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斯多葛哲学的生活艺术
吴军老师在硅谷来信 3 里多次谈到了斯多葛学派及代表人物古罗马皇帝奥略留。与本书内容综合谈两点:一,在斯多葛哲学家看来,生命中值得追求的目标是 “安宁”。对于当代人而言,斯多葛哲学家们所推崇的安宁是一项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安宁不仅会让我们变得更幸福,而且会让我们更可能拥有斯多葛主义者们所呈现出来的那种美好品质。二,本书给了我们两个获得安宁的重要心法 ——“消极想象” 和 “控制的二分法”。1.“消极想象”,即去设想生活中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这其实来源于斯多葛主义者对生活的一种深刻洞见,那便是我们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从命运那里借来的,命运完全可以随时不经我们允许地把它收走。欧文说,消极想象会让我们更意识到身边人和物的稍纵即逝,因此会更珍惜拥有他们的时光,而在他们离开的时候不留下遗憾。事实上,消极想象反而能将人改造成一个成熟的乐观主义者。2.“控制二分法”,控制的二分法要求我们,需要区分生活当中哪些事情是不由我们所掌控的,哪些事情又是由我们所掌控的。斯多葛哲学家认为,我们应该把精力放在能掌控的事情上,并为之付诸行动,这才是有意义的。这也是奥略留所说的 “本性” 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斯多葛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控制自己要制定何种目标,要如何选择价值观,以及要达成何种品质。换句话说,越是内在的东西,越为我们所掌控;越是外在的东西,越脱离我们的掌控。欧文的理解是,斯多葛主义者在这里有一个很巧妙的做法,可以称之为 “外在目标内在化”。这里指的是,当我们在追求一个外在的目标时,比如说你想赢得一场篮球比赛,那此时所谓目标内在化,就是你把这个目标调整为尽你所能做到最好的发挥,如果是这样,即使输掉比赛,你也大概率不会感到沮丧和挫败。总之,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一个不受欲望控制的心灵,可以战胜任何困难。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任何活法都需要付出努力追求内心安宁是你的活法吗?看完这本书,我问自己,其实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两年,我越来越觉得心累,好像外界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扰乱我的内心。我发觉我跟别人,跟世界,跟自己的关系出了问题,迫切的寻求安宁,也是在这个时候,安宁这个词第一次在我生命里占据极重的分量,直到现在。那你会像作者所说,皈依斯多葛主义吗?说实话,我并不会。即使罗马斯多葛派教授了很多获取安宁的办法,但我发自内心觉得这并不足以让我皈依。尤其,我并不太喜欢消极想象这个方法,我并不觉得练习消极想象后就一定能对当下满意,如果在消极想象中,发现什么都没意义,终将消逝,真的走向消极了呢?关于控制三分法,倒是可以用一下,可是,当今无数智者也都不停的宣扬这个方法了,可以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践行这种方法了,那又何必在皈依呢?而是否皈依,都对自己的生活不会有影响。正如作者所说 ,践行斯多葛主义并不需要付出许多努力;事实上,它所需要付出的努力远远少于一个人在缺乏一种人生哲学时可能需要付出的努力。而我的理解是,任何一种活法都需要付出努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1. 斯多葛追求德行与宁静;2. 将事物三分,全可控、部分可控、全不可控;聚焦前两部分自己可以做的部分,追求极致,对于不可控的部分坦然面对;3. 目标内化;4. 对名声与财富,追求很重要,但不能沦为二者的奴隶,而蒙蔽了双眼,变成无止境与无底线的无意义目标;5. 幸福是一种技能,需要后天习得,方法之一是对当前自己拥有的一切都感到很满足与珍惜,可参考 “消极想象” 的方法来增加对当下的感恩;6. 宁静与德行,不是为了快乐,而是为了一种可持续的平和;7. 对于愤怒、焦虑、侮辱、评价,幽默也好,不回应也好,核心是这些是我们进化而来的情绪,目的是为了在过去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所以其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对其的反馈,是我们可控的;我尽力将 “斯多葛”,以及书中出现过的很多哲学定义尽可能看成在我们语言体系下的一种 “名词”,关心内在的核心意义,而不必介怀其局限性与学术复杂度。最近连看了几本书,从王阳明心学、纳瓦尔宝典再到这一本,感觉像是看了三本当代 “成功学”,都在告诉我们如何看待成功、挫折、不确定、财富与欲望、还包括了死亡,我觉得其实不论是阳明心学,再到纳瓦尔的心得,还是斯多葛的原则,感觉像是浑然一体(虽然跨越了不同国家与时代)的一些原则。在已过而立之年,恰逢疫情与大环境的严峻,读起来颇有一种警醒与豁达。世界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如何才能比较 “幸福”?在这样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谦虚、勇敢、真诚与智慧地面对各种选择,我们真的需要这些 “原则”。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1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做减法的智慧神啊,
请赐与我宁静,好让我能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情;
请赐与我勇气,好让我能改变,我能去改变的事情;
请赐与我睿智,好让我能区别,以上这两者的不同。
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曾经写过这段广为流传的《宁静祷文》,其中的智慧恰恰是来自于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派别,斯多葛派。本书作为现代哲学家想要为我们展示的就是古老朴素的安心之法,让我们免受无常命运的摧残。
读完本书我最大的一个启发就是做减法的智慧。古往今来的历史反复为我们展示人性中的欲壑难填,面对这无穷无尽的欲望,斯多葛派的智慧是让我们控制欲望,而不是努力禁欲。我们可以享受其带来的好处,但是绝不能沉迷其中。虽然这样做已经会让人为它贴上消极主义的标签,但是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其中的智慧,这恰恰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做的积极之举。
作为普通读者,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并不一定会成为哲学家,或者是斯多葛派的传人,但是借鉴其中的智慧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命运中无常的变化,内心更加安定冷静,从而更好去面对。
或许你对此类思想并不是那么了解和接受,不妨先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深入完整的了解,然后去思考其背后的智慧,以及可以如何为你所用,从而更好过自己的生活。但如果错失了这场思想之旅,你会在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社会中更加迷茫和不知所措,甚至于迷失自我。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了斯多葛主义者日常生活中,是怎么去解决问题的。同时怀着斯多葛精神也可以让自己每天活得更轻松。但是这背后需要付出努力来达到这样的成果,自己现在可以去在遇到不让自己开心的事情时,先不让自己去发怒,让自己处于一个斯多葛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看看有什么样的变化。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应该去把握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而不是在自己不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去花费时间。看自己的生活中,有时候会让情绪直接带走,对于这点就需要自己去练习,让自己对能够控制的事情上下更大的功夫。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马克思诞辰203年:除了灵魂拷问,哲学家不该让老百姓更嗨皮?5 月 5 日是马克思诞辰 203 周年的日子,这位世界级的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走过了 65 个年头,留下不少警世、醒世金句。临了在墓碑上,就刻着这样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句话有点意思,提出了哲学家的作用议题:哲学家难道除了抛出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到哪去” 这三个灵魂问题之外,就不能从云端走下凡尘,说一点我们普通人听懂的话,讲一点我们普通人容易上手的生活技巧?毕竟,哲学可不仅是一门语言的艺术。01. 世界终极问题其实是:他们怎么可以这样?新入职的小伙伴已经换了两个公司了,离职原因是:觉得自己是个好人,也把同事都当成了好人,结果都遇到背后使绊儿、捅刀子。小伙伴想不通:他们怎么可以做出这样的事情呢?大家凭本事竞争呗。写文到现在的我在评论区常常看到这样的回复:你这鸡汤就不要撒了;大姐,你还能编得再离谱一点吗?我还无法做到麻木:他们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呢?我也没拿刀逼你看。生气郁闷之外,就是陷入沉思,沿着这条路开始思考一个宏大的问题:人性本恶还是本善呢?这样的探讨能解决问题吗?并没有。因为我们会摇摆。当同事开始对我们友善了、评论开始说人话了,我们很容易就又觉得 “人间自有真情在”;而当同事对我们可是使阴招了、评论区沦陷了的时候,我们又开始重复 “人性本恶,下次绝不能如此善良” 了。如果说摇摆是一种浅层折磨的话,那么为了继续维持关系而讨好就是深层地自残。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办公室的同事吵架了,彼此互相置气都不说话,每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气氛却冷如冰。最开始的时候,自己是明白的:我没有错,而且事实依据充分,你不理我就不理我,我没错。可是过了两三天后,自己就开始动摇了:都是一个办公室的同事,气氛这样多尴尬啊。再过了四五天,自己竟然开始怀疑自己了:当初自己真的没错吗?会不会是自己说话的态度不太好呢?一周左右,绷不住了,想着主动找个话题吧。这样的人,很容易让别人以为她是因为怕对方才示弱的,是一种内心不够自信的表现。可是我仔细和她聊了聊,她是个很自信的人,她怕的不是对方,而是无法接受自己身处一段疙里疙瘩的氛围中。别扭!不舒服!无论是自己受气了,问 “他们怎么可以这样?”,还是自己没错却还讨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背后都藏着一个规律:每个人对社交有固定的接受度,谁都无法忍受过界的东西。可是很多人忍受力很低,一两句不好的话、一两个不搭理自己的人就受不了。这又是为什么?这些人常常为社交关系痛苦,但他们并不是不善社交,只是接受度很窄。只要稍微超过一点,就觉得不舒服,要么抱怨:他们怎能可以这样,要么逃逸,惹不起我躲得起,离职、疏远等等;同样地,办公室里有一个人不和自己说话,就觉得不自在,开始怀疑自己的判断,甚至莫名其妙地劝自己大度一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人具有社会属性,为社交而痛苦,自然感觉不到幸福。社交接纳度决定了我们幸福的重量。02. 调整社交的接纳度,从问一个好问题开始《生活的哲学》中分享了一个让人悲伤的故事。海湾战争时期,有一名女军医因为直升机被击落,被伊拉克士兵俘虏。这位女军医肩部中弹、腿上的韧带撕裂,在颠簸的行驶路上,伊拉克士兵撕开了她的行军服。她毫无反抗余地,强忍着不叫,只有当碰到她的断臂她才会喊起来。和她一起被俘虏的男兵看着这一切,小声说:你真坚强。而这位女军医反过来问了一句:不然呢,难道我该哭还是该怎么地?后来,这位女军医讲解 “士兵综合健康课程” 中,分享了这段被俘虏的故事。她说:做战俘是对你整个生命的强奸,俘虏你的人控制你的一切,唯一留给你的,就是接下来你该怎么想。在生活中,我们不是隐藏或否定情绪,但是对自己处境中难以控制的部分过度关注,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搞定自己能搞定的,不抱怨自己搞不定的。女军医就是靠着这样的认知,在那个悲伤的事件后没有 PTSD。如果只是沉浸在悲伤或者励志鸡汤里,小卓子觉得太浅了,情绪过了,啥都没学会。要想从女军医的故事中挖掘点让我们可以习得的生活技巧,我觉得要从女军医的那个问题切入。“不然呢,难道我该哭还是该怎么地?” 这个问题比较反常,正常情况下,很多人都会这样说:为什么他们这样对我?为什么偏偏是我来到战区?这两种问问题的模式和我们第一部分讲的内容是不是一个模式:总在问别人的行为逻辑。可是女军医的问题却关注的是 “我该怎么做” 的行为逻辑。这个看起来小小的差别,却可以窥见出她践行的就是公元 2 世纪一个古老的哲学主义 —— 斯多葛学派。斯多葛学派是从苏格拉底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的,由季迪昂的芝诺创立。这个古老的哲学派是干嘛的呢?就是要引导任何一个想要过充实、有意义的生活的人都能实现自己的小确幸。为什么这个学派就能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因为它更多是实践的指导,而不是强行在思想上把你转化成圣人。举个例子吧,和它同期从苏格拉底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的犬儒主义,就觉得人应该生活在凄惨的贫困中。可是斯多葛主义却希望它的支持者介于圣人和普通人之间就好了,不要像普通人被财富迷住了眼睛、沉迷其中就好。这种比普通人高一点点的友好态度,让斯多葛主义迅速在指引生活这个领域刷了一大波好感。回到那个女军医的故事,只是简简单单一句 “搞定自己能搞定的,不抱怨自己搞不定的” 就让我们在纷乱的社交关系网中找出了一个主线:哪些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可以控制的?这样,那个烦扰我们的社交接纳度很窄的问题就变成社交接纳度很乱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社交接纳度很窄是因为他们觉得什么事情都可以控制,导致任何一点疙里疙瘩的关系都不舒服。对疙里疙瘩的关系不能忍受并不错,错的是从来没问自己一句:“哪些疙里疙瘩的关系是我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能的?” 只有分清楚能和不能,社交接纳度才能从乱变得有条理,才能从窄变得看开很多不能自己控制的关系。03. 控制还是不能控制:三分法来解答爱比克泰德《手册》的开篇十分有名,“有些失去是由我们决定的,有些事物不是有我们你决定的”。这句话的名气来源于它体现了斯多葛学派贴近生活、指导生活的精华 —— 控制论三分法。控制论对应三种事务:完全能控制、完全不能控制、不完全能控制,这种分类涵盖了生活中的所有事务。(1)对于我们能控制的事情,每个人心里都是比较清楚的,说白了就是只要做好自己的份额,这事儿就成了。这类事情基本不会让我们觉得焦虑,只是暂时因为没好办法而着急一些。(2)生活中,受挫、痛苦、烦恼基本都因为这个事物不由我们决定,比如同事的行为逻辑、网友的文评等等,明明不可能控制,而我们却总希望他们顺应我们的想法、符合我们的逻辑,想要去控制。当真实的无法控制和虚妄的想控制碰撞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焦虑了。于是,我们就失去了自己的优雅和安宁。(3)当然,还有部分事情,你说它不完全控制吧,也不对;说它完全控制吧,也不对,比如参加一次网球比赛。你打好自己打球不代表你一定赢,但是你毫不控制、不好好打,就一定输啊。这是控制论的第三类,不完全能控制。那么怎么践行控制三分法呢?(1)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完全可以控制的事情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努力是能够收到效果的,并且我们也会注意到,由于我们对事物控制的程度,通常只需要付出相对甚少的时间和精力,就能保证它们发生。收益无上限,成本有下限,如果不关注这样的事情,我们该多愚蠢啊?(2)别花时间为无法控制的事操心了。那种 “他们怎么可以这样” 的问题就像是 “太阳明天是否会升起” 一样,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问题,你怎么管得了别人的行为呢?我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对事情的结果不会有任何作用,他人的行为逻辑并不会因为我们思考了半个月而有所改变。所以,将注意力放在这些事情方面是毫无意义的。(3)对于不完全控制的事情向外求不如向内求。当我们要花时间来处理那些我们控制一些但又完全不能控制的事务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将目标内在化。比如,在当网球时我们的目标就不要只求赢得比赛,而是尽可能打一场漂亮的比赛。向内求的方式其实是一种将不完全控制的事务剥离出可控和不可控的部分,抛弃那些不可控的,比如比赛当天的天气、对手的发挥等等...... 保留自己可控的,比如自己的状态、比赛的目标等等。尾记:值此一代哲学大师诞辰的日子,我们不妨借个由头翻开斯多葛学派的书籍,让这个古老的哲学穿越古今让我们的生活更得法。我们从不缺优雅生活的勇气,只是少了点高明的技巧。今天,就让我们像哲学家一样生活吧。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三点启发1. 自己很早就在读《哲学的故事》时无意间知道了 “斯多葛学派”,查询百科时,它提到了一个词叫 “世界理性”,这更深深吸引到了我,读完这本书发现其来自于斯葛多学派创始人芝诺从麦加拉学派学习的逻辑学:相信人类独有的属性是他们的理性。2. 为了消除因财富观念的形成导致人类的贪得无厌,作者提出了 “消极想象” 和 “自寻不适” 的方法,对于前者:作者因为践行斯多葛哲学甚至想象 “视网膜脱落而成为一名独眼龙” 和 “只有像他中风的母亲一样才能体会一块冰块带来的极致享受”,让人哭笑不得;对于后者:对于拓展人的舒适圈非常有帮助。3. 为了抑制我们去操心那些超出我们控制力的事物的倾向,斯葛多哲学提出了 “控制三分法”,即分清分成哪些事物我们完全无法控制、哪些事物能够完全控制、哪些事物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然后针对分类采取不同的方式,这对现代生活很有帮助。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像哲学家一样生活人生有很多烦恼,自古以来如此。科技的发展虽然给人带来了便利,但是人类的烦恼依旧没有减少,跟几千年的前辈一样。欲望、愤怒、恐惧,是我们有的天性,很难完全杜绝。但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确实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其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各种情绪。衰老、疾病,是人们必然会经历的,但提前考虑各种场景,并且在年轻时提前做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准备,或许老年的生活不再显得孤独和悲凉。斯多葛的观点,有不少我是认同的甚至在践行的,也给了我很多帮忙。当然,如书中所说,斯多葛哲学践行路上没有尽头,直到生命终止的一天,才可以盖棺定论。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