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到一招,宝宝穿鞋妙招。

    穿好鞋子的 3 个要点如下。第一点,最好选鞋后跟部分有环状鞋提的鞋子。这点很重要!因为对孩子来说,最难完成的是把脚后跟放进鞋子这一步。最好选择开口宽的款式。第二点,提供可以坐下来穿鞋子的鞋凳。即使对成年人而言,坐在地上穿鞋子也并非易事。第三点,家长以超慢速的动作进行穿鞋演示。示范给孩子看很重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百万粉丝的男幼教是咋带孩子的?

      1987 年出生的 T 老师是日本东京一所保育园的男幼教,至今入行已有 12 年。他把自己平时跟孩子相处时的小诀窍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同行老师和家长,全网粉丝超百万,在日本同类博主中人气第一。T 老师不仅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大获成功,他还参加了许多主流媒体的节目,每年都会受邀参加 50 个以上的早幼教类的演讲活动。此外,他还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出版早幼教作品《这里是地球上的保育园》等,在 twitter 上连载发布漫画,人气都很高。那么,这位男幼教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了超百万的粉丝呢?答案全都在他的作品《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里。这本书是一本育儿工具书,T 老师针对学龄前儿童独立性养成、好习惯养成、性格养成、情商培养、沟通能力扩展等方面提出了 133 个常见育儿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么多的经验和知识,T 老师说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 “让孩子自动自发”。T 老师又是如何让孩子自动自发的呢?一、他了解孩子还不能做到什么孩子上幼儿园以后,进入集体生活,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交往,欺负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家长们碰到自家孩子欺负别人的时候,都会想办法教育孩子。可是对孩子说 “如果别的小朋友像你一样欺负你,你会怎么想 “或是” 你这样做,其他小朋友会不会很难过呢”,孩子还是改不掉这个坏毛病。不妨以此为契机,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T 老师指出,从大脑的功能性来说,将对方的感受投射到自己身上或觉察对方情绪的能力,属于一种比较高级的能力,孩子一般从四五岁才开始慢慢发展这一能力,直到小学高年级或中学阶段才逐步完善。所以对孩子说 “如果别的小朋友像你一样欺负你,你会怎么想 “,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该怎么办呢?T 老师建议说,可以问孩子” 如果别人这么对妈妈(爸爸),你会怎么想呢 “。因为 “所爱的人被欺负,自己不高兴” 的情感与 “如果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会不高兴” 的感觉最接近。这种问话方式有助于孩子将对方的感受正确地投射到自己身上,认真加以思考。还有的时候,家长们催孩子” 快来吃饭了!“可孩子正专注于手里的玩具,无动于衷。家长为此抱怨” 孩子根本不听我的话 “。T 老师说这可误会孩子了,有时孩子之所以不听话,主要是因为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他们的大脑处于发育听力和视力的阶段,二者很难同时发挥作用。如果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力上,他的视觉就会进入休眠状态;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视觉上,他的听力就会进入休眠状态。所以,如果想让孩子明白家长讲的话的实际含义,应该尽力适度平衡二者,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力上。比如,用特效音乐、歌曲或悬疑剧的主题曲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后,再说出你希望孩子听到的内容,效果会更好。二、他明白孩子在想什么我们家孩子有时为了让大人陪他玩,会冷不丁地打大人一下。我常常郑重其实地教育她” 不能打人 “,可我看到她那懵懂的表情,好像又觉得她打人又好像是一种无心之举。直到我看到 T 老师给出的解释,我才弄明白。原来,孩子有时会打大人,是没有恶意的,大多数孩子打人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想让大人陪自己玩,或者觉得大人生气的反应很有趣。所以,当孩子动手打大人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发火说” 不许打人 “,而是给孩子定好规矩,比如” 轻轻摸一下你的手 “,然后陪他一起玩耍。” 希望大人陪我玩 “的目的达到了,孩子会心满意足。有时,孩子又特别粘人,经常会带着玩具和图画书,没完没了地找我说” 陪我玩 “” 给我读这本书 “。可是明明已经陪他们玩了好久,他们仍然不满足,无休止地拿各种玩具和图画书提要求。我以为只是我们家孩子才这样,没想到 T 老师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原来,其他孩子也这样。T 老师揭示了孩子的真正想法:孩子这时想要的可能不是陪她一起玩,而是与家长亲密接触。其实这时,一个拥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把孩子抱在膝盖上逗着玩,效果也不错。还有的时候,我们家孩子无休止地问” 为什么 “,我常常尽可能简单地给她解释,她好像也不太能理解。T 老师给我的答案让我恍然大悟。例如,当被问到” 为什么晚上会漆黑一片 “,家长通常会很直接地告诉孩子变黑的原因,例如” 因为太阳公公睡着了 “。然后,与孩子自身息息相关的答案,比如” 为了让你好好入睡 “之类的回答,最能让孩子满意。传达事实固然重要,但有意识地提供与孩子自身相关的答案,才会更顺利地解决他们的疑问。所以,在孩子关于生活中某个现象感到好奇的时候,我尽可能联系她的日常生活去跟她讲解,她更容易明白了。三、写在后面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我看过一些育儿书和纪录片,里面不乏专业的理论。接触的理论越多,心理上好像育儿更有底气了。但碰到实际生活当中的一个又一个具体的育儿场景,还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办,情绪上脑着急生气。打开 T 老师的工具箱,瞬间感觉踏实了,遇到啥问题,按目录索引一下,翻到对应的页数,就会找到 T 老师将专业的育儿理论应用到育儿实践中 12 年后给出的实操小技巧。而且神奇的是,这些小技巧其实并不复杂,甚至在每天的育儿场景中与我们擦肩而过。有时候,我们只需换一个词语,就能达到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孩子的胳膊肘不小心碰到杯子,水洒了一桌子。这时如果家长训斥 “为什么把水打翻了”,孩子立刻感到自己被批评了,而训斥孩子的家长自己心里也很生气。如果我们换个问法,问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发生什么事了呢?”,结果却截然不同。比如孩子碰倒了杯子,我们主动问 “水洒了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样孩子会认为大人问的不仅是自己,还包括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到底 “发生了什么事”,就会更容易说出问题的原因,比如 “我的胳膊肘不小心碰到了杯子”。如果孩子能这样讲述问题发生的原因,他们也一定能自然地在心中想 “我要小心,下次不要再碰倒杯子了”。T 老师指出,批评时尽量不要说 “为什么这么做”,而要换成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T 老师给出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不需要来来回回地钻研难懂的理论和心理学。这些技巧都是他消化完心理学和育儿理论后给出的答案。家长只需要抄作业就可以了。用 T 老师的话说,这本《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就是他的育儿工具箱,“当家长感觉到束手无策时,如果能想起 T 老师说的方法,打开 T 老师的工具箱,照葫芦画瓢般用起来,不过来说就是莫大的荣幸了。” 难怪人家有百万粉丝呢,点个大写的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如何同孩子们沟通相处

        启发性很大,不论对家长或是教育工作者而言,都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实用的育儿沟通指导,实际操作的建议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