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西汉历史部分
本书讲西汉,喜欢本系列丛书是作者写通史,但尽力跳出枯燥的编年史体,如本卷作者极力推崇的太史公,李广记,希望用人物,事件和文化特征,以列传体(故事体)来叙事,确实易读和有趣,不熟悉历史的读者可以被故事吸引而进一步精研,熟悉历史的读者,当闲书重温也好看。但中国历史太浩瀚了,作者也提到唯物史观给我们不一样的历史探究重点,即从 What(什么)转移到 How(如何)和 Why(为何)。这方面可惜还是没有讲透,刘邦战胜了项羽的贵族封建,继承了秦帝国制,灭异性王到削藩至汉武帝帝国成型,没写出必然性,而到王莽篡权西汉灭亡,也还是拘于宫廷政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不逾本分本集中提到了李广,李陵,在听过和菜头老师的课后,对于这件事情又有了更多面的感触。所谓的后世自有公断,这谁是公?谁代表公?当将军与当英雄,立场只要一切换,是非对错可能真的会大反转。在皇权时代下,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都是帝王的陪衬。放在当事当时者的小时间段来看的话,当官的、为将的,意识形态就必须得跟得上,哪怕是硬拗。政治上如果不正确,都是玩不下去的。既使是志存高远,有目标有理想有抱负,也必须要时时谨小慎微。不然,司马迁式的遭遇,可能就会更严重了。而回到汉武帝身上,如何抉择?如何决策?如何决断?则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李陵投降,罪否?司马迁为其直言,罪否?为帝王者 若想威临天下,则需力压群臣。灰度思考只能放心中,表现出来的只能是强硬的黑白决策了。你逾越了底线,我就得治你,甚至杀你。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历史的读法历史,不仅仅是记住史实,了解主流观点,也是要从很多维度解码每个重要事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要勾勒清楚。群众史观比英雄史观更能描清历史的轮廓。西汉初期实行的轻徭薄赋,放弃残酷刑罚,允许民间藏书,这些宽松管理政策一反秦朝严刑峻法常态,奉行黄老之道。深层次原因在于,人们对长期骚乱的强烈反感。统治者是基于集体心理期待而制定策略,否则这样的政策没有合理性,好景不长。大人物的言行和决策有时候并不是个人意志,而是基于一个群体的需求,只不过代表他们发声。台前是大人物在演出,幕后是底层人物的声音在告诉他们怎么做。大人物的言行只是历史的缩写。战争是集体社会性的,战争需要很多具体的人来支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西汉统治者尊重历史,懂得反思,明白牢牢把握人心的道理,知道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国力。汉武帝时期虽说独尊儒术,主体还是儒家思想,但融入了其他门派的元素,这也是西汉时期的反思和尊重历史。此外,人才选拔也是多样化的,可以从儒雅、笃行、质直、推贤、定令、文章、滑稽、应对、历数、协律、运筹、奉使、将率等方面挑选国家需要的人。不仅是从秦朝反思,西汉也从项羽身上反思教训。不要再分封那么多功臣土地了,不要追求复古分封列国,中央至少要对其形成有力制衡。否则大家总有心理不平衡,还会再起内乱。西汉,至少是懂得避坑的,能够面向未来,所以能够在前期积累雄厚的经济实力,日后有实力与匈奴一战。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汉朝的转折本书前半部分主要系梳理了西汉初期的历史转折与主要思想变化。中间部分主要写司马迁史记以及儒家经学的解释,虽然感觉从历史书向思想史的转变,但是也不得不说先秦两汉留下来的史料太少,且大部分都是文学思想经典。这就导致了我们在研究这些朝代的时候不得不去带一些思想史文化史的问题。后半部分讲了西汉末期他面对的历史问题以及为什么会覆灭的原因。西汉是一个重要的朝代,它不仅是承接了并巩固了秦留下来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同时他在汉武帝时期找到了一个新的集权方式,可以说是稳定下来了整个集权最重要的官僚人才体系和国家敛财机器。。汉初的时候因为受到了秦朝灭亡的阴影,所以他们主要就是无为。大家一方面不想再看到秦朝的严苛刑法以及徭役战事太多,所以当时是整个是黄老无为政策。他们不光是主动更是被动。同时由于汉初军功集团的壮大,所以出现了中央与郡国并行的制度。整个汉初七十年一直在致力于削藩,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削藩成功。而这个时候汉武帝就要开始考虑如何打造一个巩固长久的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的转折儒家。汉武帝时期发生了很多事儿,对匈奴的的战争,也引出了司马迁史记的千古流传,同时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解经的地位提高导致了各种解经流派的变化,以及谶纬的就行。西汉经过前中期的努力,货币市场政策高度发达,这也导致了土地兼并大地主出现,西汉后期必然就会导致贫富差距很大以及社会秩序动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