需要吾辈如费先生一样躬身入局,从实践中获得三农的发展方式,绝对不可简单套用所谓经济学知识而横加干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传统社会的生活密码

        一部中国基层村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图,通俗易懂、严谨客观,从费孝通先生对开弦弓村的细致的调查中,可感知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不失为研究社会人类学的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亲属关系那段不知道外国人看的时候看懂没,我是看半天没看懂。除此之外都是那么美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历 70 年,这本书仍然是研究中国农村社会最好的著作。书中描述的理论离我们并不遥远。要想了解中国农村人情社会,必读此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是社会学研究范式中实地研究的典范,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法和非结构访谈法。实地研究虽然可以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却难于分析且主观性很强。不过,工具向来因人而异,弱者之累赘,强者之神器。若是大师,运用此方法往往能获得更有思想性的成果,诸如本书。读《江村经济》应带三个问题:1. 作者是如何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来做研究的,是如何思考并得出结论的;2. 江村作为社会组织的结构如何,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3. 本书对现实有何意义,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今的农村与书中的农村差别几何,农村发展路在何方。对于第一个问题,正如轮扁斲轮的典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费老的本事不是读一本书能学来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能慢慢体会。本书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文化的器物论,即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二是社会的关系论,即社会制度是由人际关系构成的。本书即从这两个观点出发来搭建框架和组织内容。农村的主要设备是土地及以土地为基础的产业和财产,知识则是社会礼仪。设备决定着知识,反过来,知识影响着设备的使用,设备和知识一起,在代际间传承和发展。对于第二个问题,本书研究的开弦弓村是我国农村的缩影,江村经济反映的不仅是农村经济,还包括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和关系。我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其根本在农村,其内核为儒学。儒学强调的伦理道德和尊卑秩序是农村社会的根本特征。对于第三个问题,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当下的农村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在瓦解,精神内核也在逐渐消融。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注定了大部分农村的衰落与转型。当设备的功用发生深刻变革,出产粮食不再是农村的主要收益来源,各种附属产业成为其发展动力时,创新技术的运用和城市生活理念的渗透,使得城市和乡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际关系也从以血缘和情感为纽带的集体主义色彩转变为以利益为根本的个人主义特征。三千来来农村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如今变局激荡,我们应该拥抱和适应农村的转型。本书的很多观点,如农村的衰落在于手工业的衰落等,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可以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振兴和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确实感觉二十世纪初的农村依然能看到书中生活的影子,很真切,也很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炼、客观、冷静、洞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难得的人类学经典

                    原来费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已经预测到了中国的农村需要一场彻底的变革,而彼时的中国,外有强敌环伺,内有官僚和资本的双重压迫,大量农民失业,农村农业衰败,手工业又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开始走下坡路,就像他举例说的《西行漫记》里,驱使大量农民跟随红军长征,不是别的而是饥饿和充满了对地主,以及收租人的仇恨。中国最终要解决土地问题,恢复农村企业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千千万万个农村遭到破坏,亟待改革,“一个崭新的中国将会屹立在这片废墟之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方法体系堪称研究典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博士论文,详细阐述了一个经济体中的经济单位、亲属关系、生活规范、宗教、职业、贸易、土地占有、资金等种种社会现象,其中纵横交错的因果关系,以及在近现代工商业冲击下的被动改革,改革不成后土崩瓦解。怪不得有人说,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这种形态,也只能发展到今天这种形态,环环相扣,并没有其它可能。# 乡村振兴应该是基于乡村经济特性的振兴,是农工融合的振兴,而不是去掉乡村之根、无人可以真正回去的空洞。乡村,是我们所有人来的地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乡村社会研究标准样板

                          这是一本标准的乡村调查社会学的论文,对中国南方 1930 年代农村的方方面面进行了描述,奠定了我国乡村社会研究的方法和模式,要理解和研究中国农村,这是一本绕不开的里程碑式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田野与乡村

                            费老通过时间不长但是足够深入的调查展现了一副生动的中国农村环境的画像,对于很多当今问题的根源有洞察,特别是工业化与虹吸效应对于农村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江村经济

                              近百年的时间农村经济依然良莠不齐依然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孤寡、留守儿童、大龄城镇回流务工人员、公共教育、公共卫生服务、公共交通服务、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这个群体本身无限的扩展很可能是不利的。在扩展进程中,其成员之间的磨擦增加了。我们即将看到,家是会分的,即所谓 “分家”。而且,分家只要较为可取,它就分。因此,家的规模大小是由两股对立的力量的平衡而决定的,一股要结合在一起的力量,另一股要分散的力量。在下面几节里,我将分析这两股力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个勤劳的民族只想统治者解决温饱问题,回看近 2000 年的历史,我们的先辈在土地上刨光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先辈在走马灯的王朝更替中养成属于他们自己一套的世界观。也就是说为啥以前会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了。从最原始的地方去发现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要理解江村也要理解当下

                                    江村已经不是那个江村了,这本费先生用英文写就的书,后又翻译成中文出版,已经是很多年后的事儿了。不管是乡土中国还是江村经济,当下的乡土以及江村都变得不一样了。不过,费先生的研究方法还是值得借鉴。而当下对乡土以及县城或体制研究做得比较透彻的有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礼物的流动》、周雪光《中国国家制度的治理逻辑》、吴毅《小镇喧嚣》、项飚《跨越边界的社区》、周其仁《城乡中国》、陆铭《大国大城》……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