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读中国历史需要“第二个结合”
从确实的考古发现,差不多 1 万年前。那个时候,祖先们已经分别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定居下来,驯化农作物,开始了生产力和人口的同步扩张。北方人从黄河上游出发,向西登上青藏高原,成为今天藏族人的祖先;向东、向南扩散到整个中原地带,成为今天汉族人的祖先。而南方人也并没有就此消亡,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留在当地和古北方人充分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汉族人。而另一部分战略性地放弃了中国南方,大举向东南和西南方向迁移,成为今天云贵地区、东南亚和太平洋岛民的祖先。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大禹治水,如果真有其事,大概就发生在这个时代。差不多三四千年前。伴随着金文和甲骨文的发明,中国正式进入信史时代。到了西周共和元年,中国历史更是开始了有确切纪年的时代。中华民族的集体回忆,从那时候起绵延至今,从未断绝。在大多数时候,当我们想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时,我们想到最多的无非是后三千年里发生的故事。是二十四史里的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是唐诗里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许老先生是著名历史学家,著书很多,但还是拘于传统,许老的长处是因为去美求学任教,可以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在一起思考,本书是不错的传统中国历史的梳理,老一辈的特点是忧国忧民,但近代史(1500 年)之后,受西方影响比较大,最主要的是陷进了狭窄民族主义的坑。宋辽金(夏)还是强调宋的正统,而没有看到辽金后期文字也是中华一体,何为中国人?使用汉字为正统文字的就是中国人,“同文同种” 将有更宽广的意涵。老先生果党背景,还拘泥正统,视满清为外夷,西方一直宣传的 “闭关锁国” 也是片面宣传,按照现在的新史料,明朝并没有闭关锁国,沿海地区贸易繁茂(从沉船和倭寇大部分为汉人),沿海封禁是内地皇权和沿海地方商贸的矛盾,宦官阉党是为了皇帝去搜刮,平衡地方士绅的财富势力。魏忠贤被废和和珅一样,表面是除贪腐,本质让皇权失去了对地方控制的平衡,导致大厦倾覆。把历史放大,西方意识形态的宣传只是近几十年的文宣,万年人类历史比拼的是组织动员能力,最大能力组织动员才是历史内在的发展规律。秦的编户齐民,九级勋爵制,犹如法国大革命的底层动员,科举制度 + 汉字系统,解决了广大疆域的管理和人才选拔问题。皇权不下乡小政府和重农抑商是农耕时代被迫的选择。而新时代支部建在连上是工业化时代的全民皆兵。老先生历史大家,但还是不愿承认 “第二个结合” 的必然。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85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历史长河里,任何事物都是微不足道的21 世纪是一个全球化加速进行的时代。世界各地区之间,将难有区隔。中国曾经自成局面,俨然东亚天下的中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俨然有自己的过程。其实,中国从来不能遗世而独立;中国的历史也始终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在今天,如果中国人仍以为自己的历史经验是一个单独进行的过程,将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也不能清楚地认识别人,必须要调整心态,从中外息息相关的角度,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别处的人类。我们人类曾经同源,经过扩散于各处后,又正在聚合为一个共同的社会体。各处人类曾走过不同的途径,又终于走向共同的方向。我们曾有过自己的历史,这些独特的历史,又终究只是人类共同历史中的不同章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跌宕起伏的万古江河本书从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发展进行观照,大致分为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初期发展,东亚的中国,亚洲的中国,最后是世界的中国。行文中不仅对于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娓娓道来,且时刻关注当时中国处在世界上的地位,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定位。如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流域古代文化之比较,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之比较,唐帝国与伊斯兰帝国之比较,明代中国与哈布斯堡王朝时期的西班牙之比较…… 等,通过比较研究,道出了哪些是历史的共相,哪些是自己的殊相。老子说,知人为之智,自知为之明。所谓知己知彼,没有可作为参考的比较,即不易有真正的自知之明。由此,似亦可证作者许倬云先生在前言中所写到的:“本书目的,除学术兴趣外,也不辞冒天下之大不韪,拟对国民自大心态的偏差,尽规劝谏诤的努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蔚为大观的文化盛宴一纲自夏商周而至近代的百年蹒跚,许倬云大师将中国的文化发展条分缕析,梳理的异常通透。中华文化是涵化能力非常强的一种文化,绵延千年历经风雨而不倒,反而能不断的吸收和吸纳外来文化和种族。先有文化认同,再有国家统一,秦朝就是依靠这一理念在短时间内统一了六国,罗马也是一样。刘邦能够在秦朝后很快的建立汉朝,也是因为大家都是同一种文化。而帝国的分裂则来源于文化的异化,罗马帝国就是因为宗教文化的不同造成了国家的分裂,南北朝、五代十国都是因为北方民族对北方文化的渗透和胡化,但当这些民族进入的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又会反过来被汉化,从而促使国家再次完成统一,元明清也是如此,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我们现在才要抵御文化领域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同时还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我们都生活在汪洋大海中漂浮的大陆之上。在彼此相通的海洋中,长江、黄河的水滴,将与别处的水滴混合。那时,中国的江水河水、印度河、恒河、尼罗河、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刚果河…… 各处的水滴将在本来就分不开的大洋之中,难分彼此!世界各地区之间,将难有区隔。明朝永乐年间,中国曾经自成局面,俨然东亚天下的中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俨然有自己的过程。其实,中国从来不能遗世而独立;中国的历史也始终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在今天,如果中国人仍以为自己的历史经验是一个单独进行的过程,将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也不能清楚地认识别人,必须要调整心态,从中外息息相关的角度,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别处的人类。我们人类曾经同源,起源于非洲,经过漫长岁月的迁徙,扩散于各处后,又正在聚合为一个共同的社会体。各处人类曾走过不同的途径,又终于走向共同的方向。我们曾有过自己的历史,这些独特的历史,又终究只是人类共同历史中的不同章节。在各种文化相激相荡时,人类社会终于走向天下一家,其中各文化体系的精粹,将成为全体人类的共同文化资源。经过这一转捩点,长期屈居从属地位的文化体系,不仅只是保存于博物馆中,而是重获活力,能与近来数百年的 “主流” 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并且由此对话匡救彼此的缺失。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111 江河终归大海这是我在得到电子书读完的第 111 本书。书名《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作者许倬云老先生以九十高龄书写中国文明与世界的交融。江河水发源处多为涓涓细流,蜿蜒出山汇聚成磅礴洪流,最终归入大海。中华文明亦然,从东亚这块土地一点点向外辐射,逐渐融入世界。许老在后记里点明了近代以来国人 “隔离冲突” 的心态。也说明了 “巴颜喀拉山的雪水…… 在…… 大洋之中,难分彼此!万古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我是读完了《经纬华夏》之后,转回头再来读这本《万古江河》的。这两本书一个是说我华夏文明之独一无二,一个是说众多文明最后万流归海。恰好解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缘何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如同地球上的水体一样,本身就是一个难分彼此的状态。已经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汇聚一堂的现代人类社会,无法再回到从前彼此割裂的状态。逆全球化根本不会成功。吃过蜜糖的人,不会再去嚼草根观音土。那么,中华文明或者说华夏文明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汇入这个巨大的水体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唯一不能回避的就是必然会成为一个难分彼此的水体。长江黄河不会倒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全人类如此,一国如此,一人亦如此。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才能融入到巨大的文明中去,超越肉身苦弱的局限。努力实现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