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是社会学也是微观经济学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著作,但其实也可以当作是微观经济学的读物。费先生不仅治学严谨,写作水平也非常高。每个章节条理特别清楚,不堆砌冗余文字,偏离主线的内容一律点到即止。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很有前瞻性,虽然调查的是民国时期的吴江村落,但是和包括我的家乡湖北在内的中国各地村落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你不仅可以从书中看到农村的经济模式,看到知识分子的远见卓识,还可以学习到写作的技巧。好像这本书还是费先生大学毕业去海外留学前写的论文,这就更让人感到惭愧了。从民国到现在,其实乡村的生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曾经我们尝试人民公社失败了,后来又包产到户了,现在是放任自流了。其实乡村经济应该有一个好的导向,这是个基准盘。过度城镇化,一定会带来过度的风险。如果能在基层投入一定的资金构建国有村产,对于文化生活也会有一个好的引导作用。(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问题,是书中应用的表格。是不是重新排版制作会比较好?现在使用的扫描版,质量太差了,虽然不影响阅读,但是说好的不苟且呢?@罗振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本书是社会学研究范式中实地研究的典范,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参与观察法和非结构访谈法。实地研究虽然可以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却难于分析且主观性很强。不过,工具向来因人而异,弱者之累赘,强者之神器。若是大师,运用此方法往往能获得更有思想性的成果,诸如本书。读《江村经济》应带三个问题:1. 作者是如何运用社会学的方法来做研究的,是如何思考并得出结论的;2. 江村作为社会组织的结构如何,其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3. 本书对现实有何意义,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今的农村与书中的农村差别几何,农村发展路在何方。对于第一个问题,正如轮扁斲轮的典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费老的本事不是读一本书能学来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能慢慢体会。本书两个基本观点:一是文化的器物论,即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二是社会的关系论,即社会制度是由人际关系构成的。本书即从这两个观点出发来搭建框架和组织内容。农村的主要设备是土地及以土地为基础的产业和财产,知识则是社会礼仪。设备决定着知识,反过来,知识影响着设备的使用,设备和知识一起,在代际间传承和发展。对于第二个问题,本书研究的开弦弓村是我国农村的缩影,江村经济反映的不仅是农村经济,还包括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和关系。我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其根本在农村,其内核为儒学。儒学强调的伦理道德和尊卑秩序是农村社会的根本特征。对于第三个问题,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当下的农村正在经历一场革命。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在瓦解,精神内核也在逐渐消融。城镇化的趋势不可逆转,注定了大部分农村的衰落与转型。当设备的功用发生深刻变革,出产粮食不再是农村的主要收益来源,各种附属产业成为其发展动力时,创新技术的运用和城市生活理念的渗透,使得城市和乡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人际关系也从以血缘和情感为纽带的集体主义色彩转变为以利益为根本的个人主义特征。三千来来农村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如今变局激荡,我们应该拥抱和适应农村的转型。本书的很多观点,如农村的衰落在于手工业的衰落等,仍有现实指导意义。可以说,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的振兴和新型人际关系的构建。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