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8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展开想象的翅膀

    每日一书:《金阁寺》。这是一篇世界公认的长篇杰作。1950 年,日本京都名胜古迹金阁寺,被年轻僧人林养贤的一把大火焚毁,成为轰动一时的事件。作者三岛由纪夫根据当年纵火僧人的一句独白 “我嫉妒金阁寺的美丽,展开想象的翅膀,由此诞生这部名作。父亲从没提过金阁闪着金光,却让我觉得这世上没有什么比金阁更美。再结合 “金阁” 这两个字的写法、发音,我脑海中描绘出的金阁,梦幻绝伦。当然也有暂时停下来等我手忙脚乱脱身的现实。但这种停下来等我的现实,已经不再鲜活。当我历尽艰辛抵达外界,外界往往已经变色、偏离…… 所以我开始接受这样才是适合我的现实 —— 横在眼前失去活力的、一半已经腐臭的现实。少年的骄傲应该更轻松、更明亮,最好是眼睛看得见的、闪闪发光的东西。对,我想要看得见的东西。我想要拥有人人看得见的东西的骄傲。不被人理解是我唯一的骄傲,所以我不会试图让人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和考量。可以被大家看到的东西,给不了我任何的宿命感。孤独一点一点增长,就像一头长膘的猪。足利义满受让了西园寺家的北山殿,开始修建大规模的行宫。主要有舍利殿、护摩堂、忏法堂、法水院等佛教建筑,以及宸殿、公卿间、会所(宴会厅)、天镜阁、拱北楼、泉殿、看雪亭等供人居住的建筑。舍利殿所费心力最多,后被称作金阁。父亲的离世意味着我少年时代的结束。少年时代的我,始终缺乏对人类的好奇心,甚至到了连自己都诧异的地步。后来,当我意识到父亲的死没有引发我哪怕一点点的悲伤,这种诧异已不能称为诧异,只能叫无力的感伤。吃粥前需要读粥座经:粥有十利饶益行人果报无边究竟常乐我对人类漠不关心。不论是父亲的死还是母亲的贫穷,都几乎丝毫没有动摇过我的内心。我只是憧憬着有一台从天而降的大型压榨机,把灾难、大崩溃、惨绝人寰的悲剧、人类和物质、丑物和美物,不加区分统统碾碎。南泉和尚斩猫,实际斩的是妄念妄想的根源,斩断自我的迷失。这无情之举斩的是猫首,也是一切矛盾、对立、自他的执念。如果称此为杀人刀,赵州的举动便是活人剑。用无上的包容之心,将满身泥污、受人蔑视的草鞋顶在头上,这履行的是菩萨道。肉体有缺陷的人和美女一样,都有着无所畏惧的美。因为残疾人和美女都厌倦了被人看,也受够了被当成观赏物,所以会紧追着看回去。看回去就是胜利。即使是新认识的事物,脚下也清清楚楚投射着过去事物的影子。就这样被不断的相似引导着,不知不觉,一步步踏向走廊深处,踏向深不见底的那方。我们并不是突然撞上叫命运的东西。我们像即将被处以死刑的人,看到平常路过的电线杆或者十字路口,都会误以为是绞刑架,而且对这种幻觉感觉熟悉。…… 我越想越快乐。如今我在我身处的世界,看我眼前的世界即将没落和终结。落日的光线倾洒下来,沐浴其中的载着光辉金阁的世界,将如同指间流沙,每时每刻,不断滑落…… 说起来,虽然烧掉金阁的想法来得唐突,却像刚做好的西服一样,在身上无比合适服帖。就好像我一出生就是为此而存在一样。至少,从我第一次在父亲的陪伴下看到金阁那天起,这个想法就在身体里发芽,等待着开花绽放。金阁在少年眼里美得不可方物,这应该也是我最终成为纵火犯的诸多理由之一。我的脚步迟疑起来。左思右想,到底是为了烧掉金阁才丢弃童贞,还是为了丢弃童贞才烧掉金阁的呢?彼时,我心里浮现出一个高雅的词语,“天步艰难”。我一边念叨着 “天步艰难,天步艰难”,一边继续往前走。摸口袋时发现了小刀和用手绢包着的安眠药瓶。我向着谷底把它们扔了出去。我摸到了另一个口袋里的烟。我抽了一根。就像有些人一结束工作就要抽根烟,我想,要活下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接受还是毁灭?

      那个曾经对美执着追求的少年;那个对漂亮女孩有过自我幻想的男子;那个曾经带着父母的期待而进入寺庙的僧人;那个对金阁寺的美有着遥不可及的幻想的凡人。自卑的沟口在金阁寺中追寻自我,却陷入嫉妒与占有的疯狂。直至最后,象征精神之美的金阁寺,在沟口的心中已成羁绊。为了摆脱这份羁绊,沟口纵火烧毁了金阁寺。口吃让内心脆弱的他带着永恒至美的金阁寺一起走向了另一种形式的 “永生”。撇开三岛由纪夫写作这本书背后的政治因素。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自己的能力配不上我们心中的理想(或野心)的时候,这是现实,也是每个人成长中必经的残酷。如果我们心中的理想(或野心)变成了妄想和生活的阻碍,那么我们的生活会变得万分痛苦和无助。不管我们对美好的事物抱有多大的期待,有时接受现实是我们必须学会的成长。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芸芸众生的自己,有时候并不是懦弱,而是人生的另一种豁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那可望不可即的美,让多少人沉醉,又让多少人心碎

        追寻纯粹之美的人,都有一颗黑暗之心。但我更愿意达观地把这把火归为是沟口与自己的和解,当一个人自卑至极又追求完美时,美也变得可恶起来,庆幸的是最终他走出执念和执着,希望开始新的人生。而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站在终点眺望,就会变得宽容。或许读完这本书,我们也可以学会更好地接纳自己的暗面,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有追求的同时,不要被追求反噬。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极致的丑与极致的美

          说实话,这本书我没看懂。 在书中,我看到的是极致的丑与极致的美,而 “美达于极致就要遭到毁灭”。生命在绽放得最灿烂的时候,突然凋零。也许这才是最纯粹的美,极致、炫丽,没有一点杂质。 以自身卑微的出身和存在,去审视这极致的美,这可见而不可得的美,有一种绝望地崇拜,更有得到以后就撕毁的冲动。 这在常人看来是一种病态。为什么常人觉得是病态?因为常人可以看到美、得到美,哪怕是一点点。而极致的自卑,也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所以,只有极致的自卑,才能发觉极致的美。 然后,会陷入无休止的矛盾。这种矛盾,或许更是一种美吧?我不知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终将直面悲剧的结局

            这本小说的主题依然贯彻着作者 “两极对峙” 的创作思想,一方面是金阁的美丽与崇高;一方面是人世的污浊与丑恶。美与丑互相作用,互相对立,由混合走向裂变。作者表达的是 “美达于极致就要遭到毁灭” 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青年僧人焚烧金阁寺的行动,实际是一次对于虚美和奇矫人生的反抗。火,变幻无常,可以张牙舞爪的肆意跳躍,吞噬一切。小说结尾飞扬的火场,使读者似曾相识,作者好多作品都有借助烈火强化文字气势的表现手法。这当然也使我想到川端康成,《金阁寺》和《雪国》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虚妄和美的幻影。这是三岛哲学里重要的部分。他的很多小说,都用浪漫主义的笔调,描写小说人物的一个个妄念。到了终曲《丰饶之海》四部曲,发挥到了极致。三岛哲学,就是一直贯彻在他的小说中,直到他自杀为止,可以说三岛生涯有几个转变,但是那都是行动上的。而认识上,思想上,他没有任何改变,他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妄念。三岛自杀前的晚上,打电话给母亲,说的是:“截至目前为止我对我想做的每件事都感到无能为力。” 在他死的那年夏天写的随想里头也有这样一句话,“回想我所活过的其中二十五年,那空虚感至今仍令我讶异,我几乎可以说没有【活过】,只不过是捏着鼻子穿越这一切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平庸即罪恶:暴烈美学伤痕下的日本军国主义底色

              我是呼延在后。《金阁寺》这本书的风格气质虽说极尽细腻之美,但就我个人观感而言,这份细腻似乎已经浓缩到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程度,着实有些难以理解这份暴烈而哀美的 “矫情”。为此我尝试把书中的形象尺度和时间尺度进行延展,对《金阁寺》映射下的人格与国格,个人命运所隐含的民族际遇进行观察,争取能够恰如其分地安放进这份暴烈与细腻之美。-0- 废墟重生:战后日本这本书及其故事原型都诞生于二战结束后的日本。那是一个日本举国上下不得不开始进行深刻反思与承担罪责的时代。焦土之上的废墟中,能够培育出怎样的个人与民族;战争失败的现实下,能够催生出怎样的思考与际遇,这是全世界都值得关注和探究的议题。《金阁寺》似乎可以看作日本民族发展历程的缩影,可见一斑。-1- 美的启蒙 1-1 有为子、父亲之死书中的 “我”,沟口,因天生口吃和样貌不如意的自卑而催生出的敏感细腻,早早明白了什么是 “丑”,也由此成为横亘在 “我” 与外界之间的一道障碍,难以逾越。在父亲向 “我” 描述他心中无可媲美的金阁,以及遇到美丽的姑娘有位子之后,“我” 第一次认识到了何为 “美”,一种存在于父亲心中如今又蔓延到我对于金阁的幻想之美,和有为子身上所展现出生命的现实之美。自此,在 “我” 的认识中,开始种下一颗关于美的种子,在自身累于 “丑” 的自卑与敏感的土壤里,朝夕培育,日夜萌发。1-2 “白江口之战” 孤独地漂浮在大洋之中的日本列岛与日本民族,关于 “美” 的启蒙,又何尝不是如此:公元 633 年,日本与唐帝国为争夺朝鲜半岛而爆发了历史上双方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 白江口之战。战败的苦楚,促使日本民族更加深入认识到这个唐帝国身上所兼具的军事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明、政体完备,在他们心中开启了家国民族之美的萌芽。自此,日本以唐为师,以唐为美,开始主动接受东亚大陆文化的启蒙。1-3 曾经的白月光就这样,“金阁在我想象中无处不在”,大唐对于日本的影响也开始分毫尽显。在 “美” 的面前,自身的 “丑” 又更加激发了 “我” 的自卑;生活在中国身边的日本相比之下的先天不足,也没法不为自己的落后而感到深深的自卑。有为子和父亲的死,让 “我” 在美的启蒙之初不免油生出的困惑与迷茫,无处安放;“安史之乱” 的风雨飘摇紧接着大唐帝国的江河日下,让日本对于自身美的启蒙也开始惶惶不安。父辈教导为无与伦比的金阁,让 “我相信,在纷繁的世事当中,金阁是永恒不变的”;以唐为师的日本,也一直在心中瞻仰和守望那个璀璨夺目的盛唐。-2 - 美的试炼 2-1 入寺修习 “我” 进入到金阁寺,拜主持为师,出家修行。“真正的金阁啊,你一定要比想象中的金阁更美才行。如果你果真拥有这世上无与伦比的美,那请你告诉我,你为何这样美,又为何必须这样美。”“我” 如愿来到美的身边,开始近距离感受和探究金阁的美。竭尽全力试图真正发现金阁无与伦比的美。这时却有人对 “我” 说:“你之所以爱金阁,是因为看见它就会想起父亲?比方说你的父亲很爱金阁,所以你就……” 他只猜中了一半。2-2 “大化改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开始竭尽全力对中国进行学习,为此还定下第一个年号为 “大化”,意即推动日本全面中国化,或者说,文明化。日本只做到了一半。2-3 服从与驯化 “我不禁纳闷,所谓美,难道会是这样不美的东西吗?” 在一直孤独自处的日本人的经验中,外界既是先进文明的来源,也是值得警惕的威胁。来到美的身边,自卑且敏感的 “我” 并未服从父辈言说下的金阁之美,“我” 要怀着追求美的执着意志,由自己去找到真正属于金阁那份无与伦比的美。日本虽然是因为接受中国文化才开始得到发展,儒教对日本人的影响也很大,但在精神结构上,日本知识分子反对成为 “汉儒” 的 “精神奴隶”。无论是沟口还是日本民族,在靠近既成且浩大的美时,都不免需要经历一番艰苦的试炼。而沟口和日本,都从心底里拒绝接受「既成之美」的驯化,拒绝服从把无论是父亲还是唐帝国身上的灵魂移入到自己身上。-3- 美的危机 3-1 东京 / 京都空袭 “说不定金阁不久后也会在空袭的大火中焚毁。照这样发展下去,金阁注定难逃灰飞烟灭的命运…… 自从萌生了这样的想法,金阁身上那种悲剧性的美便又增添了几分。”3-2 列强乱华辉煌已矣,盛唐不再,日本在海的那头,遥望着曾经无与伦比昂首英姿的 “天下共主”,历经安史之乱、五代分裂、靖康之变、崖山海战…… 这位日本曾经拜为 “美的先师”,正在一步步离曾经的华美气象越来越远。时逢晚清,中华大地又正在经历一场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列强入侵乱华,中华巨龙支离破碎,遭遇到这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3-3 千年劫数金阁的劫数与中华大地的危机猝然展现在沟口与日本的面前。“金阁不再是一座岿然不动的建筑。可以说,它已化为想象世界虚幻无常的象征。” 幸运的是,金阁与中国都在这次 “美的危机” 之中幸存了下来,如此顽强的生命力也在昭示着这一「既成之美」将在现实中继续存在下去。沟口与日本对于近距离遭遇 “毁灭美” 的复杂情感,在这次危机之中深刻显露了出来。“如果你的全副心思都扑到‘美’上面,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与世上最黑暗的思想相遇。人或许生来便是如此。” 根植于人性与民族性之中的阴暗面,在挫败与执念中骤然云集。-4- 美的裂变 4-1 鹤川・柏木从寺院到大学,“我” 遇到了生命中无比重要的两个人:鹤川和柏木。鹤川拥有纯洁和开朗,而柏木则兼具丑陋与阴暗。鹤川与柏木,恰似自由的一体两面,出离自金阁那自古且长存的「既成之美」,那种对于 “我” 来说更加倍感自然与舒适的自由之美,需要在享受蓬勃与热烈之后,同样迎来阴翳与冷酷。4-2 “黑船来航” 公元 1853 年,四艘巨大的黑色铁甲舰,驶入日本江户湾。上岸的美国军官面带微笑,宣告着此次访问的和平与友好。日本人对 “黑船来航” 一事,普遍抱有感激而不是仇视的心态,他们感谢佩里将军打开日本国门,让日本人见识到外部的新世界。“明治维新” 在这一阵由西方远洋吹来的新风中,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西方近代自由独立的思想风潮,对日本民众进行了新一轮的启蒙。4-3 旧土与新风全新的生命状态和思想理念为沟口和日本带来了新的人生以及民族美学,这是完全不同于金阁和中华的另一种美的体验。而此时的沟口和日本也看到世间之美的另一条出路,这条道路与如金阁一般存在已久的「既成之美」似乎难以调和,矛盾重重。沟口倾心于鹤川的开朗与纯洁,也艳羡于柏木对于情爱和物质那坦率而精明的占有欲,同时又总是一次次受阻于金阁之美对于自己的干扰与震慑,在此三者难以调和的矛盾下倍感孤独与迷茫。西方自由独立的新思潮与侵略殖民的高效速成法,加之东方千百年来儒教文化与封建政体建构影响下的强大惯性,使日本的思想文化走向陷入了艰难跋涉的泥淖。“我的心在金阁之中,同时也在狂风之上。” 沟口与日本在新旧交替袭来的狂风中,一直以来所追寻的美”,发生了裂变。-5- 美的交锋 5-1 继承无望 “我” 本应遵循父亲的遗愿和母亲的期盼,在寺院静心修行,争取有朝一日继承师父的衣钵,成为金阁寺的主持。然而鹤川和柏木的新风让 “我” 对于金阁之美的执着发生了不可逆转的裂变。“寺院里阴暗发霉的生活永远不变,今天和明天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和区别。” 随着识破师父的隐秘行迹,“我” 开始蔑视师父,想要嘲笑他的伪善。又在接连犯下会让师父憎恨甚至遭到驱逐的错误之后,师父的沉默和遮掩更激发起 “我” 赌徒式的自大与狭隘:“师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对手……” 在与寺院及师父的交锋中,“我” 走向金阁寺的对立面,对于金阁之美的情感也转为偏激与阴暗。“金阁不是无能,绝不是无能。但它是一切无能的根源。”5-2 “脱亚入欧”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一样从来没有被异族侵略和征服过,而曾经对于中华之美与自身先天不足所感到的自卑,在西方列强如飓风般席卷东亚的变局中,心生激荡。明治维新后,日本与中国一盛一衰,蒸蒸日上的日本看着中国在列强的欺凌下苦苦挣扎,心中涌起的不是同情而是蔑视。这让一直生活在大国阴影下的他们心中涌起一股恶毒的快意。甲午海战、日俄战争、一战的接连胜利更是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曾经的美已背叛相离,曾经的先师已耻与为伍。日本终究还是选择走上 “脱亚入欧” 的道路。5-3 无处收留沟口与日本,同样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向「既成之美」的接连挑衅和交锋中,内心不断变得偏激狭隘,由极度自卑转变为极度自负,由原来谦卑勤奋的学生,摇身一变为狂热冲动的赌徒。当精神架构在裂变与膨胀中逐渐扭曲失效,他将敢于挑战世间一切的原则和法度,不择手段,不计后果。当狭隘遮蔽住视野,当狂热冲昏了头脑,一切既成的美都将黯然失色,一切既成的现实都没有毁灭来得痛快过瘾。此时沟口的心中早已被偏执和阴暗所充斥,金阁寺已容不下他,他归罪于金阁之美;大学、鹤川、柏木也不再显得友好亲近,他重归孤独与沉沦。赌徒沟口对美的偏执,已无处收留。膨胀自负的日本开始兴起国粹主义,他们批判日本人 “一度陷入中国崇拜热,再度患上西洋崇拜病”。他们认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证明,日本已经超过西方,有能力为世界指明新的方向,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赌徒日本对 “美” 的狂热,已无处收留。既然世间已无处收留,那便只得在偏执与狂热中,用暴烈之法,开出一条血路。-6- 美的诀别 6-1 火烧金阁 “我” 的血路,是火烧金阁:“我心想,要是把金阁烧掉…… 这些家伙的世界就会面目全非,生活的金科玉律就会彻底颠覆,列车的时刻表就会混乱不堪,这些家伙的法律也会沦为废纸一张吧。”“我还是必须烧掉金阁。在那之后,特别定制、专属于我、前所未闻的生活才会开始吧。”6-2 全面侵华日本的血路,则是由全面侵华而战胜中国,然后占领亚洲,最终实现在此前三百年的壬辰朝鲜战争中丰臣秀吉未能实现的征服世界的梦呓。6-3 血路险途沟口与日本两名赌徒决心用暴烈开出的血路,过程与结局,都已然迎来历史的定局。日本此前的历史孕育出书中的故事,而书中的故事也将伴随着日本民族此后的岁月继续存活下去。在这条个人和民族执着追求美的道路上,艰难重重,矛盾重重,凶险重重,歧路重重。个人和民族究竟应如何处理自卑与敏感,如何化解偏执与狭隘,如何压制自负与冲动,如何正视自身的不足与平庸。- 后记 - 美,与暴烈 “美既是细节,也是整体;既是金阁,也是笼罩金阁的黑夜。想到这里,曾令我苦恼不已的金阁之美的谜团,似乎大半都解开了。” 美既源自精神,也源自现实,既是成型的建构,也是丰富的内涵,既是蓬勃生机的挺立,也是沃野千里的培育。沟口的偏执,根植于其父亲对既定美的偏执;日本的执念,根植于曾经对盛唐气象的执念。然而,父亲心中那个无与伦比的金阁,渐已出离原来那片笼罩金阁的黑夜;日本心中那个辉煌璀璨的盛唐,早已历逝千年岁月。美的认识,来自感官和想象;美的感受,来自认同与协调;美的追求,来自通达与包容。费孝通先生在《论文化自觉》中说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事从没有什么完美,世间从没有什么永恒极致之美,那只可能是一种伤人亦自伤的诅咒。2021.08.22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初夏的冰凉

                东北的春天短暂极了。人们看到树叶的嫩芽,赏到俏丽的春华,可身体感受到的却是春风的刺骨。好容易盼到温度上升,却因婆婆的腰椎压缩性骨折,开始了医院陪护的生活。陪护期间,断断续续读完《金阁》。感叹作者的想象力,对译者悲凉的心境感同身受。平静的叙述中,间或是哲理的思考,也许不能马上懂得,但反复咀嚼,不得不慨叹作者对于美的思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不起,我只是更爱自己

                  已经不习惯于将文学作品的评价政治化,更希望从故事中看到情感、思想,乃至人心、人性。虽然有地域文化的差异,但是同处地球村,也很难 “超凡脱俗了”。这是一部有些 “难懂” 的作品,最主要的可能是,我太容易想偏了。0️⃣对日本推理小说略感兴趣,日本文学作品由一本《猫知道》启蒙,后来读了一些渡边淳一、川端康成、村上春树、东野圭吾的作品。或许是原始落后的民族情绪,对日本文学也就不是特别愿意深入理解,这次读《金阁寺》颇有些吃力,多少有些不知所措。有一天与学生吃酒有些醉意,朦胧间仿佛也被因为不知如何开口而焦躁不安燃起的熊熊大火所吞噬,但因此也蹦出了几个零星念头。1️⃣自卑往往会更自负,也会更自恋我丑陋,口吃,我很弱小,这个世界上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嘲笑我、批评我。但我相信,我是这个世界上眼光独具的聪明人,我可以洞察人心,我可以预知也可以掌控未来。譬若金阁寺,只有我才真正发现了她的美,而只有我才可以才能够把握她的命运。不要说我自卑,也不要说我自大,这只是我与这个世界独特的交流方式。我之所以选择鹤川和柏木,只不过是我的需要和我对他们的怜悯罢了。不要只是指摘我的不是,或者你说我傲慢,自以为是。但是又有几个人不是自卑到极致反而 “无所不用其极” 地自负,又或者用极为夸张的自负来掩盖自己的卑微。就比如曹阿瞒,不也耻于自己形象不够威猛,装作侍从来迎接 “外宾” 么?何况他对自己的小名以及 “来历不明” 的出身视为逆鳞,假若他真的是自信强大到不在意这些,又怎会心胸狭隘,把许攸砍了。2️⃣执念只是实现后可以抛弃的鸡肋天使魔鬼一线牵,执念梦想一线间。与金阁寺共存本是我梦想,但当大火一点点吞噬那曾经很美或许一直很美的金阁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原来我所追求的并非是个梦,只是自己不太成熟的阶段性的 “小玩笑”。虽说我曾经为这个小玩笑魂牵梦绕,甚至自己发誓要生死相依,“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正如恋人分手时的痛楚如同身体被割开了口子一般,不同皮肤,不同体质愈合起来时间长短、付出的代价就会不同。我曾以为无比爱金阁寺,爱她的美丽,爱她的超凡脱俗,爱她的亘古久远,爱她在尘世中弥新的魅力…… 但在最后的一刹那,我明白,我其实只是在她那里有一种向往,一种感觉,并非求而不得的执拗,却也是一种奉若神明后发现光鲜底下的泥胎竟然生不出一片绿芽而茫然驻足。我还是坚持认为,我是足够强大的,你看,慕容复想着光复光复,最后不得不装疯卖傻来为自己的所谓 “梦想” 止损么。所以,假如你迷茫困惑的时候,放下你所谓的坚持吧,看看我,坚持那么久的执念,最终不还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当然,这么讲,有些不够豪迈,这应该叫做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3️⃣对不起,我只是更爱自己,而已你也许会怀疑我所说的,因为你觉得我对金阁寺的爱并非真诚,而我最终没有与金阁寺一起共度涅槃是种懦弱,那你就特错大错了。其实,我爱的始终都只是自己。世间这一切,都没有我自己美好,我只有好好爱自己,才对得起荒芜的人间,我自灿烂,何须他人辉煌。说战争丑陋,比战争更丑陋的是人,充斥着虚伪、背叛。母亲的背叛是明面上的,父亲何尝不是?有为子、住持、老师哪个又不是出卖自己的灵魂,背叛 “人” 的称谓?有人说卡西莫多是美好的,可他也背叛了自己的 “丑陋”,一个丑陋外表下是不应该具有所谓善良的灵魂的。他都不应该表现出对爱斯梅拉达的好感和善意。我并没有毁掉金阁寺,如果说,我的这把火,让你们觉得金阁寺已经消失了,那么也只能说是你们自己毁掉了金阁寺。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如果你觉得你们有资格去 “爱” 金阁寺,那你们心中那座金阁寺或许早已高耸入云,富丽堂皇了。我烧去的,只是你们对金阁寺更崇高爱意束缚。就像张三丰让张无忌忘记剑招,风清扬让令狐冲忘记套路一样,我们苦苦追寻的是自由,而不是拘泥于某种限制之中。执于念,劳于心,役于行。凡人的生活或许就是如此吧。所有的崭新,都意味着曾经的美好必定消亡没有谁可以打破这样一个定律,崭新的出现,就意味着曾经的平衡被打破,曾经的完整被破损,曾经的美好注定消亡。其实不必为曾经的美好感伤,你需要关注的,是这份崭新,会不会比曾经更加美好。你们此刻或许会憎恨我烧掉了金阁寺,但是又有几个人会真正随金阁寺而去?发生的既成事实,远不若已经到来的现在和马上降临的现在凶猛。此刻你还沉浸在悲伤中,那么,你或许要承受更大的悲伤。我是沟口,你们找不到我,但是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还记得两年前的四月吧,巴黎圣母院那场大火也是我一手操办的,只可惜,没有完全毁掉。无知的人类啊,若干年后,你们会感谢我,也会慨叹我的智慧。对了,有位朋友问我,911 是不是我做的,嗤!知道什么叫做原始之美归于原始么?如果我去做,也只会用自然之火,人类所有的文明不都是从火里发生了转机么?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金阁寺巴黎圣母院大火学诚是火烧出来一个是睡另一个是痴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别那么挣扎(《金阁寺》读书笔记)

                      重新再读《金阁寺》,果然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再一次阅读的时候,体会就是不一样。我找了上一次的读书笔记,上一次就是还是集中在所谓的美和幻灭中间,在毁灭中显示人性的光辉。确实那个时候关注自己还是多了一些,只是这一次,好像对于任务有了更多的看法。我总以为,主人公把自己的挣扎投射到了这个世界。或者说他需要为自己的挣扎找到一个原因,亦或是制造一个原因。所以他才说自己是一个被挑出来的少年,才说别人的眼里有一个他人的世界,才说那个他人的世界并不把他当人,才说他人必须一概灭亡。而金阁在主人公这里是一个象征,或者说是一个载体。它象征着美,象征着超越,象征着理想,象征着他自己。为什么象征着他自己,因为他自己说过,他在这个世界一直在挣扎,虽然 “外界的现实有时也会停下脚步等着我,可是等待我的现实已经不再是新鲜的现实了”。正是因为自己的挣扎,所以外在的现实散发着腐臭气。说起来,主人公其实是一个具有非常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人,因为至少他是一个有办法面对孤独的人,不管方法是不是让人接受。“我惟一的自豪,就是不被人理解,所以未曾有过一次让人理解我的冲动的表现。我认为,自己命中注定不为他人所注意。孤独越来越肥硕,简直就像是一头猪。” 所以,沉默、距离中还有着自己的塑造和思考,一厢情愿地将其他的人、环境、世界、金阁拉到自己世界,不管不顾地按自己的方式编排自己觉得应该的样子。沟口、柏木和鹤川,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组合。沟口说鹤川是他的正片,我理解,鹤川更代表的是真实的世界。所谓的鹤川能把沟口的负面都用正面的表现出来,可能更多的是因为鹤川代表了世界的真相,或者说是那个明亮的世界样子。只是鹤川,就这样消逝了,然后美的那一面就在某种程度上消逝了。而柏木可能是真正的虚无,是那种无法组合的虚伪。沟口认为,柏木的那种表演的人生,缺少自热,只是一种痛楚的痉挛。在某种程度上,柏木或许代表了恶,是那种虚无的恶。所以沟口的所谓的自己的恶,其实不过是一种在这种反复确认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中的尝试,要确认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所以,柏木和鹤川就是在不断挤压着沟口,让他的世界慢慢变得狭窄,逐渐走向到一个更加极端的境地。“风,我的凶恶的意志,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摇撼金阁,使它觉醒,使它崩塌,并在这一瞬间,夺去金阁倨傲的存在的意义。” 沟口认为,自己只有在邪恶的混乱下,金阁的那种永恒的美才有意义。所以美到底是存在还是不存在,或许美不在两边,只在存在与不存在之中的那一刹那。只是,年轻人,正是沟口这个年纪,所有的关于世界的大词都知道了。所谓的存在、虚无、道德、美好、丑恶,这一类庞大的、抽象的词都已经在这些孩子的脑子里了。只是问题就在于,在真正的现实里面,这些词还是过于抽象了,身边的鸡毛蒜皮实在是很难对应要的这些抽象的大词儿上。所以,面对大人的说教,或者说大人对他的安排,总是有那么一些质疑:为什么你们做的和说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情?而自己总会在自己的脑子中把这些词儿对应到现实里,金阁也好、情欲也好、天上的云、海上的风,不管是什么,总觉得只有自己才能看到这些大词儿里说过的东西,就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所以,就要否定父辈的安排,否定一切现有的规则,这才是自己的天命。现在越来越能理解原来老人们说的:等你活到我这个岁数你就明白了。每个人总是在自己的想象和现实碰撞之后才成长的,这种成长无所谓好坏,只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撞完了把自己碎掉,然后重新在组装起来变成一个更复杂的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成熟。而不甘心,不想碎自己,只想碎世界、碎别人的,要么是堕落的罪恶,要么是改变世界的英雄。一念之间,一线天堂,一世地狱。至于这么选,那就是自己了。至于沟口,实在是懒得再给沟口找什么所谓美的解释了。在那个年纪,喜欢把所有自己的负面都找到证明的合理化,喜欢给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不认同找到邪恶的解释,喜欢把所有发生的事都认为是针对自己的试炼。随便吧,年轻而已,还没有脱离妄念,也是正常,谁还没年轻过呢。所以,我确实没办法成为沟口这样的能够只身对抗整个世界的人,没办法,谁叫我只是个普通人呢。普通人是啥,不伟大,也不疯魔。泯然众人矣,也未尝不是个活法。对抗整个世界,我没那个本事,也没那个勇气。我喜欢偶尔发现一点确实的小美好,然后再过自己普普通通的日子。或许这样更省力些吧,不也挺好。所以沟口这样的执着的妄念,或许对他自己是好的吧,反正都能把自己所有的荒唐都归结到美上,这也是个不容易的事情。只是,我只是想看看,如此而已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纠结拧巴的金阁寺

                        2024 乐读英文原版书第一本《金阁寺》因为 2023 年底去日本旅游,去了金阁寺,书去年没读完,2024 开年第一本书。小说不易懂,很多心里描写,充满了对美的病态执着和病态解脱,看得纠缠、拧巴。其它日本小说如村上春树我感觉英文更贴切,《金阁寺》禅意心理描写还是必须看才中文版有点明白。三岛由纪夫的受案件启发而写的 1950 年金阁寺纵火案件小说《金阁寺》,写了一个年轻和尚以金阁寺为至美,心中被金阁寺的美所震撼、所纠结,最后不得不自己寻找解脱,烧掉这座金阁寺。在京都,面对金阁寺,对三岛的描写更有感触 — 我觉得金阁本身就是一艘渡过时间的大海驶来的美丽的航船。……— 金阁的正面沐浴在夕阳余晖中。漱清在对岸左侧半隐半现。稀稀拉拉漂浮着水藻和水草的池面上,映着金阁精致的倒影,看上去比金阁本身更为完整。夕阳被池水反射到各层屋檐内侧,光影摇曳。同周围的亮光相比,反射到屋檐内侧的波光更加鲜明耀眼。威风凛凛的金阁就像一幅夸张的透视图,给人一种略微后仰的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想起一句话“好事多魔,美中不足,更兼乐极悲生,人生无常”

                          人类总是向往美,呼唤美,创造美。然而,美总是脆弱的。面对邪恶,美,不堪一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追逐美固然是人类的天性,但追逐美的过程却不一定永远是正向的,当那份追逐变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执念,那份遥不可及的美,就将变成吞噬你的心、扭曲你天性的洪水猛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性中的善与恶、美与丑冲突与映射

                              本书是三岛由纪夫最有名的作品,很能体现日本特有的极端,对美的追求是那么的极致,但却是那么短暂,犹如日本的樱花,在最美的时候掉落,过程也是何等短暂。对于人性的解读或许就需要极端的吧?因为三岛就是通过人性两个极端的思考、对话、转变来描述人性中的矛盾。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可能是我现阶段的水平还无法理解本书的美,也实在是理解不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也许前半本书我还能将就试图去理解,但后半本书是越来越不理解了,仅仅是因为口吃就可以扭曲至此吗,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实在是理解不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像《巴黎圣母院》一样,因为一个小小的线索虚构了一本经典小说。我不是太喜欢《巴黎圣母院》,也不太喜欢这一本。印象中三岛由纪夫的书里没一个正常人,他很喜欢描写一些病态的、扭曲的美,这一本看起来似乎也是想讲美的必然毁灭,看了一大半才察觉到还有另一个主题:到底是观念更重要,还是行为更重要。小说的结尾以为他得出了结论,结果还是峰回路转,写得非常好。我想我不大喜欢三岛由纪夫可能还是因为年轻时看了芥川龙之介的书,后者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气质,那时候非常痴迷。当然我也明白三岛这样的作家也很了不起,只不过各有所好罢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最佳翻译版本

                                    浙江文艺出版社版本尤海燕翻译最为流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三岛由纪夫,分分秒秒都被他对文字精准的掌控所震撼。他对一切细节的掌控,近乎变态。哪怕内里最细末的角落,他都可以扒的干干净净。就算崩溃、破碎也有理有据,一丝不苟。“梦中的我一边向假象中无限沉落,一边对准看到的真相射精。” 就算在脆弱、混沌的梦中依旧保持清醒,再在理智的梦幻中陷入高潮。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久没有认真读一本小说了,《金阁寺》是个例外,前不久在得到听书的时候专门听了关于这本书的解读。抽了几天时间,逐字逐句读完。画面感已经模糊,唯一记得的是这个小说主人翁沟口是个口吃患者,他 “爱” 的对象是一座塔,唤作金阁寺。作者是三岛由纪夫,关于他的介绍很多,我自己在写这篇日记前专门百度上看了看,这还真是个长得还挺好看的作家呢!不过话回来,我所知道的几个日本作家,长得还都不丑,这跟我知道的大部分中国炒热的作家都很丑刚好相反。中国大部分小说家都很惜命,死得壮烈的是诗人,但日本好些个特别优秀的小说家最后都是自杀的,比如三岛、川端康成和太宰治。《金阁寺》的文字很美,就是能感受到每一个字词都很用心,能读到作者灵魂的温度和深度。看到了文中主人翁阴暗晦涩的心境,他在这样的阴暗晦涩中越走越远,直至毁灭自己。最初,主人翁沟口受父亲的影响,对进到寺庙当主持有一定的认知,他跟父亲的感情似乎还算融洽,只是很遗憾父亲患有肺结核,早早去世。他没有介绍自己对父亲爱或者不爱,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时,他没有流泪。沟口的情感初显是在他爱上那个叫有为子的姑娘时,那是一个健康、美丽又很有个性的女孩,她对沟口不屑一顾,这让沟口很气恼,甚至诅咒她死。很巧,这个姑娘真的壮烈死去了,他爱上一个逃兵并怀孕,当私情被揭穿时,逃兵在寺院的台阶上枪杀了这个美丽的姑娘,然后自杀。沟口在进入寺院以后,认识了阳光健康的鹤川,并和他成了好朋友,这让他骄傲和满足。因为他一直认为自己时个残疾人,结巴一开口就会被人笑话,但鹤川被没有因此疏远他,鹤川身上的正能量时刻感召着他,让他阴暗的心境留有光明。只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他们一起进入学校之后发生了变化,开朗健康的鹤川很快有了很多新朋友,沟口感到受挫,主动疏远了鹤川,并和一个严重内翻脚的学生柏木成了朋友。柏木是个又明显残疾的人,但内心和行为都狡诈无耻,他靠博取姑娘的同情心获得她们的感情和金钱。沟口没有明显受他的影响去做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只是他的内心变得更加妄戾,最后的温暖枯竭。至始至终,沟口没有对母亲表现出好感,在文中,能读出这个母亲深爱自己的孩子,可她的孩子从来不爱她,甚至是憎恶。作者隐晦地表达是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母亲和另一个男人的私情,是父亲用手捂住了他的眼睛。这真的是无比不堪的一幕。整本书的情感线索不同于一般作品那么热烈或者冷酷,更像是一个又心理障碍的人的独白,执拗、虚妄、敏感,固执地不相信美好,他以为金阁寺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是牵制他释放自我的枷锁,所以坚定信念要毁掉。最终,他烧了金阁。写到此处,我已经不知道自己到底想怎么介绍这本小说,干脆回头说说我自己的感想吧。我且认为,一本真正好的小说,文字肯定是很重要的,然后是故事,一定要结构完整,构思严密,有始有终,这是目前特别欠缺的。今晚,我把手机百度给卸载了,我太爱翻看那些八卦消息了,什么有用的也记不住,反而搅得我没法静心看书写作。话说回来,这也不怪百度,不管了,先从卸载百度开始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结尾的文字实在是过于无瑕了悲凉… 金阁寺,你毁了我想重看和搜索之后认真评价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